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爐的刑事大法庭裁定》
1️⃣甲基安非他命是禁藥,也是毒品
依照[藥事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對禁藥的定義之一,是指:「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明令公告禁止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之毒害藥品。」
「甲基安非他命」在民國75年,經當時的衛生署公告禁止使用,成為藥事法規定之禁藥。
...
《剛出爐的刑事大法庭裁定》
1️⃣甲基安非他命是禁藥,也是毒品
依照[藥事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對禁藥的定義之一,是指:「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明令公告禁止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之毒害藥品。」
「甲基安非他命」在民國75年,經當時的衛生署公告禁止使用,成為藥事法規定之禁藥。
此外,[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也把「甲基安非他命」列為第二級毒品。
因此,甲基安非他命既是藥事法規定的禁藥,也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的第二級毒品。
2️⃣之前的大法庭:轉讓甲基安非他命,應該構成什麼罪?
當一個人把「甲基安非他命」轉讓給別人時,會同時構成藥事法的轉讓禁藥罪,以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轉讓第二級毒品罪。這種一個行為,同時有兩個法律加以評價,稱為法規競合。
如果兩部法律針對轉讓「甲基安非他命」的刑度一樣重,不管用那個條文處罰,結果都一樣,倒也罷了。萬一兩個法定刑不同,法官遇到這樣法規競合,該怎麼決定應該適用的法律?
2020年12月30日,[刑事大法庭做出109年度台上大字第1089號裁定],維持過去多數見解,採取重法優於輕法原則,由於藥事法第83條第1項轉讓禁藥是重罪,優先適用於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第2項的轉讓第二級毒品罪。
3️⃣這次的大法庭:毒品條例有減刑規定,可以用嗎?
毒品危害防制第17條有針對毒品犯罪的特殊減刑事由,比如第2項的偵查、歷次審判均自白,減輕其刑。過去實務上認為法條不能割裂適用,既然選擇藥事法規定處罰,就不能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減刑規定來減輕。
今天,刑事大法庭109年度台上大字第 4243號做出裁定,改變過去的「法律整體適用不得割裂原則」,認為:
「行為人轉讓同屬禁藥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未達法定應加重其刑之一定數量)予成年人(非孕婦),依重法優於輕法之原則,擇較重之藥事法第83條第1 項轉讓禁藥罪論處,如行為人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仍應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轉讓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同時會構成藥事法轉讓禁藥、毒品條例轉讓第二級毒品,之前的刑事大法庭認為應該從重論藥事法轉讓禁藥罪。然後,如果被告有符合毒品條例的減刑事由,比如第17條第2項在偵查、歷次審判中均自白,也是可以依照毒品條例規定減刑的。
這可是改變了過去的見解,認為適用藥事法,就不能用毒品條例減刑的法律見解。
大法庭裁定的理由主要是基於平等原則、罪刑相當原則,偵查及歷次審判均自白這件事情,不會因為甲基安非他命既是禁藥,又是毒品而有所不同。
而且依照毒品條例規定,如果轉讓一定數量以上的毒品,刑度會超過藥事法的轉讓禁藥罪,這個時候反而要適用毒品條例。
如果採取所謂的「法律不能割裂適用說」,就會發生很有趣的現象,同樣的偵查、歷次審理均自白,轉讓比較多的毒品,因為適用毒品條例,可以減刑;轉讓比較少的,適用藥事法,反而不能減刑?這樣會造成重罪輕判、輕罪重判,責罰不相當,和憲法罪刑相當原則不符,也有差別待遇而違反平等原則。
針對過去實務認為法律不能割裂適用的見解,這次的大法庭裁定指出,關於不法要件,要整體適用,不能各取數法條中的一部分構成而為處罰;但有關刑的減輕、沒收等特別規定,基於責任個別原則,可以割裂適用。
4️⃣法條競合的封鎖效應
最後,大法庭裁定針對量刑的問題,附帶提醒。
在這種一行為同時構成重罪(藥事法)、輕罪(毒品條例)的情形,雖然最後論的是重罪藥事法,但要注意到避免重罪輕罰的情況,如果沒有其他減刑事由時,應該要注意量刑不要低於輕罪毒品條例最輕的法定刑。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重罪的藥事法第83條第1項規定的法定刑是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輕罪的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第2項法定刑則是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注意到了嗎,輕罪有設下限,但重罪反而沒有。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是說,法官要注意喔,雖然適用藥事法沒有最低刑度,最低可以判到2個月,但不要這樣判,至少要判到輕罪毒品條例的法定刑下限:6個月。
這樣才不會造成,選了重罪,卻判得更輕。
可以說是法條競合的封鎖效應。
偵查中自白減刑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書賞閱📚
▍內線交易量刑的理論與實證
【作 者】王國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兼庭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理論和實務兼備的工具書!
📌清楚介紹內線交易法基本內容與實務運作原則
📌挑選近10年內線交易罪確定判決30則,整理分析法官量刑現況和影響的因素
內線交易被視為所謂的白領犯罪,我國政府為從重處罰內線交易行為,經過多次修法,逐次調高法定刑度或處以更高的罰金,但在實施重罰之後,如果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不夠明確,刑度提高,法院態度更趨謹慎,論罪科刑可能更曠日廢時,而且,許多案件,因在偵查中自白,繳交犯罪所得,獲得減刑至2年以下有期徒刑,再獲緩刑,故因為內線交易而入監坐牢者,比例極低,能否因此重典政策而有效嚇阻此類犯罪,尚待觀察。認定犯罪事實與刑罰裁量,是刑事審判最重要的兩大議題,也是具體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方法。量刑是否具有妥當性,更是攸關國家人權、法治水準的關鍵成效指標。而影響量刑妥當與否的量刑歧異,因各國國情、法制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狀態,但為司法上的難題,舉世皆然,也是司法改革重點,故借鏡、取法他國法制,整合我國法制、資源現況,建立本土化並禁得起科學方法檢驗的量刑準則,應為量刑改革的重要任務。
本文係介紹內線交易與刑罰的規範目的,分析我國實務如何認定內線交易罪的構成要件,觀察各國內線交易及量刑法制實施情形,以及我國內線交易、量刑法制實際運作現況,並從實務觀點出發,蒐集近10年來,30件內線交易罪確定判決為樣本,實際分析法官量刑現況,設定可能影響內線交易罪量刑的因素,再召開由法學教授、法官及檢察官等專家參與的座談,集思廣益,討論出內線交易罪應該主要考量的9個量刑因素,以隨機抽樣法決定次序,採連鎖方式設計、填寫問卷,以了解各該量刑因素所佔的比重,提供法官將來量刑的參考。
📖本書完整介紹➔ http://qr.angle.tw/mjd
🉐2021線上國際書展:http://qr.angle.tw/p3e
📕訂閱月旦系列雜誌,#加贈書籍2本,#影音1場:http://qr.angle.tw/gyj
👨🏫#月旦講座, #增進職能實力👉http://qr.angle.tw/9tb
🏫【月旦精粹之選】▪網羅 #修法重點論述👉http://qr.angle.tw/ki0
📖#月旦知識庫 優惠方案👉http://qr.angle.tw/bpn
#釋字795、#自幼撫養之收養、#原因自由行為、#減資逐出股東
【#1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if0
【#12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bjh
偵查中自白減刑 在 羅文好公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地檢署偵辦立委集體貪瀆弊案,查出立委蘇震清、廖國棟、陳超明、趙正宇、前立委徐永明及各立委助理為幫太流董座李恆隆奪回sogo經營權,收賄超過5000萬元,幫他量身提案修法,將5立委及助理,連同行賄李恆隆、白手套郭克銘等12人依《貪污治罪條例》起訴,但檢察官考量李恆隆在偵查中自白行賄,讓他轉為污點證人,並建請法院未來審理時,依《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1項予以減刑。
偵查中自白減刑 在 梁律師的執業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又有一則新的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裁定作成囉!
最高法院108台上大3563裁定
本件是關於想像競合犯裁判上一罪中,若輕罪部分遭查獲後,行為人自承重罪部分,且該重罪確實符合自首要件時,是否得依刑法第62條減輕其刑。
最高法院過去曾作出73年第2次刑庭會議決議採取否定說看法,其後延續此見解,於最高法院判決中多採取相同意見,時至事前有最高法院法官認應採取不同意見,提案至大法庭,今作出108台上大3563裁定,認為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各罪部分是否適用第62條自首條款予以減刑,仍需分別認定之,不可一概而論。
--------------------------------------------------------------------------------------
參考資料
最高法院73年第2次刑庭會議決議:
提案:犯人因案被發覺獲案,以後於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訊問中陳述連續犯其餘行為或牽連犯他罪,是否有自首之效力?討論意見採甲說
甲說:裁判上之一罪其一部分犯罪既已因案被發覺,雖在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訊問中被告陳述其未發覺之部分犯罪行為,並不符合刑法第六十二條之規定,不應認有自首之效力。
最高法院108台上3462判決:刑法第62條前段規定之自首,指犯罪之行為人,於其犯罪為偵查犯罪機關公務員發覺之前,向該管公務員自承犯罪並接受裁判而言,苟職司犯罪偵查之公務員已知悉或依據相當事證合理懷疑其犯罪事實及犯罪嫌疑人後,犯罪嫌疑人始向之坦承犯行者,僅為自白,而非自首。又具有裁判上一罪或實質上一罪關係之犯罪,倘其中一部分犯罪已先被有偵查權之機關或公務員發覺後,行為人始就其餘未被發覺之部分,自動供認其犯行者,即與上開自首之要件不符,自不得適用自首之規定減輕其刑。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8-199054-acf4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