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偏執型人格障礙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偏執型人格障礙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偏執型人格障礙心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這是我在敦南誠品買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本感傷的書。對這本書好奇,因為我本身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一方面在看遍了所有憂鬱症的書之後,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對憂鬱症的特別觀點,讓它成為暢銷書。 . #書名 首先,他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有些詼諧、帶點...
偏執型人格障礙心得 在 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這是我在敦南誠品買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本感傷的書。對這本書好奇,因為我本身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一方面在看遍了所有憂鬱症的書之後,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對憂鬱症的特別觀點,讓它成為暢銷書。
.
#書名
首先,他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有些詼諧、帶點趣味,比起大多心理學正經八百的書名,讓人親近許多,也多了一份共鳴,對!就是這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點個鼎泰豐的蝦仁炒飯,頓時就開心不少。
.
#名人加持
37萬本是銷售量非常驚人的,看到有「BTS防彈少年團」的推薦,立刻就連想它是不是有名人加持的緣故,讓這本書大賣呢?僅是這麼膚淺的理由嗎?名人那麼多,也不是每個名人的書就會賣,其中的KnowHow讓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
.
#非專家的理論與研究
大多數心理學的書,都是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諮商師所寫,充滿了個案跟研究資料,
「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才好。沒錯,告訴你、教導你、改變你,這種你應該要怎樣改變的書,說真的,只會讓病人更充滿挫折。電視劇《想見你》當中,陳韻如說:「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甚麼你們每個人都還要叫我再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跟我說你要開心、你要快樂,為甚麼?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望中的樣子???」
.
而《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她是由一位「輕鬱症」女孩訴說自己的憂鬱症的感受,而這樣的不安、煩惱被如實的寫下來,閱讀者會好像看到自己被寫下來一樣,一種原來你也是這樣,其實我也是的認同感。
.
憂鬱症最需要的就是 #同理 與 #傾聽,過度加油打氣都是莫名負擔。這本書看到最後,我覺得後勁很強,那些在中心說不出的思緒,被有條理的整理擺放,多了可以喘口氣的心靈空間。(最後有點想哭,不知道為什麼)
.
以下是我做的5000字書摘,因為是這本書是對話形式,大多又是作者描述自己的症狀,跳來跳去,結構鬆散,所以書摘非常難寫(但我還是整理好了),趕快來讀吧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1. 展現內心的陰暗面,也是使自己自由的方式之一。衷心希望身邊的人可以理解,這樣的我也是我。
2.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這就是人生」,以及「展現陰暗面就如同展現開朗面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3. 醫生:妳需要的是突破,如果想要從憂鬱和挫折的倉鼠輪中逃脫,建議妳不妨挑戰看看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
4. 醫生:因為妳的心中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所以才會對外表如此執著,妳把那個標準設定得太高,太狹隘了,例一如:「超過五十公斤就是失敗的人生!」像這樣。最重要的是要多方嘗試,發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觀察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舒滴的。一旦了解自己的喜好,也找到降低內心焦慮的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對自我的滿意度,就算有人指責妳,批評妳,也會變得可以欣然接受或者坦然拒絕。
5. 日常滿意度下滑的話,就會退回到最原始的欲望,也就是從最容易獲得滿足感的吃喝拉撒睡下手。但是靠吃獲得的滿足感不會維持太久,運動或計畫反而比較有助於提升自我滿意度,建議透過長期目標去克服。
6. 醫生:其實現在這樣也很好,小酌幾杯自然會失言,吃藥自然會有副作用,要是發現有副作用,都怪我們醫院就好。我:(聽到「現在這樣也很好」,不知為何突然好想哭,真是受不了自己。)
7. 妳現在與藝術家見面時,只會看自己欠缺的那一面,和其他人見面時也一是,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不是嗎?如果試著改變這樣的觀一點,與藝術家見面時,不妨試想「這些藝術家應該心思很細膩,敏感,生活上可能會遇到諸多不便吧」,透過這樣改變觀點的方式去面對同樣情形自然會產生不同結果。我覺得現在的妳一直在亂套標準折磨無辜的自己。
8. 醫生:「平凡」也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說詞。
9. 我認為妳須要停止這種二分法思維,例如:自己特別或不特別,凡事並非只有好與壞的分別。
10. 我總覺得自己和那些人格格不入,因為我實在太一般,太普通,甚至就連一和一般人(與藝術無關的人)見面,也會有一種獨自站在孤島上的感覺,有點像是不屬於任何地方的浮游物。
11. 明明可以想成是其他原因,妳卻總是往最極端的方向去想,甚至用同樣「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等於是被自己的念頭困住。不論和誰做朋友,都沒有絕對的一條線,偶爾也可能會心有不滿。我希望妳可以分清楚對方的部分與全部,不能因為喜歡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接納,討厭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否定。盡量多去嘗試看看往不一樣的方向思考。
12. 醫生:看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非黑即白。妳又把自己逼入了死角,然後逼自己只能選擇黑或白,要做朋友或不做朋友,非常要好或分道揚鑣,選擇爆炸或選擇隱忍。妳總是只給自己Yes或No這兩個選項,沒有任何中間值。
13. 醫生:現在的妳,彷彿把灰色定調成只有一種顏色,但其實灰色還可以細分成很多種灰色,光譜也可能是立體的,妳卻將她視為是一條線而已。我每次都會告訴自己「人是立體的」,你卻總是把人看成平面,我「所以才會光看某個人的特質就認定「他一定是這種人」,然後斷定,評價對方,最後再離開對方。
14. 醫生:這是增強認可慾的行為,當妳愈想要受人影響時,就會愈努力讓自己發揮影響力,當對方無動於衷時,妳就會加倍努力,最後再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這同樣也是非常極端的行為,規範著自己的極限,「我一定要對那個人產生影響力,才表示對方真的愛我」,這種信念非常極端。
15. 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幸福與不幸可以共存,凡事也都是一體兩面。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是我最瞧不起自己。
16. 我希望和我一樣極端,老是抱怨自己被人瞧不起,總是讓關係破局的人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不幸就像一層油,漂浮在最上層,幸福則沉澱在最底層,值得慶幸的是,人生就像裝著這些幸福與不幸的桶子,這是最大的安慰與喜悅。
17. 「邊緣性人格障礙」:不論走到哪裡,都希望自己是全場的焦點。這種情況通常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更凸顯自己的魅力而故意穿裸露衣物或勤練肌肉,另一種則是認為自己如果無法成為全場焦點就會被其他人討厭,所以一直自責。
18. 其實恐懼感是只有妳自己知道某件事情時才會加劇。與其自己一個人承受痛苦,不如像現在這樣對某個人傾訴,說不定會更舒服。
19. 我好討厭被困在這種框架裡的自己,也好討厭遇見比我優秀的人就膽怯,比我自卑的人就充滿自信的自己。
20. 醫生:為了克服低自尊感,有些人會下意識地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把自己討厭的一面隱藏起來,只顯現出正好相反的一面。看似自尊心很強,但其實很容易心裡受傷。當這種症狀演變成誇大妄想時,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躁症,這是為了克服極度憂鬱的狀態而產生。
21. 我每天都只會反省自己,不會認可自己。每次看書閱讀的時候,只要發現自己欠缺,無知的部分,就會感到自責,難過。
22. 醫生:偽惡的概念,如果以工作為例,像妳就會覺得「公司根本不需要我」,但其實妳是公司裡不可或缺的人也不一定,諸一如此類的思考模式才屬於偽惡。假如你一直沉浸在痛苦的情緒裡,最後一妳的精神也會被情緒所支配
23. 醫生:妳也有一點藉由貶低自我來抬高他人的傾向,比方說拿自己和公司同事作比較,然後只看自己欠缺的部分,等於是稱讚別人的同時又責怪自己。
24. 於是我開始自責:「妳根本就沒那麼痛苦,少在那裡無病呻吟。」但是我又對此感到有冤難伸,所以會想要證明自己的狀態其實很糟。
25. 醫生:其實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感受一下孤獨也不錯。或許妳只是還沒有跌到谷底,就好比我們不慎落水,只要腳能踩到水裡的地面,就會感到比較安心一樣,至少能跺著地板浮出水面,但是如果不曉得水有多深,腳也一直踩不到地,恐懼感就一定可想而知。所以不如讓自己乾脆跌落谷底。也就是去感受比現在更大的挫折感和孤單感。
26. 果然問題還是出在自尊感,醫生說是因為我太貶低自己,所以才會一直想一要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獲得滿足,但那終究不是我對自己的滿足,自然會遇見瓶頸,而且很容易感到厭倦,然後又繼續尋找其他人的認同,最後,「某人喜歡我」這件事情本身就變得無法再滿足我。我喜歡的人要是不喜歡我,我會感到絕望,假如有個人深愛著我,我也同樣會感到絕望,因為不論如何我都在用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最終,其實一直都是我在折磨自己。
27. 醫生說我對待伴侶太苛刻,也是出自於我的低自尊感,正因為我不夠愛自己,所以才會無法理解對方為什麼那麼愛我,進而安排許多強度很高的實驗來測試對方的愛。就算我這樣你也愛我?這樣你也愛?儘管對方都願意接納,我也還是難以理解。假如對方真的選擇離我而去,我又會覺得果然不出我所料,沒有人會愛我的一切,然後獨自悲傷,痛苦,自我安慰。
28. 陽光和陰影其實是一體的事情,就如同幸福與不幸是共同體一樣,人生曲線是充滿流動性的,而且只要我不放棄,就能繼續維持生命,微笑和哭泣。
29. 我只想要毋庸置疑,輕鬆舒服地去愛與被愛。僅此而一已。正因為不知道方法,所以才會感到痛苦萬分。
30. 在我寫完最後一次的治療紀錄以後,遲遲寫不出尾聲的內容,思考了好久。也許是因為我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已經好很多,或者想要寫出一些了不起的結語,甚至認為一本書的結尾本就該收得漂亮精采。但是寫到這裡,我依舊討厭反覆無常的自己,不停徘徊在憂鬱與幸福之間,也很難從中找到意義。
31. 最終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問題或解答,而是以期許收場。我希望自己可以愛人,也可以被愛;想找到不再讓自己受傷的方法;想過著「喜歡」多過於「討厭」的人生;想累積失敗的教訓,把目光轉往更好的方向;想將情感的波瀾視為人生的節奏,享受其中;想成為即使行走在一片漆黑的道路上,仍能長時間駐足在偶遇的一束光前的那種人。總有一天,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種人。
32. 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
33. 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自己會對「加油」「找回自信」,「不要畏縮」等這些勵志話語感到頭皮發麻。拜我這內向,容易沒自信的性格所賜,每次在學校,職場上都會遇見障礙,不論是分組討論還是上臺報告,開會等,都讓我厭惡至極。我以為這些經驗都會累積出心得,使我愈來愈能夠駕輕就熟,沒想到每一次都會讓我遇見一連串全新挑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主題,新的場所,不論怎麼突破,都像一場沒完沒了的遊戲,永遠沒有終點。
34. 有趣的是,這些話反而比較能對我起到安慰作用:「為什麼要強迫自己故作鎮定?」「幹麼要裝得一副很有自信」「緊張就緊張,沒有關係」,「不需要什麼加油。」用一個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來偽裝自己,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而且我很討厭裝得四不像、裝沒事的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比明明不勇敢卻要裝作一副很勇敢的樣子更顯笨拙的呢?
35. 每個人的第一次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需要這麼做,最終,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撫慰不完美的自己,不斷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關係,不需要特別加油也無所謂。」
36. 「加油」,「沒什麼好害怕的」,「多一點自信」,對於做不到的人來說,有時候這些話簡直就像毒藥,甚至是在傷口上撒鹽,就如同過去十年間所有自我成長類與散文類書籍都改用「安慰」取代「鞭策」一樣,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批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37. 每當過度的偏執朝我直撲而來,不滿,悲傷,厭煩,害怕壓抑著我的行為一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妳須要轉移觀點。」我似乎已經看清一項事實:單方面勸自己得過且過,或者不斷找自己麻煩,都沒有辦法使自己感到心裡舒適;也領悟到當世上所有動機和嘗試都集中在我身上時,會帶來多大的麻煩和疲憊感。所以試著轉移觀點吧,把觀點從自己轉移至別人身上,從絕望轉移至希望,從舒適轉移至不便,從多數轉移至少數,從有用卻會使我憔悴的事物轉移至無用卻會使我變美麗的事物。-旦觀點轉移,就能窺見人生角落。觀點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會改變妳一的人生。我領悟到一件事:能使我改變的,只有我看出去的無數件事物。另外,我也學習到一件事:人生的空缺,是由無數次的領悟填滿。
38. 也許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接納的過程,無論是接納還是放下,都不是人生某個特定時期拿出來的態度,而是一輩子都須要練習的課題。我必須先接納生性膽小的自己,才能接納同樣生性膽小卻在努力改進的對方。我對自己施加過度的自我檢視,而這也同樣會套用在對方身上,不停評價對方,用我的標準來束縛對方。
39. 我想要當個靠愛的力量使自己做出行動的人,和心動的人來往,感覺對的時候提筆寫作,然後聽著合適的音樂或看一部電影,如果在人生中無數次的空白裡全部塞入理性的力量,那麼,我應該也會失去我所擁有的力量和餘裕。因此,我想當個儘管缺乏理性,依舊充滿感性的人。我想要和志同道合,與我同類的朋友一起攜手向前。雖然我們無從判斷理性與感性的優劣之分,但是兩者的質感絕對是不一樣的。我更喜歡,也更能夠仔細去感受充滿愛與感性的質感。
40. 今天,我把臉書上的學歷和工作經歷都刪掉了,因為我想要擦去一直貼在我前面的修飾語,雖然顯示不錯的學歷和工作背景有為我帶來短暫的優越感,但也帶來了不少自卑感,諸如:明明是文藝創作系畢業,寫作能力卻沒有很好;明明在出版社工作,卻不大太懂書等,一些對自我的批判與厭惡。但我也心知肚明,這些修飾語只會影響一個人的部分,不能代表其全部。
41. 在公司裡認識的人當中,有一名女同事最令我感到嫉妒(她很會畫圖,寫作,感性充沛,長得也漂亮討喜)她就是私立大學出身,慚愧的是,我竟然會想要靠那名職員的學歷來彌補我的自卑感。我內心想著:「原來她的學歷不怎麼樣嘛」用這種糟糕的思維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優越。
42. 雖然這些事情我用腦袋想都很清楚,但不免還是會感受到那些光憑修飾語就對我妄下評論的多數人眼光,而我自己同樣也難逃那樣的視線。當我發現令我嫉妒的人原來學歷比我差時的那份自我安慰感,當我聽聞原本不感興趣的人竟然是好學校畢業而突然對他刮目相看,以及在那些疏離感裡面不停自責的日子,我真心想要改變。
43. 與其只去在意自己未能改變的部分,不如把焦點放在已經有所改變的部分,對自己抱有希望。期待某天,多數人可以不用再靠那些修飾語也能對自己充滿自信,抬頭挺胸。
44. 瑞貝卡,索爾尼特(Rebecca Solnit)在其著作《塑遠的近旁》(The Faraway Nearby)中寫道:「同理心須要靠學習,再來還須要靠一些想像。」
45. 我們可以靠想像和學習創造出內在沒有的東西,同理心便是其中之一。想像並學習自己難以理解,難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種對他人的愛的表現,也是唯一可以不讓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種子乾枯衰竭的方法。然我可能無法百分之百體會對方的立場與處境,但至少要有一顆努力嘗試理解的心。
46. 不論是在觀賞韓劇或電影時,聽音樂或看照片時,聽著某人的故事或傾聽自己的故事時,我都很容易深有同感,宛如「刺點」(Punctum,意指反映出極度個人的經驗,以致引起情緒波動)一樣,沒頭沒腦地衝向我,那是一種既熟悉又厭倦的自覺。
47. 最終,好好過日子的方法就是和大家一起生活,與人一起是一種利他之心,而這樣的心態也會救贖你的利己之心,因為是從自己開始,我們結束。因你願意與我一起而感動,因不能沒有最懂我的你和妳,所以選擇一起;一起誤會、一起分享、一起深有同感、一起疏遠、一起活在當下。我想,這也許是在充斥著黑暗的世界裡,唯一可以放心喘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書摘也不一樣。希望有憂鬱症的朋友,可以看到作者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歡迎分享)
同場加映:《別再叫我加油,好嗎》: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843
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
https://youtu.be/-g3WZnFaBoY
IG: mengchih
偏執型人格障礙心得 在 Maysum藝術家/飄眉化妝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fb 見到呢本書既share,覺得一定要share比大家。
其實不只是比有年老父母睇的,
反而我覺得做左人父母的父母,就算不是父母的,有伴侶都應該睇。
為什麼有些人難相處,有人伴侶令人那麼大壓力,而為什麼你的子女反抗那麼大,
會唔會你伴侶心理有很大的陰影?又其實我哋是不是需要反思下,察覺下自己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情緒上影響了家人呢?
世上沒有完(圓)人的,一段關係,一個家有問題,大家活得不開心,彼此都有責任需要反醒。
見得最多的就是情緒勒索伴侶/家人或小朋友,
有些人(通常是女人),成日要人幫,於是不斷拎自己有需要個一面誇大,拎想人地同情個面擴張,利用人地家人身份的同情心去滿足自己;又或者利用別人的錯,而擴大別人的內疚情緒,去情緒勒索別人滿足/補償佢,操控別人,得唔到回應或不合自己心意時,就會用報復方法去報服家人/小朋友(如唱對方呀/ 懲罰),美其名要別人感受下自己既情緒,事實係漠視別人的需要和想法,總之一切以自利行先。
有些係勁負面,滿腔怨言,對別人極挑剔,自己卻承受不了別人的責難,成日滿口道理(其實只是合乎佢自己的歪理),講到口爛,就是要人地先讓步....etc...
有呢類家人/父母/另一半既要點做呢?或者本書可以幫下你。
又如果睇完覺得自己有少少似,咁或者反思下自己可唔可以改變少少呢,一個人要幸福,人人有責呢😁
——————
有了理解,就不容易惱火。
「不用跟媽媽說理,她的行事本就不是出於理性。」
…許多例子顯示,成年子女可將父母的問題行為歸因於背後的遠因。有了這層體認,絕對有助改善你與父母的相處。我們也發現,即便不了解究竟成因也沒關係,明白父母的行為有其背景因素,這個理解才最重要。這能讓你懂得父母並非任性妄為或存心找碴,他們其實是不由自主的。也許母親一生飽受某種人格障礙之苦,儘管如此,她仍不斷設法加以控制,度過許多風風雨雨,但隨著遲暮而來的身心疲憊,終於使得這個包袱令她難以負荷。
有此體認之後,你就能以嶄新的角度看待父母。你會變得不再那麼容易生氣,並且比較有同理心。你會學著不再耗費心力地去改變父母,而是尋找有建設性的、實際的方式接納他們。
摘自《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https://www.facebook.com/…/a.24819213853…/2222135624469402/…
有了理解,就不容易惱火。
「不用跟媽媽說理,她的行事本就不是出於理性。」
…許多例子顯示,成年子女可將父母的問題行為歸因於背後的遠因。有了這層體認,絕對有助改善你與父母的相處。我們也發現,即便不了解究竟成因也沒關係,明白父母的行為有其背景因素,這個理解才最重要。這能讓你懂得父母並非任性妄為或存心找碴,他們其實是不由自主的。也許母親一生飽受某種人格障礙之苦,儘管如此,她仍不斷設法加以控制,度過許多風風雨雨,但隨著遲暮而來的身心疲憊,終於使得這個包袱令她難以負荷。
有此體認之後,你就能以嶄新的角度看待父母。你會變得不再那麼容易生氣,並且比較有同理心。你會學著不再耗費心力地去改變父母,而是尋找有建設性的、實際的方式接納他們。
摘自《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
【控制型父母】
利用內疚感等情緒勒索的手法操縱子女
生活方式不容挑戰,無論是一般瑣事或重要的價值觀
若子女的回應不如預期,馬上展開報復行動
樂於激起子女的無助感,實際上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無力感
【潑冷水型父母】
言語負面,滿腔怨言,覺得全天下人都對不起他
對別人極度挑剔,自己卻承受不了別人的責難
不講理,總要別人先讓步
疑神疑鬼,充滿戒心,有時到了偏執的地步
【自戀型父母】
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無法理解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一下自認高人一等,一下又覺得矮人一截
對他人的需求無感,卻自以為寬厚慷慨
嫉妒別人的生活,見不得別人好
【依賴型父母】
無法忍受獨處,希望兒女能時刻相伴、隨傳隨到
緊緊依附兒女,凡事皆靠其打理
要與子女分離時,立刻表現出身體不適或明顯不安
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凡事都仰賴子女幫忙定奪
光是這幾種父母的摘要,我的頭就點到快斷掉。再看到這幾個問題,我的膝蓋都給了出去:
「我為你付出一切,最後換得了什麼?」
「你有空做這做那,為什麼就是沒空關心我?」
「忙到沒時間接電話,我要你這種女兒幹嘛?」
「你要送我去安養中心,我乾脆去死算了!」
「你爸丟下我先走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這種話題,提到父母的不是,以前是禁忌,現在我們能好好面對了。這文章頗長,但有耐心看,對不同關係也會有裨益。祝福您!
**************************
依賴型父母:「你跑到哪裡去了?」
【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
依賴型父母的行為特徵
當你的父母:
•無法忍受獨處,希望你能時刻相伴
•與你分離在即時,立刻表現出身體的不適或明顯的不快
•對成年子女及他人提出無理要求
•緊緊依附某人(如女兒),凡事皆靠其打理
•無法自行作主或為決定負責,一丁點瑣事都要仰賴子女或他人
•你知道他╲她需要協助,但他╲她卻堅持不肯讓人幫忙
[ 案例1 ]指望兒子隨傳隨到的碧
艾爾提心吊膽地撥了電話。此刻他站在劇院大廳的公共電話旁。布幕即將在幾分鐘內升起。他們夫妻倆剛在附近餐廳簡單果腹,便匆匆趕來。但在享受一晚娛樂時光之前,他深知如果沒有先給母親打這通電話,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是慣例。只要他沒辦法過去她那兒,就一定要電話稟報。這會兒的問題是:他比平常晚了半小時打電話。
他不確定母親會如何反應,有時她並未留意到電話來得有些遲,甚至有時即使注意到了卻也沒怎樣。可惜今晚不是。當他對著接通的話筒送出溫暖的招呼:「嗨,媽」,耳朵傳來的是冰冷憤怒的聲調:「你到底去哪裡了?我找了你整晚!」
「媽,我在劇院。蜜莉安和我今天都忙到很晚,我們差點來不及吃晚餐。我得在兩分鐘內入座,不過我想先打來問看看你今天好不好。」
「我好得很。」母親的答覆既冷又硬,隨即切斷電話。「你知道嗎?她掛我電話。」艾爾步出電話亭對蜜莉安說。「希望你沒嚇到。」蜜莉安邊說邊坐下。艾爾是沒被嚇到,畢竟他可說是訓練有素了。但不管經歷過幾回、又拚命努力不要在意,仍不免感到受傷。接下來整晚,他的心思在舞台和方才那通電話之間遊走,不斷地想:「究竟該怎麼做、怎麼說,才不會變成這種局面?」過去的慘痛經驗讓他學會要及早打電話去,而為了讓媽媽開心並消弭自己的歉疚感,他更是每週去探望母親兩、三回。
話說回來,「開心」是個相對概念。事實上,艾爾八十八歲的母親碧,從來都不開心。就艾爾記憶所及,媽媽向來總是抱怨個不停,隨著年老體衰更是變本加厲。以往有寵她的老公、聽話的孩子和穩定的經濟狀況,她還算過得去;如今老伴走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又不佳,她可有得抱怨了。
在艾爾看來,母親的問題出在她太過依賴。她一輩子就依靠著先生,從來沒有自己的朋友。鄰居媽媽們會湊在一起打打橋牌或麻將,她從不加入。
艾爾記得小時候,母親每晚焦急不已地等待父親回來的畫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父親準時七點踏進門,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母親總是這句招呼:「你上哪兒去了?為什麼不能早點回家?」
這份依賴與日俱增,如今沒了老伴,她便指望兒子隨傳隨到。艾爾其實樂於照顧母親,問題是,他想著連自己想輕鬆看場戲都不行,這也太沒道理了。他該怎麼做才好?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
艾爾夫妻倆為了母親頭痛已久,問題依然日漸棘手。他們對碧百依百順,盡力避免惹她不快。週一和週四固定上門探望,週日則去載她回來一起吃飯,大小節日也從不敢忘記。總之,碧希望怎樣,他們就配合。這麼做雖不能減輕碧的抱怨,倒也讓局面維持在合理的掌控之中。
有時他們會忍不住跟她理論,像是當她在苛責幫傭或親戚時。這種「站在他們那邊」的舉動會讓碧大為光火,然而過了幾天也就沒事。但這種如履薄冰的日子讓艾爾愈來愈氣惱,他懷疑自己是否應該給她一些教訓,告訴她自己深感受辱,要她道歉?她是不是該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艾爾舉棋不定,困惑不已,直到劇院事件,他才明白情況必須改變,他需要尋求專家諮商。
艾爾的故事,是我們每天從客戶那裡聽到的典型狀況。而艾爾從我們這裡得到的第一個收穫是,原來有那麼多人面臨同樣的困擾,卻堅信世上沒有任何父母會像自己的爸媽那樣難纏。僅僅這點認知,往往就足以為成年子女帶來極大的安慰。
艾爾夫妻也學到明確的應對技巧。當你讀下去會發現,其中很多方法不僅能幫助他倆,也適用其他有類似處境的人。如果你的父母跟碧的情況有些雷同,或許你也會從中發現新曙光。
不管是找諮商師或加入互助團體,求救很重要。意識到原來有那麼多人跟你有同樣的處境,會讓你感到如釋重負。
別失控地對父母發火,那只會傷害彼此,完全無濟於事。
對父母的要求設定界限
跟一般人遇到同樣情形時一樣,艾爾和蜜莉安的某些反應是身不由己,但卻對事情毫無助益,比方說他們會怒氣高漲以致失去理智,然後對碧大小聲。然而,無論父母讓你多麼受挫,憤怒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只會讓雙方更難過。母親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只看到兒子容易暴跳如雷;就算她在你的強勢之下道歉,她也完全沒有理解原因何在,更無法記取教訓。
此外,艾爾夫妻倆還會試著跟碧理論。劇院風波後第二天,艾爾和他母親的這場對話,描述了這麼做有多麼無濟於事。
艾爾: 媽,你要我每晚打電話給你,但我偶爾總會有事啊!就像昨晚我和蜜莉安去看戲,但我還是有想到要打聲招呼免得你擔心,所以從劇院打給你。
碧: 你到六點都沒來電,簡直把我急瘋了!你有空做這做那,就是沒空給老媽打個電話。
艾爾:[逐漸失去耐性]所以只要我沒準時打來,你就開始擔心。但你應該了解,我不可能每次都能準時的嘛!
碧:[不吭聲,眼神冰冷]
艾爾:[怒氣分秒攀升]我真沒見過像你這樣不講理的人。我不可能每次都達到你的期望。好吧,如果你不肯改,那就準備擔心吧!
其實,艾爾從劇院致電母親後的反應,是不是跟母親對他的態度很像?他覺得自己遭到拒絕,還被掛電話,不禁怒從中來,便對母親指出她應該要有的表現,而這正是母親每次對他不滿時會有的反應。如果你的父母與碧有那麼點雷同之處,你一定會感同身受,但請小心別有樣學樣。
心中累積了那麼多怨氣,艾爾不免會發火,對象自然是母親—都是她,總愛牽著他的鼻子走,又老是那麼不講理。可是一旦冷靜下來,艾爾又回頭責怪自己:媽媽對其他人並不會這樣,那麼或許是自己有問題。
在這些冷靜時刻,艾爾便會再次跟母親講理,希望她能有所改變,雖然從來沒用。但要期待像碧這樣終生依賴慣了的人獨立,未免太不切實際。艾爾若想要好過些,就得從另一面切入:調整自己回應母親的模式。
我們告訴艾爾,他不能為了不惹母親生氣而總是順著她,這樣長久下來,他一定會受不了。我們向他解釋,他得先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範圍,然後堅持原則。這方法也適用於你。假如你母親總是催促你前往探視,而你認為沒必要或你不想如此頻繁,就想好最恰當的頻率;假如你母親太常來電,有時不妨讓答錄機來應付。
一開始,你母親大概會不高興,可能也會一直念念有詞,但你必須堅持下去,因為那是你的底線。為了自己好,你必須如此。也唯有如此,才能維護你與母親的關係。有時你可能需要某種提醒。我們就建議艾爾,準備一個行事曆,在上面加註探望母親和打電話的日期。「跟蜜莉安一起決定好,然後把它貼在冰箱門上,提醒彼此有這份承諾。」
艾爾接受勸告畫出界線。要這麼做很不容易,但非常值得。下面是他在那之後跟母親的一次通話內容。請注意他沒有試圖說理,也沒有爭執或責怪彼此。
艾爾:嗨,媽,你今天還好嗎?
碧: 你以為呢?我該怎樣?我擔心得要命,成天巴望我那孝順(語調諷刺)的兒子回家看我。
艾爾:[以往會被激怒,這回則改變話題]媽,你的孫女在學校畫了一幅很棒的畫,我準備帶去給你瞧瞧。
碧:太棒了。我還真久沒見到她了,我很想她。你是該帶她來給我瞧瞧了。
艾爾: 我們這個星期天會一起過去。記得吧,那是我們全家團聚日,我們會帶早午餐。
碧:是呀,我就只值一個星期一天的份。
艾爾:我期待週日的來臨。再見,媽。
注意碧在兒子每句話之後所流露出的依賴與不安。找我們諮商之前,碧的這些反應總會讓艾爾跳腳,母子關係開始緊張;現在艾爾有了新的對策,他把母子見面的次數降到一週一次,期間的電話聯繫也採取不同態度,正面回應媽媽的每一個抱怨。他強調自己能夠做的,不談他辦不到的事,而且不為此自責。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聚焦於彼此的爭執,而能開始同理媽媽心底的不好受。
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幾之事。在習慣之前,需要時間練習。起先你甚至會覺得情況變得更糟,但成果卻絕對值回票價。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你若病了,大家都會跟著受苦。度個假,拿出幽默感,嘗試任何有效的方法消除壓力。三十多年前,美國童書作家丹.葛林寶(Dan Greenburg)出版了一本洞悉人性的小書《如何成為一個猶太母親?》(How to Be a Jewish Mother),描述傳統的猶太母親對子女保護過度,並精於讓他們產生罪惡感。葛林寶以此大開玩笑,介紹了他所謂的「猶太媽媽基本原則」:讓孩子每天聽到你嘆息;要是他壓根還沒做出讓你難過的事,放心,他遲早會的。碰到狀況時,試著幽默以對,往往還真能一笑置之呢!
艾爾從諮商師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像他母親這樣的人何以會如此。那是出於讓她飽嘗終生的痛苦和不滿,那些陰暗面化為人格,並透過種種麻煩行為傳遞給他人,自己卻渾然不覺。表面上看來,她自己應該清楚這一點,畢竟她是這麼聰明。但其實這些行為沒有理性可言,也與智力無關。艾爾現在的態度背後,是對這項重要事實的理解。
一旦對母親的人格舉止有此認識,你就能像艾爾一樣停止憤恨和受挫,轉而同情與憐惜她所承受的折磨。你會比較知道怎麼應對,讓彼此不再那麼劍拔弩張。想產生這種理解,可以努力回想母親或其他親人曾提過有關她早年的任何事情。我們有位個案這麼形容:「了解我媽之後,我便不再那麼恨她了。」另一位則更上一層:「我因此更愛我媽了。」
★當心別步上父母的後塵。
★不要責怪自己或父母。找代罪羔羊只會讓問題惡化。
★不用跟媽媽說理,她的行事本就不是出於理性。
★事先說好你辦得到哪些事,做不到哪些事。
★保留彈性,照顧自己。學會減壓,幽默是萬靈丹。
.
以上文字摘自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6785
--------------------------------------------
《療癒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超便宜!!!目前這本書參與博客來任選3本399的活動,優惠價149,即日起至7/11】
《跟自己和好》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5953
博客來【2018遠流全書系】2書75折到7/11止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