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健保總額制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健保總額制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健保總額制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健保總額制度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萬的網紅高嘉瑜,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首次參與舞台劇演出🙇🏻‍♀️ 獻給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後台準備的過程,感受到導演及劇組演員們的用心投入跟努力💪 這齣戲藉由探討一連串無差別殺人事件,省思許多深層的社會問題。 嘉瑜也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接受提問,第一次登台演出既新鮮又有意義。(雖然還是有觀眾提問時點名要我唱歌😅但這次我忍住了...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天下雜誌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慧醫療影音第一集《亞洲人的醫療,讓台灣用科學與民主來寫》 在 未來城市FutureCity 首映,不到三週就突破 53.4 萬人次觀看, 由此可見台灣民眾的關注程度, 不僅如此,它可能還是攸關讓台灣產業整體升級的好生意? 幾經多日,讓大家敲碗許久的第二集即將上線, 我們邀請政府與科技界的關鍵人物...

健保總額制度 在 SIXMOUTHS? SIXSUN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06:23:17

偶像阿中部長🥰 絕對要為近期內的偶像發一篇文哈哈哈😂 歡迎大家去欣賞我的精選動態 偶像阿中特輯🤩 雖然陳時中最近因為武漢肺炎才變得更有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他是臺灣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的重要推手 他非常有遠見且不畏反對聲浪 使臺灣健保因此成為全球典範 另一件很多人不知道的事 就是 陳時中的爸爸...

  • 健保總額制度 在 高嘉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3 22:38:38
    有 7,278 人按讚

    首次參與舞台劇演出🙇🏻‍♀️
    獻給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後台準備的過程,感受到導演及劇組演員們的用心投入跟努力💪
    這齣戲藉由探討一連串無差別殺人事件,省思許多深層的社會問題。
    嘉瑜也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接受提問,第一次登台演出既新鮮又有意義。(雖然還是有觀眾提問時點名要我唱歌😅但這次我忍住了😂)

    早在今年5月,嘉瑜就針對現今台灣社會安全網不足,凸顯出犯後收治等問題,在多場質詢中要求法務部、衛福部需共同面對、合作改善,嘉瑜也持續追蹤進度並朝修法努力。

    自小燈泡案、北投殺童案、北捷無差別殺人、鐵路殺警案至桃園吸毒弒母案二審改判無罪,一連串無差別殺人案更突顯我國社會安全網之建構與司法精神病院的必要及緊迫。

    嘉瑜也不斷關注社會安全網議題,包括研擬刑法第87條、第19條以及刑事訴訟法之修法草案,但這絕非修法就可消弭的問題,需要中央地方政策的相輔相成,方能解決。

    尤其近年來,國人對於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資源的需求是逐漸升高的,但在健保服務給付與支付標準中,「精神醫療治療費」下的各診療項目的支付點數,卻已經整整 16 年沒有調整。而且精神醫療在健保給付佔的比率長年偏低,大約 3%左右,在目前健保總額制度下,仍會受到總額總量的限制,不妨慎重考量在健保制度外,嘗試將精神疾病治療、諮商輔導等機制納入,設計一個獨立醫療給付方案。

    《我們與惡的距離》購票場次⬇️
    https://ppt.cc/fq53lx

  • 健保總額制度 在 高嘉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11 11:59:22
    有 3,613 人按讚

    【提高執行業務費用標準有譜 基層醫療院所有望受惠!!】

    嘉瑜近日針對賦稅問題和台北市醫師公會、國稅局科長、衛福部專門委員、賦稅署組長等人,進行討論,重點羅列如下:

    ✅基層院所防疫風險高,成本心酸誰人知?

    自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基層醫療院所積極配合政府防疫政策,避免社區感染功不可沒,目前面臨就醫人數減少,並增加防疫費用支出,包括:防疫人力、行政人力的成本,協助測量額溫、消毒,協助採買防疫物資、申請處理防疫行政事務等,另外診所醫師接獲諮詢電話及醫師外診頻率增加,其中這些費用成本,都令整體營運負擔更沉重。
    嘉瑜針對如何補貼其支出成本,請國稅局和衛福部醫事司等主管機關,再研議其他紓困補助辦法。

    ✅今年醫療點值提高至1元以上,但基層院所依舊難熬。

    依據衛福部資料,我國全民健保收入係依照每年度頒定的執業核付點數,換算成金額結算,而現在西醫基層的醫療點數,依108年頒定核付的平均點值為1點 0.96元,仍不到1元,今年因受疫情影響下,109年預估平均點值,會提高至1元以上。

    但目前的健保總額制度,是透過引進政府、醫界及付費者三方協商,並用複雜計算公式,在每年年底決定隔年總額增長率。然而,總額制度有兩因素令醫療人員詬病:
    1.)同一總額體系下的A診所申報得多,B診所就會少賺,造成不同院所互相競爭。
    2.) 基層院所成本花費有限,但民眾的就醫自由度極大,就產生民眾「逛醫院」的醫療資源浪費,都得讓醫院自行吸收。
    上述兩點原因,讓基層診所在疫情期間,就算醫療點值增加至1元,就醫人數不足之情形下,依舊面臨虧損的結果。

    ✅為減輕其營運負擔,衛福部同意應提高執行業務標準至90%。

    嘉瑜聚集衛福部、國稅局、賦稅署等跨單位協調後,請各主管單位再次審酌執行業務成本及其費用標準,而衛福部也同意應由80%提高到90%,以維持診所基本收支平衡及品質,利於診所繼續扮演防疫第一線。

  • 健保總額制度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01 08:29:02
    有 5 人按讚


    <劉真的困境-醫療抉擇的兩難>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or not to be?絕多數人陷入生死相煎左右為難的困境。要訴之理性?醫學太專業資訊又不足,要訴之直覺?直覺如求神問卜買彩券豈能盡信?碰到這種情況,人們要如何做出聰明無悔的決定來降低不測的風險呢?

    (一)有科技才有選擇

    首先,病家有選擇是因為醫學的進步,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考慮是否做心臟移植是因為有換心的技術,主動脈狹窄在過去只能任它惡化,但現在有了瓣膜置換術的選擇。有積極的治療選擇就一定更好嗎?不知道,這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在下段討論,但絕大多時候有選擇才有機會,才有希望,病家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 status quo,以劉真事件看這是更聰明的選擇,但這是事後之明,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無法早知道,下注離手,機會與風險並存。

    (二)希望與權衡取輕

    病家因此選擇有風險的手術是基於「希望」,期望一牢永逸的擺脫病纏,但醫師選擇風險較高的手術可不是基於「希望」,而是依據「權衡取輕」trade-off,「權衡取輕」就是為病人找出傷害較小利益較大的治療方法。生病無全順,通常只剩壞與次壞的選項,醫師的職責就是協助病家做出較好的抉擇。

    (三) 風險無所不在

    即使走路也可能車禍,人生的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說「醫師不是神,沒有零風險的手術。」醫療的風險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病人端,病人是否太衰老,有嚴重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病),有免疫過敏血液問題等等,這決定病人是否支撐得過麻醉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另一則是醫療端,醫療端包括醫院醫療團隊的整個系統。因為人就可能犯錯,醫療是人的行為,無論多小心還是可能有誤,統稱為「醫療錯誤」(醫誤)medical error,這並不表示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錯誤。手術的醫誤最多也最嚴重,尤其是心臟與大腦手術。

    (四) 醫誤的來源

    醫療的副作用造成新的疾病稱為「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舉例來說,病人術後感染肺炎就是。醫源性疾病通常不是醫師的錯,而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即使是醫學最進步的美國,統計一年因為「醫誤」損失的性命達10萬人浪費171億美元。(Van Den Bos, 2011) 像「壓瘡」、「術後感染」就是醫誤前二名。舉我較熟的脊椎手術為例,平均每個手術犯2.2個醫誤。進一步分析原因有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技術,另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判斷與處理失誤,其他50%則是醫師外的原因如麻醉、護理、設備、延遲等等。(Rolston JD, 2014)可見手術風險高,即使你到最好的醫院,拜託到從不犯錯的神醫為你手術,還是有另外50%的參與者系統環節可能出差錯,更何況絕沒有零失球的神醫。事實是當病家起心動念簽了手術同意書,排定開刀時間後,就已經在「手術賽局」裏,風險無法全知,不能完全避免,病家必須有這種心理準備。

    (五)手術分成三種

    首先需瞭解手術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緊急手術」,不手術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內出血癌症或槍擊,第二類是「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能夠改善疾病與生活品質的手術如椎間盤突出,白內障或痔瘡手術。第三類是「改善形象及功能手術」如整型隆乳近視手術。第一類手術不需考慮,風險再高也要做,至於第二類與第三類則值得好好考慮,因為病家的期望中絕不包括死亡或終身殘障。

    (六) 保守療法

    人有兩種。「風險趨向者」與「風險趨避者」,醫療的選擇常與個性有關。此二者醫師病人都有,自覺藝高膽大醫師為高齡多病十分嚴重病人手術,病人為整型接受削骨隆鼻等多次手術。但面對醫療風險,保守點可能更好。天下文化有一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直譯應該叫「併發症」complication。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病家常不瞭解「併發症」,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醫師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德國有一項研究,調查醫師自己生病時是否願意手術?結果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願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似乎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他們採取保守療法不願手術更值得深思。

    (七) 醫師的道德風險

    病家還需提防醫師的道德風險,醫師的道德風險是什麼?那就是為了業績壓力與個人利益的過度或不必要手術。天下雜誌曾做過一專集「過度醫療誰的錯?」指出台灣過度醫療的推手有三:第一是扭曲的健保總額制度,使得每家醫院都拼命衝營業量與自費醫療;第二是以業績計算醫師的薪資與獎金,許多醫院甚至沒有給醫師底薪,純粹以營業額的比例當醫師業績獎金,這使得內科醫師有明顯誘因多開藥與多做檢查,而外科醫師則是多開刀及多使用自費器材;第三是醫院、醫師與藥商、儀器商互相結合謀利的共生結構,如多開藥賺藥價差、多開有器材的手術賺器材佣金。(黃靖萱, 2011)我一位學弟在某醫院骨科,他的業績壓力是每個月500萬,這使得他必須抓住每個可以手術的機會。或許多數外科醫師不是如此,但聽憑片面之詞就去開刀絕非明智,在拙著「背痛怎麼辦要手術嗎?」我建議要找第二意見,但同一科醫師們很難直接去講得罪同儕的意見,所以第二意見應該要包括內科醫師,第二外科醫師意見則需要問話技巧及聽懂弦外之音。

  • 健保總額制度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4-20 19:00:16

    智慧醫療影音第一集《亞洲人的醫療,讓台灣用科學與民主來寫》
    在 未來城市FutureCity 首映,不到三週就突破 53.4 萬人次觀看,
    由此可見台灣民眾的關注程度,
    不僅如此,它可能還是攸關讓台灣產業整體升級的好生意?

    幾經多日,讓大家敲碗許久的第二集即將上線,
    我們邀請政府與科技界的關鍵人物,
    一同論述現階段智慧醫療的阻礙跟挑戰。
    客座總編輯吳明賢邀請 衛生福利部 健保署 署長李伯璋 與 雲象科技aetherAI 執行長 葉肇元 (Joe Yeh),一同切入分析。

    李伯璋擔任健保署署長已4年7個月,剛來時,人家跟他說:「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甚至還有人說,健保資料庫相當於垃圾。

    但後來他體認需珍惜前輩規劃的健保制度,沒進健保署,很難瞭解它是個力量非常強大的機構。此刻的智慧醫療遇到個資保護的問題,身為主管機關,健保署如何解決?

    此外台灣ICT產業執世界的牛耳,當跟投資人講智慧醫療大夢時,他們會說台灣醫療是世界第一,但講到軟體業就會皺眉頭,也因為這樣,資金無法到位,很難形成正向循環。

    健保總額至今已突破7000億的台灣,未來醫界想做相關研究,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做了哪些事? 能夠做嗎? 該怎麼做? 強強聯手的跨領域合作中遇到什麼挑戰?

    【 Ep2. 法規過時?台灣智慧醫療的 挑戰、困難】

    ◆ 未來城市客座總編輯 aka 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
    ◆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 #李伯璋
    ◆ 雲象科技執行長 #葉肇元
    ◆ 未來城市總監 #陳芳毓

    00:00 來賓介紹
    01:45 智慧醫療數據如何取得?
    03:17 分級醫療促進資料上傳
    04:22 健保覆蓋率高有助防疫
    05:19 有醫療和科技,就能解決問題?
    05:52 軟體產業弱 缺中高階人才
    07:38 智慧醫療的挑戰與機會?
    08:51 找出利基 唯一更勝第一
    09:53 疫情中,健保數據新應用?
    11:01 健保數據須走向商業應用
    13:46 健保與醫院數據 雙管齊下
    16:25 健保數據如何協助新創?
    16:45 資安要求高 不能遠距用資料
    18:05 業界也能用數據發表論文
    18:22 健保數據只能用來做研究?
    18:35 法律不止防弊 更要興利
    19:57 以重懲嚇阻資料濫用
    21:12 法令鬆綁 資料為業界所用
    22:40 去識別、去連結 保護隱私
    25:19 外國產品已進口 台灣優勢流失中
    28:09 健保年花7000億 如何創新?
    31:31 軟體無獨立管理辦法
    32:56 低風險醫材 可放寬審查
    33:47 法規過時 明朝劍斬清朝官
    34:34 主管機關醫師少 認知落差大

    #智慧醫療
    #我們的未來醫生
    #未來城市 #智慧城市
    #未來城市客座總編輯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CSR@天下:https://csr.cw.com.tw
    ◎CSR@天下FB https://www.facebook.com/CSR.cw/
    ◎未來城市:https://futurecity.cw.com.tw
    ◎未來城市FB:https://www.facebook.com/FutureCitytw/
    ◎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
    ◎換日線FB: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

  • 健保總額制度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14 22:00:09

    時間來到一年的尾聲,也是大家在算總帳、排年度預算的時間。根據估算,明年度的健保總額將會突破8千億,但是還是預計會短少700多億元、安全準備金將跌破1個月底線,健保費率調漲勢在必行。台灣的健保世界聞名,也保障了每一個人的就醫權利,所以健保可不能倒啊!到底目前健保的財政狀況如何?我們接下來的健保費調整又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健保的制度更健全呢?今天我們就特別邀請到了,淡江大學會計系副教授 韓幸紋,來加入我們的討論,歡迎!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健保總額制度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04 15:48:29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宣布,將在2022年把傳統醫學納入ICD-11,這無疑是中醫的一大突破!我國在今年11月27日也委員會審查通過《中醫藥發展法》,接軌國際💪💪 不過,在中醫護理人才培育與中醫藥管理方面,我認為現階段還是有非常多的問題要再改善!

    📌中醫護理

    由於中醫護理在台灣起步較晚,護理的養成教育中並沒有中醫的相關課程。為了要提升護理人員的中醫知能,衛福部提出了「中醫優質發展計畫」,要給護理人員辦理7科9學分(中醫學概論、針灸護理學、中醫護理學實習、中藥學概論、傷科護理學、藥膳學、中醫護理學)的中醫基本護理訓練課程。

    大家有發現嗎?衛福部提出的7科9學分,竟然缺少了中醫護理學實習!在缺乏實習場所,師資也缺乏的情況下,學校和專科學會要開辦中醫基本護理訓練課程,是相當不容易的!請衛福部在一個月內提出中醫護理養成、在職教育與進階制度的計畫時程和具體規畫!

    此外,中醫是現有醫事人員投入比例最低的職場,護理人員僅有1670人,約7.7%在中醫職場。在缺乏中醫養成教育,護理人員不熟悉針刺、灸法、拔罐、刮痧等中醫醫療輔助行為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護理人員都會選擇進入西醫職場,加上現在的長照市場也極度缺乏護理人員,如何增加護理人員投入中醫職場的誘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至於成立「中醫醫事輔助人員」,我認為是不必要的,中醫醫療輔助行為已經有物理治療師和護理人員在執行了呀!現在民眾的就醫市場,真的有成立該類人員的必要性嗎?若是成立了,他們的健保給付是要從中醫總額支付嗎?這些也都是我們在推行政策前應該要考慮到的問題。

    📌中醫藥管理

    台灣每年有約1/3以上的人口會接受中醫診治,超過66%的民眾會經常性使用中藥,有些民眾甚至會照三餐吃「藥食」養生。若忽視藥食的藥性再吃西藥,中藥與西藥交互作用,是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而不自知的,因此衛福部也應該藥加強民眾對西藥和中藥的教育,並在不影響市場發展的情況下,提出好的中醫藥管理辦法。

    #中醫藥發展法
    #中醫護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