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如何從閱讀中學英文 #學英文的方法
上禮拜收到一個陌生粉絲的來信,問我我每天貼的單字/片語教學貼文中教的東西都是哪來的,為什麼我會有源源不盡的資源,為什麼我教的東西看起來都很實用,到底為什麼她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裏找有趣的教材。
說真的,當時我看到那個私訊,腦袋只出現一句話,那就是「...
#經濟學人 #如何從閱讀中學英文 #學英文的方法
上禮拜收到一個陌生粉絲的來信,問我我每天貼的單字/片語教學貼文中教的東西都是哪來的,為什麼我會有源源不盡的資源,為什麼我教的東西看起來都很實用,到底為什麼她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裏找有趣的教材。
說真的,當時我看到那個私訊,腦袋只出現一句話,那就是「這個問題需要我用2小時來回答」啊😅
我甚至不知道要從哪裏回答起。
因為,這件事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並不是學習方法的問題。
第一,我覺得台灣的英語教學基本上把學英文搞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除了少數喜歡英文的人之外,大部份的人都是把「學英文」跟「痛苦」是劃上等號的。
第二,現代人很習慣被餵養知識,從幼稚園一路到大學,整個體制跟傳統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是讓孩子飯來張口,導致大部份的人碰到問題都沒有能力思考,自己找答案,通常會馬上跟別人求助,寧願在網路上隨便找個人,找個地方發問,並且希望得到立即的答案(這種事情不是只有台灣有就是了,全世界都一樣吧)。
所以光上面兩件事,就註定讓大部份的學生不知道怎樣學英文,更別說「找到實用跟有趣」的學習資源了。
我只能說,我在這裹就算落落長的打了千字文,都還是很難讓一個對英文意興闌珊的人去了解「其實有趣的材料無所不在」這件事。因為,重點是什麼?重點是我喜歡英文,我喜歡會英文以後,那種表達無礙,那種想講什麼就可以想講什麼的感覺。我想要擁有英文這個技能,所以我無所不用其極。我廣讀,我泛讀。我什麼都讀。
我曾經在英國的Winchester朋友家被鎖在我的臥室門外(一陣風把門碰一聲關上,弄壞了那100多歲的鎖)。我的手機電腦全鎖在房間裏。穿著睡衣沒有錢包我根本不可能出門,我也沒辦法跟朋友聯絡。
(先插播一下,你記得我曾經寫過我為愛拋棄一切,在英國流浪了兩個月的事嗎?這也是那一次發生的事情喔❤️)
我先坐在她家院子裏看著松鼠跳來跳去,看了一個小時。然後在她家尋找什麼打發時間的東西。整個家的客廳廚房都找遍了(我不好意思進去她房間)只找到一本像Jamie Oliver出的那種食譜。
於是我就帶著食譜(跟白開水!他家居然一點酒精都沒有😱)跟幾張我找到的廢紙跟一隻筆,坐在院子裏,在朋友下課前,一個人安靜的在英國郊區的小房子後院整整讀了五小時的食譜,登記了上百個我不認識的英文字。反正我今天眼看就要浪費了,不如就把時間浪費在英文上吧。
你說讀食譜有趣嗎?我他媽最痛恨煮飯了啊!!!但是不然你要我做什麼呢?心態調整後,那五小時反而成為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五小時,那些地中海菜,那些香料,那些跟烹飪有關的所有的動詞,連文字的排版(我當過五年的英編啊),大小寫空行斷行有沒有對齊,我全部都永生難忘地刻在腦袋裏。若是當時我有手機,你信不信我照樣可以發個幾則「看起來好實用好有趣的英文字/片語」,在我極度痛恨煮飯的前提下。
所以,回歸同學的問題,我每天那些「看起來很有趣很實用的英文單字片語」都是哪裹來的?到處啊!無所不在啊!我目前的程度是超高級,所以我什麼都看,經濟學人,維基百科,IMDB,衞報,6分鐘英文,Lingohack,公司垂手可得的任何等級的英文雜誌,我全部都看。我不挑食,我不會瞧不起任何「看起來好簡單的英文教材」。大部份的時候你需要的單字跟片語,就是來自那些「看起來好簡單的英文教材」。那種「我程度超好所以不想看這種簡單的東西」的意識型態,就是讓許多人一輩子學不好英文最重大的障礙。你若永遠都只想背「看起來好厲害好難用了雅思一定可以得八分吧」的英文,就註定你考完試以後,英文就會離你遠去,因為你從來沒有接觸過你跟外國人溝通時,最最最需要的,最基本的,讓你聽起來不會很怪很像古人或教科書的基本口說英文。所以很多學生終其一生就這樣無限迴圈,學了又忘,忘了再學,永無止境。
當然,你心態調整過後,再來就是如何利用你手邊的東西來強大你的英文實例了。我就刻意在這裹示範一次,如何用經濟學人來學英文。
1. 找一篇我有興趣的文章。
2. 快速掃過一遍文章,不要停頓,讀完。
3. 重新讀一次,把所有我想熟練的舊單字跟我不認識而我認為有必要學會的單字全寫下來。
4. 查。查死他們。我會寫中文在旁邊。我不懂為何會有老師說不可以寫中文在單字旁邊。我並不是死背型的學習者,中文可以讓我瞬間連結到英文,對我來說完全是很棒的工具。當然前提是,我認真查過那些單字,查爆它們的用法了,我不是很笨的只查到中文就寫下來,然後就算了耶。所以你猜我花多少時間查單字?我告訴你,這兩面我查了一 小時,因為我還想知道liquid lens到底是什麼原理,我要我對這件事情了解程度很高,高到我等下可以立刻用嘴巴跟外國朋友講我剛才讀了什麼,我要我在闔上筆記本前已經把每個字都背起來了。我認為你若花了這麼多時間讀一篇英文的東西,居然沒辦法在下次想用就用出來,那這個投資的時間完全就是浪費,因為我很可能沒時間再翻閱這兩頁筆記。
都讀到這裏,你有了解到底要怎樣學好英文了嗎?
一句話總結我這千字文一下。
提醒:經濟學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難度過高,我極度不推薦一般學習者拿它來當成學習教材。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先花很多時間讀大家說英語或者是Live ABC雜誌後,程度達到高級再去碰經濟學人。
網站在此:
https://linkin.bio/theeconomist
個體經濟學筆記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選書,兩好三壞】2020第3季|第11篇短評《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
💬我的選書動機:「從TED看到作者簡短的演講,他研究的是經驗經濟學領域,擅長用科學例子來解說如何應用時間,才能讓個體的滿足感提升,進而提高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滿意度。有意思的主題,想一探究竟。」
✉️免費訂閱電子信,搶先讀完國際讀者的12本書正反短評!
📬更棒的是……閱讀前哨站每週最新的閱讀筆記直達信箱!
訂閱連結 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picking-subscriber/
個體經濟學筆記 在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上起床看到一則新聞:「哈佛教授躋身10億美元富豪,投500萬美元獲170倍回報」
裡面提到:「他多年前投資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股價今年暴漲152%,使他當初在該公司投入的500萬美元變成了8億多美元,回報率高達17000%。」
我不禁心想:「500萬美元相當於1.5億台幣,也就是中一次大樂透/威力彩的獎金。」
-
或許很多人會對這則新聞表示欽羨,但常常欽羨並不能成就任何事情,
反而是從故事中深度反思,最後引申成自己的價值觀跟投資策略才能。
-
舉例來說:「今天換作是你手上有1.5億台幣的投資資金,面前也有一個(生物科技公司)投資機會,那你願意投入多少錢?」
500 萬台幣?或許是個很合理的數字,只佔投資資金的3.3%,尤其是如果能搏得上面那個故事中的 17000% 報酬,那就是 8 億新台幣(561%),不失為一項好的投資。
故事看起來很美好,但其實裡面有一些盲點,像是:
1. 在正常的投資下,其實無法判斷未來將有武漢肺炎、而且這間公司會因此而漲17000%。
2. 你為了分散風險,不會把1.5億台幣全數投入,3.3%的資金比例可以,但變成33%可能就不行了。
-
關於第一點,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在大多數正常的況下,投資人只能根據公司的財報、殖利率、大盤年成長幅度作為參考資料,並決定是否投資?
同時,你還要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相對於半導體或科技公司來說,生技公司往往並不是那麼穩定,大起大落、甚至破產都是家常便飯。
在哈佛教授的故事中,沒人知道他之前承受了多少的浮虧(回檔),可能是10%,也可能是20%......如果今天是你,是否清楚自己可以承擔多少風險?
更進一步的,你是否明白自己投資的依據(初衷)是什麼?你所採取的投資策略又是什麼(從財報中看到未來性?看上殖利率而做長期存股...?)
-
關於第二點,其實可以舉個例子會更容易理解:
有不少人最近因為投資特斯拉股票,大賺 200%,看似非常美好!
但如果你進一步去詢問,有時候往往會發現這所謂的200%,其實只對應到他 1% 的投入資金。
換句話說,對於他的總體資產而言,其實只增長了 2%。
這就是所謂的 Cash Drag(未充分投入)迷思:「很多(主動)投資人在每一檔股票都獲得很不錯的報酬率,但卻因為投入的資金總是小部位,導致最後會稀釋掉總體報酬。」
這也是為什麼,像綠角財經筆記跟 Mr. Market 市場先生 會比較推崇「指數型投資」--雖然年報酬率看起來並不高,但因為資金是100%投入,對於總體資產的貢獻度反而較好,也非常適合一般大眾!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主動價值投資其實有個缺點,就是門檻非常高--因為你必須會判斷這間公司的價值;而一般要做出這樣的判斷,其實需要具備其他更深度的知識,像是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資產負債表判讀、產業專業分析...是需要大量時間投入其中的,但一般人往往工作就夠忙了,更枉論還要去學習培養相關知識。)
-
回到一開始的新聞:「哈佛教授躋身10億美元富豪,投500萬美元獲170倍回報」
現在你看到這則新聞,還會只是欽羨嗎?
還是說經過上面的分享,你開始在思考某些東西了?
或者說,你有從其他不同的切入角度,可以引申更多值得討論的東西?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
#未充分投入
#指數型投資
#價值投資
-
【加入投資社團】
🔹 聊點薪❤️(理財交流區)
個體經濟學筆記 在 MIC Friend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胡蘿蔔與棍子」真的是個好方法⁉️
📌📌透過外部獎勵來加強個體的正面行為,或透過懲罰來削弱負面行為的方法,西方俗稱為「胡蘿蔔與棍子」(carrot and stick)。
但這些真的有效嗎?👀👀👀
-------------------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心理學教授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有一次在以色列空軍學校講課,台下坐的都是飛行教官。康納曼對他們說,根據心理學理論,要訓練一項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是獎勵好表現,而不是懲罰失誤者。為深化教官們的信念,他就列舉說明多個實驗結果來印證。
才剛講完,就有一位教官舉手發問:「請問教授,您說的方法或許適用在鴿子與老鼠身上,但是我向您保證,絕對不適用在飛行員的身上。因為每當我稱讚飛行員的優異表現時,他們下次的表現就會變得很糟糕,可是只要被我罵過的,下次的表現就會明顯的進步」。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想了解完整的故事情節請看產顧小編的學習筆記:
https://mic.iii.org.tw/Institute/college/CollegeDtl.aspx?sqno=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