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久不見👋小編近期較忙🥲出文需要花較久時間,請見諒!今天要來探討的是有關
力量課表的安排💪🏻,如果每次的訓練只做一組一下大重量🆙(每天破個人最佳(PR)的概念)相較於訓練時做組累積訓練量(volume)那個重量提升的幅度較大?畢竟小編真的常常看到很多人很喜歡衝重量,每幾天就破一次PR,有時覺得...
嗨大家好久不見👋小編近期較忙🥲出文需要花較久時間,請見諒!今天要來探討的是有關
力量課表的安排💪🏻,如果每次的訓練只做一組一下大重量🆙(每天破個人最佳(PR)的概念)相較於訓練時做組累積訓練量(volume)那個重量提升的幅度較大?畢竟小編真的常常看到很多人很喜歡衝重量,每幾天就破一次PR,有時覺得很扯但有時真心覺得很厲害😅
—————
📄相關研究:
在一篇研究中找來10位健力選手,平均皆有兩年健力比賽經驗,將其分為兩組,一組為傳統週期化課表組(PER組📈,簡單而言這組訓練時就是乖乖做組),另一組每日只做最大重量組(MAX組🔝,很像在用近PR的重量訓練),而進行十週的課表最後進行三項比賽當作測驗結果!
—————
🔜研究結果發現表現不一(配圖示看),PER組及MAX組皆有人在三項測試中進步✔️及退步✖️,但可以發現許多細節是可供大家參考的:
📍PER組中第一個受試者(P1)及第三個受試者(P3)在硬舉表現中皆有突破,但P3進步幅度較P1高有可能是因為P1原本的成績就相對高⬆️,所以就較難突破😌
📍PER組進行十週🚨的課表後,即使有受試者沒有進步,但相較MAX組的受試者,PER組的人都沒有退步皆有維持住表現👍🏻
📍MAX組的結果可發現每次訓練只做🔴1x1xRPE > 9 的重量依然可以進步🔥,但只限於短期(4-7週)的課表安排,可能7週以上表現就會開始下降或停滯❗️
📍MAX組的臥推表現巔峰(peaking)相較深蹲、硬舉會更短時間,可能可在4週內做突破‼️但若沒有一定訓練量的累積,反而容易退步👎🏻而硬舉跟深蹲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較能突破PR
—————
➕自覺疲勞程度(RPE)+保留次數(RIR)課表強度監控
➡️此是一種評估重量強度的量表,如圖顯示,RPE10表示舉完最後一次後同重量沒辦法再舉下一次,以此類推,這是常見於力量訓練課表的評估方式,對於健力訓練更是一大福音🤙🏻若以%去計算強度也是可以,雖然較客觀但較無法根據個體差異去調整👀而此量表較主觀但卻也可以順便監控自身疲勞感來安排課表!
—————
🔴總結:
這篇有點多東西也比較複雜,小編已經盡量精簡給大家看😅你如果很喜歡用每次都要破PR的方式來訓練,我只能說受傷風險高🤕加上疲勞監控不易🥱可能會進步但也可能停滯不前,況且這種訓練方式走不久,不如腳踏實地乖乖做組累積訓練容量及能力來讓自己有可能衝到更高的成績📈最後再讓小編多話一下,請大家勤洗手、戴口罩、社交距離相隔好,一起努力共同防疫!
—————
🔴下篇文是有關線上課程安排的課程規劃📊小編會開始做線上備賽課表安排,透過參考國外運動科學書籍設計菜單,如果有需求可先私訊享有早鳥優惠哦!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追蹤加分享!有任何問題歡迎底下留言或私訊給我😊合作邀約也歡迎哦!
—————
參考文獻:
Androulakis-Korakakis P, Fisher JP, Kolokotronis P, Gentil P, Steele J. Reduced Volume 'Daily Max' Training Compared to Higher Volume Periodized Training in Powerlifters Preparing for Competition-A Pilot Study. Sports (Basel). 2018;6(3):86. Published 2018 Aug 29. doi:10.3390/sports6030086
Ormsbee, Michael J.; Carzoli, Joseph P.; Klemp, Alex; Allman, Brittany R.; Zourdos, Michael C.; Kim, Jeong-Su; Panton, Lynn B. (2017). Efficacy Of The Repetitions In Reserve-Base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For The Bench Press In Experienced And Novice Bencher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 1–. doi:10.1519/jsc.0000000000001901
#咖啡 #力量 #咖啡因 #重訓 #RPE #睪固酮 #三項 #硬舉 #恢復 #臥舉 #蹲舉 #健力 #運動傷害 #personal record #個人最佳 #破pr #訓練 #RIR #運動表現 #訓練量 #疲勞評估
#icon made by Eucalyp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Smashicons from www.flaticon.com
#icon made by freepik from www.flaticon.com
個體化量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覺得現代人對於訊息焦慮的嚴重性,
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了嗎?
甚至已經大部分的人都有不願意接電話的心理抗拒。
仔細回想十多年前所有工作都是電話談,然後直接約到地點現場處理掉。
其實一切更有效率。
真的通常5分鐘電話便能解決,
在訊息上需要15-40分鐘的事。
中間撇除等待及非必要的猜忌感,
況且文字沒有情緒,
很多人便會琢磨於文字呈現的感覺、
數量、表情😊符號等當中膠著。
「你穿的那是什麼呀?」
「你穿的那是什麼呀?」
語言最有魅力的便是口氣語調上的表達,
光是上述同個句子便有兩種意思。
1。真正詢問衣服是什麼款式?
2。嫌棄穿著的品味
有的人甚至為了事件交接未來有個對應,
必定要用訊息來談。
(那法律合約作為什麼用途呢?)
———————————————————
另外不同國家對於訊息處理方式也截然不同,如果要我說一個地方的進步與衰敗‘’訊息處理’‘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及文化。
譬如歐美等國家某部分人是有絕對家庭日跟非工作時間是難以連絡工作的。
但是換作來到亞洲地區,
大家都有手機無法離手的情況,
無論是否有重要事情在處理,
都隨時要有兩三個通訊軟件來回切換。
我感覺很多人近乎是除了睡覺時間,
都是在看手機的。
舉例我而言,
我自己平時需要看7個通訊軟體。
另外個別有的軟體我還得有兩三組帳號。
甚至得擁有兩台手機來個別處理不同的訊息、聯絡人。
工作戰備狀態時,
還得保持除了我睡覺時間手機24小時不關機隨時能聯繫。
老實說太擾人了。
我覺得科技的進步最終是在摧毀人性的。
生活根本不需要如此。
不過身為需要融入社會的個體,
終究得依順著大眾的選擇。
今天被我的閨蜜唸了說我回覆工作訊息太過簡短了,
這樣肯定會造成別人的不愉悅。
我能理解她所說的,
也馬上打一大堆廢話外加各種表情😊符號以及您、感謝、辛苦了等來回覆對方。
順帶她還告訴我,
如果不打算即時處理訊息別「已讀」。
也想到那時節目組助理問經紀人說我是否很嚴肅?(但我與她素未謀面的)
原因也是因為我回覆相當簡短,
沒有表現出文字情緒張力。
見到面也說:欸~她人感覺蠻好的啊。
天啊⋯
我希望整個世界教育上面是要為每個人灌輸新的思維,
譬如文字僅供解決事務、基本連絡對接為主,並不帶有任何情緒。
(用通訊軟體吵架,
我認為根本就是最愚蠢的方式)
總之,除了日常生活之虞,
還得學習在訊息上帶給別人舒服的感受。
做人真的越發不容易了。
怪不得很多人跟我談事情一直打小作文。
那種人,我面對起來都很崩潰。
(因為我每日處理訊息的量顛峰時期高達上百人6小時,
電話對接上在20-50人上下)
不過他們也是為了一種「舒服」感、
一種禮貌上的作法。
究竟是要怎樣!
(我已經很多通訊軟體上面是找我請打電話了也沒什麼人會打啊🤷🏻♀️)
個體化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個體化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蜜蜂長照小百科|EP001|長照1.0 VS 2.0 服務對象
🔸隨著人口老化的趨勢,許多家庭都在面對長輩的照護問題,而這些問題一直都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光峰為大家準備了長照小百科,帶領大家一起認識長照議題,也為大家爭取更多的長照福利!
🔸長照2.0的目標就是建構"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的服務,讓長輩安心養老!
🔸比起長照1.0,長照2.0新增了服務對象喔!
-------------------------------------------
服務對象擴大:
1️⃣ 65歲以上失能老人
2️⃣ 55~64歲以上失能山地原住民
3️⃣ 50~64歲以上失能身心障礙者
4️⃣ 僅IADLs失能且獨居之老人
5️⃣ 50歲以上輕度失智症者
6️⃣ 未滿50歲失能身心障礙者
7️⃣ 65歲以上衰弱老人
8️⃣ 55-64歲失能原住民
🐝服務人數將原先的51.1萬人增加至73.8萬人,成長約44%!
-------------------------------------------
Q:甚麼是IADL?
A:IADL(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也稱IADLs),是以「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來檢視長輩能力的量表,與ADL不同的是IADL不一定是生活基本活動,其所檢視的能力都是個體是否能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工具性技能,例如:購物、洗衣等。
Q:怎麼定義衰弱老人?
A:即未達長照需要程度,然因老化或衰弱等因素,納入目標群體以預防或減緩失能。
-------------------------------------------
🐝有更多長照問題找 高雄市議員 鄭光峰 我們會詳細替您解答!
#長照 #老人照護 #小百科 #LONGTERMCARE
衛生福利部
雄健康-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LINE@生活圈:http://line.me/ti/p/%40gyj9161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beefengbee/
🐝小蜜蜂與鄰有約時間🐝(疫情關係暫時停止服務)
每周二 下午3:00~5:00 → 小港
每周四 下午3:00~5:00 → 前鎮
【前鎮服務處】
地址:高雄市前鎮區永豐路100號
電話:07-7276001
【小港服務處】
地址:高雄市小港區宏平路335號
電話:07-806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