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偽冒風險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偽冒風險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偽冒風險意思產品中有4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職場要不要說真話?] 在職場不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安全,公司則比較危險;至於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危險,但是如果用對方法講,並且勇於任事,擔起後來的工作責任,這種人容易被尊敬,也會有出頭的一天,同時公司會由於聽到真話而帶來改善契機。 不過在說真話與否之間,充滿天人交戰,很多人說「心很累」,原因就在...
偽冒風險意思 在 icicicll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0:35:53
以前的分隔兩地只要有錢買機票,基本上相處約會陪伴過節都沒什麼問題,飛來飛去調個時差再一起飛去哪個中轉城市快閃,想想那時候怎麼還會覺得遠距離很困難呢?反觀現在有錢也沒有直飛班機,再有時間也禁不起來回的隔離耗時,遑論飛越國境跨越城市要冒多少染疫風險,什麼電影上檔紀念日過節都變得與卿無關遙不可及,以前每次...
偽冒風險意思 在 湯姆營養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03:18
大家好,今天沒有研究佐證也沒有科學支持,單就我個人經驗的分享 最近,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但似乎都沒有做好該要有的心理準備,看不出他的目的是什麼?就像我以前很愛看的卡通家庭教師里包恩,缺少的就是『冒著必死的決心來完成他』的那股勁 所以今天就幫大家整理了一下,想要開始控制飲食嘗試運動來變得更健康更符...
偽冒風險意思 在 三家姐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10:58:52
《臭雞方程式》 Follow開我嘅讀者都知,我最近被人狙擊,仲被賜名三鳩蛆、三奸姐、39姐。(個人最鐘意39姐,3939,又易打又順口。)我呢條仆街都笑鳩得人多喇,只能講得一句出得嚟行預咗要還。事情令到好多朋友都好擔心,等我同大家簡單解釋一下發生咩事啦。 首先係單向嘅私怨,我被幾名喺瑞典居住嘅港...
偽冒風險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職場要不要說真話?]
在職場不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安全,公司則比較危險;至於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危險,但是如果用對方法講,並且勇於任事,擔起後來的工作責任,這種人容易被尊敬,也會有出頭的一天,同時公司會由於聽到真話而帶來改善契機。
不過在說真話與否之間,充滿天人交戰,很多人說「心很累」,原因就在這裡。
事實上,你只要學會我兩個填空題,從此不再陷入要不要說真話的困境裡:
💚第一個填空題:教你表示你有在聽對方說話
💚第二個填空題:教你說出真話卻不得罪對方
最近有個年輕人來跟我私訊,說到在公司無法講真話的痛苦,明明看到有些提議不可行,也嘗試表達意見,但是人微言輕,不敢太過強烈,擔心得罪人,只能輕輕點到,結果意見並未被採納,讓他很挫折。眼見事情一路錯下去,越到最後越是離譜,他質疑自己沒有做對的事:
勇敢說出真話﹗
這個情景,我們多數人在職場都會遇到。在說與不說之間,有很多的擔心害怕;就算決定要說了,也會對怎麼說﹑何時說感到猶豫不安,這使得多數人最後都選擇不說。而不說好嗎?老實說,根據「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一書,的確比較沒有風險,反而是說了要冒風險,而且是我們最不敢冒的一種風險,那就是—
人際風險﹗
阿德勒說,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關係,他的學生因此寫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可見得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之所以有很多莫名的焦慮﹑帶來高度的壓力,不少源自於擔心別人討厭我們。其中說真話,是最有可能被別人討厭的原因之一。更何況被老闆﹑主管或同事討厭,而他們決定我們的職場前途。所以多數人在職場都選擇—
明哲保身。
這樣的態度久了,會讓我們成為兩種人:
💚1.麻痺無感的機器人
💚2.有罪惡感的偽善者
不論哪種人,我們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因為任何人都想要有所貢獻。因此即使繼續留在公司,情感上都會跟公司逐漸疏遠,一旦日子長了,不是逐漸在工作上不積極而為,就是心裡有一股怨氣,想要離職他去。因為工作要做得開心,就是要有參與感,才能融入工作環境,受到肯定,形成良性循環。
之所以變成這樣的人,主要是性格使然,比如膽小;另一方面是企業文化﹑管理風格造成,讓員工不敢暢所欲言,造就一個不健康的職場環境,反噬的是企業的生產力。當一家公司開會時,大家都沒有意見,或是一面倒地支持老闆,表面看似一派和諧,骨子裡卻是危機四伏,很多問題不被看見或提出。
上個月我在線上為企業做內部培訓,主題是「職場溝通UP」,不僅滿意度極高,大家也學到馬上能夠應用的方法,效果立竿見影。另外,我也跟上市企業講過「向主管報告」,他們的董事長非常讚許我的看法與做法。為什麼?因為我就是膽小型員工,可是又很想講真話,所以我知道上班族的痛點,以及突圍的方法。
首先,你得先了解自己的溝通風格,以及主管偏好的溝通模式,這需要花時間解釋怎麼觀察。今天我先講在開會時,當你不同意對方提出的看法時,怎麼說會最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讓對方知道你有「仔細聽」他的意見,而且「聽懂了」,然後表現出來,這會讓對方感到你有誠意,他就會聽得進你不同立場的陳述。
你想想看,有時你在會議中被質疑或反嗆,你心裡的OS是不是「他根本沒在聽我講什麼,只想講他的」?這使得很多爭辯變成雞同鴨講,無法聚焦。怎麼讓對方有這種仔細聽的感受呢?有兩個原則:
💚1.表現出你有理解性的聆聽:你有感受到他的心情。
💚2.表現出你有積極性的聆聽:你有聽懂他的意見。
我有個簡單的溝通方式如下,是個填空題,在任何情境都能簡單套用:
💚第一步,理解性聆聽:
我看得出來,你很______(說出對方的感受,比如生氣﹑難受﹑開心等)
💚第二步,積極性聆聽:
我有注意到你提到________(說出對方剛剛的關鍵字,比如改變流程等)
跟你確認一下,這是不是你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出對方的重點,比如想要做促銷等)
掌握這兩種聆聽的原則,當對方一聽,便會有如獲知音的感受,跟你同一國,哥倆好了起來,卸下防衛的盔甲。心情對了,事情就對了,便能夠聽進你的意見。
好,接下來你要切入正題,表達不同的意見時,該怎麼說?我一向推崇「三明治溝通」,有三個原則:
💚1.認同對方
💚2.說出自己的意見
💚3.請求對方展開行動
你試試看以下這個填空題:
💚第一步,認同對方:
我很認同你剛說的這一點:________________,
很有說服力,因為______________
💚第二步,說出自己的意見:
我也有個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有一點: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請求對方展開行動:
我們就這麼做,你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第二步要特別注意,不要說「但是」﹑「然而」﹑「不過」這些字眼,它們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覺得你說了半天就是要來全盤否定前面的認同,非常虛偽﹗如此一來,怎麼會聽進去你的意見?你要用的字眼是「同時我有個想法」﹑「而且我有個補充」,表明態度是來「1+1大於2」的,有建設性,不是來搞破壞。
這個手法是即興話劇的最高原則:「Yes,…and…」,幫助對方的意見更成熟﹑更周詳﹑更務實可行。相反的,用「Yes,…but…」會覺得你是來踢館的﹑打臉的,誰都不歡迎,不是嗎?
說什麼不重要,怎麼說才重要。而且不需要違背良心或拍馬屁,照樣讓對方心服口服,顯示你的專業,也贏得尊敬,並讓事情順利推展開來。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偽冒風險意思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羊駝生死兩難 🇬🇧🦙
「拯救一隻羊駝,該付出多少代價?」英國在今年8月因為一頭羊駝是否該安樂死,引發社會極大分歧的生命道德之爭。現年8歲的黑色公羊駝——傑羅尼莫——在2017年從紐西蘭被飼主引進英國後,被檢測出患有牛結核病(bTB),為防止傳染而下令執行安樂死。然而經營羊駝牧場多年的飼主海倫質疑,傑羅尼莫先前在紐西蘭都有健康證明,為何到了英國卻被測出患病?懷疑檢測結果有誤差,進而發起「救救羊駝運動」,也讓傑羅尼莫得以暫緩執行人道毀滅。但隨著今年9月的期限將至,命在旦夕的「確診」羊駝到底該不該殺?正反立場的爭執為何?
「傑羅尼莫」(Geronimo)是一隻8歲的黑色公羊駝,由其飼主海倫(Helen Macdonald)於2017年8月從紐西蘭帶回到英國。海倫經營一家羊駝牧場,同時也是一名獸醫護士。她喜愛羊駝也靠著羊駝維生,除了為想要飼養羊駝的人開設相關課程,也會將羊駝的毛送往加工,來填充羽絨被和枕頭,擁有至少15年與羊駝們相處的經驗。
海倫當初原本以為帶回來的傑羅尼莫就和一般健康羊駝一樣,卻沒想到牠被英國政府測出患上牛結核病,必須執行安樂死。質疑檢測結果的海倫也因此走上長達四年的羊駝維權之路,牧場的業務也被迫停擺。
一開始,傑羅尼莫在紐西蘭進行了四次的皮膚檢測,皆對牛結核病呈陰性反應。然而在被帶到英國後,其在2017年9月和11月的兩次檢測都被驗出陽性反應——一次為海倫的自願檢測,另一次為英國環境食品與鄉村事務部(Defra)的血液檢測——也因此傑羅尼莫至今一直在海倫的牧場裡被隔離生活著。然而讓海倫不解的也是,如果傑羅尼莫真的患上牛結核病,那為何牠能從2017年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衛報》報導,認為檢測結果有疑慮的海倫接連上訴,希望政府重啟檢驗,但都遭到駁回;甚至,她也發起連署行動,獲得約13萬人的支持,要求政府停止對傑羅尼莫安樂死,連首相強生的老爸都出面坦護羊駝。不過倫敦高等法院最終依然在18日駁回暫停安樂死的的緊急命令申請,宣稱「無望」重啟原先的裁決,並要求傑羅尼莫在9月4日以前必須被執行安樂死。
「這是精神折磨,我覺得我被懲罰了...現在只要聽到汽車駛近的聲音,我就害怕他們要來殺死傑羅尼莫了。」海倫告訴《衛報》,她對法院的裁決結果深感失望與憤怒,傑羅尼莫的支持者們也聚集到海倫的牧場示威,準備架起人盾保護,試圖在最後一刻做出絕望的抗議。
「如果Defra部門的人來到牧場要殺死傑羅尼莫,身為一名守法公民,我不會為了保護牠而違法,但是羊駝圈附近會架起監視器。」海倫的意思是準備好「消極抵抗」,如果真的要執行安樂死,傑羅尼莫生前最後的影像畫面將被錄下,成為這場生命倫理的見證。
海倫至今仍未放棄,隨著9月4日的大限將至,她仍然對外強調「傑羅尼莫已經有全球各地的支持者」,希望藉由世界的關注來作為守護傑羅尼莫的最後一道防線。不過官方的態度之所以無所動搖,也在於牛結核病bTB伴隨的巨大傳染風險,英國過去早已嚐過苦頭。
人畜共通的bTB,一但傳染擴散的話不單單是牛隻必須大量撲殺,更可能危及其他牲畜和人類健康。英國長年以來為了遏止bTB的疫情,在2020年就撲殺將近3萬頭牛,也曾在2013年啟動「滅獾行動」,將可能帶原的獾大量捕獲毀滅。
由於bTB傳染的風險和代價太大,官方不認為應該為了一隻羊駝,就要冒險賠上數以萬計的牲口,Defra就直言:「....我們同情海倫的處境,一如我們同情那些受到傳染病威脅的生命一樣。」
同時官方也主張,針對bTB的篩檢試驗準確率高達99%、出錯率只有極低的0.34%,就客觀條件情況來看,沒有充分的理由為傑羅尼莫開特例。要是此例一開,未來其他畜牧業者是不是也要比照辦理?屆時恐怕沒完沒了,也可能讓好不容易收緊的防疫網出現破口。
然而海倫為代表的抗爭意見認為,官方的篩檢試驗不無可疑之處。海倫指出,官方兩次採用的「Enferplex 血液測試」,過去沒有太多針對偶蹄目駱駝科的相關試驗數據,因此用在羊駝身上是否能保持高準確率令人存疑。同時照顧傑羅尼莫的獸醫認為,檢測時採用結核菌素試驗法,在篩檢前先注射結核菌素來測試免疫反應,卻也可能因此導致結果變成偽陽性。
「其他和傑羅尼莫接觸的羊駝,不也是都好好的很健康?」除了對檢測的質疑外,海倫實際的羊駝觀察經驗,也是官方難以說服她傑羅尼莫非死不可的原因之一。特別是一向對於動物檢驗極為嚴格的紐西蘭,都沒有檢測出問題,更加深了海倫對英國官方的懷疑。
直到期限之前,海倫仍堅持會抗爭到底。4年來她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不僅農場收入中斷,還另外付出4萬多英磅(約新台幣164萬)打官司,而海倫堅信要守護生命與真相,多大代價都值得。
另一方面,堅持「所有檢驗細節毫無問題」的英國官方,目前尚未有進一步執行安樂死的動作,不過Defra也強調,英國每年防治bTB要耗費的稅金達1億英鎊,「沒有人願意隨便宰殺動物,但我們應該努力防止疾病造成的更大傷害。」
photo credit:AP
#英國 #草泥馬 #羊駝 #安樂死 #動物 #動保 #UK #Geronimo #alpaca #bTB #轉角國際 #udbglobal #國際新聞
偽冒風險意思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
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
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
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
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
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
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
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
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
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
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
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
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嬌生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
*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
*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
*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
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
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
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 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
*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這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
*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
*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
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
目前僅有美國Pfzier、Moderna 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
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
*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