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元朝的統治工作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元朝的統治工作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元朝的統治工作紙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郭守敬】🔺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郭守敬,邢州邢台人(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元朝著名的科學家,與劉秉忠、張易、張文謙、王恂四人合稱紫金山五傑。 郭守敬年幼時受其祖父影響,刻苦又聰穎好學。祖父郭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異術家_阿LAN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秋月餅 秒懂 中秋節月餅的由來 話說啊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 明朝人想推翻元朝統治 但是資訊傳遞工作相當困難 所以革命軍就利用月餅當掩護 把情報寫在紙條上 塞進月餅裡 就這樣大家在中秋節當晚 收到了月餅 裡面的紙條寫著.... ===================================...
-
元朝的統治工作紙 在 異術家_阿LAN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0-02 21:47:42中秋月餅 秒懂 中秋節月餅的由來
話說啊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
明朝人想推翻元朝統治
但是資訊傳遞工作相當困難
所以革命軍就利用月餅當掩護
把情報寫在紙條上 塞進月餅裡
就這樣大家在中秋節當晚
收到了月餅
裡面的紙條寫著....
==========================================
訂閱頻道 每天都會送您一段小笑話 讓您開心一整天
訂閱是免費的唷^Q^
"膽結石髮濕每日更新"
膽結石髮濕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8%86%BD%E7%B5%90%E7%9F%B3%E9%AB%AE%E6%BF%95-%E6%AF%8F%E6%97%A5%E6%9B%B4%E6%96%B0-1395821084004809/
元朝的統治工作紙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郭守敬】🔺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郭守敬,邢州邢台人(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元朝著名的科學家,與劉秉忠、張易、張文謙、王恂四人合稱紫金山五傑。
郭守敬年幼時受其祖父影響,刻苦又聰穎好學。祖父郭榮,為當地有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精通算術和水利工程。郭守敬自幼便隨祖父學習各類技藝,並表現出驚人的天賦。他曾根據蓮花刻漏圖的圖紙描繪,便能理解並分析其運作原理。郭某曾意外獲得一個《尚書璇璣圖》,並成功利用竹片將其中記載的渾儀大致還原,此時他尚不足十六歲,可見郭榮對郭守敬有巨大的啟蒙作用。
郭守敬在得到元世祖賞識前已聞名於邢州。金・元好問 《邢州新石橋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邢州自宋朝時曾有三條河流,並有一座石橋用以橫跨三條河條,然而因為遼金之間的連年戰爭,石橋早已被戰荒破壞,又被河水沖毁,被汙泥淹沒,百姓們只得架起獨木橋作過河之用,但獨木橋十分危險且經常損壞,百姓苦不堪言。時任地方官張文謙命郭守敬擔任測量師勘測石橋舊址。郭守敬經考察後,指出其中一個地方應該是石橋遺址。官員命工匠發挖,果然發現有殘破石橋遺址埋藏在下。消息傳開後,郭守敬為時人所傳頌。
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聞劉秉忠的大名,召其入京諮以政事。劉秉忠遂攜同郭守敬及其好友王恂共同進京面聖,並向忽必烈推薦年僅31歲的郭守敬。郭守敬向元世祖提出了共計六條分別涉及邢州流域,中都等地的水利建議,他更預言元朝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將會面臨開發和調配水資源的問題。元世組深以為然,提出不少問題,郭守敬對答如流,得到元世祖賞識。元世祖即場任命其為「提舉諸路河渠」,負責整修及管理各地河渠。不久後,西夏地區河渠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發展,他以河渠副使身份,前往西夏地區重修舊有黃河灌渠。
郭守敬走馬上任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修繕地處西夏地區的眾多荒廢水渠。西夏地區本來就屬荒蕪之地,再加上連年戰亂,幾乎所有的水渠都已汙塞,無法發揮引水的作用。當地農民賴以為生的農田全部荒廢,引發饑荒,居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郭守敬經視察後,發現寧夏兩大幹渠的淤廢對地方民生的影響最大,決心從這兩條渠入手,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使寧夏農業復蘇。郭守敬經過研究後,提出了「固舊圖新」的做法。他一方面命人疏通舊渠,另一方面又命令開挖新渠,雙管齊下。同一時間,由於西夏地區雨量極不穩定,供水的穩定性也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有見及此,郭守敬提出了建立水閘,築起水壩的構思,以水量過多時「泄水」及水源稀缺時「節水」的做法鞏固供水的穩定性。 這就是水壩的構思。
寧夏區當時擁有兩條大型水渠以及附近四州合計十餘水渠,合計二千六百餘里。在郭守敬的指揮下,竟然在兩年內便逐漸發揮作用。兩年之內,西夏區農業便開始復蘇,流離失所的居民紛紛遷回舊居務農。當郭守敬完成任務回京覆命時,西夏區已是一片繁榮,煥然一新。寧夏百姓為了紀念他,為他建立了一個祠堂。時至今天,寧夏唐萊公園仍有一尊郭守敬像。
現今中國的首都——北京,最早為元朝時期的國都。元軍攻陷南宋國都汴京後,忽必烈把國都從上都搬遷至大都,方便管治中原。金朝時期,金朝統治者便已看中大都的地理位置,著力發展大都,至元朝時大都規模已不下於開封等地。但是,與開封、汴京和長安等數朝古都不同的地方是,大都附近並沒有大型的河流能夠為城鎮提供源源不絕的水源,以及更重要的航運交通。
古代陸運技術遠遠落後於水運,因而只有船隻能到達的城鎮才擁有高速發展的資本。而當時的北京城,也就是大都,並不符合這種條件。商船的貨物若要進京,需在通州卸貨後,改用陸運,即利用人力及馬車運送入京,非常不方便。金朝年間,統治者曾下令開挖通州至京都(北京,)的運河,試圖接駁通州港口以及通往南方富庶地區的商船航道。然而,時任負責人某某顯然沒有勝任這工作的才能,他命令從京都西部的河流——渾河(今永定河)引水東下灌水進運河。結果就是運河常常淤塞,航路不順,商船難以正常航行。金朝時期,曾經有一次發大水,運河溢水泛濫,竟將京都淹沒,損失慘重,最終金朝統治者只得填堵運河棄置,運河計劃以失敗告終。
郭守敬到任後,認為引永定河之水灌河不可取。他改為引玉泉山的清泉之水至通州,因為玉泉山清泉清澈而少泥沙。但是清泉的水完全不能滿足需求運河的漕運量,大型的商船根本無法駛進該運河。萬般無奈之下,郭守敬只得又打起了永定河的主意。他滿懷自信地按照在西夏治水時的套路,建立了水壩套餐,企圖依靠水壩的功效來解決發大水的問題。然而,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過了不到一年,因為泥沙量太多,沙石竟堵死了水閘,水閘失去作用。最終,水閘計劃也宣告失敗,郭守敬放棄了依靠壩河單獨支撐大都的需求。
經過多次碰壁,郭守敬下定決心,遍尋大都附近地形,找尋能滿足需求的水源。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大都以北三十里的神山上,找到了白浮泉——一個水量充沛,水質清澈的泉眼。由於白浮泉與大都之間相隔了兩座大河谷,直接向南引水肯定是不可能的。郭守敬精心設計了一條路線,向西南方引水,借道河谷西南部取道大都,中途甚至能匯合西山群其他清澈的泉水,提供更多的水源,最後將匯合而成的水流引向大都,如此一來便能為大都運河的建設提供充足的條件。忽必烈聽到計劃後眼睛發亮,立即下令調動數萬軍民投入工程,由郭守敬全權指揮。全長160華里的山道運河工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竟在一年半內便正式峻工。從此,從江南富庶之地遠途而來的商船,能經新建成的運河,直達大都,在大都內一處名為「積水潭」的水塘卸貨。忽必烈後來遇然經過積水潭,看見商船數量之多甚至把河水都遮掩了(史書記載當時的場景為「舳艫敝水」),大喜過望,將運河賜名「通惠河」。通惠河不但解決了大都的水源以及漕運問題,更徹底打通了中國南北的航運通道。它實現了從西北方引河入城的構思,在提供航道的同時,又能給大都提供北方寶貴的水資源,奠定了大都的供水格局,而這格局直至現代,仍被北京城所沿用着。
除了在水利工程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郭守敬還在天文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忽必烈遷都建立元朝後,因為從宋朝時期傳承下來的舊曆時隔過於久遠,誤差十分嚴重,經常誤導農民,令他們錯過農耕時節,對農業收成造成不少的影響。郭守敬的老師兼好友劉秉忠生前曾向忽必烈建議編製新曆法,卻沒有結果。後來,元朝遷都大都後,郭守敬等人上書忽必烈,再次建議編凪製全新的天文曆法。忽必烈也覺得此事勢在必行,便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宣佈開始改製新曆,並任命張文謙全權負責此事,張文謙又找來了郭守敬和王恂等人協助。
郭守敬為編製曆法做準備就花了四年以上的時間。郭守敬在準備時期提出了「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錶」的著名理論。
在準備時期,郭守敬創造了玲瓏儀,改良了自漢朝傳承下來的日晷儀,改名星晷定時儀,利用日影來測量時間。改良蓮花漏,制成寶山漏,用來計算時間,還有高表,候極儀,立渾儀,景符等等。他還創造了世界上首個水動計時裝置——七寶燈漏(又稱大明殿燈漏)。
郭守敬在他提出的理論裏,強調了編制曆法的兩大重點,儀表和測驗。經過了三年的準備後,儀器工具等均已被齊備,此時只剩下測驗來蒐集資料了。郭守敬非常清楚,以元朝的疆域之廣,再加上宋朝以前的數據已經存在大量缺陷,如果要制作一個通用於整個元朝廣大疆土的準確曆法,一個超大規模的大型觀測是必須的。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在元朝全國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以獲得準確的數據編制新曆。忽必烈非常贊同,當場批準實拖,任命郭守敬全權負責測量事項。這次測量,就是著名的「四海測驗」。
郭守敬設立了共計二十七天文觀測點,二十七處觀測點均各設置了一個觀星台。觀測點的分佈極廣,郭守敬為此設立了一十四個監侯官來統籌龐大的測量工程。元十八年(1280年),郭守敬等人經常充分的準備和計算,於該年春季正式頒佈全新的曆法—「授時曆」。授時曆提出一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即一年總時間為365天5小時49分鐘20秒,一個月有29.530593日。這與現代曆法的測量時間差距僅有26秒鐘。授時曆提倡的周期更與現代使用的「格里高利曆」(即陽曆)完全一致,而授時曆的發佈時間較格里高利曆早302年。西曆由1582年開始發行並通用。
忽必烈死後,元朝後繼的統治者們迅速腐敗下來。他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鬥爭,爭權逐利。郭守敬雖然沒有被卷入政治鬥爭,卻對朝廷大為失望。同時,年事已高的他也失去了年輕時的熱血之心。他沒有再推行各種的大型工程,而是專心著書立說。他留下了《推步》、《轉神選擇》、《上中下三曆注式》等前後共十四本作品,均為後世參研天文學提供大量根據和參考資料。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世人對郭守敬的評價都非常高。其徒弟齊履謙稱讚他「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在古代,史書稱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曆數之學,三曰儀象制度之學」,即是說他在水利工程,天文曆法以及儀象制度這三方面的領域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以企及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稱其為「中國的弟谷」(弟谷為歐洲著名天文學家),事實上,因為郭守敬早於弟谷,不少人認為應把弟谷稱為「歐洲的郭守敬」。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稱讚其技術為「絕學」;其好友劉秉忠評價他「習知水利,巧思絕人」;元代詩人王惲稱讚他「善推步算數,隱德君子也。」。在現代,河北省刑台市將其中一條主要街道命名為「守敬路」。小行星2012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2010年,LAMOST望遠鏡被正式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等等。
那你又是怎麼評價郭守敬的呢?如果你支持他,別忘了點下面的鏈接給他投票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香港地區以外的朋友也可以投票啦!!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郭守敬
元朝的統治工作紙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劉伯溫的「謀臣」悲劇:一廂情願想做帝王師|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智謀文化的早熟和發達,是中國一個特有的現象。在這種文化的催生下,中國人特別崇拜智慧人物。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兩大偶像,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另一個就是元明之際的劉伯溫。歷代人們給這兩位附會了很多神異的傳說,傳說中,他們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能呼風喚雨。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神化諸葛亮的《三國演義》時說,孔明先生被描寫得不大像一個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劉伯溫也被後世的許多傳說扭曲得厲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神異傳說之外的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鄉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屬浙江文成),按元朝當時的行政區劃,屬於江浙行省的處州路。
江浙地區向為人文淵藪,劉伯溫的家鄉武陽村雖然是個偏僻的小山村,距青田縣城有150多里之遙,但讀書的風氣不衰。劉基的曾祖還曾在宋朝為官,傳到劉基父親這一代,雖非顯第,但無疑是一個中國傳統農村典型的小門小戶的讀書家庭。在這種背景下,劉伯溫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傳統教育。《明史》上說,劉伯溫「幼穎異」,特別聰明,他的老師即對其父親說,劉伯溫不是池中物,長大後必然光宗耀祖。《明史》還記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所謂象緯之學,就是通過觀察天象和占卜來預測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學問。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這種學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輔之於縝密的思維和明晰的判斷,其所謂預測往往也有應驗的時候,這就更給這門學問披上了奇異的面紗。
《明史》的這兩點記載非常重要,因為它基本勾畫出了劉伯溫的兩條人生軌跡:一個是深受傳統儒家教育,作為「儒者」的劉伯溫;一個是搖鵝毛扇,作為「謀臣」的劉伯溫。兩者不可偏廢,毋寧說前者還更為重要,但可惜經過野史和民間的渲染,也許還包括劉伯溫後人有意無意的「改造」,作為「謀臣」的劉伯溫「壓倒」了作為「儒者」的劉伯溫。於是乎,本來是一個不無悲劇色彩的傳統知識分子,在各種離奇怪誕的傳說中,成為一個滑稽多智的怪物,差不多等於是江湖術士之流了。
作為儒者的劉伯溫,照例要重走前輩讀書人循環往復的那條道路。至順四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參加元王朝的科舉考試,考中進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能應考,據當代學者楊訥考證,劉伯溫虛報年齡為26歲,終於矇混過關。不過,只要是憑真才實學,在舊時,這倒是讀書人的一段佳話。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進士的劉伯溫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縣任縣丞。所謂縣丞,就是縣令的屬官,官階還不夠「七品芝麻官」,屬於正八品,略相當於今日之副縣長。
官階低倒沒有什麼,按照元朝制度,名列第三甲的進士就只能授予正八品,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終究是抑制不住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劉伯溫運氣差了一點,他此刻所置身的,完完全全是一個衰世。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元王朝最大的問題就是迷信武力,不尚文治,故以馬上得天下,仍然「以馬上治之」,加上元朝對漢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終沒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到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時候,元王朝的統治機器更加遲鈍和衰朽。大凡衰世,都具備兩個重要表徵:其一就是吏治大壞,單靠一兩個志士仁人已無法改良,上層階級貪圖享樂,文恬武嬉,空前的社會危機迫在眉睫,他們卻有意無意視而不見,徬彿「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內」;其二,在草野中已經萌動著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元順帝當政時期,自然災害不斷,而吏治不良。
飽讀詩書,從書齋昂昂然走出的劉伯溫,儒家知識分子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幾乎與生俱來,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的小官,最後只能抑鬱求退。按照史書的記載,他在江西,「政嚴而有惠愛,小民自以為得慈父」,想來頗有政績,但「豪右數欲陷之」,意思是地方上的豪強貴族處處和他作對,最後只好離去,於1340年回到家鄉。江西短暫的五年仕宦經歷,並未使劉伯溫對元政權完全失望,這之後,他又謀到了一個江浙儒學副提舉的官職,這是負責地方教育事務的一個崗位,僅比縣丞的正八品高一等,屬於從七品。志大才高的劉基對此當然也無法滿意,好歹幹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辭職了。辭職的理由是身體不好,後人於此有所爭論,不過不論劉伯溫當時是否真在患病,他對元政權的灰心,卻是越來越明顯地表露了出來。這從他辭職後所著的那本名著《郁離子》中即可看出。
「儒者」與「謀臣」的悲劇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佔了浙江處州(今浙江麗水),因為在故鄉的聲望,劉伯溫和另外三個當地著名知識分子—葉琛、宋濂、章溢,一起被朱的兵士送到應天(今南京)去見朱元璋。《明史》記載了這四人與朱元璋見面的場景:「太祖勞基等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朱元璋表現出了禮賢下士的態度,向他們請教如何統一和安定天下,章溢回答說:「天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耳。」意思是只要朱元璋保民安民,就能收拾人心,完成霸業。
劉伯溫從此開始了為朱元璋充當謀臣的人生新路。
作為深受儒家文化洗禮的劉伯溫,這麼快就倒向一個傳統觀念中的「亂臣賊子」,其中當然有多層因素的作用。史籍中流傳一個「西湖望雲」的故事,說劉伯溫早在投朱之前就發現金陵(即南京)有所謂「天子氣」,所以決心「輔之」。這無疑是無稽之談。劉伯溫之投效朱元璋,首先自然緣於對元政權的失望;其次,此時朱元璋的一些作為契合劉伯溫的期待—朱元璋部隊的軍紀相對較好,朱元璋本人比較能夠禮賢下士,朱元璋表現出了強烈的統一天下的願望,這些都是他區別於其他群雄,而對劉基這樣知識分子具備吸引力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朱元璋打出了民族牌,以驅除異族政權為號召;二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意識到,要想統一天下,一味的大破壞是不行的,還必須著手於建設,而要進行建設的工作,又必須依靠縉紳階層,儘可能維護他們的利益。
早在劉伯溫辭官隱居期間,他就在《郁離子》中說,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而此時的朱元璋,頗有一些「明法度,肄禮樂」的氣象,他成為劉伯溫心目中正在興起的「王者」,不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嗎?
關於劉伯溫在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的作用,雖然不像傳說中那樣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識分子一起,幫助朱元璋在亂世中恢復秩序,是值得歷史肯定的。
朱元璋統一天下,劉伯溫和其他開國功臣一樣得到了封賞,這似乎實現了他的人生抱負,但作為儒家知識分子,新朝的肇建又使劉伯溫自覺背負了一種新的使命,這就是「導君於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傳統。而就是在這方面,劉伯溫開始品嚐苦澀的滋味,因為在朱元璋這樣的雄主手下討生活,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劉伯溫入明後活了七年有半,在這不算長的時間裡,他先後幾次受封,又幾次被打發回鄉。從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伴君」確實是一件危險係數極高的工作。當時南京從夏天到秋天一直沒有下雨,求雨也沒有效果,劉伯溫藉機指出了三條弊政:一是陣亡將士的妻子數萬人都被迫住在「寡婦營」,不許外出;二是為營建工程的工人死亡,屍體暴露不收;三是敵方頭目既然已經歸誠投降,就不適宜充軍。古人認為天象由人事決定,劉伯溫借求雨的機會進諫,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請,可過了十來天仍未降雨,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劉基還鄉為民」的處罰。但劉伯溫被免職僅三個月,朱元璋又想起了他,令他火速從家鄉赴南京,恢復了其官職。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得到封爵之後,再一次被賜歸。
如果說第一次被貶,劉伯溫由於功名之心未滅還滿懷惆悵,那麼他後來的被放歸,則更像是一種自我放逐。這不僅因為明初同僚的傾軋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間的權力鬥爭已到白熱化的程度,更因為他對「聖意難測」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在雄主手下討生活充滿了憂懼,深知只有韜光養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然而劉伯溫到底是讀書人,儘管他感覺面前這個曾經與自己共過患難的人越來越難以捉摸,但在反覆放歸、召還的過程中還是要戰戰兢兢地盡儒者的本分。他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要朱元璋保存臣子的體面,不應動輒羞辱,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他又提醒朱元璋,對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將王保保不能輕敵妄進,結果也被他不幸言中了—名將徐達在追擊王保保的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憂讒畏譏的劉伯溫準備在家鄉終老,但善於占卜的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不在自己手中。很快,他就出事了。又使天災進一步演變成人禍,中國大地,一時飢民、流民、盜匪四起。
死因成謎
隱居的劉伯溫,竭力洗盡鉛華,表現得像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也不和地方官吏來往。他知道,有一雙天眼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明史》上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他的謹慎:「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家鄉的父母官因為始終見不到劉伯溫,所以換上便服求見,正在洗腳的劉伯溫對上門的客人當然不好拒絕,升火做飯以待客,但當縣令以實相告時,劉伯溫馬上變色,自稱小民,便立即退避。
如此小心的劉伯溫還是出事了。
在浙江福建交界處有一個叫談洋的地方,此地偏僻而險要,所以成為奸人躲藏之所,劉伯溫便派兒子劉漣入朝反映這一情況,建議在此設立一個機構負責巡查,但劉漣繞過了中書省(當時明王朝政府的中樞機構),直接向皇帝奏陳,引起了執政大臣的嫉恨,他們誣陷劉伯溫看中了談洋這塊地方,準備作身後之墓地,只是由於談洋的百姓不同意,所以才希望朝廷在那兒設立機構,以此驅逐百姓。中書省準備借此興起大獄,這時的劉伯溫雖然患病,但仍然不得不扶疾入朝,向皇帝和朝廷說個明白。
劉伯溫面對朱元璋,「惟引疚自責而已」,意思是什麼辯解的話都不說,只承認「我錯了我錯了」,朱元璋沒有再窮追下去。但不久,在一件小事上,朱元璋還是給了劉伯溫一個下馬威。朝廷祭奠孔子,儀式結束後,祭祀用的肉分給重臣算是一種榮譽。劉伯溫沒有參加祭奠儀式,卻接受了肉。朱元璋說:劉伯溫是學聖人之道的嘛,怎能不參加祭奠卻享受祭品?學禮學到哪裡去了?下令停發其一個月俸祿。是否接受祭品是小事,停發一個月俸祿也是小事,關鍵是皇帝行動中透露的信息是意味深長的:他就是想讓劉伯溫沒面子。由此可見最後一次入朝的劉伯溫,其處境之尷尬。
處境和心情都惡劣,劉伯溫的病情加重了,洪武七年,朱元璋知其病重,賜歸田裡,這一年的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於家中。
劉伯溫的死因,歷來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被丞相胡惟庸毒死;二說朱元璋是毒死劉伯溫的主謀;三說是病死。其實從情理上思考,劉伯溫當時已經患病,而且又不是當權派,朱元璋和胡惟庸又何必要多此一舉?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的傳聞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後來朱元璋為除掉胡惟庸,有意給其羅織了一條新罪名。但他沒有想到,後世同情劉伯溫遭遇的人,不以揪出胡惟庸為滿足,又懷疑到他自己頭上,這真是一種諷刺。
與劉伯溫的死因相比,朱元璋在劉伯溫死的前後表現出來的態度,更耐人尋味。
劉伯溫還在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他賜給了李善長、胡惟庸、宋濂三人,卻偏偏沒有給劉伯溫,這反映出朱、劉君臣關係在劉伯溫死前,已比較冷淡。劉伯溫病重被賜歸,朱元璋頒發了一紙詔書,對二人君臣一場進行了一次總結,其中既責備劉伯溫當年不早早歸附,也稱揚其功績,最重要的,是表示自己當皇帝後,對劉伯溫的安排和處置都是符合「國之大體」的。對劉伯溫來說,得到這樣一份詔書,肯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朱元璋和劉伯溫君臣二人,在身份認識上大概是有一些偏差的。劉伯溫雖被人們看成「謀臣」甚至「術士」,但他更自居為「儒者」,然而讓他沮喪的是,朱元璋也更多願意把他當成「謀臣」和「術士」。在一次誰是當今大儒的討論中,朱元璋就曾經輕蔑地說,像宋濂、劉伯溫這樣的人哪配稱「大儒」?
朱元璋為什麼不願意承認劉伯溫為「儒者」?原因很簡單,儒者都有「導君於正」的使命,真正的大儒,在傳統觀念中,應該是帝王師。做「帝王師」,這堪稱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最高理想,劉伯溫也不會例外。問題是,這種理想很多時候只是文人的一廂情願。自信心太強的雄主們是不承認有什麼「帝王師」的,否則那豈非意味著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人比他更高明嗎?朱元璋是這樣,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這樣。一個迂腐的讀書人尹嘉銓寫了篇文章,其中引用了《漢書·張良傳》中的一句話:「學此則為帝者師矣。」雖然他一再說明「不敢以此自居」,卻在一場文字獄中被乾隆抓住了把柄,乾隆憤憤地責問:「你要做帝王師,那把我往哪兒擺?」這就是雄主們從心底裡討厭帝王師的關鍵要害了。乾隆還有一句痛斥紀曉嵐時脫口而出的名言:「朕以汝文學尚優,故使領四庫書館,實不過倡優畜之,汝何敢妄談國事!」意思更為透徹,原來在帝王眼裡,所謂國事其實不過是他家事、是他一人之事,文人之流,哪怕是名義上的老師,都不過是他養著好玩罷了。至此,「帝王師」這頂紙糊的桂冠被乾隆輕蔑地吹了口氣便破碎了。
在現實的無情打擊下,劉伯溫的「儒者」、「帝王師」之夢最後破滅了沒有?不知道。我們清楚的是,他臨終前留下遺命,告誡子孫不得為官。
本文原載於《百家講壇》2009年第8期藍版,原題為「在雄主手下討生活不易——真實的劉伯溫與朱元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元朝的統治工作紙 在 簡余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下文章屬於20160725 柯文哲市長在
2016年海峽兩岸青年論壇的逐字稿 ─
※ 文章很長,因為說是可以講30分鐘。
※ 沒有聽過柯文哲完整演講的人,真的很難認識他、了解他要做什麼,甚至會讓我想起 李宗盛 鬼迷心竅歌詞裡的 ─
「....有人問我妳究竟是哪裡好,
這麼多年我還忘不了
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沒見過你的人不會明瞭....」
2016年海峽兩岸青年論壇
20160725
我剛才在車上看到,原來我要講30分鐘,確定是30分鐘嗎?首先感謝這個論壇,歡迎你們來這邊看看,兩邊學生交流一下,談談本人的想法,不代表臺灣絕大多數政治人物的想法,事實是我的想法跟臺灣絕大多數政治人物的想法都不一樣,從選舉的時候到現在,我的理念還是相當一致的,就是說中國時報專訪我,以前我罵人家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是在罵人家,後來我發現換位子本來就應該換腦袋,因為是對那個位子負責,所以當你的位子改變後,你的想法就應該要改變。不過在變當中還是有一些不會改變的,政治可以改變,方法可以改變,可是總有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那個叫做你的信念、你的價值,信念與價值維持得住,政策方法應該是可以改變的,跟大家講一下我的政治信念,到底我們希望政治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治,所謂的公義社會、文化城市、社區營造、關懷弱勢、永續經營。
大概簡單講一下,其實我也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事實上也沒有辦法完全做到,不過它總是一個理想,是一個努力的目標,常常有很多人會跟我講說,這個沒有辦法完全公平正義,我也知道,但是並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辦法完全公平正義,所以我們自己主動把它放棄掉,所以總是,以前我在臺大常常講說,如果說實話會被拖出去槍斃,那不講實話是可以原諒,可是,事實上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這麼嚴重,通常講實話只是被人家白眼,或是讓人家不太高興,就只有這樣而已,所以大家都是在心中把自己限縮住了。
所以講實話或誠實做事是一個很基本的信念,難道有什麼做不到的嗎?公益社會,還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還是我們蠻堅持的,這也是會落實到我們政治上的行為,在公平正義沒有辦法完全做到,但是也不會因為很難做到,不能完全做到,我們就自己主動放棄,再講文化層次,這個在講說,文化這種東西是一種延續性的,臺灣是一個有文明但是沒有文化的社會,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臺灣過去400年史,從這個荷蘭到鄭成功,明鄭,到清朝,到日本人統治,到國民黨統治,到最近臺灣一連串的公民運動、社會運動,其實你會發現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是什麼?其實臺灣跟中國大陸不太一樣,中國大陸的改朝換代,它是改變繳稅的對象,他沒牽涉到整個文化的大變革,所以除非像元朝統治中國這種比較少數,滿清入關也只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精神上的屈服以外,其實基本上清朝還是它的整個思想邏輯、儒家文化還是沒有牽涉到思想的重大變革,在中國大陸改朝換代,常常改變的只是繳稅的對象,他沒有牽涉到整個靈魂的改變,可是在臺灣不一樣,你看看,從荷蘭人到鄭成功,鄭成功到臺灣第一件事情是什麼你知道?燒聖經、燒教堂,把希拉雅語全部毀掉,所以是否定過去的文化,他不是只有改變繳稅的對象,他是改變繳出靈魂的對象,清朝對明朝也是一概否定,日本到臺灣更不用講,不管是皇民化運動或什麼,他都是摧毀你過去相信的那些東西,國民黨來到臺灣以後,我們隨便講一個例子,日本統治臺灣50年,但今日臺灣看不到神社,臺灣最後一個被拆掉的是吉勘的神社,民國60幾年被拆掉,所以你看看,國民黨到臺灣,把霧社的櫻花砍掉改種梅花,把神社全部剷掉,然後,所謂臺灣光復前30年,臺灣沒有一個高中校長是本省人,找不到,所以他進行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屈服,否定所有的過去,最典型要講到我的祖父,我的祖父出生在1895年,出生就是日本人,出生就是日本人不是他的錯,他就生在那個大時代,所以他讀日本書,讀到臺北師範,他就有那一套日本人的邏輯,到他50歲的時候,臺灣光復了,對他來說衝擊太大,為什麼,因為他所有過去信仰的東西全部被推翻,所以他只剩下兩條路,一條是自我污辱、自我批判,在新的時代活下去;另外一條就是在時代的洪流中犧牲掉了,所以他後來為什麼被抓去打,打到後來拖了3年死掉了,所以你會慢慢發現,臺灣過去400年史,我們有文明沒有文化,每次國民黨說他們從上海帶了一大堆黃金來啦,後來臺灣才經濟發展,這叫放屁你知道,你去看,民國34年,比照平均用電量,GDP,算每一個經濟的參數,臺灣在整個華人地區都是最TOP的地方,所以臺灣當時是相當有名,可是它有文明可是它沒有文化,因為每隔50年,歷史都要被打斷一次,而且每次的打斷,每一代的臺灣都要做自我污辱的批判,才能順著時代活下去。所以臺灣有文明沒有文化,如何建立一個有文化的城市,這是我們要堅持的,所以我的態度是這樣,目前臺南跟高雄蔣公的銅像大概都被拆光了,可是我在臺北市一個都沒有拆,為什麼?這是我的看法,歷史就是歷史,不需要去做這種動作。
尤其你不喜歡他、不認同他,自由的基礎是容忍,這才有辦法建立一個自由的社會,所以一個文化的形成,其實他的基礎就是容忍。所以像我們就不會主張去拆蔣公銅像,不需要,因為它就是歷史的一部分,你可以不喜歡他,你可以不認同它,但是你可以試著容忍它,你把它視為過去歷史的一部分這樣就好了,只有透過容忍,才能建立一個文化,文化才能一路下去,才不會一路被打斷,所以這是我第二個政治上的理念,文化的城市。
再談一個有趣的社區營造,基本上政府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一個有趣的題目,我個人的想法,過去每次政府帶頭做的大案子都慘敗收場,以前兩兆雙星,講得天花亂墜,結果也是大失敗收場,你知道為什麼?誰會比企業更了解市場?企業一定比政府更了解市場,所以其實政府要做的事是建立一個平台,在平台上面,讓個人跟企業都很有效率地運作,不要老是幻想政府要去做什麼偉大的事業,所以坦白講喔,像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在那個時代還可以,現在愈來愈不太需要了,所以我每次講這個東西,智慧手機出現在地球上只有9年(市長在此指的是iphone),它已經改變地球了,手機是美國政府什麼計畫案做的嗎?沒有,它就是在那裡出現,可是我們來看看,我們今年3月到美國舊金山,在街上到處走走,待了5天,我在思考一個題目,為什麼美國舊金山有CISCO、有GOOGLE、有APPLE、有FACEBOOK、AT&T,世界上所有創新產業在舊金山,難道是美國政府、加州政府、舊金山政府做了什麼偉大的十大建設在那裡,沒有啊,它只是營造一個氣氛、建立一個規則,讓企業在那邊可以很快地營運,坦白講,我現在最怕每次講科學園區,總以為科學園區只要蓋幾棟大樓就可以解決了,錯,從舊金山的例子、手機的例子就知道了,手機不是美國政府在舊金山做了一個什麼偉大的計畫,什麼去輔導它,這個手機就出現,就改變了世界,所以政府要搞清楚,它只是建立一個平台,讓人民跟企業在平台上面可以很有效率地運作,所以我最近在寫臺北市政府的定位,我一開始寫說為人民服務,他們說不行,這句話跟對面大陸的一模一樣,改一下,叫做為市民服務,老百姓繳錢給政府,他是希望政府來服務他,不是要政府來管他,政府的團隊是一個服務的團隊,基本上不要把自己當作管理的團隊,這個跟社區營造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確定政府是為人民服務,是建立一個平台,那是誰在這個平台上運作,就是個人跟企業,這是我第三個政治理念,就是社區營造,以前我在臺大醫院,當然我最成功的是葉克膜,幾乎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團隊,但其中的成員也不是有什麼偉大的學歷,就是平淡的7、8個人這樣,而且都沒有什麼高學歷,只有負責的比較高學歷,其他是一般的護理師,可是它為什麼變成全世界最好的?就是用豐田管理理念,就是每天讓員工問一句話:今天如果重來一遍,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旦你讓團隊每天都一直在問這個題目,如果重來一遍,我們要如何做得更好,其實這就是社區營造,讓每個人對他的團體做出貢獻,因為這7個人連續20年,每天都在問一個題目「怎麼做可以更好?」這個叫做a的n次方,a大於1,a的n次方就趨近於無限大,所以每天進步一點點,累積起來進步就很驚人,我每次在講臺大醫院開心手術,50年前臺大開始做開心手術、心臟手術,前面5個病例都是開心房中隔缺損,5個病例只有1例存活,今天心房中隔缺損讓第3年住院醫師開刀的話,保證第2天就轉出加護病房,大概一個禮拜就可以出院沒問題,過去50年臺大心臟手術技術進步很多,如果要問什麼地方進步講不出來,所以最厲害的進步,是講不出來哪個地方進步,因為每個地方都進步一點點,這就是社區營造的概念。如果每個國民、每個社區每天都在想怎麼做,我們的社區會乾淨一點、漂亮一點。
臺北市政府在進行兩個重大的試驗,第一個是參與式預算,區公所請大家來提案,我們今年有編列5億新臺幣,你們想想看有什麼案子可以做得更好,比方說鄰里公園,要怎麼做比較乾淨、比較漂亮,讓大家去思考;還有一點政府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常常很好心為你好做什麼東西給你,結果老百姓都不領情。所以乾脆就讓老百姓看他喜歡做什麼,我們就去支援他,這次處理雙城也是這種態度,民間進行政府支持,兩邊的民間先講好要做什麼,我們市政府只是來支持你去完成,這樣就好了,所以社區營造很重要的概念就是a的n次方。讓a大於1,a的n次方是無限大。倒過來a小於1,a的n次方很快就會趨近於0。所以一個社區每一個人、每一個小小的團體都願意去做點事情,社區就會變得愈來愈好,然後積小勝為大勝,反過來,所以有一句話很重要,愛的相反詞不是恨,愛的相反詞是冷漠,夫妻吵架都還有救,不會離婚,只有那個不想理他的才會離婚。冷漠是讓一個社區崩盤最快的方法,大家都不想做什麼,所以社區營造是一整個國家或社會很重要的一個文化,當每個國民都願意為他的社區去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個國家就會慢慢變好。這也是我們過去在葉克膜團隊想出來的 方法,讓每個人每天都問一句話,要怎麼做每天才會更好,社區營造為什麼當作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來做?社區營造有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做法,什麼意思你知道,全世界最好的私人醫院,美國梅約診所是全世界最好的醫院,在這醫院講這句話一定會被開除:這不關我的事(It is not my business),這家醫院每一個病人的所有事情,是我們醫院每一個員工的事。社區營造重點不是在什麼技術或組織,而是文化,如果沒有辦法做到這個社區每一個人都認為這個是我們的事,這條路不乾淨是我們大家都有關係,都應該去參與,就是「多管閒事」的意思。
從公義社會、文化層次到社區營造,最後還有一個就是關懷弱勢,其實社會營造有很大的成分就是關懷弱勢,我每次講說,目前臺灣最富有的人與最窮的人,所得差距已經超過100倍,所以整個臺灣貧富懸殊在急速的擴大,中國大陸也是,臺灣也是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貧富懸殊也愈來愈厲害,最有錢的5%與最窮的5%,收入差距已經達到100倍,對窮人好不是好心,也不是施捨,而是為了保護自己,臺灣過去的兩個殺童案,會發現他們(嫌犯)是兩個社會邊緣人,在社會中沒有受到關懷。思覺失調患者(市長說的是精神分裂),在總人口中千分之十,不會因為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因為所得的不同而有不同,對思覺失調患者來說,如果社會善待他,雖然他有很多精神上的幻想,這個患者破壞力就不大,可是社會如果對待他是仇恨、不安,患者就會覺得不安,認為每個人都要害他,出現被害妄想,就會先下手為強,先殺別人,所以同樣一個社會,思覺失調的人數也不會變多、也不會變少,當社會氛圍是好的,不太會去殺人,社會氛圍不好,他就會去殺人。這就是他常講的一個概念,對窮人好不是施捨,而是保護自己,要想通這個概念。
最後要講永續經營,綠能環保低碳節能,穿西裝、打領帶,臺灣這麼熱的天氣怎麼還穿西裝打領帶?怎麼對得起國家民族?我們8月1日起,臺北市政府各機關學校禁用一次性餐具,坦白講,這是我最近的心得,政治上不要做領導者,我們要做文化的傳遞者,想想看以前多方便,訂便當外面就送來紙餐盒、還附免洗筷子,有時候還沒有吃完,吃一半的食物就連同紙盒、免洗筷、塑膠套都丟在一個大塑膠袋,多方便,現在臺北市禁用一次性餐具,員工、學校師生要準備不鏽鋼餐具,不然就自己帶不鏽鋼便當,不然就叫不鏽鋼裝盛的便當,吃完再叫便當店回收。
為了這個,還特別增加洗碗水槽的數量,所以為什麼說政治上的領導者變文化的傳遞者,就要跟員工宣導說,你現在做的工作是為了保護地球、愛護樹木,留下一個比較好的臺灣給下一代,讓他認同這種永續經營的態度。永續經營、節能減碳的環保態度,觀念的傳遞。如果你沒有辦法說服他,他沒有辦法接受你的講法。
從一個公義社會、文化層次、社區營造、關懷弱勢、永續經營,坦白講這5項都連在一起,為什麼?因為有社區營造的地方一定比較接近公平正義,為什麼?因為你多管閒事,看到垃圾,就會認為這不應該是這樣,為什麼要有文化層次?因為「I don't care」,這個地方不會有文化,社區營造就是每個人都要多關心一下身旁的事物,社區營造很大的一個工作就是關懷弱勢,我們最近在檢討臺灣的教育,臺灣的教育坦白講都是為了前10%的學生而設計,我們從來沒有考慮到後10%的學生未來要做什麼,所以我已經要求教育局,教育資源要重新分配。如果你是一個有10個小孩的父母,有一個比較差比較笨,請問你會照顧哪個小孩比較多?理論上是比較差的孩子花費最多的時間與心力,可是在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都把這些學生放棄掉了,都在照顧那10%最好的學生。對窮人好就是保護自己,因為這叫做桶窟理論,最短的那片木片決定它的儲水量,超過短木片的水一定都會漏掉,所以一個社會的好壞是由最差那群人決定,因為他們決定整個社會的平均,其實社區營造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組織,而是信念與觀念。如何讓他們相信社區營造這是最困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