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僑興戲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僑興戲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僑興戲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僑興戲院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謝謝網友邱孟煌拍攝分享他收藏的今日院線特選大名片《藍與黑》招待券。此片最早是1966年7月21日在臺灣上映,不過今日戲院到了1968年12月8日才開幕,所以這張招待券是後來《藍與黑》在臺北市的今日院線(今日戲院、大中華戲院、南京戲院、新樂戲院、僑興戲院)重映時,由當時發行的新海影業公司所贈送的。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曼谷唐人街(China Town),在泰國首都曼谷市區西部,是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其規模及繁華程度,在東南亞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稱魁首。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

  • 僑興戲院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15 11:57:48
    有 355 人按讚

    謝謝網友邱孟煌拍攝分享他收藏的今日院線特選大名片《藍與黑》招待券。此片最早是1966年7月21日在臺灣上映,不過今日戲院到了1968年12月8日才開幕,所以這張招待券是後來《藍與黑》在臺北市的今日院線(今日戲院、大中華戲院、南京戲院、新樂戲院、僑興戲院)重映時,由當時發行的新海影業公司所贈送的。

    邵氏電影《藍與黑》改編自王藍創作的同名小說,全書有42萬字,故事以孤兒張醒亞的第一人稱角度描述他與孤女唐琪和千金小姐鄭美莊的大時代愛情傳奇;場景歷經抗戰、國共戰爭到國府撤退至臺灣,可說是史詩級的作品。

    這部電影光是籌備工作就耗時3年,並花了4年拍攝,片長將近4小時,場面相當浩大,網羅了當時邵氏大部分的明星主演,然而拍攝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件憾事,女主角林黛在電影殺青前夕,於1964年7月17日自殺身亡,使得此片一直延到1966年7月才分為上下兩集上映,而《藍與黑》則成了林黛的遺作。

    《藍與黑》由陶秦導演,林黛、丁紅、關山領銜主演,於1966年獲得第13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影片獎以及第5屆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最佳女配角之榮譽。

    特別一提這部電影的經典主題曲,片中出現的兩首動人歌曲《癡癡地等》與《藍與黑》皆是由導演陶秦作詞、名作曲人王福齡譜曲;《癡癡地等》由靜婷主唱,《藍與黑》則是交給方逸華主唱,後來方逸華成為邵氏老闆邵逸夫的重要生活伴侶和事業夥伴。

    電影《藍與黑》小檔案:
    出品:邵氏兄弟公司
    導演:陶秦
    編劇:陶秦
    原著:王藍
    顧問:曹士澂
    攝影:賀蘭山、董紹詠、洪慶雲、劉歧
    剪輯:姜興隆
    作曲:王福齡
    主演:林黛、關山、丁紅、王豪、陳燕燕、于倩、杜蝶、顧媚、何藩、高寶樹、金漢、金峰、田豐、蔣光超、井淼、李影、王冲、馮毅、歐陽莎菲、白虹、張敏、紅薇、李允中
    出品年份:1966年

  • 僑興戲院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7-06 22:05:18
    有 130 人按讚


    一甲子前的一張戲單

    1958年,台中「勝蓮社」在台北「景美大戲院」公演的戲單。

    戲單是戲院舉行公演時用以宣傳的廣告紙,俗稱「密仔紙」,上面會羅列演員陣容、戲碼、演出日期等,為了招攬觀眾,因此常會印上知名演員的大頭照,早期多為單色印刷,隨著時代進步逐漸演變為套色印刷。

    此為台中「勝蓮社」於1958年在台北「景美大戲院」公演時的宣傳用戲單,當時勝蓮社由盧春蓮(小生)、盧鳳英(苦旦)、盧玉春(三花)三姐妹領銜,而劇團裡的演員不論行當,皆冠以「蓮」字號,例如蓮秀枝、蓮素珠、蓮幼秀等。戲單右上角的小字「消滅共匪 安定社會」,則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局勢與社會氛圍。

    關於勝蓮社:

    盧春蓮生於1933年,原為台南「光興社」之演員。1956年,盧春蓮在台中自組「勝蓮社」,任班主及小生。身為「勝蓮社」班主的盧春蓮,知文識字、擅長編劇、扮相俊美、演技精湛,當時與其對手演出的旦角為曾芳蘭,現旅居日本。

    「勝蓮社」演出戲齣,多數改編自武俠小說的劍術戲,戲劇風格特重口白而不重唱調,以口白為戲劇鋪陳主力,擅將「國語」新穎詞彙譯為台詞,例如:我將妳的話記在「腦海內」,有別於傳統用語:我將妳的話記在「心內」。其台詞裡的特別用語令年輕族群趨之若騖,因此其觀眾以年輕男女居多,後來,許多歌仔戲演員亦爭相仿效「盧氏用語」。

    因其強烈的戲劇風格,「勝蓮社」成為內台戲班的後起之秀,當年與「賽金寶」、「秋月少女歌劇團」、「寶銀社」、「錦玉己歌劇團」、「拱樂社」、「三光少女歌劇團」等戲班齊名。

    盧春蓮經營戲班甚為用心,演出空檔常會檢視廚房,詢問菜餚配料與米飯用量是否足夠,所以其搭班演員無不讚頌其護持之心。後因盧春蓮參與友人經營的貨品買賣,須常往返港台兩地,結果在行船時因海象不佳,船隻沒入大海,盧春蓮自此失去蹤影,而「勝蓮社」亦旋即散班,他的兩個妹妹盧鳳英與盧玉春則轉入「民聲歌劇團」等外台戲班搭班做戲。

    根據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的《歌仔戲老照片》第48頁記載,盧春蓮於民國60或61年搭乘高雄「天上號」貨輪前往香港,發生船難身亡;但是著名生角賽玉金(矮仔金)曾自言他在1962年入「民聲歌劇團」搭班時,與其對手演出旦角的人正是來自「勝蓮社」的盧鳳英,故盧春蓮發生海難的時間應當早於1962年,而非1970年代。

    關於景美戲院:

    1950年代中期開幕的景美戲院是台北縣景美鎮上的第一家戲院,位於集應廟後方的景後街上,為當時少數增建閣樓的二層樓建築;其售票口寬敞的迴廊、樸拙的水泥牆面,以及獨特的第二層閣樓座位,是台灣典型鄉村戲院之代表。景美戲院最初多由演員現場演出歌仔戲,偶爾會播放歌仔戲電影,觀眾擠坐在長板凳上看戲時,隱約可以聽見萬新鐵路(今羅斯福路六段)上有火車隆隆駛過。

    1960年代,景美戲院開始放映電影,主要上演適合鄉村情趣的閩南語片為主,偶而放映「台北城內」賣座的二輪片。1963年5月,台灣上映香港邵氏影業出品、李翰祥導演、凌波與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時,造成全台大轟動,當時在景美戲院購票的隊伍甚至排到了景文街口。

    1968年,景美鎮改隸台北市景美區。1973年6月,景美戲院的老闆在今台北市景文街72號開設仙都戲院(後更名為僑興戲院),以香港邵氏公司特約戲院的身分上演當紅的黃梅調和武俠片。「種田的愛看歌仔戲,上班族甲意電影。」昔日擔任僑興戲院場務管理陳先生,一語點出僑興的出現,與景美區電影觀眾階層轉變息息相關。

    1981年2月21日,佳佳與來來兩家戲院同時開幕,首映電影分別為軍教國片《二等兵》與羅傑摩爾主演的西片《北海龍虎榜》(North Sea Hijack),於是,生意愈來愈差的景美戲院便淪為放映三級片的場所,最後因器材老舊、環境陰暗,不受消費者青睞,而在1990年初歇業,走入歷史。

    2007年1月,位於景美夜市旁的僑興戲院,因配合台北市政府的都市更新計畫而結束營業,並改建為大樓。

  • 僑興戲院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1-24 08:00:00

    曼谷唐人街(China Town),在泰國首都曼谷市區西部,是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其規模及繁華程度,在東南亞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稱魁首。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歷史。這裡的房屋大都比較古舊,但商業卻異常繁榮,經營者幾乎全是華人、華僑。濃郁的潮汕風情,是曼谷唐人街最大的特色,潮洲話在這裡通行無阻。曼谷市內華人很多,大約有50多萬。遍佈街區的是數以千計各種商號,懸掛著醒目的中文招牌,經營來自中國和當地生產的商品。食品店、酒店、百貨店、雜貨店、鞋店、工藝品商店,比比皆是,但最多的是金店,門面雖不大,但裝飾得富麗堂皇,據說曼谷金店的70%分佈在唐人街。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知名產品,貴州的茅臺酒、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北京同仁堂的丸藥、漳州的片仔癀、重慶的天麻等中藥,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此外,還有出售華文書報的書店、報攤,也有潮州戲院,國語影院等。唐人街至今保留著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華人社區習俗的特點,店鋪前都供奉著福、祿、壽三位官人像,門上、門旁匾額,對聯往往寫的是"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吉祥語。凡來曼谷的中國人都喜來此一遊,而外國人也因唐人街有中國名特產而慕名而來。曼谷唐人街與曼谷城同時誕生。現在已成為繁華商業區。這裡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巷稱演說街,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政府,動員華人為祖國出錢出力的宣傳地點。故稱演講街。泰國華人人口占全國14%,這是指仍保留中國國籍者而言;其實,多年以來,有大量華裔居民已入泰籍,並擁有泰人姓名。在曼谷,華人及擁有華裔血統泰人數目幾占一半人口。目前泰國60%大機構及銀行由華裔人士控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