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傳播學出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傳播學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傳播學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傳播學出路產品中有15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高虹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應對「後疫情時代」,台灣也該有「後防疫戰略」的再思考💡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一年多,影響世界貿易與正常生活甚鉅,近期許多國家(如新加坡、丹麥、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由於疫苗二劑高覆蓋率與其他配套措施,逐步推動「與病毒共存」防疫策略,試圖在多變的後疫情時代為重返正常生活找尋新的出路。 9月22日,我...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7萬的網紅NiceChord (好和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卡普斯汀:《鋼琴五重奏,作品 89》,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Nikolai Kapustin: Piano Quintet, Op. 89, IV: Allegro non troppo 2021 年 1 月 6 日 @ 國家音樂廳,台北,台灣 🇹🇼 小提琴 I:林一忻 https://www....

傳播學出路 在 前方有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4:33:13

#20210727 #一㜙長談 #05 #這篇字會很多 回應那些對於校系不滿足,對於選擇徬徨,對於未來迷茫的種種。 - 一直都想寫類似的文章,但總是寫不太出來。關於過去和做選擇的一切,也總是不免心傷。 - 再次澄清我是臺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別再誤認我是心輔系的學生啦!)會發心輔系的文章純粹是想...

傳播學出路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2:34:57

【#新書推介】普立茲獎得主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最近推出新作《十月終結戰》(The End of October),善於非虛構類創作的他,以驚悚小說的形式,結合新聞報導技巧,梳理歷史上的瘟疫和流行病全球大事,從瘟疫作引發點,逐步剖析戰爭,國際政治角力與社會崩潰的威脅。 小說...

傳播學出路 在 Mr.success成功人士|理財|成長|搞笑漫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6 07:13:31

從2020年初開始 疫情就不斷的改變衝擊著我們原本的生活型態 從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1N1到現今的2020年的新冠肺炎,讓醫學科技有了更多的突破,並且優化了關於公共衛生及防疫知識,除此之外也為全球的科技帶來許多新的啟發。 經歷這一次疫情之後,為這世界的經濟掀起了巨浪,有人踏浪加...

  • 傳播學出路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30 22:12:04
    有 2,722 人按讚

    ▎應對「後疫情時代」,台灣也該有「後防疫戰略」的再思考💡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一年多,影響世界貿易與正常生活甚鉅,近期許多國家(如新加坡、丹麥、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由於疫苗二劑高覆蓋率與其他配套措施,逐步推動「與病毒共存」防疫策略,試圖在多變的後疫情時代為重返正常生活找尋新的出路。

    9月22日,我在立法院質詢蘇貞昌院長時曾提問,以目前台灣的國家級防疫戰略,對於「病毒零容忍」和「與病毒共存」方式的看法為何?

    當時蘇貞昌院長回答,「零容忍是目標,但是以變種之快、全世界疫情嚴峻程度,未來在控制情形下,#可能與病毒共存,這跟疫苗效性、覆蓋率等發展都有關。」不過,兩劑覆蓋率達八成、啟動放寬措施的新加坡,近兩日都出現單日暴增千例以上感染的情況,讓我們有更多反思、完善防疫策略的空間。

    不料,當新聞報導新加坡的情況時,有網友找出當時我質詢蘇院長的談話,斷章取義地批評我曾提問「與病毒共存」策略,開嗆要我「可以閉嘴了嗎?」

    我想,大家都是為了防疫、為了保護台灣,我不會特別與這位網友計較,但更不會就此閉口不言。相反地,我想利用這個機會特別回應與說明質詢內容:

    1⃣️「與病毒共存」絕對不是要撤守、放病毒進來,而是在提升疫苗第二劑覆蓋率到達七、八成之後,思考是否有適度放寬解封的空間。我們在問的,是政府防疫策略和政策時程的決策,這是位居行政院和指揮中心高位,必須為國人負責任擬定之戰略。

    在放寬之前,疫苗二劑覆蓋率目標何時達成,當然是必要前提。

    請相關言論切勿誤導大眾 ⚠️ 我完全不贊成在還未提高疫苗覆蓋率前,就採行與病毒共存策略,在國人手無寸鐵情況下放病毒進來。

    2⃣️ 當新加坡第二劑覆蓋率超過八成,我們台灣目前不到一成 (9/27,9.43%)。身為立法院民意代表一員,我們難道不應該監督台灣疫苗二劑覆蓋率何時可以達標?未來適度放寬經濟活動之標準又該如何設定?

    當其他國家的政府,能勇於對國人提出相關時程的承諾,我們的行政院或指揮中心又為何不能明確回答這關乎防疫核心戰略的問題?

    3⃣️ 疫苗打第二劑的重點除了增加保護力,更在於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率。參考國外研究案例:打二劑降到0.9%,一劑降到5.1%、0劑約是6.7%。

    其他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的前提,是要先提升第二劑覆蓋率,再適度解封開放以挽救經濟、恢復正常生活。在疫苗協助重症死亡率下降的情況下,也才能夠確保醫療資源的運用不致崩潰。

    這些戰略都是環環相扣的。

    4⃣️《紐約時報》的COVID專題報導也在九月中更新指出,#世界可能需要學習與病毒共存:「專家認為,新冠疫情變化太快,新的變異株更具傳染性、太容易傳播,而疫苗接種進展太慢,導致群體免疫很難儘速實現。

    這意味著,如果新冠病毒繼續在世界大部分地區肆虐,它很可能會成為地方性流行病,這是一種 #永遠存在的威脅。」

    台灣對此的準備與思考在哪裡?

    5⃣️ 我們更應該反向思考,當新加坡二劑覆蓋率突破八成,適度解封後都還日確診破千甚至破兩千,如果依照9/22陳部長當時所說一劑達六成覆蓋率即考慮開放,會不會後續問題更大?(今日陳部長已改口:覆蓋率「再高一點」才降級。但,再高一點,是多高?)

    疫情措施開放的尺度與時間點,防疫與民生、經貿的平衡,不正是需要反覆深入探討,才能接近最好的答案嗎?我在質詢台上所準備的問題,是基於科學研究和國外經驗案例,反思及請教蘇院長我們的國家級防疫戰略,很可惜,當時我並未得到行政院對於目標和期程設定上明確的回答。

    陳時中部長今日受訪時說,希望 #政治不要凌駕於專業,我非常認同。也希望部分網友或媒體勿因政治立場不同,而斷章取義了我的質詢內容。

    一起認真防疫,一起守護家園,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有可以做到的事。

    #面臨後疫情時代的台灣
    #準備更好更縝密的後疫情戰略 💪🏻

  • 傳播學出路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2 20:39:58
    有 142 人按讚

    《政局今昔:政經分析文章精選系列》

    社會需要的平衡制度 (撰文於2020/8/3)

    全球化一方面 (在人流、物流上) 使病毒全球傳播,另一方面,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化金融系統使「經濟疾病」迅速擴散至全球。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終究是造福還是造禍?凡事沒有一面倒的「好」,一個硬幣有兩面,不論是近百年來受主流經濟學家推祟、號稱最有效率推動經濟增長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全球化,抑或是講求「公平」分配資源的社會主義,兩者都沒有絕對的優劣。世界需要進步,由農業社會到工業化,再到金融化的發展進程中,社會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要。政府的角色和定位需要清淅準確,起碼政府要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政策的主題應該是甚麼。

    早期階段,社會在「財富均低」的情況下,需要高速的經濟增長去帶動需求、改善生活水平,這需要足夠的「動力」去鼓勵各種商業活動,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大市場、小政府」就是最佳的制度。

    中期階段,需要穩定的經濟增長,社會需要由工業轉型至服務性產業,這需要人民質素的提升和知識技術的轉型,社會教育水平的提升成為社會轉型成功的關鍵,此時政府的角色是教育及產業升級配套政策的推行者。

    後期階段,當社會已成功轉型,經濟發展已成熟,經濟增長自然會面對樽頸,然而這不應再是社會追求的唯一指標,更不應以「社會成本」去換取額外的經濟增長。

    當然,經過多年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社會資源已無可避免地「歸邊」,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當社會出現向上流動的斷層,即低端者已無法向上流,形成資本階級化。若制度仍然維持高度市場化,「以錢搵錢」的速度將會遠高於一般人的工資,兩者的差距以十年甚至數十年計算,資本家將會成為永恆的贏家,而普通人將會成為遊戲的長期「輸家」- 低端人口。

    若制度 (遊戲規則) 不變,低端人口會不斷增加,最後連中產階級也跌入低端人口,社會大部份財富集中在0.1%的富人手中。這對低端和極高端階層人士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此結構將造成社會的極不穩定。在相對「民主」(或追求民主)的已發展社會,若絕大多數人都是低端人士,極少數的高端階層人士雖擁大量財富,卻面對社會的不穩,繼而將財富配置海外,甚至連人帶錢離開。至於低端及未及高端的人士,這當中甚至包括一些專業人士和人才,他們亦將慢慢被其他國家所吸納。這將是社會由盛轉衰的過程和結果。

    因此當社會開始進入發展成熟的階段,政府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社會的資源分配,在相對已壟斷和資本霸權主導的社會下,適當運用平衡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中層和低端社會人士,使不同階層向上流動的階梯不至完全斷裂。大企業也應盡量配合政府的「平衡政策」,放棄完全「謀利為本」的商業經營模式,減少與中小企和低階人士直接進行資源競爭,否則唇亡齒寒。

    一個成熟的社會,產業與產業之間已形成一條產業鏈,是一個商業生態圈,正如業主、商場求神拜佛都應該希望租客不要做不住,因租客是「營運者」(Operator),若他們的生意搞得有聲有色,將直接為業主的物業資產增值,因此在逆境中業主和租客應一起想辦法,有視野的會明白大家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幫助別人取得成功,同時自己也將會獲得成功」是今天社會的成功之道,也是唯一的出路。

    今天的香港,已步入末期的階段,希望大企業和大家族的二、三代能明白這個道理。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m=1

  • 傳播學出路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0 22:57:27
    有 84 人按讚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 傳播學出路 在 NiceChord (好和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4-08 18:06:00

    卡普斯汀:《鋼琴五重奏,作品 89》,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Nikolai Kapustin: Piano Quintet, Op. 89, IV: Allegro non troppo
    2021 年 1 月 6 日 @ 國家音樂廳,台北,台灣 🇹🇼

    小提琴 I:林一忻 https://www.facebook.com/artrichquartet
    小提琴 II:張庭碩
    中提琴:曾怡嘉 - https://facebook.com/violistIChiaTseng/
    大提琴:李建樺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rRCHN36oWXcMRfJjeiHCw
    鋼琴:官大為 - https://wiwi.video

    ---

    尼克萊.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 1937-2020),是一位烏克蘭鋼琴家、作曲家。卡普斯汀的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融合了傳統古典鋼琴藝術與現代的流行、搖滾、即興爵士音樂,可以說是獨樹一格,而因為卡普斯汀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出色的鋼琴家(而且有自己的 YouTube 頻道!),所以他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為鋼琴所作、或至少編制中是包含鋼琴的。

    出生在蘇聯共產黨統治時代下的卡普斯汀,要接觸到西方的爵士音樂和流行音樂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那些東西被視為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是被共產黨禁止的,所有關於爵士音樂的資訊,都是以非常低調的方式被傳播和分享。

    一直到 1953 年,蘇聯前最高領導人史達林逝世,蘇聯政治上對爵士音樂的排斥,才稍稍的緩和了一些,也是在這一年,16歲的卡普斯汀在朋友家中第一次聽到了爵士音樂,並決定開始學習這個藝術。

    不過雖然在政治上爵士音樂慢慢被接受,卡普斯汀就讀的音樂院裡面的教授可沒有這麼開放,於是卡普斯汀在學生時期一直都是過著「白天大方彈古典、晚上偷偷練爵士」的音樂生活。

    雖然卡普斯汀很喜歡爵士音樂,但他並不想要成為爵士鋼琴家。比起靈光乍現的即興演奏,他還是更喜歡像傳統作曲家那樣子,慢慢花時間精雕細琢寫出每一首曲子。所以他幫自己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出路,那就是利用古典音樂的曲式跟作曲方法,結合爵士音樂的和聲跟織度,寫作「有如爵士音樂即興風格,但是不需即興演奏的音樂」。

    卡普斯汀音樂的獨特魅力,就是既能讓(通常不擅即興演奏的)古典音樂家待在他們的舒適圈,但又同時能夠享受爵士音樂特有的複雜和聲及節奏能量,因此說卡普斯汀是當今能讓古典音樂家們接觸爵士風格的最重要橋樑應該一點也不為過。

    不過很遺憾地,在 2020 年 7 月,卡普斯汀在莫斯科因病過世了,享年 82 歲。卡普斯汀一生一共留下了 161 部作品,今晚演出的《鋼琴五重奏》,是他在 1998 年完成的作品第 89 號,希望你會喜歡這首將傳統鋼琴五重奏結合爵士搖滾(jazz rock)風格的作品!

  • 傳播學出路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1-26 10:00:07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1月26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sCZ2zPHsAb4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洋洋灑灑數萬字,多達200項措施,能否為香港帶來藍天和希望,卻是見仁見智。民生方面,除了向輪候公屋基層家庭提供津貼等個別措施,未見太多新意新猷,部分措施流於「濕碎」。行政長官表示已覓地330公頃,足以應付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現實是短中期土地供應缺口依然巨大,當局並未填補多少。港府提出要積極參與國家內外雙循環格局、融入大灣區發展,中央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便,可是香港能否好好把握機遇,加快創科發展、提升航空樞紐地位,還須拭目以待。香港社會撕裂,政治對立嚴重,《施政報告》在修補裂痕方面着墨不多,如何團結港人「重新出發」,仍是一大問題。

    蘋果頭條
    至少250人感染武漢肺炎的「歌舞群組」,仍然輻射式擴散,未有遏止迹象。最先爆疫的灣仔舞廳Starlight Dance Club,學舞者非富則貴,為何釀成數以百計人染疫,且不論平民抑或上流名人,齊齊中招?《蘋果》翻查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發現該「疫廳」牽涉多條傳播鏈,其中數名患者懷疑是「播毒」的關鍵人物,連環引爆舞廳疫情、名媛遭殃。首位關鍵人物是第5547號病人、居於九龍塘大廈的64歲女子。她11月19日發病,報稱病毒潛伏期間,曾到過新蒲崗越秀廣場新光宴會廳,該場所的第5568號病人、住元朗七星崗村的61歲女子,早於11月2日發病。

    東方正論
    傳聞被中央打回頭而需重做的《施政報告》,拖延逾月後昨日發表,奈何仍然不脫炒冷飯本色,重中之重的拓土建屋毫無寸進,遑論突破思維,不過是重複過去推出的措施,拋出一堆數字自我貼金而已。唯一德政算是工商舖終於撤辣,為救市行出正確一步,但住宅物業何時減辣或撤辣,仍是遙遙無期。工商舖撤辣的消息,本報早在本月初已有獨家報道,現在終於落實,反映港府總算順應民意。事實上,金管局今年8月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意即減辣,但做一半不做一半,救市作用輕微,始終都要全面撤辣。

    星島社論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她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時,首先交代月初赴京向中央爭取惠港政策的七大成果,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空樞紐、科技創新中心地位,同時打通大灣區交通經脈,落實「港車北上」、支持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一地兩檢」等;消息透露,除了皇崗口岸外,羅湖口岸亦會推行一地兩檢,使大部分陸路口岸未來過關都會更為方便。《施政報告》亦推出青年就業計畫,由政府資助二千名近兩年畢業的大學生到大灣區工作,月薪高達一萬八千至二萬六千元。林鄭月娥強調,內地經濟快速反彈,香港享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可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經濟社評
    第4波疫情失控大爆發,特首林鄭月娥繼公開宣稱應對疫情是頭等大事,昨在施政報告中也確立清零目標,惟落實措施卻欠奉,還否定全民強制檢測,形容為口號式。既然已將清零列為控疫目標,社會期望,亦要求林鄭特首及她所領導的政府,上下一心,盡快交出路綫圖和時間表,並全力探討研究,推出具體及有行動的計劃,切勿只講不做。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市民都期望林鄭會提出具體振興經濟、紓民困和控疫措施。可惜昨日所見,內容欠缺石破天驚的新猷,中央的惠港政策,可為香港帶來新機遇,融入大灣區發展,是香港未來發展重要方向,但這些措施都屬遠水,難以救爆疫近火。

  • 傳播學出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0-24 11:51:26

    本集主題:「人生不是單選題:夢想能被踐踏,才足以撐起強大!少女凱倫教你如何跑得讓世界來不及為你貼標籤」介紹
           
    訪問作者:少女凱倫
        
    內容簡介:
    當你被世界挑戰,還想站穩腳步獲得掌聲,其實完全沒有捷徑。
    但幸運的是,走過的路永遠不會白費;世界會還給你,你所值得的一切。
       
    當世界是一團迷霧,誰能在當中找到出路?
    答案是,找到你自己,你就會找到出路。
       
    作者無論是家庭背景、學歷皆不外界想像光鮮亮麗,自幼稚園起做家庭代工出身、顧店當服務員,成長求學環境都是半工半讀,直至24歲出國留學才發現「擁有自己的時間是多麼彌足珍貴」,更意識到環境改變才能持續反思自我。
       
    出社會以後,本以為自己是工作狂,卻發現事事都只是在迎合他人期待,卻苦無扭轉現狀的能力,透過自我學習、拒絕不公平對待、發展社群、成為串接他人的平臺,持續透過個人寫作,2年將單篇文章價值翻漲20倍,更持續轉型、升級,被外界視為是擁有正職工作卻能經營個人品牌、斜槓的標竿。
       
    作者透過人生實戰經驗,統整出個人品牌定位心法、拆解個人品牌階段(起步期、成長期、穩定期、重置期)等,盼仍處於迷惘階段的朋友,能皆由個人人生經驗找尋自我、探索自我。
          
    作者簡介:少女凱倫
    本名花芸曦,1990年生,任職主流新聞媒體,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輔仁大學進修部大眾傳播學系畢。
    曾任職TVBS、世紀奧美公關、ETtoday,為數位、傳統媒體、公關、行銷專才。透過寫作積累個人專業,並於PressPlay上開設網路寫作課、擔任臺科大電子商務班社群寫作講師。
       
    目前為跨界讀書會發起人、全臺最大互聯網組織 XChange 行銷長、新創公司媒體顧問、專案經理雜誌、ETtoday、TVBS、生鮮時書等媒體專欄作家。
            
            
    作者粉絲頁: 少女凱倫
      
    出版社粉絲頁: 讓我們布克在一起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