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偏差行為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偏差行為例子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偏差行為例子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peifong (聽天使在唱歌)看板NCKU-BEH93標題標籤理論時間Fri Jul 8 0...

偏差行為例子 在 香港人的冥想減壓服務 | App | 企業培訓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06:19:29

上集我們提到把馬斯洛需求理論運用到廣告中,這次我們來談另一個常用的廣告策略框架效應––(Framing)。​ ​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指面對同一個的問題,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後,人們對問題的觀感也會有所不同。名符其實,使用不同的「框架」包裝我們的說話,能帶來不同的效果...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標籤理論是指關於偏差像是一個類似連鎖反應的行為,當作行為者在初

犯了偏差行為後,在被社會中的他人貼上是此人犯有偏差行為的標籤

後,不但沒有改善行為,反而還繼續做出違反規範的行為(Stark,

Rodney, 1997)此即為標籤理論所指的效果。這裡有兩個相關的概念,就

是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以及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

初級偏差的定義為在標籤理論當中,一個導致被貼上標籤的偏差行為就

是初級偏差,次級偏差的定義為一個因為犯了偏差行為而對他人貼上不

好的標籤之後,反而對此不良的標籤有所反應,並且繼續持續這樣的偏

差行為,這種因為他人貼標籤持續的偏差行為就叫做次級偏差(Stark,

Rodney, 1997)。例如:當一個人第一次違反規範的時候,人們會給此人

貼上標籤,這些標籤例如是:胖子,髒鬼、懶惰…..等,舉例來說:當

一個人第一次隨地吐痰被發現,人們可能會稱此人為髒鬼,而此人的偏

差行為就稱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而稱此人為髒鬼的動作就

叫做貼上標籤〈Labeling〉,當人們在給這個人貼上「髒鬼」的標籤之

後,此人很有可能因為人們給他貼上的標籤而有了「越是說我違反規

範,越是要做違反規範的行為給人家看!」的心態,便因此就繼續行使

吐痰這個偏差行為,當此人因為被貼上標籤而繼續吐痰的行為,標籤理

論將其定義為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在標籤理論當中指

出,次級偏差的行為是初級偏差行為的延續,藉由貼標籤的動作反而使

的這樣偏差行為繼續行使。

因為,在貼上標籤稱某人為髒鬼、酒鬼,會使得這個人身邊的人也這樣

去認識他,對他產生裡相同的觀感,使得此人在尚未和他人互動之前,

就破壞了此人的人際關係,使此人的人際關係受到限制,或者,使他人

在與此人做互動之時,便以這樣的形象來和他互動,讓他原本可以改過

的機會又變得更加得少,加上當他人將此人貼上酒鬼、髒鬼的標籤之

際,便使得此人在對於自我認知的概念上受到影響,使此人對自我的認

知上也認同了這樣的觀感,或甚至於是有了錯誤的自我認同,就落入了

行使偏差行為的連鎖反應裡不停的重複,因為貼了標籤反而變成「一不

作,二不休」的思考。在這裡偏差的行為區分為初級偏差與次級偏差,

指的是行為上得做的順序,而不見得是程度上的差別。當然,有些次級

偏差和初級偏差行為之間的確有著強弱的關係,不過在這裡並不討論這

個部分。

貼標籤這個動作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很常見的行為,但是在偏差

行為當中,人們給他人貼上標籤的動作,往往會使得被貼標籤的人似乎

沒有機會讓自己從違反規範中導正回來,當然,在好的習慣方面,要是

特定替某學生貼上好的標籤,也有資料發現的確是可以讓學生持續某一

件良好的行為,因此,貼標籤這個動作,的確是人們必須要在日常生活

當中注意的一個行為,或許,可以因為人們的小心使用,而讓偏差的行

為較少,減少一些因標籤而繼續延伸的次級偏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41.4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