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健康信念模式戒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健康信念模式戒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健康信念模式戒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健康信念模式戒菸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貧窮習慣和富有習慣是根本差別所在》 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同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財富。 1、消極心態,讓生活黯淡無光 科裏調查:有78%的窮人想法是非常消極的,他們遇事總喜歡往消極的方面去想,看問題的角度總是消極悲觀,「我真倒霉」、「全世界都是壞人」、「我誰也不信」。...

  • 健康信念模式戒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9 13:20:08
    有 111 人按讚

    《貧窮習慣和富有習慣是根本差別所在》

    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同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財富。

    1、消極心態,讓生活黯淡無光
    科裏調查:有78%的窮人想法是非常消極的,他們遇事總喜歡往消極的方面去想,看問題的角度總是消極悲觀,「我真倒霉」、「全世界都是壞人」、「我誰也不信」。

    他們把困難無限度的擴大,把個人能力無限度的縮小,結果就是「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我買不起」、「我不夠聰明,我讀書少」 ,大腦裏已經輸入了一套失敗的程序,被這些負面信息控制了。

    負面心態和信念決定窮人了不敢行動,沒有行動自然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自然就沒有成功。

    2、窮人將讀書為視為負擔
    科裏調查:窮人有92%的人是不讀書學習的,認為學習是一件很辛苦、很頭疼的事,坐在那裡學習不如讓出去幹活,從來沒有想過,就是因為自己的缺乏知識,才會掉入愚昧無知的陷阱裏,不讀書思維眼界淺薄,看不到長遠的前方。

    讀書同時成長自己,成長就是改變自我,改變自我是很痛苦的,不想改變自我是窮人根本原因。要想成功必須先成長,成長來自於每天不斷的閱讀和自學。

    3、窮人投機心理,渴望一夜暴富
    科裏調查:52%窮人的人每周參加一次體育賭博,購買各種彩票,夢想著有一天巨額獎金砸到自己頭上。

    窮人思維即渴望成功,又想追求不勞而獲,世上沒有發橫財的這種事,積累財富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需要投入精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功的道路上是堅持下來的人。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不追求一夜暴富,不喜歡投機,94%的人不買彩票,而是不斷培養追求夢想和目標的習慣。

    4、窮人追求安逸生活,過多沈迷於電視手
    科裏調查:77%的窮人每天看電視、玩手機,時間超過2個小時以上 ,網際網路和手機的興起致使了很多的人,一天消耗在手機看視頻、打遊戲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以上。

    富人他們是利用這些時間來創造價值和收益。羨慕成功人士人前光鮮亮麗的一面,不曾想這些人背後付出了是多少努力。

    5、窮人擁有不良的人際關係,和什麼在一起你就成為什麼人
    科裏調查:96%的窮人喜歡與消極、懶惰、好吃喝玩樂、酗酒的人交往。

    科裏這麼個法則是這麼說的:你身邊15個人的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的收入。和什麼樣的人為伍,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6、生活沒有目標,得過且過
    科裏調查:95%的窮人沒有任何的生活目標及規劃。成功的起點在於我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憧憬嚮往,人生藍圖能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的長遠目標,沒有人生藍圖和長期目標就成了秋日的落葉,漫無目標隨風飄落。

    7、不良的生活習慣、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科裏調查:77%的窮人從不鍛鍊身體,每天吃一些熱量超過300卡路里垃圾食品。

    為了省時省力,經常去快餐店吃一些高油、高脂、高鹽、高糖的垃圾食品,貪圖重口味帶給他們的食物快感。

    懶惰的習慣也讓他們不喜歡運動,喜歡宅在家裡追劇刷手機,體重瘋狂飈升,過多脂肪堵塞血管,發生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高血壓等身心疾病。

    這些貧窮的習慣是否讓你感覺到似曾相識,不用擔心下來我們會詳細的講解,如何改掉身上的這種貧窮的習慣。

    貧窮的習慣阻擋了前進的腳步,改變人生的關鍵就是要改掉舊有的貧窮習慣,用嶄新的富有習慣取而代之。

    富人的富有習慣引領他們走上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1、富人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是創造財富的本錢

    ①富人堅持運動,體育鍛鍊補充能量
    運動會促使身體產生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釋放,一些化學物質的協同作用會讓身體的負面情緒轉為正面的情緒,只要堅持運動,負面情緒很難上身。

    當壓力來襲,下丘腦會增加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分泌,這些腺素會促使心跳加快,通過運動快速釋放這些物質,進而減少壓力。

    76%的富人每星期至少有4天會花20~30分鐘做有氧運動,比如跑步、慢跑、健走、騎自行車、游泳等等。跑步、慢跑或健走並不花錢,任何人都可以效仿。

    ②注重飲食健康
    75%的富人科學的搭配飲食營養,不去快餐就餐,快餐食品高油、高脂、高鹽、高糖,容易引起肥胖等健康問題。

    ③保證充足的睡夢
    98%的富人每天平均睡眠都7個小時以上,好睡眠能讓身體快速得到恢復,補充體力和能量,身體更健康,腦力更充沛。

    如果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身體的損害是巨大的,會造成早亡。

    2、富人每天閱讀,不斷精進自己
    每天學習新知識就等於重塑自己的大腦,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啟用新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建立彼此的接觸,擴大了腦容量,增加了智慧。
    在富人當中,有85%的人每個月至少閱讀兩本書,88%的人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

    他們讀什麼?51%的人讀歷史,55%讀自我成長類書籍,58%閱讀成功人士的自傳,從這些傳奇人物的故事裡吸收人生教訓,吸取謀略與智慧。

    馬雲最愛看的人物傳記就是胡雪岩,胡雪岩的傳奇故事讓他受益匪淺,也是他今天成為這樣敏銳的洞察中國商業規則的原因之一。

    3、富人注重建立高效人際關係
    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建立高效的人際關係。

    86%的富人會去結交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目標夢想的人,為將人際關係的新生嫩芽培養成參天大樹,他們會利用一些互惠原則。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細節保持和朋友客戶的不斷的連接和互動。比如在節假日和生日會送上禮物和祝福卡,人對於能記住自己生日的人,都通常懷有好感和感激之心。
    富人注重去瞭解重要客戶活中的關鍵時刻,婚喪嫁娶,生病、事業挫折、家庭成員的意外,他們會隨時保持聯繫,建立一份完整的人脈檔案,人都是有感情的,一旦對方為你付出很多關心,對方會想方設法的去回報一方。

    4、富人會設定宏偉的目標
    55%的富人會花上至少一年或幾十年的時間追求某一個目標,目標就像深夜在大海裡航行的指路明燈,永遠讓你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前行,當偏離航道的時候再糾正過來。

    成功人士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清楚知道他們每天應幹什麼,不該幹些什麼,十年磨一劍,水滴石穿,不斷地深挖一口井。

    目標催人奮進,富人會給自己設定一個人生藍圖,「10年、15年、20年希望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未來擁有什麼樣子的收入?房子?開什麼樣的車子?下班週末假期都應該做些什麼活動?

    制定一份完整的人生藍圖,把夢想和目標列成一份詳細的清單,每天會圍繞著這個清單去實現人生的目標。

    5、富人充滿激情
    82%的富人堅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興趣就像是一個開關,一旦打開,人們就獲得了堅持不懈的能量,而堅持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頭號特質。

    稻盛和夫說過:「你想獲得成功和幸福,前提是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工作中充滿了激情」,熱愛燃起激情,激情是一份自我燃燒的動力。

    6、富人相信自己
    79%的富人堅信自己能夠擺脫貧窮,從而躍升到中產階級,成為富有階層。90%的富人不相信命運,他們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洛克菲洛給兒子的一封信里反覆強調,「一定要相信我能做到「 他最討厭下屬的一句話就是『「我做不到」,他告訴兒子每個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我會成功」支配著各種思考過程,成功的信念激發自信的心智,創造出獲得成功的計劃。

    7、富人懂得控制情緒
    81%的富人養成了控制憤怒、嫉妒、埋怨和仇恨等負面習慣,他們是自己情緒的主宰者 ,知道負面的情緒會導致糟糕的決定和後果,他們十分的忙碌,不允許自己沈溺於悲哀、憤怒的壓抑之中,他們會用積極的行動,驅除心中的悲傷。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會去參加一些建議性的活動,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

    8、誠信是最好的招牌
    85%富人堅持說真話 ,堅守和執行承諾,一個誠實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而信任是成功和穩定人際關係的基礎。

    富人不依賴於命運的安排,相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圍繞自己的人生藍圖,來安排和設定自己的目標習慣的養成。

    人每天活動當中有40%的內容都是習慣的產物,習慣是神經系統的一個自然反應,習慣形成以後,大腦進入省力模式,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的健康、效率,財富、幸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建立習慣覺察表,記錄自己每天習慣行為
    習慣從覺察開始,我們需要對舊有的壞習慣有一份覺察,如果沒有覺察那改變來是非常困難的。
    當我們嘗試改變一個習慣時,大腦會產生反抗,結果新的習慣在幾周之後就可完全瓦解了。
    花兩天的時間,記錄從起床開始到入睡前每一個習慣,記錄內容是序號和習慣行為。

    2、評估自己的習慣,重新認識自己
    你的習慣進行評估,在好習慣後面添上加號化「+」,壞習慣後面化「—」號。

    通過習慣評估表我們已經清晰了哪些是自己的好習慣,哪些是自己的壞習慣,改變習慣意味著要把壞習慣連根拔起,重新培養新的好習慣。

    3、富有習慣跟進表,鞏固新習慣
    已經清晰了哪些是貧窮習慣,哪些是富有習慣。

    開始擬定自己的一份富有習慣清單,這份清單的項目成為我們日常活動的一部分,清單以一周、一月位單位時間,每天晚上給自己一天行為進行檢測和總結,為什麼沒做到,沒做到的原因是什麼?第二天重新調整行為,對做到的新行為給予獎勵,一月做到20天堅持運動,獎勵自己去看場電影等,一定要有獎勵過程,新習慣才更容易養成。

    4、新習慣養成,練習慣的捷徑

    ①新舊習慣的合併,更容易培養出新習慣
    舊有的習慣非常牢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去除的,只有在舊有的習慣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新有的習慣。

    比如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同時想增加一個喝白水的習慣,只要把咖啡杯放在飲水機上,飲水機就成了喝白水的一個觸發物品,大腦想喝咖啡的時候,你就會拿起咖啡杯,看到飲水機就提醒自己要喝一杯白水,用這樣子的方法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培養起喝白水水的新習慣。

    ②限定人際交往對象和環境
    和什麼樣的人群在一起,你就會被激發出什麼樣的行為習慣。

    和一些菸鬼在一起,你就別想戒菸。想要減肥就不要和一些吃貨在一起,他們只是會勸你不停的吃啊,喝啊。想要減肥就進入到健身圈裡,通過運動節食進行減肥。

    如果想養成一些讀書和閱讀的習慣,那就進入到一些讀書會的環境當中,和一群愛讀書的人在一起,他們的行為習慣會引發你去拿起書來閱讀。

    ③從微習慣開始,微小到不可能失敗
    微習慣小到不需要你耗費一點意志力,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習慣越小越能完成,比如看兩分鐘書,做兩個伏地挺身,一個動作行為開始之後,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加大行為量,做兩個伏地挺身之後,身體會有自覺的想多做的慾望,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形成一個自動化反應。

    ④架空壞習慣
    在壞習慣之間設置障礙 ,增加執行習慣的難度,如果在看電視的過程有喜歡垃圾食品的壞習慣,不買零食或者是把零食換成乾果。
    晚飯後有喜歡打遊戲的壞習慣,那就把電腦搬搬到地下室去,或者不交寬頻費。通過一些阻礙,慢慢的戒掉我們的一些壞習慣。

    如果我們養成了富人擁有的生活習慣,那前進的道路只會是通往一個地方——充滿了機遇,成就、財富、健康、幸福的人生。

    富有成功習慣的養成並不是簡單,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們,平均要12年才能積累起財富,我們必須花時間並且堅持不懈的前行。

    蹺蹺板的一端是富有的習慣,另一端是貧窮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讓蹺蹺板正朝正確的方向傾斜,也就是讓富有的習慣壓住貧窮的習慣,通過控制自己的習慣,我們能夠變得更加強大,對人生更有掌控感。
    ——托馬斯科里

  • 健康信念模式戒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5 07:15:00
    有 2,594 人按讚

    如果連自己都不同理自己,又能期待誰能同理你呢?

    想減肥、想戒菸酒、想停止拖延、想斷開前任、想擺脫購物欲……,卻總是失敗?
    「因為你意志力不堅定、你不夠好、你不配、你很爛、你很弱……」
    面對改變失敗時,你都是這樣對自己說話嗎?
    那如果,你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會這樣對他說話嗎?

    自從我開始用大方和有同理心的態度對待自己後,我也能用更大方和更有同理心的態度來對待朋友和家人。

    取自《善待自己,即便你不完美》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不少舊習慣或「壞」習慣,是用無效的方式來面對壓力。所以戒除舊習慣或「壞」習慣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意識地使用小確幸來增加個人的抗壓性。

    我超級喜歡走路,我也特別喜歡享受陽光,我也喜歡看美麗的風景。當一個人能發展出許多健康的方式來照顧自己,就不必然要回到過去的惡性循環。

    「你值得享有更好的人生,也有能力去對抗內心的惡霸;即使短期內它會叫囂的更激烈,搞得你渾身不自在,你也有辦法不屈服於它。」

    我相信堅定的正向自我對話,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困境與惡習,能給我們力量。相對於傳統文化教導我們的自責,自我慈悲更能讓我們鼓起勇氣面對壓力。

    祝願您,願意給自己微小的幸福,願意體貼自己的疲憊與受傷!

    ... ... ... ... ... ... ... ... ... ... ... ... ... ... ...

    用日常的小確幸,補給抗壓性

    【文/ 莎魯‧艾札迪】

    我覺得我在執行計畫時,對抗誘惑的抗壓性,就像一個杯子;而我會隨時隨地在生活中找機會,創造各種小確幸,去填滿這個杯子的空間。例如:

    • 如果天氣好,我又有時間,我就會提早幾站下車,沿著河濱或公園的步道漫步回家,享受陽光。
    • 如果讀到太多哀傷的新聞,我會打電話給我的開心果朋友平衡一下情緒。
    • 如果看到超市的花卉在特價(且手頭又有餘裕),就會替自己買一些花。
    • 如果我在街頭散步時,聽到某輛正在等紅綠燈的車傳出我喜歡的音樂,我可能會稍微放慢腳步,讓自己能多聆聽一下那首歌曲。

    有時,就連多沖一分鐘不必要的澡,這麼微小的舉動,都可以讓我感到幸福,因為我很享受站在蓮蓬頭下,熱水當頭淋下的感覺。

    我隨時都在監控這個杯子的狀況,看看它為我裝填了多少的抗壓性;當我發現它的存量降得很低的時候,就會設法用一些理想或應急的方法快速補給。對我來說,一個人去電話亭KTV 唱歌就是個理想的方法。但是,萬一碰上下雨,或手頭不寬裕,或只想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這個方法或許就不是補給抗壓性最好的選擇。這個時候,我就會啟動應急方案,像是關掉手機、看一部能撫慰我的童年電影、在家點個香氛蠟燭、打電話給某個特別要好的朋友,或是直接早點就寢,讓自己看書看到睡著。另外,有些有養寵物的個案發現,花時間陪伴毛小孩對補給抗壓性,也有很大的幫助。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一定要用慎重、專注的態度,去看待這個善待自己、為自己創造小確幸的過程。

    舉例來說,當我跳下捷運車廂,享受陽光灑落身上的那十分鐘路程時,會把手機切換成「請勿打擾」模式;如果要找個朋友好好聊天,我會找一個能給我正能量的朋友當談話對象,不會去找一個只想跟我抱怨工作的朋友。

    不過,就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當下,我還是會聽到自己冒出這樣的想法:「這樣很自私,你應該永遠敞開雙臂為大家服務。」以助人為業的專業人士,對「職業倦怠」(burnout)和「同理疲乏」(compassion fatigue)的概念一定不陌生。當然,在排除緊急情況的前提下,我發現整體來說,自從我開始用大方和有同理心的態度對待自己後,我也能用更大方和更有同理心的態度來對待朋友和家人。

    這些小事情不僅能帶給我們正能量、增強決心,決定去做這些小事情的舉動,還能強化我們應該且值得讓自己享受生活的信念。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種想法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我們值得擁有達成長期目標後的成就。

    .

    以上文字取自
    善待自己,即便你不完美:拋開習慣性自責的思維,從10張探索地圖中自我覺察、無痛改變,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博客來:https://reurl.cc/v16a7L
    誠品:https://reurl.cc/7oM0d5
    金石堂:https://reurl.cc/av4qe9
    讀冊:https://reurl.cc/e8dzMK

    @奇点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singularitypublishing/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健康信念模式戒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29 07:15:00
    有 4,046 人按讚

    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有人遞出香菸時,第一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菸。」聽起來似乎是合理的回答,但這個人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吸菸者,只是試著在戒菸。他帶著同樣的信念,卻希望自己的行為會改變。
    第二個人拒絕時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差別雖小,這個說法卻傳達出身分認同的轉變。吸菸已成過去,與現在的生活無關。這個人已經不把自己視為吸菸者了。
    多數人在著手改善時都沒考慮「改變身分認同」這件事。他們的思考是這樣的:「我想要變瘦(結果),而只要堅持這套飲食方式,我就會變瘦(過程)。」他們設定目標,然後確定達成目標應該採取的行動,卻不去思索驅使他們採取那些行動的信念。他們沒有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了解舊的身分認同會破壞他們為了改變打造的新計畫。
    取自《原子習慣》

    ************************************

    各位朋友,早安:

    「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就是讓習慣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我最近很常跟不同的朋友,討論他是什麼樣的人?

    以這個月而言,我印象中,我曾經跟朋友們定義他自己是:成熟的人、負責的人、有禮貌的人、圓融的人、求進步的人、慈悲的人……

    當我們認同我們的身分,我們便會開始保持我們原有的符合身分認同的舊習慣,並且發展出其他符合身分認同的新習慣。面對情緒,我很常提到,如果我們是對自己慈愛的人,我們會怎麼說?會怎麼做?

    這些自問自答只要能持續,特別是對自己慈愛,我們內在能充滿力量。如同昨天直播所提到,不是抹去負面情緒,而是藉著內在力量,願意面對負面情緒,並且好好釋放。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27823708586413/

    身分認同是內在動機的重要來源,當我們鼓勵一個人,如果能到這個人的內心深處,最後是這個人能夠鼓勵自己、相信自己、認同自己。這是莫大的堅定,遭遇挫折也能奮起的關鍵。

    接下來幾天,我會持續分享這本書。不只是養成習慣,來提升學習或工作效率,這對建設健康均衡的身心也有幫助。

    祝願您,能找到自己的價值,並且認同自己!

    ************************************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文/ 詹姆斯‧克利爾】

    為什麼重拾惡習如此容易,建立好習慣卻如此困難?想要影響自己的人生,沒幾件事的力量比改善日常習慣來得大。然而,到了明年此刻,你很可能仍做著同樣的事,而不是更好的事。
    就算真心付出努力,再加上偶爾的衝勁,要維持一個好習慣超過幾天,感覺起來仍然很難。運動、靜心、烹飪與寫日記等習慣,做個一、兩天還可以,繼續下去就讓人覺得麻煩了。
    然而,習慣一旦確立,似乎就會永遠在那裡了—尤其是你不想要的那些習慣。無論意圖多麼良善,吃垃圾食物、整天看電視、拖延及抽菸等惡習似乎不可能戒除。
    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戰性,原因有二:一,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二,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我將在本章探討第一點,在往後的章節處理第二點。
    第一個錯誤是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要了解我的意思,必須知道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你可以想成洋蔥的三層皮。
    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成果:減重、出書、奪冠。你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
    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習慣與系統:在健身房執行新的訓練課表、清理書桌的雜物好讓工作順暢、開發適合自己的靜心法。你建立的習慣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
    最深的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你的信念:你的世界觀、你的自我形象、你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你抱持的信念、假設及偏見多半與這個層次有關。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論及建立持久的習慣—論及建立改善百分之一的系統—問題不在於某一層比另一層「更好」或「更壞」,每一層次的改變各有其用處;問題在於改變的方向。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替代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在這種方式下,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像兩個拒絕香菸的人。有人遞出香菸時,第一個人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菸。」聽起來似乎是合理的回答,但這個人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吸菸者,只是試著在戒菸。他帶著同樣的信念,卻希望自己的行為會改變。
    第二個人拒絕時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差別雖小,這個說法卻傳達出身分認同的轉變。吸菸已成過去,與現在的生活無關。這個人已經不把自己視為吸菸者了。
    多數人在著手改善時都沒考慮「改變身分認同」這件事。他們的思考是這樣的:「我想要變瘦(結果),而只要堅持這套飲食方式,我就會變瘦(過程)。」他們設定目標,然後確定達成目標應該採取的行動,卻不去思索驅使他們採取那些行動的信念。他們沒有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了解舊的身分認同會破壞他們為了改變打造的新計畫。
    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民主系統是建立於自由、多數決與社會平等這類信念之上;獨裁系統則有著一組截然不同的信念,像是絕對的權威與絕對的服從。在民主體制下,你可以想出許多讓更多人去投票的方法,但這樣的行為改變在獨裁體制下是絕對行不通的。這不是那個系統的身分認同,投票這個行為在某些信念之下是不可能的。
    無論我們討論的是個人、組織或社會,類似的模式同樣存在。一組信念與假設形塑了系統,習慣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
    與這個身分認同不符的行為無法持久。你也許想要更有錢,但倘若你的身分認同就是個傾向消費而非創造收入的人,你就會一直被吸引去花錢,而不是賺錢;你也許想要變得更健康,但倘若你繼續把舒適擺在成就之前,你便會選擇放鬆而非訓練。不去改變導致過往行為的潛在信念,要改變習慣就難了。你有新的目標與新的計畫,但你還沒改變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布萊恩.克拉克是來自科羅拉多州波德市的企業家,他的故事是個很棒的例子。「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會咬指甲了。」克拉克告訴我,「小時候是緊張時的習慣,後來變成討人厭的慣常行為。某天,我決心停止咬指甲,直到它們稍微長出來。光是靠意志力,我就做到了。」
    然後,克拉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我請老婆幫忙安排我人生第一次的修指甲。」他說,「我原本的想法是,如果開始花錢保養指甲,我就不會去咬了。確實見效,但跟錢沒關係,是因為修指甲讓我的指甲第一次看起來這麼棒。修甲師傅甚至說—撇除咬指甲這件事—我的指甲非常健康迷人。突然間,我以自己的指甲為傲。雖然這是我從未渴求過的事,卻造成很大的影響。從此之後,我沒再咬過指甲,連差一點咬都沒有,因為我現在以悉心照顧指甲自豪。」
    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就是讓習慣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愈以身分認同中的某個特定面向自豪,愈有動力去維持與之相關的習慣。假如你以頭髮自豪,就會發展出各種照料與保養頭髮的習慣;假如你以碩大的二頭肌為傲,就永遠不會略過上半身的訓練;假如你以自己手織的圍巾自豪,就更有可能每週花幾個小時編織。一旦有所自豪,你就會為了維持習慣竭盡全力。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你也許會因為受激勵而開始一個習慣,但要維持下去只有一個原因:這個習慣成為你身分認同的一部分。誰都可以說服自己上健身房或選擇健康飲食一、兩次,但只要行為背後的信念不改變,就很難維持長期的轉變。在成為自我身分的一部分之前,改善都只是暫時的。 ■ 目標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 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而是成為跑步的人。 ■ 目標不是學會一種樂器,而是成為演奏音樂的人。 行為往往反映身分認同。你的所作所為暗示了你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研究顯示,當一個人相信他身分中的某個特定面向,就更有可能做出與此信念相符的行動。舉例來說,比起宣稱自己「想要投票」的那些人,認為自己「是個投票者」的人更有可能去投票;同理,已經把運動融入身分認同之中的人毋須說服自己進行訓練。做正確的事很容易,畢竟當你的行為與身分認同完全一致,你便不再追求行為的改變。你只是相信自己是某種人,然後去做那種人會做的事而已。
    與習慣養成的所有面向一樣,這也是一把兩面刃。為你所用時,身分認同改變可以是自我改善的一大利器;但與你為敵時,身分認同改變就可能是個詛咒。一旦接受了某種身分,對此身分的忠誠可能會影響你改變的能力。許多人在認知的沉眠中度過一生,盲目遵循著附加於自己身分認同之上的刻板印象。 ■「我方向感很差。」 ■「我不是晨型人。」 ■「我很不會記人名。」 ■「我整天遲到。」 ■「我對科技一竅不通。」 ■「我數學超爛。」 ⋯⋯還有其他許多種形式。 反覆對自己述說同一個故事,多年下來就很容易陷入這個心理慣例,認為它就是事實。到頭來,你會開始抗拒某些事,因為「我不是那種人」。一股內在壓力會迫使你維持自我形象,用與自我信念一致的方式行動。你會想盡一切方法,只為了不要自我矛盾。
    思想或行為與你的身分認同牽扯愈深,就愈難改變。相信你的文化所相信的事(群體認同),或是去做維護你自我形象的事(個人認同),會讓人覺得舒服自在,就算那些事情是錯的。對任何層次—個人、團隊、社會—的正面改變而言,最大的阻礙就是身分認同衝突。好習慣在理性上也許合理,但只要與身分認同相悖,你就不會去實踐。
    任何一天,你都可能因為太忙、太累、太折騰,或是千百種其他理由,而難以繼續維持某個習慣;然而長遠來說,未能維持習慣的真正原因,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阻攔。這就是為什麼你不能太依附於你某一版本的身分認同。想要進步,必須捨棄;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就要持續編輯、修訂自己的信念,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
    .

    以上文字取自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522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