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偏微分方程導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偏微分方程導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偏微分方程導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偏微分方程導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窩窩 wuowu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心中各異的價值,是否可以被比較、衡量? 一則梗圖在 黑貓老師 版上血流成河,窩編想起去年窩窩歷時近半年製作的深度專題「餵養,錯了嗎?」發表後的炎上,至今仍歷歷在目。 面對高爭議性的流浪動物餵養議題,26位受訪者,有26種不同的看法、各自捍衛的價值。這些紛雜甚至針鋒相對的聲音,儘管採訪時都傾聽同...

偏微分方程導論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50:44

「尋根」的糾結:淺談原住民微歧視 「原住民唱歌都很好聽」所以如果我唱歌不好聽,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都很會喝酒」所以如果我酒量很差,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運動細胞都很好」所以如果我體育不好,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的皮膚都很黑」所以如果我皮膚不黑,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都是從山上來的...

  • 偏微分方程導論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1 23:00:54
    有 302 人按讚

    人心中各異的價值,是否可以被比較、衡量?

    一則梗圖在 黑貓老師 版上血流成河,窩編想起去年窩窩歷時近半年製作的深度專題「餵養,錯了嗎?」發表後的炎上,至今仍歷歷在目。

    面對高爭議性的流浪動物餵養議題,26位受訪者,有26種不同的看法、各自捍衛的價值。這些紛雜甚至針鋒相對的聲音,儘管採訪時都傾聽同理,但撰稿時總無法面面俱到,孰輕孰重,是最難的抉擇......

    (以下為記者呢喃的採訪側記,文長慎入)

     
    【喚醒沉睡的獸?獸一直都醒著!】

     
    「我已經夠麻煩的,大家都勸我不要再出面了。」

    一名受訪者在電話中表明拒訪,身為里長,他積極處理里內餵養引發的人犬衝突、人人衝突,處理了多年,問題仍在。

    他清掉餵養人在路旁的餵食器具,因此被提告2次,進出法庭成為日常,餵養對他而言既公共又私人,而現在,他正嘗試將公私的界線立得分明一些。

    我們雖然期待將他在第一線面對餵養正反方的經驗納入報導,讓餵養行為的輪廓變得更加清晰,但在來來回回聯繫與溝通當中,也能理解他的顧慮與疲憊,最終只好忍痛放棄。

    「不要拍我正面,拍側面就好,我不想曝光身份。」一名餵養人說著。

    「不要拍、不要錄音,我攤販做生意的,不要得罪人。」一名在地民眾說道。

    對於不少受訪者而言,談論餵養議題宛如喚醒沉睡的巨獸。

    儘管這獸從未真正地沉睡,牠時不時噴出的氣焰都能燎原,但仍有不少人選擇以「那個獸」含糊指稱,彷彿不正面談論,就能避免成為獸的助燃物。

    這些拒訪的個人、單位,有的是避免讓自己陷入無解的泥淖無法抽身,有的是擔心發生問題時在權責上脫不了關係,也有的質疑報導論述最終會偏向他不想要的一方......

    越是意見分歧的議題,越需要綜觀、微觀餵養人、里長、居民、動保團體、政府單位、專家學者等各路觀點。

    我們對於餵養專題的想像,是嘗試在眾聲喧嘩中開啟對話的可能,尋找可能存在、不論近或遠的解方。每當接收到一個受訪者的顧慮或拒訪,我們即嘗試溝通,團隊也同步討論、即時修正,有些受訪者後來願意受訪,有些則仍選擇拒絕。

    這些拒訪而不在報導裡、擦肩而過的「準」受訪者們,在專題進行之初,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聲音,與我們反覆詰問——

    我們的報導,是會開啟更多討論與溝通的空間?或是讓一場早已開打的戰爭變得更加慘烈?前者是我們理想的初衷,後者則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擔憂。
     


    【廣納各方之聲 接下無名的戰帖】
     

    約訪的同時,馬拉松式的採訪也同步展開。

    除了拒訪的受訪者們,已答應受訪的人也沒有比較放鬆。有的受訪者在正式受訪前來電數次,反覆申述自己看待餵養的立場、擔心受訪可能帶來另一方的攻擊。

    電話接多了,「害怕讓受訪者背負罵名」的顧慮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在專題的製作過程中時常縈繞心頭。

    每個採訪日,受訪者們在大約3小時的時間裡,分述他們對於餵養的看法——

    「就是不忍心看牠們受苦啊!所以開始餵」

    「餵養搭配結紮,才能讓流浪終結在這一代」

    「為什麼要在我們社區餵?狗都聚在這追車咬人」

    「面對餵養人、民眾都會被罵,我兩邊不是人啊!」

    但聽得越多、越是分神,在密集採訪期間,每每想嘗試理清脈絡、找尋解方,常是頭腦打結、一團混亂。

    一次室外採訪拍攝時,地點在我家附近的河濱公園,以前唸書唸累了習慣到河濱跑步,折返點為一片有大石頭能坐著休息的草地,可以一邊休息,一邊看著一群幼犬在草地翻滾、玩耍。

    那時,這裡的浪犬數量龐大,放眼望去就是10、20幾隻,並且常有幼犬在當中。我開始工作後很少去那一帶,經過也未特別留意,這次藉著採訪才再次仔細觀看,已不見任何一隻幼犬,狗群數量也剩下10隻不到,這一區的餵養搭配結紮減量,眼見有感。

    但走訪南北臺灣,聽了無數餵養造成衝突問題的第一線經歷,那些人人衝突、人犬衝突、人獸衝突在各地發生著,持續形成一個個難解的問題。

    正反方的受訪者們破口大罵站在對立面的「敵人」,究竟該如何看待餵養,我們的內心也時常衝突打架。

     
    【餵養,該餵嗎?】

     
    受訪者們幾乎都說得出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有些礙於正式受訪時不便表態,但在鏡頭關掉後,也透露出真實的想法。

    其中,有些人經歷過立場的轉變,一名過去與餵養人處於夥伴關係的動保人士,坦言經過多年、與多名餵養人相處後,現在面對餵養像是「情感與理智在打架」。

    過去,他身邊的餵養人一遇到困難,他就急著去協助解決,但之後他漸漸發現,很多餵養人的固執讓自己深陷泥淖,某些餵養行為已造成問題,他去溝通也講不聽,仍堅持用原本的方式餵到底,於是後來,他選擇與餵養人漸行漸遠。

    該餵或不該餵,在採訪過程的反覆思辨中,難以一刀兩斷劃分,但聽多了不同的想法,也慢慢在心中凝聚出較多人可接受、較適切的餵養樣態。

     
    【餵養,該管理嗎?】

     
    我們訪問了多個縣市的動保處,試圖勾勒出都會、鄉村等不同地區,在面對不同的餵養樣態時,有何不同的管理方式。

    儘管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但共通點是,餵養衍生的問題需要被處理、要協調溝通,有的地方立下了概略的管理方針,有的則是每次遇到問題時依個案而論。

    以新北市動保處來看,他們從2015年頒發餵養證、辦理講習課程,希望先讓行事低調的餵養人們浮出檯面,建立彼此合作溝通的管道,作為後續管理的第一步。

    但他們坦言做起來不容易,餵養人反應問題的電話一打來,動輒一小時起跳,反之,反對餵養的民眾投訴也是如此。處內業務量龐雜,工作人員因為被咆哮而壓力過大,一個接著一個離開,這「溝通管道」多年開通下來,接觸到的餵養人人數仍不到兩百人。

    新北市可算為臺灣餵養管理的先鋒,但這先鋒開闢之路,仍是一條在千里霧中的迷途,其他地區也大抵如此,或是情況更不明朗。若說不好的餵養樣態應受到管理,究竟該如何管理,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受訪者們有26種聲音。】

     
    擴及社會大眾必然更多,餵養議題長期糾葛難解。以新聞產製來看,平衡報導是必要追求的目標,傾聽雙方的聲音、事實的查核比對,再現時盡力將所知的真相攤開在讀者面前,都是必要的。

    然而,成為記者之前先是身為一個人,報導除了受訪者的價值判斷,也必然加上記者的價值判斷、團隊的價值判斷,過程中反覆思辨、碰撞,沒有皆大歡喜的中立客觀存在,每個人心中認定的客觀皆不同等,要避免被單一聲音籠罩,就要盡可能地廣納多方之聲,再做足比對、歸納、收束的工作。

    說來大致如此,過程則都是掙扎。因為想做一個善良的人,想顧及每個受訪者的每個顧慮,想避免受訪者因表態可能受到的傷害,想在爭議性的討論踩好能持平的界線......

    但越深入一個如此爭議性的議題,越發現要做到上述各點實在不易,因此在整個過程中都不斷地自問——這次的採訪有沒有好好地同理傾聽?撰稿的方向是否做出了相對客觀的判斷?

    小心翼翼過後,仍要承認自己的有限,承認自己並非「全然無辜」。

    在報導出去的那一刻,也是將受訪者推了出去,接受那些無法預期的,從眾人發出的考驗。但矛頭從不該對準這脈絡之中的任何一個人,儘管是鄉愿地說一句「這是歷史共業」,該被對準的,仍是眾人一起在承擔著的,屬於社會共同的問題。

     
    【民主社會中 一起吵架找共識】
     

    這次專題中的受訪者們大多立場鮮明,雖然報導方向的凝聚難度高,我自己在撰寫支持餵養的餵養人、反對餵養的里長人物專訪時,也一度有自我分裂的錯亂感。

    但熱烈討論都好過於安靜無聲。

    民主社會裡,對議題持續的爭執與討論,是大部分公共議題凝聚出共識的必經過程,如同一位受訪者所言:

    「多元主義下的民主,最重要的原則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一定不能做的事情,用法律規範出來。在那以外,大家都有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餵養有利有弊,我們訪完一輪後,團隊的共識是多元樣態的餵養行為需要管理,將餵養導向乾淨餵養、定點定時、搭配抓紮、管理犬隻等較好的樣態。

    儘管怎麼管仍是一大難題,卻仍要討論,因為不作為,就註定讓問題繼續存在。若是沒有更有規劃性的管理,總要坐等一個嚴重的事件發生,才在該地區積極介入處理,永遠都會慢了一步。

    儘管我們盡可能將受訪者多元的聲音帶入專題,但我們無法控制報導發佈後,會展開的是一場良性的辯論或是惡意的批鬥。

    我們只能嘗試發聲,並且仍要向最有資源的人喊話,期許政策制定者、決策者、執行者在眾多的價值判斷中摸索出方向,找出對人犬都更好的解方。

    ——————————
    餵養,錯了嗎?專題報導:http://feed.wuo-wuo.com
    ——————————

  • 偏微分方程導論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26 19:00:02
    有 392 人按讚

    【回顧 ── 山域政策總體檢】
    這一系列的「山林瘋之亂」報導,說起來有趣,其實是同為山友的記者親身從戒茂斯走到嘉明湖一趟之後,才有的專題靈感。累積多年的問題,也隨著媒體曝光攤到了太陽底下。

    我希望這代表著「山友」這個群體,也逐漸從以前只顧爬山的一群人,轉變為了有環境意識的公民。

    .

    我們上山都想要拍到漂亮的照片,但願意將鏡頭對準人為衝擊的山友並不多。誰會拍攝惡臭四溢的大糞坑跟四散的排遺、衛生紙?誰會好奇協作的廚餘丟到哪裡?又有誰會思考山友、登山產業和自然生態的互動是好是壞?

    我想要告訴大家:不要只在乎目的地。過程中的經歷,也都是登山體驗的一部分。我們也要讓過程中的糟糕體驗越少越好,不是放任他們失控到令人一去就不敢再去。

    國外的管理體制能發揮永續精神,其實是人民集體意志的展現。咱們臺灣人也不該落於人後,應共同督促彼此和政府,做好各自該做的事情。

    相信隨著有良好意識的山友日益增加,我們的環境也能迎來正向的改變。

    .

    以下是一系列報導的連結和我的短評。

    我知道會員制閱讀是個敗筆。顯然記者的上司認為這是深度報導,不是公共議題,但畢竟註冊是免費的,還是希望大家能看看山裡發生的事情。

    -------------

    【山林瘋之亂1】不出國瘋登山 人數暴增引發3大亂象

    山域問題的導論。導火線是無上限的嘉明湖戒茂斯替代路線,以及人潮過量引發的安全問題、環境問題,也曝露了協作產業所處的灰色地帶。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7/4737268

    ---------------

    【山林瘋之亂2】高山協作遊走法律邊緣 「過時法規應跟上開放腳步」

    針對登山產業的深入報導,其可粗略分為商業團和協作團體,兩者常是彼此配合的關係。經典模式是消費者交錢給商業團,商業團再將帳篷、伙食服務外包給協作。

    我國沒有針對登山產業的法規,也沒有明訂雙方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互動上往往保持著模糊空間,並非長久之計。部落共管模式是否能夠成功,還需要仔細觀察。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7/473897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

    【山林瘋之亂3】廚餘、排遺爆量扭曲生態 山界籲訂承載量

    登山健行活動的觀光化以及隨之興起的登山產業,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如何?可以看這一篇的介紹。附加一提,現行承載量都是以設施容量上限為準,但針對一個只能露營的路線,就很難計算了。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7/4739618

    同場加映──報導者
    ‧ 山林解禁,然後呢?缺乏生態監測,山椒魚棲地險變山屋 - https://www.twreporter.org/a/human-interference-on-wildlife-impact
    ‧ 登山客廚餘改變山林:台灣黑熊頻闖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飆高 - https://www.twreporter.org/a/human-interference-on-wildlife-waste

    ---------------

    【山林瘋之亂4】林務局回響了 邀山友共訂山域承載量、與協作共管

    國家公園行總量管制已久,但大部分國有林地卻沒有管理的法源。這次的事件應會促成《森林法》修正,讓林務局能有工具實施總量管制。基本上只要主管機關能有所作為,盡量不讓沒有白紙黑字的「默契」成為管理基調,那就是好的改變。

    另一方面,國家公園的事業法規一直都很弱,不然怎麼可能規範不了園內的協作團體?希望未來國家公園和登山產業的關係也要正常化,不要盡是打馬虎眼。

    然後指定體育署為山林活動主管機關,應該已經證明是個笑話了吧。(跨部會工作小組今年僅開過一次會)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7/4741587?from=udn-relatednews_ch2

    ---------------

    【山林瘋之亂5】減少「屎地雷」 山友籲建乾式生態廁所

    超愛這個單元。大家應該都受夠了臭到不行又蒼蠅一堆的大糞坑,對吧?我研究過國外的荒野排遺處理策略,所以知道真正的「生態廁所」,絕對、絕對、絕對、絕對、絕對不是挖坑這麼簡單。

    其實許多較偏遠的高山營地附近也是滿目瘡痍,針對土硬挖不了貓洞的場域,這類廁所應該也有發揮空間。(拜託政府趕快正視小溪營地的問題好嘛 🙄)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7/4742919?from=udn-catelistnews_ch2
    ---------------

    【山林瘋之亂6】權責橫跨4部會 人潮一來山林管理就當機

    林務局和國家公園是我們山域的兩大管理機關,但在政府體系中卻是人微言輕的下層單位,所以要在體系內催生大的改變非常困難。我認為大家要在這類議題上口徑一致,讓中央知道人民的意見,才有改革的轉機。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8/4745471

    ---------------

    【山林瘋之亂7】不讓排泄物滿地流 爆紅戒茂斯將設「木屑站」

    報導中沒提到的是,只要部落共管不可行,戒茂斯路線就會轉由米亞桑來管理。這個木屑站應該已經建好,或是快建好了,令人讚嘆林務局的反射神經。剩下的任務是達成糞尿分離,但這還是要依靠設施才行啊~

    記者也是對排遺處理很有興趣呢 (笑)。

    🌐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7/4767551

    --------------

    這一系列報導來自聯合報,有人可能會因為政治立場而不願加入會員,我理解。然而山域議題的報導本來就不多,能有像這樣的總體檢實是難能可貴,不管是誰來做都應該受到鼓勵。(感謝公視和聯合今年的專題)

    我們對自身環境的關注,應該超越黨派與信仰。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 偏微分方程導論 在 C.C.M Mat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27 20:15:37
    有 1 人按讚


    to 高中生, 大一生, 大二生:
    這篇文是針對數學系, 電機系, 資工系的比較
    可以衡量看看自己對哪部分的數學較有興趣

    #也提供正在準備備審的學測生
    #針對這三個科系更深入的了解

    [大學介紹篇1-數學成分的差異]
    喔! 對了!!
    本來預計要寫"[求職篇5-暑期實習]"的說
    但投了5~6個實習都收無聲卡...
    是故只好停刊, 改成大學介紹的主題了
    -------------------------
    問題: 數學系的數學 v.s. 電機系的工數 v.s. 資工系的數學
    這三者有何差異呢?
    *感謝高三生Lin Lee提供這個好問題
    ------------
    1. 數學系的數學
    以台大數學系而言, 從高中生可理解的角度分類必修課
    60%分析類: 微積分, 分析(高等微積分), 機率導論
    常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 複分析(複變), 幾何(微分幾何)
    -
    30%代數類: 線性代數, 代數
    -
    10%程式類: 計算機程式設計, 計算數學導論
    其中又以分析, 代數, 幾何, 複變為最最困難的科目
    -
    而且個人認為
    分析的精華在於Lebesgue(1875~1941)的Lebesgue積分
    代數的精華在於Galois(1811~1832)的Galois理論
    相較於數學歷史, 兩位都是近兩百年的年輕數學家
    -
    所以我會把數學系的核心學習內容--分析+代數
    稱呼為"現代數學"
    而國高中所學的算是"古典數學"
    -
    類似於物理系的學習內容--相對論+量子力學
    稱呼為"現代物理"
    而國高中所學的算是"古典物理"
    ------------
    2. 電機系的工數
    以台大電機而言
    工數=分析類+代數類-{分析,幾何,代數}
    當然, 程式類會比台大數學還要重好幾倍
    -
    換句話說
    電機系的數學部分=被拔掉{分析,代數,幾何}的數學系
    雖然電機系免除這三大魔王的摧殘
    但還是有同等級的電路/電磁/電子學迫害
    總之, 電機系的數學成分相當高就是了
    -
    當然, 電機系的工數課都在代公式, 簡化, 求解居多
    另外, 數學系的數學課則是套定理, 推理, 證明居多
    兩者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難度, 和不同的發展
    電機系學工數是為了信號與系統, 三電, AI等等
    一些進階領域都需要不少線代/機率/微分方程的知識
    -
    所以, 電機系的核心學習內容--三電+工數+演算法
    基本上就是18世紀以後的電學+用工數語言描述
    這也是電資學院最夯的"電子系"的基礎囉
    不過, 很多電機人跨去資工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基本上就是沿著演算法的路往資工方向走
    ------------
    3. 資工系的數學
    以台大資工而言
    數學={微積分,線代,機率}+{離散,資料結構,演算法,自動機}
    當然, 程式類又比電機系重了不少
    -
    基本上, 資工系只修{微積分,線代,機率}
    大概可以算是二類組最低要求的數學知識吧
    所以, 他們的重點在於{離散,資料結構,演算法,自動機}
    也就是俗稱的"理論電腦科學"領域
    -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的話
    20世紀的數學家在探討是否所有問題有答案
    而理髮師的悖論則說明有些問題無法解
    因此, 有人試著從邏輯切入, 試著判斷問題的真偽
    也有人試著設計機器, 自動地分辨給定問題的真偽
    前者最終以失敗告終
    但他建立的數理邏輯, 則讓後者成功了
    這種機器稱之為"圖靈機", 也就是現在的"電腦"
    而過程中的這些理論則屬於自動機與形式語言
    是理論電腦科學的起源

    ref: 這段是某篇看過的文章內容, 跟這篇有點像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5863
    -
    總之, 70年前二戰時, 第一台破密用電腦被實作出
    直到大約50年前, 才開始發展演算法來有效使用電腦
    而演算法又包含各種策略,圖論,P&NP,組合學等等
    以上的這些統稱為"理論電腦科學"領域
    基本上就是不管硬體和系統, 不寫程式的電腦科學部分
    -
    所以, 資工系的核心學習內容--
    {線代,離散}+{資結,演算法}+{作業系統, 計算機結構}
    基本上就是近70年發展的電腦科學
    我會稱呼理論電腦科學部分為"後現代數學"
    也就是近100年的數學發展
    -------------------------
    下次要是有機會的話
    再來聊聊給分甜度的問題好了
    問題: 為何數學系給分超低v.s.電機系給分超甜
    或者是也可以談談往研究所發展的問題
    問題: 數學系, 電機系, 資工系研究所發展趨勢
    -
    不確定高中生對於哪個比較有興趣
    也有可能我就懶得再發文了
    總之...
    歡迎下方留言各位感興趣的相關問題唷!

    #歡迎上進的高中生們
    #把我的語錄抄進備審
    #我的理解深度還行吧
    #不確定QQ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