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傾聽他人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傾聽他人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傾聽他人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傾聽他人英文產品中有1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30的網紅李吳兄弟Li Wu Brother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軍以來漫長的等待 x 創作能量大爆發! 「親手足全能唱作男團 」李吳兄弟! 『2019首張同名作品集』滿滿正能量主打歌曲『因為有你 Because of You』 三立華劇【三隻小豬的逆襲】插曲 ♫ 各大數位平台線上聽 https://star.lnk.to/leewu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詩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7:21:21

《RYLA的第一門社交力課程帶給我什麼》 今年我參與了扶輪社的RYLA國際經理人培訓計畫, (Rotary Youth Leadership Awards) 並在9/18上了第一門專業業師開設的卡內基的人際關係課程。 我們處於VUCA烏卡時代,隨時都有挑戰等著我們面對…. 一開始測驗DISC人...

傾聽他人英文 在 我要做富翁|平民化教學|投資不是大鱷專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3:18:50

#被發現了 艾文:咦?呢本好嘢我都睇過~好啦,我公開了,小編最近在看一本-卡內基《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邊個都睇過呢本人際溝通經典?下面留言區相認😇 節錄一段益大家: 「對於同你講話的人來說,他的需求或者他遇到的問題,比你的需求或遇到的問題重要一百倍,對他來說,就算是發生死了幾百萬的人的災難...

傾聽他人英文 在 椛塢記事 HuaWoo Diar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6 06:43:59

. 「關於品牌經營的大小事-貼近自己的真實分享」 前陣子,在動態和大家分享IG粉絲破萬的消息,終於我也是有往上滑連結功能的人了! 破一萬並不代表什麼,因為還有段長長的路要走,我也不想自己被社群那不確定性的榮譽感綁架。 所以我一直都沒有很在意粉絲人數與觸及率,雖然偶爾為了課程曝光,還是會買廣告,...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5 19:00:30
    有 2,599 人按讚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也不必煩惱如何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強。

    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否則會很痛苦。因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源於自己的煩惱,比如內心的煩惱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煩惱,必然有他人的影子。」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面對衝突時尤其脆弱,即使我不是當事者,只是旁觀者,也容易感到害怕。雖然經歷過許多事件後,我自認得到了足夠的訓練,但如果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我的心臟仍會砰砰直跳,並驚慌失措。看著這樣的自己,我明白:「啊,我還差得遠呢!」

    大家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存在特別脆弱的部分,比如,無法忍受自尊心被他人傷害、因為不能忍受無禮的人而憤怒,導致衝突變大,或因為內向,所以站在群眾面前就會很痛苦等等。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個性而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習慣這些呢?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美。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會吵架,並因為人際關係而受傷,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無論我們多麼成熟且堅強,遇到問題時仍會痛苦,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尋找避免痛苦的方式。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逐漸了解如何避開最糟的情況,也愈來愈知道該如何明智地應對。有些方法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守護自己的心特別有幫助,現在我想談談其中幾個。

    (1)不要浪費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

    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驅使人行動和成長的原動力。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不斷努力並逐漸成長,成人們則為了獲得能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付出努力。在親近的朋友和夫妻之間,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種「認同需求」引起許多人際問題,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很脆弱。

    反向思考後會發現,我們只要能從「認同需求」中獲得自由,就能活得更開心。被他人眼光所綁架的人,會強迫自己把心思花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當我們的認同取決於他人時,我們就無法自己掌控,結果就是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饋。

    尤其韓國是特別喜歡批評的社會。看著最近的新聞報導,我有時會覺得,別說認可和支持了,只要不挨罵就萬幸了。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人在匿名的保護傘下說出許多可怕的話。另外,我們藉由手機聊天工具不斷與人接觸,所以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接受他人的評論。我們在學校學習國文、英文和數學,但卻沒有學到智慧溝通的方法。在職場,甚至家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批評。愈是親近的人,說話愈尖酸,愈讓人感到痛苦。我們會覺得對方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因而傷心且委屈。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容易崩潰,任何人都一樣。

    但是,說話傷人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傷痛。無論他們多努力希望獲得認可,也不會有太大收穫。因此,守護自己的方法不是費盡心思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是將精力放在強調「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上,相反地,應該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這樣就能看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後的認同需求,並且能了解到「啊,我是因為想得到認可才這樣啊!」、「原來那個人不知道我的真心,所以我才會傷心。」這樣一來,我們反而會減少向外尋求認同,也能節省心力,因為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請記住,不要因為尋求他人認同而浪費力氣,甚至失去自己。如果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問題,他人不認同也沒關係,乾脆讓自己挨罵也是一種方法。若我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使沒有他人的支持,也完全沒問題。就算他人不認同,你所做的事依然是正確的。別人詆毀、討厭自己,或者嫉妒自己,事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那對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是為了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才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因為這讓我們將生活的主控權放在他人手上,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希望因為執著於他人的認同,而讓自己的人生朝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你正確不是因為別人認同你,而是你實際做的事及其理由是健全的。」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2)覺察比較的情緒

    不是別人折磨自己,而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情況之一就是自卑感。因為未達到他人決定的標準而感到自己不足,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需要有比較對象才會產生。我也會不知不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並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你知道,其實自卑感和優越感沒有分別嗎?在佛教心理學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統稱為「傲慢」。通常我們會認為感到優越是傲慢,但事實並非如此。優越感、自卑感,甚至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同一等級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

    將其他個體與自己比較,並感到痛苦的生物只有人類。田裡的花也是照著自己的步調開花,不會和別的花比較。請想想看,看著梔子花盛開的杜鵑花,會因為自己不開花而傷心嗎?花朵們都是依據季節開花和凋謝,不會費盡心力模仿其他的花,也不會因為長得比別的花好而驕傲。在這方面,人類也許比花更脆弱。

    但是,如何消除這種自然而然比較的心態呢?持續研究佛教冥想的美國第一代冥想領袖約瑟‧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是這麼說的:每當產生比較之心時,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當傲慢的心態出現時,沒有必要灰心喪氣,也不必責備自己或感到驚訝。只要對自己說:「啊!這個情緒又來了。」並接受它,同時了解這只是暫時而非固定不變的心態,如此一來,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我之所以認同將比較的心稱為傲慢的心,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自認為了解那些我們其實不了解的東西」。只看到他人的某一面,便與自己進行比較,其實這也是誤以為了解他人的傲慢態度。複雜的人類,能讓我們像用尺衡量東西一樣簡單地分析並比較嗎?

    然而,這樣的錯誤卻以各種面貌蔓延。父母以生下孩子為由,介入子女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子女最好。不只如此,好朋友、戀人或夫妻之間也會輕易定義對方「是某種人」,並以此作為指責的工具,甚至彼此詆毀。

    但是,我們究竟為何能輕易說出「了解」誰呢?我們連自己也不了解,卻認為自己很了解別人,這實在太荒謬了。

    「因此要反覆告訴自己:『我不了解任何人。』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都應該要互相提醒。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己並不了解對方(……)因為不了解,所以需要對方說明,並像初次見面一樣傾聽對方。如果不打破『了解』的信念,並反覆提醒自己不了解對方,就無法逃出這個地獄。」
    ─李允珠,《忍耐自己的時間》(나를 견디는 시간)

    正如李允珠作家所說的,我們所了解的只有我們並不了解任何人(家人、朋友、戀人)。

    (3)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

    因為自以為了解他人而產生的常見錯誤,就是輕易侵犯他人的領域。所以人際關係中,需記住的第三點就是「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我們必須記住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無法區分他人和我的界線會引起兩大問題。一是依賴,因為無法確信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總是依賴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為了安心,總是希望別人陪在身邊,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相當於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讓給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另一個問題是干涉。就像父母希望操控子女的人生一樣,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朋友、同事或戀人之間。因為愈親近愈容易越界,也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能改變對方。

    干涉並不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也包含為了幫助家人、朋友或同事,過度消耗自己的心神。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因為覺得失業的兒子很可憐,所以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母親很容易覺得這是「為了兒子好」,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所以持續提供兒子經濟支援。母親的支援會不會反而使兒子失去立足的機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兒子反而無法下定決心獨立呢?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很常發生。

    很多人總是以「因為愛你」為由幫助他人,卻拖延了那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立」。那真的是愛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為了他人」介入某件事,是真的為了那個人,還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我們應明確區分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因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特性,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區分界線的家庭環境中,這也讓我們在這方面經常感到疑惑。每個人的界線都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無意中犯錯,並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分清楚界線,並互不侵犯呢?

    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的阿德勒,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阿德勒強調「課題分離」。就是要將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的分離。他告訴我們明確且簡單的區分標準。那就是,思考誰最終會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面對成績或前途問題後果的是子女本人,如果失業的兒子不求職,其結果應由本人負責,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所以能負責選擇結果的人只有當事者一個人。我負責我的生活,你負責你的生活。

    不要把自己的課題推給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再親近的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也不能被對方動搖。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到目前為止介紹的三種方法都不是容易實踐的方法。但如果對這三點掉以輕心,不僅心靈會受到威脅,甚至會失去自己生命方向的鑰匙。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自己的心,就像是自己堅強地主導自己的生活一樣。如何?這三點是不是值得一試呢?以下提供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勇氣的短祈禱文來幫助大家。

    「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也不是為了我才存在於這個世界。
    你就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們的心偶然相合,那是美好的事,
    若不是如此,那不是沒辦法的事嗎?」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

    .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快樂會消逝,情緒也會過去,你需要的是奪回心靈方向盤,照顧脆弱的心
    내 마음을 돌보는 시간: 연약한 마음을 단단하게 지켜내는 셀프 심리학
    .
    作者:金慧伶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5)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人我關係中,要能守護自己的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交友簡單,減少不必要的互動。這包括社群網站上面的朋友,還有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

    還有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這要刻意排時間給自己,而不是有了空閒時間再說。照顧自己的心靈是責無旁貸,可是多少人不願意對自己好好負責。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可愛的書,持守內心,減少無謂地向外追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6 07:00:23
    有 341 人按讚

    【自主學習:從挫敗中,點燃內在動力3】

    上週五,川川從挫敗中得到學習的動力一文,許多人受到鼓舞,從文字中感受到川川的努力,又從川川的影片表現裡得到巨大的感動,得到許多學習者的反餽與提問。

    其中一位朋友提及:若孩子學習上遇到失敗,可是之後就完全沒有學習的動力而直接放棄,再也不肯從挫敗中繼續努力,這時父母應該放手讓他放棄?還是該堅定而溫柔的堅持讓他繼續學習?

    這個問題的解方,只有一個,那就是「完整核對孩子的想法」,只有孩子「想」要,才能有主動學習的動力,若孩子內在真的不想,再怎麼堅持也枉然。

    但,問題來了,眾多父母接下來的困難會出現在:「要怎樣核對才能真正的得到孩子是真的想放棄還是真的想學習?」

    這就牽涉到父母的對話能力了。

    如果看過《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以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這兩本書的朋友,就能從大量的親子對話範例中得到一次「好對話」的脈絡,需要非常貼近孩子所想所願,並在孩子的想法以核對的方式反覆敲擊,並且適時挑戰孩子的想法。

    例如在書中,我也曾提及過「三三」小一時,曾經拒學。

    當時她拒學的場所是「安親班」,拒學的科目是「英文」。

    由於她的安親班是一年級她自己挑選的「全美語」安親班,對於一個過去從來沒學過英文的三三,進入這樣的環境,辛苦是必然的,壓力也可想而知的巨大。到了下學期我帶著她出國工作(玩)九天,回國後,她的小考立刻顯現遊玩過後的分數0分。

    分數對於我,只是提醒我孩子的狀況,然而這個分數卻完全擊潰三三的自尊心,也把她對學習英文的渴望完全擊倒在地。

    就在考0分回來的那天晚上,三三吐露不想學習英文的訊息。接著,隔天起床,三三已經做好拒絕上安親班的準備,拒學的力道之大、決心之猛烈,讓我驚訝。

    孩子為了追求完美,繼而害怕失敗,往後該如何面對每一次的挑戰與挫敗?

    孩子如何看待「失敗」?

    我如何讓孩子發展追求完整,而非完美的心態?

    這是我當時在事件中思量的細節。

    為此,在三三拒學的第二天晚上,我與三三展開一場漫長的對話,藉此核對三三對於「失敗」的看法,對於「面對失敗」的選擇是什麼,對於未來的學習一旦發生「失敗」了,也會繼續放棄嗎?那麼面對無法逃避的科目,放棄後該怎麼辦?

    我把我的擔憂以及我的困惑,以對話的方式,提問孩子。

    我們針對「失敗」反覆釐清彼此的看法,也核對三三「離開」或「逃避」的決定,來回思索這樣的方式是唯一的辦法嗎?

    我們來回核對聚焦,讓三三從原來的觀點產生覺察,並再次審視自己的決定是否是她想要的。

    我將我與三三的對話羅列於下──

    我:「媽媽知道,你不想去安親班了,對嗎?」(複誦)

    三三:「對。」

    我:「是因為考試考不好,所以不想去了?」(核對事件)

    三三:「對,而且老師說考不好作業會變多,不然就扣分,我不喜歡老師這樣。」(聽事、聽情)

    我:「媽媽想知道,你怎麼看待自己考試失敗這件事。」(核對觀點)

    三三:「我不喜歡,覺得很丟臉。」(感受)

    我:「你不允許自己失敗?」(核對觀點)

    三三:「對。」

    我:「媽媽想邀請你失敗。」

    三三:「什麼意思?」

    我:「媽媽不怕你失敗,因為媽媽願意陪著你,但是媽媽比較害怕當你面對失敗後,你因為討厭失敗而永遠逃避了。」(觀點)

    三三:「可是我就是害怕。」(感受)

    我:「想聽故事嗎?媽媽講個故事給你聽。」

    三三:「故事我想聽。」

    我講了三三小時候就聽過的「孫中山起義」的故事。

    我:「孫中山非常想建立一個理想中的國家,一個充滿民主且法治的家園,所以他開始策劃舉兵,想推翻滿清腐敗的政府。他第一次在廣州起義,以陸皓東設計出來的青天白日旗子做標誌,號召有志青年一起起義,可惜消息走漏,被滿清政府率先搜捕,許多人因此喪命。」

    我:第一次起義失敗了,你希望孫中山要繼續加油,還是放棄比較好?」

    三三:「當然要繼續下去阿,他才失敗一次耶。」

    我:「真的耶,他才失敗一次,他跟你想的一樣,所以他開始籌劃第二次起義。」

    隨著屢屢失敗的情節發生,三三臉上的表情也跟著變化,每一次起義失敗,我會停下來問她:「已經第三次了,已經第四次了,已經第五次了,孫中山還要繼續努力嗎?你希望他再試試看嗎?」

    三三的心情跟著孫中山起義的故事起伏,慷慨激昂。

    我一次次詢問,孫中山該不該鼓起勇氣再試一次?

    三三一次又一次大聲疾呼:「他可以的,他應該再試一次。」

    我:「你會因為他失敗,而瞧不起他嗎?」(核對觀點)

    三三:「當然不會。」

    我突然有所感慨的說:「三三,你對孫中山真好。」

    三三:「為什麼?」

    我:「你一直願意給孫中山機會,你知道嗎,每一次你說『孫中山應該要繼續努力』,媽媽就覺得很感動,你總不吝嗇對別人好,給別人好多好多次機會。只是三三,為什麼對人這麼寬容的你,卻只給自己一次機會?」

    三三愣住了。

    我:「三三,你寬待他人,卻對自己很嚴格,能告訴我為什麼嗎?」(核對行為與觀點)

    三三臉色顯得凝重。

    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三三才緩慢開口:「可是我會害怕,我不喜歡考試,我……」(表述感受)

    我:「以後你還想要學英文嗎?」(核對期待)

    三三:「我願意,當然願意。」

    我:「所以你討厭的是考試,並不是討厭英文,是這意思嗎?」(核對觀點,聚焦困境)

    三三:「對,我不討厭英文,英文老師很好笑,對我也很好,我喜歡上課,我不想考試。」(傾聽)

    我:「既然這樣,如果媽媽能幫你把你困擾的考試排除,你願意回去再試試看嗎?只進教室上課,做你喜歡的學習,不做其他,你想嗎?」(核對期待)

    三三:「可是如果還是不喜歡怎麼辦?我就是很害怕。」(陳述感受)

    我:「如果有害怕,媽媽會陪著你,你願意相信媽媽會陪你嗎?」(核對渴望)

    三三:「我相信媽媽,可是不相信我自己。」

    我看著三三,停頓於此,讓問題自己跑一會兒。

    三三:「我也不是不相信自己,我只是……就是會擔憂,我很想試試看,但萬一我又害怕怎麼辦?」

    我:「只要你願意就好,其他的問題是媽媽的責任,你願意再試試看嗎?」(核對渴望)

    三三:「我願意,但萬一……」(擔憂一直在干擾孩子的決定)

    我:「這樣吧,我們努力到月底,月底後如果真的不喜歡,我們再討論未來該怎麼辦,好嗎?」(核對行為)

    三三低著頭思量,幾分鐘後,終於抬頭,眼神閃爍著心動,不再憂慮害怕。

    透過對話,讓三三重新審視問題,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困境,並且得以修正自己的決定,以期更符合她想要的方向。

    這便是三三從「放棄」到「主動學習」的過程。

    過程中,我與三三的對話,除了貼近三三的內在,核對她真正的困難,過程中也啟動她的覺察,藉由細緻的覺察,引發她的學習動力。

    這樣的歷程,考驗的是父母是否能更準確的對話,藉此引導孩子的學習動力。

    當然,在此之前,於我而言並沒有設定「對話目標」,對我來說,就算最後不再上安親班都是可以的,我要的不是孩子回到安親班,我要的是孩子得學會「接納失敗」,並且從「失敗」中清楚自己該怎麼決定未來的路。

    #今天是三三滿十一歲的生日(孫中山革命11次,好巧),藉由這篇過往的文章,祝福孩子面臨挫敗時,不急著逃避,而是能更明白自己想要的,並做出自己的選擇。

    ──────

    ☞桃園獨立書店舉辦:《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讀書會分享,報名連結請點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7e61173a4cf3470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有3個名額釋出)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2022年工作坊日期出爐:4/23-24、6/4-5 、9/17-18 、12/10-12/11 (地點未定)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9 21:27:14
    有 354 人按讚

    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的道理。
    .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CHANGE
    使用期限:8/29~9/4
    .
    感謝 時報出版 提供贈獎抽書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李吳兄弟Li Wu Brother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07 20:00:19

    成軍以來漫長的等待 x 創作能量大爆發!

    「親手足全能唱作男團 」李吳兄弟!

    『2019首張同名作品集』滿滿正能量主打歌曲『因為有你 Because of You』
    三立華劇【三隻小豬的逆襲】插曲

    ♫ 各大數位平台線上聽
    https://star.lnk.to/leewu

    「因為有你,愛變的有意義」
    「世界有我有你,走過時間的痕跡」

    你會如何定義「愛」呢?是對父母的愛?或是對男女朋友的愛?甚至是對寵物的愛。不管大愛抑或是小愛。其實愛不該被定義,也不該被侷限。人人都有權利擁抱愛、享受愛。因為愛能包容一切,愛也不分你我,愛能讓世界更美。『愛無所不在,愛就在你我的身邊』


    『因為有你』詞、曲、編曲皆由三弟「鴻恩」獨自創作完成。由「音樂鐵人」團長「莊景雲」老師擔任製作人。特邀請「張惠妹」的御用吉他手「喬莎宏」老師跨刀吉他編曲及演奏。

    『因為有你』這首歌是整張專輯裡面最先寫好的歌曲,輕鬆的旋律搭配陽光的歌詞。非常符合李吳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正向力量!

    三弟鴻恩也發揮了全能的長才。整首MV從導演、剪接到後製。完全一手包辦不假手他人。MV場景也回到李吳兄弟最愛的家鄉『宜蘭』拍攝。家裡面最小的妹妹『李吳小咪』也為了哥哥們的MV特別演出。愛下雨的宜蘭在拍攝日當天出了個大太陽,陽光灑滿了城市的每個角落,彷彿說著想要讓每個人輕輕鬆鬆都能感染愛的能量!




    因為有你 因為有你 因為有你

    傾聽我的聲音 愛從那一刻起 不要懷疑
    讓你不再擔心 所有的點點滴滴 讓這一切歸零

    就算流過多少眼淚
    就算寂寞多久時間

    是你讓我相信自己
    讓你不再擔心 不哭泣

    因為有你 愛變得有意義 因為有你 幸福鐘聲響起
    因爲有你 最美的旋律 世界有我有你 走過時間的痕跡


    就算流過多少眼淚
    就算寂寞多久時間

    是你讓我相信自己
    讓你不再擔心 不哭泣

    因為有你 愛變得有意義 因為有你 幸福鐘聲響起
    因爲有你 最美的旋律 世界有我有你 走過時間的痕跡

    Rap
    從此刻開始 幸福再靠近一點
    勇敢的去追 心跳為你改變
    安慰著你的淚水 分享著你的喜悅
    所有的煩惱不安他都會過去的
    時間在等待 不如享受現在
    你不要在意平淡還是無奈
    微笑是我的最愛 幸福奔向那人海
    現在就張開雙手一起迎接真愛


    因為有你 愛變得有意義
    因為有你 幸福鐘聲響起

    因爲有你 最美的旋律 世界有我有你 走過時間的痕跡

    因爲有你 最美的旋律 世界有我有你 走過時間的痕跡




    作詞 Lyricist :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作曲 Composer :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製作人 Producer : 莊景雲 Chin Yun Chuang
    配唱製作人 Vocal Producer : 邱彥誠 Yen Cheng Chiu
    合聲編寫 Backing Vocals Arranger : 邱彥誠 Yen Cheng Chiu
    合聲 Background vocals 李吳兄弟 Li Wu Brothers
    編曲 Arrangement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木吉他 AC.Guitar : Josa喬莎宏
    電吉他 E.Guitar : Josa喬莎宏
    弦樂編寫 String writing : 黃馨穎 Serin Huang
    弦樂 String : 黃馨穎 Serin Huang
    電腦後製工程師 Computer Post Engineer : 邱彥誠 Yen Cheng Chiu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 : 柯嘉森(阿耀) Jia Sen Ko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 強力錄音室 Mega Force Studios
    混音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 超空間音樂 X-MUSIC
    母帶後期工程: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導演:李吳鴻恩
    編劇 : 吳邦崴
    製片:李吳兄弟
    場務:吳潤恩
    攝影師:李吳鴻恩|林伊文|楊竣翔
    攝影大助:吳仲麟
    燈光師:吳邦崴
    燈光大助:吳潤恩
    妝髮:李吳兄弟


    特別感謝(演員)

    林伊文|李吳小咪

    MV後期管理;

    剪接:李吳鴻恩
    後製:李吳鴻恩

    李吳兄弟Youtube頻道
    https://pse.is/KDCVB
    李吳兄弟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WuBrothers/
    李吳兄弟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iwu_brothers/?hl=zh-tw
    李吳兄弟微博
    https://weibo.com/u/7214570850
    李吳兄弟17頻道
    https://17.live/profile/r/14251978

    #李吳兄弟
    #三立華劇
    #三隻小豬的逆襲
    #首張同名作品集
    #因為有你
    #流浪狗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大麻煩翻譯組Jack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2-12 02:47:24

    #Vivziepop #HELLUVABOSS
    我並不擁有此影片 影片所有權歸屬於Vivziepop
    I do NOT own this video, all rights go to Vivziepop

    贊助影片原作者,幫助她製作更多精彩的動畫!
    贊助 HAZBIN HOTEL 的 PATREON 網址: https://www.patreon.com/VivienneMedrano

    原影片網址(Original Video Link):
    https://youtu.be/kpnwRg268FQ


    這次的影片由大麻煩翻譯組
    & 栗奇 & Sophie 共同製作

    封面是也栗奇大大做的喔!

    栗奇的個人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ricky.furry.908

    與上次一樣同一位會畫畫又會英文的大佬
    一樣歡迎大家去他那邊關注他喔!
    這次還加上另一位支援者Sophie!
    十分感謝他們兩位的幫忙到天亮!

    一方面是我前幾天實在很忙
    然後我們幾個又在細節吹毛求疵了有夠久XD
    才忙到現在哈哈,總之謝謝大家的耐心等候啦~


    註解區:

    0:50
    Stolas是叫他的女兒"Special little starfire"
    這顯然是個愛稱,但我們商討後覺得翻出「我特別的小星火」好像太土太不中文了點
    中文可以說人對自己很特別,但如果要放在這裡就不能以那樣的順序去闡述
    因此就以愛稱的含譯去翻成我「親愛的小星星」了

    2:00
    "seven rings collapse"的那個七環
    在我們瘋狂找資料之後最終從官方推特推論出是以七宗罪去做分類的地獄分層
    例如官方曾說過Lucifer(地獄旅店女主角Charlie的爸爸)掌管著傲慢的那層
    而這次的Loo Loo Land則屬於Greed(貪婪)的那層地獄區域
    資料佐證: https://twitter.com/IMPmurderpros/status/1337287692082503680?s=20

    8:30
    Blitzo說"I am not a day hooker." 就是說我可不是個在白天出來賣身的
    被某阿姨側目後,他說"What? I said I am not one, prude." 就如同字幕那樣
    值得一提的是Prude是指那種比較正經或是比較保守而顯得無趣的女人
    我們商榷後決定使用這個有點好笑,來自海綿寶寶的說法XD

    10:06
    這裡的梗恰好被我們的中文字幕遮住了
    其實在我們字幕那個「東西」那邊可以看到那隻娃娃有個標籤
    上面還真的是寫"thing?" 表示那隻娃娃還真的就是叫做「東西」
    所以那兩位才把這個字講的那麼強調XD

    10:37
    原本我們常說"What the hell" 類似「是怎樣啊」或「什麼鬼啊」的口語用法
    但這裡Moxxie想避免造口業所以說了改編版的 "What the heaven is wrong with this thing."

    11:11
    從這裡開始大家可以明顯地聽到Fizzarolli每次都叫Blitzo "Blitzo" (看不懂齁XD)
    試播集的時候Blitzo本人有強調過他的名字裡面的o是不發音的
    因此唸起來其實是"Blitz" (可以回去看第一集或是仔細聽其他人叫Blizto)

    因此後面 11:19
    在Blitzo強調 "The O is silent now." 「我名字的o現在不發音了」之後
    被Fizzarolli反嗆 "Just like your audience always was when you told your lazy jokes here."
    延伸上句的silent(安靜) Fizzarolli嗆說這個silent是跟當年你在這裡工作的時候講爛笑話觀眾的反應(安靜)一樣嗎?

    11:35
    人be salty 帶有那個人惱羞成怒或是不服輸而不悅或生氣等意思

    13:02
    這段有夠靠北XD Nathan好慘=__=
    其實還能看到娃娃頭有掉眼淚

    14:10
    Stolas對女兒說 "I know it's a lots. I should have listened."
    我們的解讀是這樣的「我知道(我後來跟你母親處的不好以及出去跟別的人鬼混等事情)令你難以消化/承受/接受」「我當初應該好好傾聽妳的想法的(就不會讓妳累積痛苦到今天了)」

    15:17
    Stylish Occult是一家店的名字喔
    Loona也有去過呢,可以在她的IG上看到
    資料佐證: https://www.instagram.com/p/CGwCZzMAbDd/?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而Stolas後來似乎也真的幫他女兒買了個標本
    資料佐證: https://www.instagram.com/p/CIl9U5LAIZW/?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們翻譯組!
    訂閱頻道追蹤更多我們的影片!
    IG看我們的日常與製作進度: weed99coco1
    關於我們翻譯組: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035888
    動畫與額外翻譯的網誌:https://weedtrouble.blogspot.com/
    我們的Twitter: https://twitter.com/TransWeedVABOSS

  • 傾聽他人英文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1-03 18:00:06

    因修訂《逃犯條例》而起的抗爭運動持續多月,居港智利人Lucas為了讓更多外國人了解香港的情況,於是走到示威現場進行英語直播,並不時為新聞直播做即時英文傳譯,「我經常講我哋要用多啲英文畀世界睇到(香港嘅事),我哋至少都要同自己國家家人同朋友分享真相」。

    居港七年 半年學識廣東話

    居港七年的智利人Lucas(Lucas Patricio Peralta Furet)於16歲時到港當交流生,從此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為了融入香港,Lucas堅持學習廣東話:「嗰陣好多人都話我應該學普通話,但我嚟香港都唔係為學中文,我係嚟咗香港先決定要學廣東話,因為我覺得廣東話係香港人嘅母語,如果我真係想識朋友同打從心底明白佢哋就需要學廣東話啦。」

    來港短短六個月,他就能以廣東話和別人溝通,全因他的努力:「我好鍾意睇周星馳,咁我可以睇佢嘅電影學習同練習,但我覺得最有用係,我同其他人講我唔識講英文,咁佢哋就會同我講廣東話。」Lucas其後更把自己學習廣東話的經歷放上Youtube分享。

    不甘做旁觀者 英語直撃示威現埸

    Lucas並非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他比不少香港人更關心本地事,由2014年的雨傘革命,到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他從沒有缺席。除參與示威遊行,Lucas更不時會在示威現場以英語進行直播,又自發在不同新聞平台直播配上即時英文傳譯,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了解香港的情況。

    不少人可能對一個「鬼佬」如此關心香港的事非常費解,但Lucas認為香港對自己有恩,不能對這個城市發生的事坐視不理:「即使我係外國人,但香港人好好,當我係呢個家嘅一分子,我覺得我唔可以咁衰,『好好呀,一直住係到,幾爽呀!』但一有事,『唔關我事,我係外國人』,好多外國人都係咁,佢哋好享受香港之前有嘅自由,但香港需要佢哋嘅時候,好多都走、好多都唔理,我覺得呢啲人好衰。」

    無懼暴力 風雨中抱緊自由

    四個月來,警方和示威者使用的武力程度都不斷升級,在示威現場做直播的記者和大眾,受傷或被捕機會都大大增加,但Lucas並不擔心:「我唔知點解覺得警察會對外國人比較克制,佢哋唔敢亂打外國人,可能佢哋(警察)唔知佢哋(外國人)嚟自咩國家,怕會有麻煩。」

    當社會因為政見對立而撕裂,市民和家人、朋友因看法不同而「割席」的時候,Lucas就反而在壞事中找到好事:「雖然依家有好多嘢都唔好,有一啲好好嘅事我一定會永遠記得,特別係我哋一百萬、二百萬人一齊行,即使我之前覺得香港人好友善,都未見過佢哋咁團結。」

    智利香港示威不斷 寄語港人保持信心

    平行時空下,智利近日亦因為地鐵加價而引爆了潛藏的民怨,更演變成過百萬人上街的示威及警民衝突,智利總統最後決定全面改組內閣以平息民憤,但Lucas就認為智利和香港爆發示威遊行的原因是不同的,而智利亦早已經歷過香港現時發生的民主運動。作為半個香港人、半個智利人的他就寄語香港人:「雖然依家係好灰心、好唔開心同好驚,但係你要知道你哋係寫緊歷史,我會一直支持你哋,我哋都係呢個家嘅一分子。」

    今集《港。故》用8分鐘,邀請大家傾聽一個「異鄉人」蛻變成香港人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