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停留簽證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停留簽證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停留簽證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停留簽證英文產品中有7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了爸媽來美國打疫苗的心情 也很意外收到這麼多私訊來問我的經驗分享 包含很多認識的朋友與素未謀面的網友 大家都很擔心台灣的親友,也很積極希望邀請家中長輩來美國打疫苗才能安心 分享這篇經驗文之前 我也想先把自己的建議說在前 首先,我本身是 #不支持「疫苗觀光」的 台灣因為疫情擴大,所以現階段在出...

停留簽證英文 在 康妮英文ConniedaEnglis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4:36:46

Connieㄟ美國打疫苗過程紀錄 (輝瑞&墨德納, 第一劑) 🐨 開始之前先來學幾個跟疫苗有關的單字片語 ▪ 疫苗 vaccines ▪ 接踵疫苗 be/get vaccinated (打過用was/got) ▪ 打了第一劑 = partially vaccinated = got/r...

停留簽證英文 在 ?Ashlee挫C?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15 16:36:02

平安入境德國 未婚伴侶,英文是Unmarried Partners,天哪超愛用Partner這個單字,是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最正確的心態跟名詞,好了離題,這次疫情關係,出入國幾乎是不可行,之前就寫過一篇關於 「Love is not tourism」這個組織,更在我的Podcast平台上有集直接訪問...

停留簽證英文 在 ᴋ ᴀ ʏ ‘ s 心靈雞湯 丨語錄丨 星座分享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1 14:30:54

#ksdiaryinuk_遊記 在葡萄牙之旅後,我先後去了瑞典 / 布拉格 和 土耳其,土耳其這地方比較特別有趣,所以我會先分享土耳其遊記。 . 共去了10天,6日5夜在土耳其,由布拉格出發,因為時間關係,我只去了Istanbul 和 綿堡Pamukkale,而錯過我最想去的Cappadocia 坐...

  • 停留簽證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9 04:04:30
    有 1,328 人按讚

    分享了爸媽來美國打疫苗的心情
    也很意外收到這麼多私訊來問我的經驗分享
    包含很多認識的朋友與素未謀面的網友
    大家都很擔心台灣的親友,也很積極希望邀請家中長輩來美國打疫苗才能安心

    分享這篇經驗文之前
    我也想先把自己的建議說在前

    首先,我本身是 #不支持「疫苗觀光」的
    台灣因為疫情擴大,所以現階段在出入境都非常擁擠
    畢竟台灣的醫療能量與資源都有限
    若是要處理這一票逃難來國外的旅行者
    勢必要多出許多醫療人員來處理快篩/核酸檢測
    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也將供不應求
    減少移動都能為大家台灣的親友保留多一分的醫療能量
    也讓真的有緊急需要返台或離台的海外鄉親可以更順利出入境
    另外也必須提醒,若是順利平安抵達美國那是幸運的
    但不幸在移動過程中染疫,那龐大的醫藥費用負擔你們心裡都準備好了嗎?

    #總之不要為了疫苗來美國觀光
    #原地好好待著更能平安渡過危機

    這篇文章,是真的希望幫助到我們這些在海外有如熱鍋上螞蟻的子女
    並不是真的鼓勵大家沒事就衝來打疫苗好嗎?拜託!拜託!

    ==================

    ✅ 簽證

    六月初我要幫父母申請美簽,當時光面試就已經排隊到8/24
    最近朋友要更新孩子過期的美國護照,也因為疫情、美國在台協會只開放少數幾天預約、八九月都不開放....
    當下我直接請父母申請「旅遊授權電子系統ESTA」
    https://esta.cbp.dhs.gov
    這個網站有中文,所以不闇英文的長輩也能輕鬆填寫
    繳付$14美金的手續費,等待72小時就通過了
    獲得序號就可以順利進入美國,停留90天
    (請注意是90天,不是3個月!回程機票別訂錯了)

    ✅ 檢測

    我覺得在檢測上面,大家要注意的是 #進美國和進台灣的檢測方式與計算日期是不同的
    從美國飛回台灣,要求的是核酸檢測Qualitative PCR,並且「報告」必須在上飛機前三天內收到
    但是從台灣飛美國,核酸檢測或是抗原快篩 antigen test都可以,無論報告哪時候出來,但你必須在上飛機前三天內「進行檢測」
    #上飛機回台灣看的是報告日
    #上飛機回美國看的是檢測日

    我有朋友因此而大包小包到機場卻上不了飛機
    台北市新北市因為疫情告急,所以很多醫院都不太有足夠人手和時間預約檢測。我當時直接幫父母預約桃園的聯新國際醫院https://ssl.landseed.com.tw/lishin/reg/news.php

    ✅ 寄送防疫物資回台灣

    我不誇張,當時因為忘了寄手套
    台灣各大網站PCHOME、MOMO、博客來都銷售一空要等到六月底,我最後還是上網拍才買到的

    台灣物資雖然充裕、但對於不熟悉網購的父母來說還是挺麻煩的,所以我決定美國寄回去。
    (去年美國口罩一罩難求時,也是爸爸媽媽把實名制每天存下來的口罩寄來給我,滿滿的感恩)

    我寄回台灣的主要有幾樣東西:防護衣、椅套、桌套(乾洗手、消毒濕巾與噴霧我爸媽台灣家中都有囤,所以沒有特別再寄了)

    防護衣是好姐妹的愛心,爸媽穿的是「長榮航空機能防護夾克」
    很舒服輕便、防護能力也很好

    唯一小缺點是包覆性真的太強了,頭套和鼻子十分接近
    整個頭都罩住其實很悶
    而且一件真的好貴喔~~只穿一次很傷本(謝謝好姐妹相贈)

    重點是台灣一下就賣光了(網路上現在很多詐騙要小心)
    我建議大家可以選購 #整套拋棄式的防護衣,下飛機後上車前就消毒一下脫掉丟棄

    另外可以搭配 #防護眼罩 或是 #防護面罩,這樣應該呼吸會比較舒服
    #椅套 和 #桌套 建議多買幾個,因為長榮現在還是梅花座,所以我父母中間還有一個空位,可以一起包起來

    一些上述有提到的產品購買連結在這邊
    https://www.amazon.com/shop/robbiemama?listId=3BX6RFRYNLKSA&ref=idea_share_inf

    對了,別忘了帶一卷保鮮膜(最好把盒子拆掉、我不確定有刀片讓不讓帶上飛機?),可以把螢幕、扶手這些顧不到的地方都包起來比較安心

    ✅ 機場與機上

    其實現在台灣機場都已經挺忙碌了,長榮飛機直飛西雅圖雖然有梅花座但也是全坐滿了。

    我是交代爸爸媽媽身上攜帶一些飯糰、茶葉蛋 #有飽足感的食物,盡量不要吃機上的食物、肚子餓的時候也盡量避開大家用餐的時段(全機同時拿下口罩用餐很嚇人)再吃自己帶上機的東西。

    下機前沒吃完就留在機上,不然過海關會被狗狗聞到~哈哈

    隨身攜帶 #吸管,過關之後買個 #瓶裝水,喝水盡量用吸管喝這樣口罩不用拿下來。(但水還是別喝太多、避免一直跑廁所)

    真要去廁所,可以使用 #拋棄式的馬桶罩,一包一包裝很好攜帶(購買連結一樣在上面的Amazon link)

    真心建議各位海外子女不要麻煩爸爸媽媽帶食物了,一來他們得申報、二來申報之後比較容易被問東問西耽擱出關時間。所以下飛機我就在行李轉盤直接接上爸爸媽媽、把防護衣脫掉、全身和行李箱消毒、全程戴口罩才上車。到家之後自然是另一波消毒行動。

    ✅ 回家之後

    依照美國疾管局的規定,下機之後3-5天內建議先安排快篩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 (NAATs) and antigen tests 兩種都可以,並且待在家中自主管理7天。(下機隔天開始算,就算快篩陰性也是一樣)

    當然如果不願意快篩也可以,那居家自主管理的時間會拉長到10天。這幾天也要留意有沒有任何Covid-19的症況,並且早晚量體溫。

    家中如果有未施打疫苗的小孩,回家之後也要記得讓小朋友和長輩保持安全距離,長輩如果願意的話也要求他們口罩戴好戴滿、避開同時吃飯並記得公筷母匙。(有些長輩比較難勸服,這件事情考驗各位子女的耐力了)

    ✅ 安排疫苗施打
    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非美國居民是否可以打疫苗」?
    根據華盛頓州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的規定
    #非美國居民一樣可以施打疫苗
    https://www.doh.wa.gov/Emergencies/COVID19/VaccineInformation/FrequentlyAskedQuestions#heading62114

    (我印象中全美國規定都是一樣的,但沒有找到CDC的說法,所以建議還是和該州的相關單位確認比較保險,有錯請更正~)

    上哪裡預約呢?
    基本上現在很多醫院、診所、藥房都可以施打。有些地方接受Walk-in有些得提前預約,我會建議提前預約可以減少等候時間。而且預約的時候網站上幾乎都會告訴你當天施打的疫苗是哪一種,大家可以依照停留的時間安排。

    *Moderna(兩劑施打需間隔一個月)
    *Pfizer(兩劑施打需間隔三週)
    *Johnson & Johnson(只要施打一劑)

    預約時,會在線上填寫一些個人資料(出生年月日、性別、聯絡方式等)與保險信息,現場並沒有再次和我們核對護照,但建議還是帶著畢竟每個單位不太一樣。

    因為老人家飛來美國多有風險,我們都有安排投保與家醫。但如果沒有保險,依法也不能拒絕提供疫苗,所以不用擔心。(但我個人還是建議要保險啦~)

    ==================
    不知道還有沒有漏掉沒補充到的,希望大家都能順利平安把爸爸媽媽打包來美國:)

    有相關經驗的朋友也歡迎分享喔!

    #再次提醒飛行畢竟有風險尤其是長輩 (儘管機上的人都有陰性報告)
    #美國沒有醫療保險帳單非常驚人
    #請大家再三評估再上路
    #疫苗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 停留簽證英文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9 18:39:22
    有 1,413 人按讚

    #八名散布謠言者被依法查處 🇨🇳
    「控制了敘事的權力,就控制了歷史...」國際影視矚目的美國日舞影展即將開始,適逢武漢爆發疫情一周年之際,影展裡有一紀錄片格外受到關注——中國旅美女性導演王男栿的最新作品《In the Same Breath》,記錄2020年初混亂與失意交雜的武漢疫情現場,同時也將鏡頭轉向美國,描述相同的場景如何在美國上演,透過對照來諷刺兩國領導人的管理失誤。紀錄片由HBO資助監製,未來也將會在華納媒體的相關平台播放。導演王男栿與這部紀錄片有何特別之處?掌管全球最大電影和娛樂市場的華納,會因為這部紀錄片而被迫放棄中國市場嗎?圖為《In the Same Breath》中,引用2020年1月1日,武漢官方公告8名散佈有關疫情的謠言者已依法被查處,中國多家電視新聞主播異口同聲:「八名散播謠言者被依法查處」。
    .
    王男栿是近年來最受外界看好的亞洲女性導演之一,拍攝的紀錄片如《流氓燕》(中國稱《海南之後》)和《獨生之國》獲獎無數,《獨生之國》更曾入圍202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長片。今年36歲的王男栿出生於中國江西農村,爸爸在她12歲那年離世,王男栿因無法負擔學費被迫輟學。不過她並沒有放棄,反而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最後在上海大學攻讀英文文學,又轉往美國俄亥俄州大學攻讀傳播學,在紐約大學完成紀錄片碩士學位,現居於紐約。
    .
    在紐約大學攻讀期間,王男栿拿著攝影機回到中國,在2016年完成了其首部作品《流氓燕》,以性工作者維權人士葉海燕為主角,記錄葉海燕如何抗議中國海南國小校長將六名國小女生「獻禮」給官員的事件經過。王男栿當初在拍攝《流氓燕》時,原本只想了解葉海燕作為一名性工作者的生活,但到後來卻因為跟著葉海燕到海南島抗議國小校長的性侵事件,目睹官方如何在過程中壓制維權人士、封殺消息,有了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反思。
    .
    2019年,王男栿完成紀錄片《獨生之國》,追問中國一胎化政策的後果。王男栿曾說,之所以被取名為「男栿」,是因為家人希望她可以成為家裡的重要支柱,身上背負這當時家人「生子」的希望。而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這促使王男栿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去探討中國獨生政策下,弱勢的個體深深的無奈和無力感,例如應該一胎化政策是「得為國家大局著想」。
    .
    王男栿的紀錄片有著強烈的反思與核心關懷,最新作品《In the Same Breath》依然不失王男栿的風格色彩。片中選取一段中國新聞畫面:多名電視新聞主播異口同聲地說出武漢「八名散播謠言者被依法查處」,再透過多位公民記者遠程採訪和拍攝的畫面,逐步呈現武漢當時令人心碎的場景——無法和至親道別的傷痛、前線醫療工作者和殯葬業者不斷面對死亡的創傷。王男栿找到當地一名確診感染的私人診所醫生,他被各家醫院拒絕收治而不幸病逝,他的妻子只能目睹救護車載走遺體。
    .
    王男栿譴責中國官方處理不當、隱瞞病情,但相同的事件不久後也再度於美國上演。紀錄片裡截取了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在2020年3月曾說「根本沒有必要戴口罩」;但事實是,紐約的疫情在去年3月已開始蔓延。隨後美國像是一夕之間成為「翻版武漢」——紐約空蕩蕩的車站大廳、一名護士因為戴上口罩受到醫院懲處、而另一名護士因為表達安全隱憂而被開除。但紀錄片的最終畫面停留在獲得首批疫苗之時,希望以此作為積極的象徵。王男栿也希望以此紀錄片質問:我們到底從這一次的疫情中學到了什麼?如何才能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
    因為影片尚未正式上映,中國官方會不會回應?如何回應?紀錄片背後的贊助者——華納集團是否會受到中國的「懲罰」?還不得而知。一位熟知中國娛樂產業的專家向《華盛頓郵報》表示,「看看當時候的NBA發生了什麼事吧(當時火箭隊總經理在Twitter聲援香港,引起中國不滿)!中國平台撤走了所有的比賽播出,也買不到火箭隊相關商品了!」
    .
    不僅是NBA,Sony也曾領教過中國官方的懲罰。Sony在1997年推出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因為劇情涉及1944年到1951年的西藏生活,引發中國官方不滿,隨即暫停與Sony製片商的商業往來,布萊德彼特本人也被牽連,被中國官方頒布長達十年的簽證禁令。
    .
    對於片商來說,觸碰中國敏感議題必須冒相當大的風險,也因此,外界才會好奇HBO和華納集團真的不擔心會毀了自己的「錢途」?對於種種疑問,HBO還沒有任何回應。而王男栿也表示,HBO不曾因為商業理由,而插手干涉紀錄片的製作。
    .
    因為過往的拍攝經歷,王男栿表示中國官方在去年11月開始「關切」家鄉的母親,認為這是官方試圖再次施壓。但也因此讓她深感必須要繼續奮進——講述疫情爆發前期的故事,以及中國政府如何利用悲劇來激發極端愛國主義,「當政府告訴我們要往哪看時,它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不要往哪看。」
    .
    Photo credit:《In the Same Breath》紀錄片截圖
    .
    #中國 #日舞影展 #紀錄片 #王男栿 #電影 #美國 #武漢 #紐約 #HBO #nanfuwang #Sundance #IntheSameBreath #China #COVID19 #Wuhan #NewYork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停留簽證英文 在 Allie Chou 時尚插畫/ 視覺設計/ 內容創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2 14:58:15
    有 0 人按讚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從海外留學或是打工旅遊結束後有好一段時間不太適應回國之後的生活。今天來聊聊:為什麼異鄉回來的遊子總是特別想念還在國外的生活呢?明明是自己原本生活的地方為什麼抱怨連連? 我從大學畢業到美國打工和後來到英國讀研究所分別認識一些在那邊生活的亞洲和台灣朋友,總是看見朋友們分享著多想念國外的日子,不覺得奇怪嗎?國外的月亮哪有比較圓?回來自己成長的環境有什麼不能適應的?崇洋媚外嗎? 對於喜歡熱鬧陪伴和與人相處的我,居然「疏離感」也是總不錯的體驗? 後來想想其實異國生活的時候挺享受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 為什麼說疏離感也是種不錯的體驗?我想可能是在台灣的生活周遭大部分圍繞著同樣身為台灣人的親朋好友,我們的文化、成長背景,和社會價值觀比較相近,這也造成同濟之間許多不是太必要的比較,亦或充滿議論別人與被議論的時候。又或者是,許多長輩或親戚家人那種非常緊密的關心:關心你考上哪間大學、關心你是否交男女朋友、關心你對未來發展的規劃,再順便告訴你他鄰居考上了什麼大學,哪一個朋友的孩子到哪間大公司去工作等等。 以過客身份享受人生。 聊到這裡就不只是疏離感的問題了,在原本生活圈容易直接面對的各種社會價值綁架,強迫你去直視著未來人生的規劃。除了周遭的關心問候,同輩的眼光、職場的升遷需求、社會環境的氛圍等等都會逼得自己去思考,我是不是該談對象了?和這個對象要結婚嗎?年紀越來越大是不是該生小孩了?大家都在買房子我什麼時候能買?朋友都開進口車但我買得起嗎?諸如此類... 但是在異鄉,身為「外國人」可以以過客的身分過日子,用比較輕鬆與沒有太多未來壓力的心情在享受當下一切新鮮的事物。我也不是說在國外生活就沒有壓力,也會面對一些工作上的、經濟上的、和生活瑣碎雜事給的壓力,但相比起來這些是比較短期的,當下面對的壓力。似乎可以暫時不用去面對那些約定俗成要完成的事,剛好也因為歐美國家的文化與習慣相對比較自由,比較關注與享受當下,也因為自己是暫時停留的外國人,不用承擔某些他們社會文化裡有的其他壓力。 不是說鼓勵逃避,或是逃避可以解決。只是當下的生活確實比較美好吧! 因為畢業或是工作簽證到期等原因回到自己的家鄉後想必會有點不適應從美好的泡泡中醒過來,畢竟也花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在適應其他國家的文化與環境,和單純的享受當下的生活忘卻原本成長環境裡自己不想去思考的種種。 有一個名詞叫做「反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就是指花了一段時間在海外適應該國的文化,後來回到自己的國家反而開始有或大或小的不適應。 我們可能在心裡開始比較兩個地方的生活優缺點,然而人們總是會放大自己現在生活環境的缺點,抱怨自己沒有辦法去改變的大環境的不足,自然就會懷念起在異鄉生活的美好之處。但其實我們心裡都懂:每個地方都因為它地理位置、氣候、人文而產生了非常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各有優缺點,很難說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 再說到與朋友的相處,因為自己的心態和想法有點被環境給改變,確實是可能覺得與從前的朋友生活習慣或聊天內容有點脫離。然後偶爾又會遇到幾個朋友會對著國外回來的你稍有議論,例如說:「哇!你國外留學回來英文一定很好」或是「在那邊讀書那麼久一定很貴,家裡很有錢吧?」「説話參雜英文是覺得自己從國外回來比較了不起嗎?」不管對方有心沒心的說,在那個當下真的會覺得回來好像不是真的回家了,有一點陌生的感覺。 不過對已經回台灣滿一年的我來說,也可能是因為待在國外的日子沒有真的佔據人生很大的部分,在回國後一段時間就會開始適應並接受了,畢竟是自己成長的環境,加上有很多沒辦法改變的環境因素,有什麼理由不接受呢? 要麼接受它,要麼離開它。 Editor: Allie Chou投稿/ 問問題/ 合作:Email/ Instagram/ LineBusiness Email: joyce82318@gmail.com 轉載需明顯標註出處 點我回首頁

    http://alliechou.com/2020/12/22/study-abroad-reverse-culture-shock/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