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元智大學學費多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元智大學學費多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元智大學學費多少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頂尖名校合併醫學大學 才是正途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中山醫學大學董事(台北市) 行政院7月同意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兩校合併案,兩校預計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醫學教育的兩大新聞,應該是陽明和交大即將併校,另一則是清華、中山、中興、元智四所大...
元智大學學費多少 在 ??????瑪露可 まる子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8:57:07
- 國中畢業終於可以開始打工我就去小7上班 從時薪75做了一年政府調到95 - 高中唸夜校開始負擔自己的學費 想早點下班開始做永和豆漿 早上5點上班中午下班還可以休息一下再去學校 - 之後還有mos漢堡:) 在高中統測前三個月都沒打工 每天早上七點到圖書館唸書 享受元智必經的綠蔭大道 - 考完馬上到...
元智大學學費多少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頂尖名校合併醫學大學 才是正途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中山醫學大學董事(台北市)
行政院7月同意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兩校合併案,兩校預計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醫學教育的兩大新聞,應該是陽明和交大即將併校,另一則是清華、中山、中興、元智四所大學均申請新設學士後醫學系。
國內醫師人力是真的不足,還是問題在於分布不均而非不足,或是其實人力足夠,只是因為醫療環境欠佳而出走海外、出走他行、出走醫美,值得深入探討。如果問題不在人力不足,則增設再多的醫學系恐怕也無濟於事。
由於壽命延長和醫療科技進步,加上國內醫療照護品質提升,醫師人力需求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對抗新冠肺炎使得全民長期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意外造成今年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大幅減少,如果未來多數人養成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習慣,則新進兒科、耳鼻喉科醫師人數的增加是否需要管控更嚴?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影像醫學科、病理科,甚至有些臨床科醫師是否需要減少人力增加的速度?這些影響因素都值得主管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的公部門,和各專科醫學會深入討論。
另外,除了牙醫師外,台灣有五萬多西醫師,但是另外有七八千個中醫師,他們提供了許多民眾醫療的另類選擇,如果醫師與人口比例的計算不包括中醫師在內,則與實際狀況多少會有脫節。
醫學院教學設備昂貴,而國內的大學學費又長期偏低,如果只靠學生學費,全國的醫學院都是入不敷出的。為什麼大家一窩蜂搶呢?因為醫學相關系所就業率高,招生容易,抗少子化能力強。醫學研究論文影響係數高,可以大幅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何況只要有附設醫院,日後自然會在經濟上回饋大學。
日前公布的下年度政府總預算,排名第一的國防預算比第二的教育預算多出一千多億。可以想見在國防預算極可能繼續攀升下,教育經費會日益捉襟見肘,因此繼續廣設醫學院是明智之舉嗎?一個小小的島國已經有十三所醫學大學或大學醫學院了,難道我們要重蹈過去廣設大學的覆轍嗎?
中國大陸在廿一世紀初,江澤民指示大學併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上海為例,上海第一醫學院併入復旦大學,第二醫學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名校有了醫學院,學術論文馬上暴增一倍,高影響係數的論文増加更多,世界大學排名提升。另外一個好處是醫學院和其他學院的交流合作,產生許多新領域的論文和研發產品,學生選課當然也是更多元。
中山大學有意併高雄醫學大學至少十多年了,中興大學和中山醫學大學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併意願,只要教育部鬆綁公私併的法規,兩案都有機會水到渠成,都是一加一大於二。清華和元智也可以嘗試找醫學大學併校。併校之後,這些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都會大幅提升,學術競爭力也更強。
如果國內醫師人力的確需要增加,那麼可以在辦學績效良好的大學每校適度增加十個錄取名額,在目前每年只收四五十個醫學生的慈濟、馬偕、輔大、義大,以及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各多招收十至廿名,教育部再給予適當的補助,這樣不是比新設醫學院簡單有效多了嗎?
元智大學學費多少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了台灣的明天,你我都不能缺席(歡迎分享)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教育與人才培育
內容提供: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彭宗平
文字整理:IC之音李知昂,圖片:IC之音提供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是深度討論台灣社會議題的廣播節目,今年一月起在IC之音開播,教育與人才培育,是這個節目第一個大議題。在十二年國教應該回顧調整的現在,期待透過各界專家的訪談,為當前關鍵的技職教育、補救教學、菁英教育等領域,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案與建言。
●前台中高工陳金進校長:技職教育一定要改革
先看技職教育的問題,彭宗平教授邀請了前台中高工的陳金進校長,談到技職教育一向是台灣的特色,高職本來兼具有職業準備教育跟升學準備教育兩個功能。可是陳校長很感歎,過去長時間的教改,幾乎把技職體制完全破壞,目前大概有百分之80幾,甚至超過9成的學生選擇升學,職業準備教育這個功能就慢慢地喪失,也造成高職學生基本技術能力的衰退。
正本清源的改進之道,陳校長認為,高職跟科技大學之間課程重疊太多,在高職這一端,本來該注重實用技能的養成,但現在的理論部分,占的比例太高,技術就被弱化了。所以陳校長認為高職要回到基本功,一定要重視實習課程,達到務實致用。目前高職的實習課程已經減到每個禮拜四小時,是很大的危機,一定要改革。
當前台灣的高職學生,大量升學湧入科大。因此,從科大強調「實務導向、專業本位」,跟產業接軌,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因為科大的入學方式與注重的能力,必然會影響高職的教學。
●高雄餐旅大學李福登創校校長:學生要做中學,學中做
對此,高雄餐旅大學的創校校長李福登,是最具經驗與前瞻性的專家之一,他提出的方案也是強調實習,例如他在高雄餐旅大學所進行的三明治教學法,就是特別強調「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到業界實習,然後再回到學校來上課。當然要這樣做,學校必須花很大的力氣進行媒合,老師也要定期到業界去訪視學生,甚至推動業界協同教學,最後達到學生「畢業即就業」的目標。
彭教授也做出重點回應,過去政府會做人力資源的規劃,統計社會上某些行業需要多少人才,才規劃設立學校與系所。但近幾年來,這個機制沒有了,造成今天的人力供需失衡。我們能不能大膽地說,如果某些行業人力過剩,相關學校或科系就應該考慮裁減?如果某些行業所需的能力,根本不需要讀科大就學得會,是否科大就不必設立科系,讓學生高職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這樣做會影響一些人,但我們必須思考。
●林茂成校長、李俊仁主任:補救教學與菁英教育,均需關注
談到國民教育,兩次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的光武國中林茂成校長,上節目提到一句話:老師不只是教「書」,應該是教「學生」。他的團隊用自然探索學習,例如單車環島等方式啟發學生;回到課堂,老師又花很多心力引導,成功提高了學業弱勢者的學習成效,是難得的典範。
但就整體來看,國中小的教育現場還是有很多慣性。國家教育研究院測驗與評量中心李俊仁主任,就提出老師的慣性還是把課教完、大家考一樣的題目,較少為學業弱勢的學生設計「差異化」的教學。雖然國家容許給予彈性,但在許多條件限制下,並不容易達成。
台灣有許多充滿熱情的老師,由下往上推動教育的改革。但從上往下,政策面可以做些什麼呢?或許還是要提供更大的彈性。例如某些偏鄉小校只有十四名老師的員額,卻要成立二十幾個委員會,不盡合理,應該給老師在現場的彈性,如果學生需要先學好國英數這些基本能力,就讓老師專心做好這件事吧!
●建中陳偉泓校長:台灣菁英教育非常廉價
談到菁英教育,建國中學陳偉泓校長提出,台灣的菁英教育非常廉價,只是用能力分校的方式形成菁英學校,資源並沒有增加。無論是韓國的科學高中,或者新加坡爭取優秀學生的方案,相對於他們所花的經費,台灣辦的是一個廉價的菁英教育。然而,讓國家有一群非常高端的知識份子,互相激盪,培養更多的創造力,對國家卻是很重要的,也實在需要相當多的資源投入。
以上這些議題,都跟經費的有效運用相關。比方說,特殊兒、弱勢家庭與偏鄉孩子等弱勢族群的教育,30億可以辦好,50億可以做到一流,但我們沒有錢,十二年國教卻花了200多億讓高中免學費,而且學生還是要繳很高的雜費。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是我們必須深思的。
小結:為了台灣的明天,你我都不能缺席
其實這些看法只是一小部分,因為教育涵蓋的範圍實在太廣,僅能把一些重點議題拿出來跟大家討論,所有相關討論內容都已經送到了教育部,一起尋求更好的方案。本節目內容已經全文文字化上網,歡迎到www.ic975.com一起來關心。為台灣的明天共同努力,你我都不缺席。
後記:《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節目,由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贊助製播,已故章青駒董事長生前有感於台灣社會紛亂,沈默並不能改變社會,因而委由IC之音禮聘元智大學前校長、現任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彭宗平主持這個節目,請到許多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深度探討。這個節目每周一0730在FM97.5首播,周日0800重播,邀請大家一起關注台灣的明天。更多節目內容,請上網搜尋: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
本節目由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贊助製播,訪談全文及收聽節目請進:http://www.ic975.com/Main/Program.php?id=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