[爆卦]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在備課(雖然接下來講高中課程,但我自己未來一年是要教國中,所以自己用不到),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用南方四賤客的影片? 猶豫的原因是什麼......拜託,這還要我說?超級政治不正確的呀! 但我也實話告訴大家:林北就尬意! 南方四賤客(其實如果直譯應該要叫南方公園,起初叫南方四賤客,那...

  • 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9 10:55:35
    有 188 人按讚

    最近在備課(雖然接下來講高中課程,但我自己未來一年是要教國中,所以自己用不到),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用南方四賤客的影片?

    猶豫的原因是什麼......拜託,這還要我說?超級政治不正確的呀!
    但我也實話告訴大家:林北就尬意!

    南方四賤客(其實如果直譯應該要叫南方公園,起初叫南方四賤客,那是我國的翻譯,但不得不承認......這部的本土配音以及中文翻譯是神作等級呀!接下來我一律用南方公園來稱呼本作),每一篇都在搞歧視(尤其是那個自稱骨架大的死肥仔阿ㄆ一ㄚˇ),但重點是......它幾乎歧視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這樣說起來,南方公園是個相當平等的節目,畢竟它誰都得罪而且就不怕把事鬧大。
    而且說真的,所謂的政治正確如果矯枉過正,那其實也就是另一種道德或思想上的綁架不是嗎?

    話還是回到備課重點吧,本次引用的影片,我是打算結合在高一的亞洲移民單元。
    話說中國在清末,因為經濟困境還有自古以來都存在的人口壓力,總會有人想要往外移民或是尋找工作機會。而19世紀中後半段的美國,正值工業化擴張以及西部開發的階段,也就是非常缺人力。;再加上美國加州在1850年代時,竟然發現了金礦,形成了掏金熱(現在的加州城市─舊金山,這譯名的由來,就是緣由自華人前往美國的掏金致富夢想),這就吸引大批華人去往美國以及夏威夷(那時有段時間還處於獨立狀態)發展。
    岔出去一提,孫文的老哥─孫眉,就是在廣東老家沒頭路,這才前往夏威夷工作,結果後來竟然一路發家致富到成立一整座牧場,甚至生意忙不過來,叫孫文這個老弟前來夏威夷幫忙。孫眉沒想到的是這竟然促使孫文接觸美國政治文化後,逐漸形成日後的革命思想以及他初期的共和政府架構,而在催生日後大人物的同時,孫眉更沒想到這個老弟,日後將會敗光他所有財產去搞革命,搞得他從底層逆襲,又差點被打回底層。
    其實掏金致富的成功率極小無比,所以當時移民到美國的華人,主要還是承接了勞力密集的工作,比如:洗衣、農業勞工、餐館打雜(根據一些訪談資料,孫文也幹過這行)......反正就是當時美國人已經不肯幹的忙活、窮活、髒活。
    一開始對於美國的業主來說,薪水要求低又特別肯幹的華人勞工(畢竟不幹就沒飯吃,而且自己不幹還有其他人搶著幹),簡直是低成本勞力的完美典型。但隨著時間發展,一方面華人社區因為低社經地位所帶來的治安以及環境問題讓很多美國民眾嫌棄(這個畫面484很有即視感呀,因為直到現在美國白人族群依然對有色人種有同樣的看法),另一方面,華人搶走了美國勞工的工作(484又很有即視感,因為這是現在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原因之一呀),引發了部分美國群眾的不滿。
    終於在1880年代,美國竟出版了《排華法案》,就是限制(或說是禁止)了華人移民。

    雖然華人移民的問題看似被政府管制,但......那些窮忙髒活還是需要有人幹呀!於是,其他亞裔人士就填補上這個空缺,而這其中的大宗就是日本移民。
    在美國人看來,這些黃種人都差不多,就是五官扁平、眼睛細長、牙齒髒黃、身材瘦小且眼睛無神(我說句公道話,會來美國的亞裔人士都是窮人,這世界上哪個窮人不是身材瘦弱且無精打采的),反正就是都斤斤計較、愛佔貪小便宜的個性嘛,都一樣的。
    但你我都知道......啊就不一樣!差很多好嗎?
    而且往大處說,當時的日清兩國曾經處於外交險惡的狀態(1894年爆發了甲午戰爭),往小處說,華人及日人移民都是來工作的,那是互相搶飯碗的關係,所以有時候亞裔人士相互間的仇視,竟然比亞裔人士對外的仇視還要更激烈。
    (南方公園的影片,就呈現了亞洲特色餐館相互競爭的關係,然後中日雙方移民更是猛烈的diss對方。)

    那從南方公園這個成人向卡通,而且還是那種從時事中擷取元素的諷刺類鬧劇,這是否可以進一步讓我們看到現在一部分美國民眾對亞裔移民的觀感及看法呢?這也是可以讓學生去作延伸思考的地方。

    又岔出去提,其實美國的中國風食物,為了適應當地口味都經過很大的改變反正像:咕咾肉、糖醋排骨、橙汁雞丁......這一類酸酸甜甜的食物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類型。南方公園有一集就有出現中國餐飲老闆,用咕咾肉製作成武器的橋段......哈哈,真是diss到不行。
    又有人回應,其實現在美國一部分的日式料理店,老闆其實是華人來著,因為美國人喜歡的日本料理,也不是那種最道地的日本口味,在美國人看來,反正只要是生魚肉,或是酸酸甜甜的照燒(挖靠,美國人到底有多喜歡酸酸甜甜?),那就是日本口味嘛。如果這個情況屬實,那我們在diss美國人味覺的同時,就可以看到亞裔移民一開始就出現的問題:互搶飯碗。

    當然,南方公園的影片只是個媒介,還需要搭配其他文本資料做為課程的引導。但我個人覺得,學生一定超愛這種很ㄎㄧㄤ又嘲諷直爆表的題材。
    不過我這裡也作個善意的提醒......學生愛,不代表家長及學校愛。正如投資一定有風險,教案設計也一樣,尤其我前面就提到未來一年我其實上不到高中課程。
    所以對於可能對我教案構想企劃打動的同行們,我想對你們說......

    .
    .
    .
    .
    .
    .

    你先上!我OK!
    (友曰:OK你個頭啦!)

    最後一提,大家如果跟著連結持續追劇情,會發現這一集最後真的是神展開,而且......直到最後都在搞文化歧視以及政治不正確的笑話啊喂!
    但我想說:林北就尬意!

    #南方公園是我童年的經典回憶
    #這是一個沒有暴力溫馨的地方
    #小時候最喜歡阿尼然後他的英文本名原來叫Kenny
    #長大後才發現原來阿ㄆ一ㄚˇ才是劇情推動的重要動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ifpHrddb0

  • 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 在 尼爾喝牛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5 18:07:23
    有 58 人按讚

    【雄影VR+XR 體驗片單超完整心得】by woffy
    .
    之前去 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試片的心得詳細文字版一次給大家,來自 woffy 的第一手觀影心得。

    如本期節目所說,若你也是對這項技術不太熟悉、停留在過去印象的人,很適合去雄影一趟,感受他如今成熟的影像與多元領域的運用。

    還沒聽過節目嗎?快去聽我們聊 ☞☞☞
    https://neildrinkmilk.firstory.io/episodes/ckfo1rv8q68nu0800jcvs9jfb

    以下是個人試片體驗的各片詳盡心得:
     
    -
    對我來說,VR的重點就在於「視角」,無論是第三人稱式的探索360度的世界,還是做為換位思考的共感教育,重現他人的經驗,我都重複在想「為什麼必須使用這技術?而非傳統的平面影像?」「為什麼是這個視角?我現在的身分是誰?」「為什麼在這時間點切換了視角?」,如此的思考過程與不同作品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一般電影/影像難以提供的,給我頗多啟發。
    .
    ✦【子宮綺想】✦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598

    視覺與意象上最讓我驚豔的作品。作者來自多摩美術大學資訊設計系,此作作為他的畢業製作,完成度之高非常驚人,不愧是專出產中學生救世主的日本。

    片名 MOWB 是 WOMB(子宮)的倒影。以母親與女兒輪迴式的相互追逐作為故事核心,近似探險活寶的畫風,搭配午夜福音式行雲流水的畫面符號。精細而美麗的手繪線條,是少數有做到完全360度無死角的作品。

    以旁觀者的角度進入主角親密而柔軟的童年搖籃,到濱海的嬉戲,與華麗的宇宙廊廳,每一個場景在讓你屏息的同時,劇情卻又帶著命運不得不的傷感。是一趟使人內心為之安靜的美好旅程。

    看完當下馬上想到了一部有相似元素的MV,一查果然是同個導演:
    https://youtu.be/zLBq-1G9_1s

    在看子宮綺想前歡迎看看這部!可以用手機感受一下上述的360度無死角是怎麼回事 XD。一樣也是大量鏡面、海洋、宇宙與優雅閃亮的元素,相對子宮綺想完整而靜態的畫面,這MV讓觀眾追逐金絲雀身影的動態設計也非常迷人!
    .
    ✦【Closet】✦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597/5982
     
    這部和前一部是綁在一起販售,導演是台藝畢業的學生,也相當年輕。混合了定格黏土與手繪的回憶插入,偶動畫的技術很成熟細膩,在此之前沒想過這也能做成VR。故事直白,情感纖細,最後一些視角上的改變,讓我很好奇導演的用意 XD。(還有為什麼選用了日文配音?)

    導演前作很ㄎㄧㄤ,曾在噗浪上紅極一時 XDD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tFb8SxVBA
    .
    ✦【霧中】✦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594/6042
     
    這部是雄影邀請數位導演做的原創作品之一。導演是曾做過以交友軟體為主題的電影《你找什麼?》的周東彥。一言以蔽之,這部作品即是重現了男同志三溫暖獨有的沉浸式體驗。我沒有去過所以無法說這作品很「真實」(據經驗者表示是說他們身材太好這點不太真 XDDD),但性愛場面完全沒有遮掩,甚至相當高畫質 XD。雖然露骨,但氛圍上有些微妙的詭譎,組合起來的感覺挺神奇。沒有太具體的劇情線,但他在窺視與被窺視/慾望與被欲望的一些設計,以及最後在視角上的twist滿有趣。

    在《潤男的Room》的近期節目中,導演也談了關於創作的想法,以及接下來他的台澳合作互動式劇場作品(也是以網路情慾為主題),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

    -
    這次VR單元有好幾部相當具有人文關懷的作品,作為社會議題的呈現是很直接卻有效的做法,讓原先事不關己的觀眾強制進入他人視角,感受他們的生活。我和尼爾也討論到未來若能將報導者的專題作類似轉化,應該會是很棒的運用。
    -
    ✦【移工日記】✦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01
     
    改編在韓國工作的緬甸移工日記。旁白朗讀的內容詩意,劇情結構本身也很文學性,講述他身在首爾苦熬,心卻被緬甸回憶所拉扯的日子。在畫面上雖然沒有特別炫技的部分,但結合了唸白、配樂與貫穿整部的雨聲,穿梭於粒子波紋化疏離的城市與人群之間,其冰冷的調性使人悵然。
    .
    ✦【虛擬自由】✦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06/5985
     
    紀錄在監獄裡的生活,並將VR影像帶給受刑人們的一項計畫。不太算體驗,比較是一種紀實性的影片。看完滿讓人思考「現實/虛擬」與「自由/不自由」之間的關聯,也很想看這個計畫帶出的更多討論。
    .
    ✦【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
    https://www.kff.tw/TW/vr/raceUnitDetail/5994

    非常優秀!這部和子宮綺想是我最喜歡的兩部作品。此作具備了互動的遊戲性,觀眾可以藉由感應手把,去經歷導演的爺爺──沖田先生過去的記憶。劇情重現了日裔加拿大籍的人們,在二戰時所受集中營的迫害,是相對不太為人所知的一段歷史。導演作為旁白,將沉痛的歷史濃縮成家庭相本式的私密故事,配合簡單的互動,彷彿瀏覽著沖田先生的旅程的同時,我們也親臨現場。

    我覺得他在視覺上處理得像舞台劇場這點很聰明,一方面能更專注於敘事主體,不需要做滿整個畫面,另一方面這也確實是「記憶」本身的樣貌:我們無法重現當下周遭的其他細節,只留有腦海裡捕捉單一面向的瞬間。另外,利用基本的動作與回饋,卻能創造出十足的帶入感這點也很棒。

    -

    ✦【攻殼機動隊 GHOST CHASER】✦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18/6064
    超級好玩!超級感動!全米哭泣!!!!

    與前述的都不同,此活動是搭配Q-Ride設施的4DX體驗。簡單來講可以想像成像環球影城那類的遊樂設施,所以要到智崴集團的場館進行體驗。

    畢竟是原廠的商業作品,完成度超級高,各方面感覺得到投入的大量資金 XDDD 身為有看過攻殼的影迷(不敢稱是攻殼粉)在任務剛開始,城市映入眼簾,以塔奇克馬的身分飆速於公路上時,真的是感動萬分。很類似於當初看4DX夏日大作戰,OZ世界映入眼簾時的感受:天啊這世界真實存在。

    3D的畫面細節超級多,該有的爆破與華麗戰鬥都給的很大方,節奏也很棒,在素子的關鍵攻擊畫面還會瞬間慢動作,帥到我雞皮疙瘩。基本上沒有劇情,就是從頭到尾的動作戲,但恕我直言,就是非常爽,無話可說。

    由於攻殼的電子腦設定,使得畫面視角流暢切換於公安九課的角色與機械之間顯得很合理!我喜歡這種形式與內容相襯的服貼感。另外連音樂都超好聽是怎麼回事呀──(除了讚嘆不知道能說什麼了)

    這部有不同配音的場次,習慣日文的我們不小心聽到中文版的還是多少有點出戲,如果能搶到日文版的還是力推原版 XD。

    -

    最後講一下另兩個很ㄎㄧㄤ的互動作品:

    【腦洞大開:怪奇發燒島】和【蟲蟲的營養大戰】,前者是以進入生病小朋友體內的病毒(細菌?)為視角,畫面非常螢光繽紛,用色超狂亂 XD 劇情也很爆走。後者則是帶著奇想色彩的偶動畫,敘述未來人類將蟲作為主食可能會有的爭議。這兩件若放在科學博物館類型的場所效果應該不錯,詼諧的調性也滿適合小朋友。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07/5986
    https://www.kff.tw/TW/vr/raceUnitDetail/5987

    -

    以上有些作品是沒有字幕、純英文發音的,購票時可能也要注意一下~

    另外我自己很在意,但沒能體驗到的作品:
    .《微醺列車》:是專門做體驗設計的「驚喜製造」耶,還有附酒,滿好奇該怎麼和VR結合的~
    .《藝術文明之光:夏維岩洞》:第一人稱體驗洞窟繪畫是如何發展的作品,可以自己畫出圖,據說玩起來會很感動 XD
    .《佛羅倫斯》:來自記憶碑谷首席設計師的作品,這部是免費觀賞!
    .《Sigur Rós:精靈之聲AR》:我就想聽Sigur Ros~

    -
    其實原先並沒有預定要寫文字版本,但是我真心覺得體驗下來很有意思,所以想認真推薦給大家。並不是作品都完美無缺,但在領略過各種題材與媒材的可能性之後,對我而言是第一次正視到,這項技術已不再只停留在實驗性質,而是確實能打造電影所做不到的體驗。對影迷來說,雖然票價與時間比較貴一些,但仍是滿值得各類型嘗試一趟,了解一下為何各大影展都開始開VR單元的 XD。

    你都讀到這何不按進來:
    ✦VR 體感劇院 - VR FILM LAB:
    https://vrfilmlab.tw/

    ✦當然也別忘了雄影的主要影展播映,每年都選出讓北部人流滿地口水的片單:
    https://www.kff.tw/TW
    .
    高雄電影節 𝟷𝟶.𝟷𝟼-𝟷𝟷.𝟶𝟷
    XR無限幻境選片指南文字版♾ https://neildrinkmilk.pse.is/w6cbq ━━━━━━━━━━━━━━━  
    ◴ 購票去 https://pse.is/wa887
    ◴ 2020雄影專刊下載 https://pse.is/w84np

  • 元素方城市中文配音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10-02 22:36:23
    有 44 人按讚


    留意返。

    蘋果報導,原來母語寫作同閱讀,讀者睇得更投入,更有同感。唔怪得讀高登潮文,時時令人會心微笑啦。
    (報導文末對殘體字嘅講法,唔科學,我地不敢苟同 :( )

    //【科健籽:趣味科普】
    近日每逢在電視宣傳片聽到,「埃博拉(又稱伊波拉)病毒……」,就覺得政府的語言障礙已經病入膏肓,明明是兩文三語的城市,已經升格成為了三文三語的城市。若果大台新聞也這麼粵音、普通話拼音互譯一番,「弗吉尼亞州又稱維珍尼亞州」,或是「碧咸又稱貝克漢姆」,六點半開始的新聞報道大概講到九點半都未必講得完,所以以後大家還是以英文為母語好了,一個Ebola就可以減少我們精神分裂的困局。

    讀母語 較有感染力
    當然從另一角度看,這只是一個過渡期,當普教中全面滲透學校的那天來臨後,廣東話就可以由漢語族語言(Sinitic language)貶為方言(dialect),那末離香港只有兩文兩語、學生只懂看殘體字不懂看繁體字的日子應該不遠了。不過趁現在我們還會說廣東話時就好好的說廣東話,因為實驗顯示,用母語一定少一重隔膜,先不管你普通話聽寫能力如何,你總不會認為周星馳的普通話配音演出,會比原裝正版的搞笑吧?最近有研究就證實每一個母親都知道的道理,用母語去念書,更能激起人的共鳴。意大利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調查了26位母語為荷蘭語的人,發現他們用母語閱讀短篇小說時,對角色的同理心,比起他們用外語閱讀更加能夠「體會」到角色的喜怒哀樂,而實驗中的外語則是英語,參加實驗者雖然12歲後才學英語,但聽讀寫都十分流利。基於人在閱讀別人的情緒時都有相應的反應,實驗可以透過臉部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記錄極微細肌肉活動,進而推測人們的情感變化,有點像心電圖般顯示我們的心臟功能一樣。

    睇外語 人會冷靜啲
    負責該項實驗的Francesco Foroni教授解釋,參加者在實驗裏用母語讀故事時,角色笑時他們亦不自覺的笑起來,相反若用英語來讀,他們的反應就沒有那麼強烈了。專家猜測,由於孩子跟着父母表情學習母語,父母跟孩子說笑的時候會笑,有示範的作用,環境充滿情感;而學外語的,則只是在學校裏學,情感元素遠遠不及家中環境親切。因此Foroni推論說,如果廣告用母語來表達,更必然有感染力,更易激起人的情緒,若想冷靜一點,減少情感的渲染力,則用外語讀就較好云云。
    這個情感實驗很值得在香港再做一遍,我們的中文教學比較特殊,因為我們的廣東話跟常用的書面語有很大的差異,兼且自小已習慣用書面語閱讀,未必因為是書面語而少了投入感。此外,中文又有繁簡之別,如果用廣東話念殘體字小說,跟用普通話念簡體字小說,那個較有共鳴(或是冷感)?不過,單純以外語閱讀時,人較冷靜的說法來看,我們用殘體字和普通話其實不無好處,可能需要頭腦清晰,要專注處理一些資料時,殘體字或可派上用場,至於其他時候,還是用母語就比較有感情了。

    參考資料:
    Foroni F.(2015)"Do we embody second language? Evidence for'partial' simulation during processing of a second language."Brain Cogn.;99:8-16.

    記者:陳以恒
    編輯:黃仲兒
    美術:楊永昌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