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價格管制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價格管制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價格管制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價格管制例子產品中有6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一年,中電執行長:「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 依賴燃煤電廠的中電 決定轉向零碳排!(09/10/2021 財訊雜誌) 不要把永續投資想成縱身躍入未知的領域,而是當作避險策略。看看中電集團(CLP)的例子。 中電集團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投資遍及香港、中國內地、澳洲、...

價格管制例子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2 12:28:44

#八百回合經濟談 〔#有錢還買不到疫苗?#疫苗管制必要嗎?〕   經濟學家常常說市場經濟才是最有效率的,那為什麼藥廠卻只賣疫苗給中央政府、政府才有權利分配疫苗?  雖然八百不是公衛專家,但還是想跟大家聊聊經濟學裡的疫苗市場。為什麼政府要介入?政府介入又有什麼選擇?   ▌ 你知道嗎...

  • 價格管制例子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3 14:44:54
    有 10 人按讚

    那一年,中電執行長:「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 依賴燃煤電廠的中電 決定轉向零碳排!(09/10/2021 財訊雜誌)

    不要把永續投資想成縱身躍入未知的領域,而是當作避險策略。看看中電集團(CLP)的例子。

    中電集團是亞太區最大規模的私營電力公司之一,投資遍及香港、中國內地、澳洲、印度、東南亞及台灣的能源市場。集團業務涵蓋能源價值鏈每個主要環節,包括零售、輸電和配電,並擁有多元化的發電組合。中電一向著眼長遠發展,不斷積極推動公司革新,讓業務可持續發展,迎合未來需要。

    作者: 瑞貝卡.韓德森

    中電是亞洲數一數二的民營電力公用事業。2004年中電宣布,截至2010年,它的電力將有5%來自再生能源。2007年,中電再加碼,承諾在2020年前實現20%的發電來源來自零碳能源。這是亞洲電力公司當中最有抱負的目標,然而若以傳統標準來衡量,這樣的目標根本沒有道理。

    中電的大部分發電廠都是燃煤電廠,這在亞洲相當普遍,因為煤很容易取得,而且價格相對便宜,自然成為發電首選燃料。

    在2007年,燃煤電力比太陽能、風力或核能都要便宜許多。即使到2013年,太陽能和風力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中電仍然假設風力的成本會比煤高出30%,太陽能的成本更是煤的三倍。

    那麼,中電這個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我認為中電考慮的,是繼續重度依賴燃煤發電的風險。燃煤發電隱含著重大的政治風險,發電廠是不動產,運轉期間長,成本又高,一般需要花三到五年建造,之後可以運轉發電二十五到六十年。

    由於無法移動,又往往是當地唯一的供電來源,燃煤電廠要成功營運,關鍵在於跟社區保持良好關係,也就是取得一般所稱的「營運社會許可」。中電相信總有一天,燃煤電廠所在社區很有可能會把汙染、淹水的責任怪到電廠頭上,屆時電廠的營運社會許可就會出現大問題。中電擔心政府可能會採取行動懲罰燃煤電廠,也許透過某種形式的碳價或碳稅提高煤的價格,也許直接勒令燃煤電廠關閉。

    繼續採用燃煤發電也會有技術風險。中電相信,太陽能和風力的成本很有可能大幅下降。新技術在剛推出的時候,價格往往比較高,例如第一支可攜式消費性手機在1983年推出時,要價3,995美元,換算成2018年的幣值就是1萬美元多一些。

    但大多數技術都會沿著所謂的「學習曲線」發展,當需求增加,企業便會投入更多資源在研發上,而隨著技術愈來愈普遍地用於產品中,企業的製造能力也愈來愈強。雖然在2007年,太陽能和風力比燃煤貴許多,但遲早比燃煤便宜的機率顯然是存在的。

    我不知道中電有沒有為這兩種風險訂出確切的機率,但我在2008年問了好幾位公用事業公司的高階主管,他們認為這兩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結果答案非常一致。這些高階主管大多認為,未來二十年中,再生能源的成本可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機率是30%左右,而公眾施壓迫使政府實施某種形式的碳稅或碳價的機率也是大約30%。我們把這兩種不確定性以四個象限表示:

    這張圖的右上方界定了「一切照常不減排」的世界,即沒有法規管制碳排放,再生能源相對於化石燃料的價格也仍然昂貴。我有時會說,這叫做「老天保祐」的未來,因為有那麼多的企業、花那麼多的時間,祈求這樣的未來。根據那些能源主管的說法,有大約49%(70%×70%)的機率,到2030年時,我們的世界跟現在差不多。左下方界定的是「綠色天堂」,在這樣的世界裡,碳排放是要付費的,再生能源也比燃煤便宜。在2008年,許多公用事業主管認為這種未來不太可能發生,機率只有9%。但其他兩種未來:「再生能源有競爭力」和「法規管制碳排放」,發生的機率都是21%左右。

    這張圖解有兩處頗有意思:第一,它顯示未來世界跟現在差不多一樣的可能性小於50%;第二,每當我在會議中亮出這張圖,大家總是覺得很新鮮,通常一開始會嘲笑那些堅信綠色天堂即將來臨的夢想家,再慢慢轉到苦惱該如何兩邊押寶避免損失。中電的領導層認為,未來世界能夠一切如常不減排的機率實在很低。2013年,時任中電執行長的包立賢(AndrewBrandler)這樣說:

    我們認為,碳對任何企業都是長期威脅。如果是碳密集型企業,到2050年麻煩會很大,很有可能到時你已經被淘汰。中電成立超過一百年,我們希望到2050年,中電還在經營,但我們不能等到2049年才開始行動,必須一步步朝著目標邁進,隨著世界的變動,為每一個轉彎預先做好準備。

    這是了解中電策略的關鍵,危機就是轉機。亞洲的電力事業如果要去碳化,那麼在競爭白熱化之前搶先轉向零碳能源,將會是極具吸引力的商機。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重新想像資本主義 》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3822

  • 價格管制例子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9 12:00:17
    有 14 人按讚

    【投資保障】SEC要管加密貨幣

    無論是在華盛頓、華爾街、還是矽谷,這已經成為一種猜謎遊戲,人們想弄清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對加密貨幣的看法—業內遊說人士關注著他在國會的證詞,律師們分析他的講話。高盛的財富顧問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不無自豪地說,他們從根斯勒在麻省理工學院(MIT)長達29小時的「區塊鏈和貨幣」課程中尋找線索。這項工作可能既繁瑣又沒有新意,因為該課程的影片已經積累了數百萬的網上觀看量,就連根斯勒自己也感到驚訝。

    在首次就數碼貨幣熱潮接受詳細的採訪時,根斯勒暗示,他對這個課題很有興趣並不意味著他支持撒手不管的監管方式—那是很多熱衷數碼貨幣的人希望看到的局面。這個幾乎不受監管的1.6萬億美元市場呈現爆炸性增長和劇烈的價格波動,對此應怎樣回應,決策者非常掙扎。根斯勒正考慮強而有力的監管制度,主要是建立對數百萬數碼貨幣投資者的保障。「我花了三年時間進行教學和深入研究,可說是對此興趣濃厚,我對這項技術持中立態度,但我對要保護投資者的態度並非中立的,」根斯勒說。「如果有人想猜,那是他們的選擇;但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有義務保護投資者免於受騙。」

    根斯勒要求國會通過一項法律,該法可能賦予SEC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法律權力,但他說SEC的權力範圍已經很大了。近年來一直多有圍繞哪些數碼資產該落入SEC的監管範疇的討論,比特幣就是不在這個範疇之內的例子之一:它像種貨幣,因此被列入大宗商品的範疇。但根斯勒說,還有另外數千種資產,其中大部份是未註冊的證券,它們必須遵守SEC的規定。

    #SEC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GaryGensler #加密貨幣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27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 價格管制例子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3 22:09:22
    有 9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有錢還買不到疫苗?#疫苗管制必要嗎?〕
    
    
    經濟學家常常說市場經濟才是最有效率的,那為什麼藥廠卻只賣疫苗給中央政府、政府才有權利分配疫苗?
    
    雖然八百不是公衛專家,但還是想跟大家聊聊經濟學裡的疫苗市場。為什麼政府要介入?政府介入又有什麼選擇?
    
    
    ▌ 你知道嗎?早在前期研發時,政府就介入了
    
    有一派經濟學家認為「政府減少管制」才能讓市場更有效率地運作。
    
    這樣的論述是基於買家會自行衡量、承擔風險,且最需要(也付得起)疫苗的人能最快接種疫苗、極大化經濟效益,部分企業考慮為員工施打疫苗也應證了這點。
    
    那,新冠疫苗的研發是自由市場的功勞嗎?或許不然,如果政府不介入的話,有些藥廠可能不會投入新冠疫苗研發。
    
    以一般藥物的研發進程來說,國家的醫療體系只需要確保能幫納稅人篩選出安全有效的藥物、鼓勵研究。
    
    藥廠與投資者自己需要承擔研發失敗、競爭與銷售風險,在經濟面上(撇除技術困境),這就造成許多疾病是沒有大藥廠投入研發其疫苗的。
    
    但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各國經濟,疫苗研發有其急迫性,讓各國的中央政府紛紛扶持疫苗發展,在還不知道結果時就投入資金、預先下單、替藥廠承受成本壓力。
    
    這顯示了新冠疫苗研發並非單純市場經濟下大型藥廠的功勞,其本身就已是政府介入下的產品!
    
    
    ▌ 藥廠賣給中央有什麼好處?
    
    雖然前期的政府下單,基本上就會造成後續「公賣」的結果,我們還是可以從經濟的邏輯來思考疫苗政策。
    
    首先是藥廠的商業考量。
    
    即使沒有管制,藥廠也有動機想與中央政府合作、降低商業風險。尤其藥廠本就常面臨因為不良反應而起的集體訴訟案,這些並非依循正式管道上市的新冠疫苗有更高的法律風險。
    
    而透過「緊急使用授權(EUA)」的規範,並讓中央政府負責去配給,藥廠享有「訴訟豁免」的權力,也能更好地杜絕黑市疫苗問題。
    
    
    ▌ 從理論來看,政府為什麼會考慮介入?
    
    我們可以想像,公共政策的目標常是極大化社會福祉(social welfare)。
    
    以經濟學來說,社會福祉的公式不只是包含低死亡數,還要考量群體免疫、最小的經濟損失(GDP)等等,就上述衡量政策手段。
    
    首先,「外部性」的觀點支持政府介入。因為新冠疫苗能降低傳染率,所以它並不是純私有財──「施打疫苗」是典型的具正外部性的行為。
    
    一個人去施打疫苗不只是他個人得到保護力、連帶也產生了社會利益。
    
    更有趣的是,施打疫苗的正外部性來自於消除掉「不打疫苗」的負外部性(傳染給他人)。
    
    一個理性的市民在分析風險效益的時候,並不會考慮(內部化)這種正外部性,因為個人的預期私人效益沒那麼高、就容易施打不足(Brito et al., 1991)進而讓社會較難達成群體免疫。
    
    所以說疫苗的本質其實就是政府介入市場、管制分配的一大理由(就算跟其他也有正外部性的產品比),要避免能出高價搶先施打的人並非社會最適的優先施打對象。
    
    
    ▌ 交給市場會怎樣?
    
    然而,不管是市場經濟或是政府介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如果政府不介入,藥廠真的會將疫苗直接賣給最有錢的人嗎?而政府介入就等於能辨認出誰才是社會最適的優先施打對象嗎?這些問題都備受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討論。
    
    與社會福祉相連的還有公平性(equity)。
    
    市場經濟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在追求效率之時,犧牲了公平性。如果新冠疫苗以市場機制交易,短期內價格有可能高居不下、造成有錢才能最快有疫苗。
    
    尤其以疫苗市場來說,因為藥廠需要龐大的資金與多年累積的技術與經驗,才能有效率地研發疫苗,造就了疫苗市場高度寡頭壟斷(oligopoly)的格局,新的廠商難以加入競爭就無法壓低價格。
    
    同時,因為不打疫苗的負外部性,若特定群體在自由市場下拿不到疫苗,就可能壓縮社會利益。
    
    如此公平性的問題可以窺視「各國競爭採購疫苗」市場的例子,許多國家確實都是透過大筆訂單、早期投資、過量購買來確保能優先得到疫苗;
    
    同時,部分國家成為市場經濟的弱勢,卻也因為全球供應鏈緊密性的威脅全球性的社會利益。
    
    
    ▌ 政府介入的手段怎麼選?
    
    綜合以上,政府是有很好的理由來介入疫苗市場。但政府介入市場的手段有很多,如藥品也分處方籤與否,為什麼疫苗必須要走全然的配給、提供公費施打?
    
    行政與採購效率或許也是一個原因。歷史證明了在緊急狀況下,全面管制可能對政府而言是最快速也最能掌握安全性的方式。
    
    如果採取其他措施(如開放私部門採購)也必須增加追蹤疫苗分配、審核與行政程序,可能造成更大的效益損失。
    
    而另一個在經濟學上可以討論的是,政府提供免費疫苗是否有最大化效益?
    
    如我們所提到的,政府介入是要讓原本沒有動機施打的人都去打疫苗 — 比如透過補助來降低施打疫苗的成本(內部化) — 以此提升社會效益。
    
    全面免費施打的經濟問題在於,有一部分的人其實就「施打疫苗」的預期效益是正的,他們本來就會自掏腰包去打疫苗、並不需要公費的支援。
    
    就此而言,補助這些人施打疫苗就沒有達到資源的有效分配。
    
    不過,實際要能夠辨認「真正需要補助才會去施打」的族群卻很困難、耗費成本,在經濟上也能成為全面補助施打的理由。
    
    (小結放留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