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個案工作 反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個案工作 反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個案工作 反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個案工作產品中有17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88的網紅心靈僻靜花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眼不見為淨,但心真的安靜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不去想就好了!」可是不去想,煩惱及問題就會消失不見嗎?或者說,去仔細想又會感覺害怕及難受,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近期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與自己失去坦誠的連結是常有的事,很常會有自己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但卻沒被我們意識到它其實是潛伏在潛意...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40的網紅盧秀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07/25(日)15:00 【台中市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 *報告今日本土+0 *本市疫苗接種覆蓋率報告 *7/26-7/27為國高中老師接種疫苗 *防疫也要挺農產品推廣 *昨日個案工作場域快篩結果報告 *本市確診病況說明 *社區快篩日報 *媒體QA...

個案工作 在 周慕姿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5:55:36

⠀【關於典型與非典型】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 ⠀⠀⠀ 所謂的典型不典型、純正不純正,時常是一個自古以來很常出現的衝突與競爭? ⠀⠀⠀ 特別是領域越專業,這樣的衝突與攻擊,會更明顯。 ⠀⠀⠀ 如果從很多小說、電影等故事中,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 ⠀⠀⠀ 例如張無忌與宋...

個案工作 在 泰妹日記(แป้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0:51:34

🌿薩滿藥草療癒🌿 大家都知道我最近在公益占卜練習盧恩符文2.0吧,每天解卦打電話約時間講解跟原先的個案工作著實讓我有點喘不過氣。對,沒人逼我,我知道,但很多時候你也會吧?責任感的使然,促使你很想趕快完成,不想讓別人等(即使免費),加上自己最近也有情緒課題在自我療癒,自我覺察的確在喉輪與臍輪過度使用...

個案工作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06 07:13:36

#木的DJtime 前一篇分享了做為心理師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或是不在這個領域到人下意識地問著:「啊你們做這種聽人家心事的工作也會遇到困難嗎?」,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接納自己的限制,回應對方確實會遇到困難,接下來,對方就會進一步說:「那這樣心情不好怎麼繼續跟個案工作?」。 這個問...

  • 個案工作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07:58:26
    有 61 人按讚

    眼不見為淨,但心真的安靜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不去想就好了!」可是不去想,煩惱及問題就會消失不見嗎?或者說,去仔細想又會感覺害怕及難受,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近期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與自己失去坦誠的連結是常有的事,很常會有自己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但卻沒被我們意識到它其實是潛伏在潛意識驅動一切的源頭。比如某種情緒長年被壓抑及掩飾成另一種行為或想法,而導致看似命運的流轉所發生的事件,其實來自於被潛抑住的那股我們一點都不熟悉的情緒。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因為害怕被抛棄而發展的過度獨立或追求目標,表面上看起來我很有自主意識地去創建我的人生,但這獨立的背後實是恐懼在作崇。因為害怕被丟掉,所以讓自己沒有機會被丟掉,於是靠自己強大不依賴任何人,實是因為自己對恐懼的不接納、不承認、不碰觸。因此,恐懼這個情緒對我來說就很陌生。而當我無法與恐懼接觸,並以自己的因應方式去掩蓋而成為強大、獨立、目標導向時,就離恐懼愈來愈遠。但它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潛藏著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顯現。

    也許在人際關係上,怕被抛棄的恐懼會戴上「渴望被理解」的面具,因此在與同事主管共事時就容易強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因為態度強勢的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誤解的反向操作,於是所有非語言訊息的傳遞之下,才真正造成對方的誤解。而被誤解又會勾住「渴望被理解」的挫敗,於是就更著急地想要去解釋,但愈解釋就會愈不被諒解,而感到愈挫敗,於是被誤解成了家常便飯。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不得不去看到渴望被理解背後的「怕被丟掉」的恐懼。

    也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怕被抛棄的恐懼扮演著「討好奉獻」的僕人,或是「自戀自私」的皇帝,甚至是「無法專一」的花心人。可能看著貌似以自我需求為中心,但其實很害怕他人一不注意或關心自己,自己即將會被忽視或丟棄;也有可能周旋在眾多對象間,看似相當吃得開並不留心於特定一人,實是害怕一旦專心付出真心了對方會離開。

    當然在親子關係中也會顯現,比如「緊迫盯人」的母親,很有可能與孩子發展出過度糾纏的關係。對孩子做的一切(控制、侵略、索討)深信是為了愛,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自己的需求,藉由母職角色在定義自我認同及存在價值,背後實是為了安撫內心怕被抛棄的恐懼。

    那麼「怕被抛棄」的恐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追溯至更早就會與靈魂累世的轉世經驗相關了。若是一個帶有原生「怕被抛棄」恐懼的靈魂,想必經歷過很多世的被抛棄經驗,而今生設定要來好好完成這個課題的學習,就必定會投身於會創造出這個現象的家庭(親子靈魂契約)。我們也許會認為應該多次經驗後,早晚會習慣沒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雖然靈魂記得,但我們每一世的出世都是一張白紙,以嶄新的視角在體驗的,唯讀那個情緒印記還是深深烙印著。因此我們雖然不記得累世的經歷,但對於情緒創傷仍是有感覺的。

    有做過前世今生的個案就會從前世報告書中發現,前世的靈魂傷痛就會是今生的學習課題,它通常與你今生的深層情緒相連;而前世的靈魂能量則與今生的現況會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極端相反),也就是慣性反應或重複性事件。這就是靈魂安排的有趣之處,我們今生是來療傷的。換句話說就是,靈魂驅使我們再一次為同類事件做出不同的人生決定,看看這一次會不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活出不同的人生樣貌,那麼我們就把累世同主軸的一系列傷全都療癒了。有時候它能影響的會是整個家族脈絡的傷痛。

    因此,別小看自我探索及自我療癒。它牽動的不只是這一世的自己、前世及來生的自己,也會影響到家族裡的所有成員。

    潛意識若沒有進入意識,就會主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榮格

    #十月新開
    #一對一靈魂之旅課
    #一四五下午
    #一個月密集式課程共十二小時
    #費用一樣課程量身定做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 個案工作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8 18:00:44
    有 98 人按讚

    【概念文】預約諮商結構,讓個案有所心理準備

    在進行心理諮商前,結構上會有三個步驟
    『1.預約時間』
    『2.事先付費』
    『3.前來諮商點』
    這三個結構,讓當事人花了心力、金錢和時間,所以真正開始談的時候,他也會全力以赴、主動積極,類似投入資本就要回收的概念。如果再加上『4.對諮商輔導有基本認識』,那麼,一場好的心理對話很容易就展開。

    相反的,非志願個案不具備上述條件
    他的狀態:根本不想來、要他有空有閒才行、反正錢不是我付的、距離太遠心理師來我家談好了、什麼是諮商?能吃嗎…
    好吧,我不是在說所有非志願個案,也有些個案確實需要幫助,但他們像受傷的動物不會主動求援,要幫她是真的需要花時間給點好處、建立關係。
    與非志願個案工作的前前期,心理師在做的比較接近「引導」甚至是「推銷」等先導行為,要促發動機、引起興趣,等看見有點效果後他才願意投入。
    很累,真的。
    而這件事在求學、訓練、教科書都沒人教,很多心理所學生以為出來工作環境會給你把診療椅…結果你要自備板凳。
    現實中很多個案來源是社福或政府機構,屬第三方付費,因為願意自費的個案沒那麼多也沒那麼穩定。因此「走出諮商室」,學習怎麼跟被動的、非志願的個案晤談,做前導工作,是現代心理師的迫切課題。

  • 個案工作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2 07:30:11
    有 68 人按讚

    你知道你的感覺嗎?

    在與個案工作中常會發現這個我們幾乎都會有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很少知道自己真實的情緒為何,也很難如實地表達情緒。

    比如:「你要不要說說當時你是什麼感覺?」個案可能會回答:「我覺得他根本不在乎我」,或是「你講到他用言語羞辱你時,你是什麼感受?」個案會回:「我習慣了」,亦或是「為什麼你一直問我感覺怎麼樣?我不知道我的感覺,我就是不知道」。這類回應的特點就是,無法確定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社會傾向於倡導「做到」什麼,而不是「感覺」到什麼。人人都追求一個目標,卻並不知道自己對於追求目標的感受為何。從小父母就告誡我們要努力讀書考上好學校,畢業後才會找到好工作賺多錢,然後才會遇到好對象結婚,之後才會有好人生。所以我們就像魚貫排隊上車的乘客,搭同一台公車去往同一個目的地。不必擔心車子有沒有油,路況如何,要走哪條道路。沒有意外的話,這個模式就可以複製貼上,然後大家都會達到同個目標,擁有同樣的人生。

    可是,人生真的是如此嗎?

    記得之前一位個案與我分享,他說他就是走上主流正軌,高中大學都是名校畢業成績優秀,但是畢業後卻找不到成比例的工作,最後只能做一個二十幾K的行政工作。他不禁要問:「我已經努力讀書畢業了,拿到令人稱羡的學歷文憑,但如果早知道這樣的學歷只是做行政工作,當初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唸書啊?」

    是啊,如果早知道,是不是玩樂荒癈的渡過,現在也是做行政工作呢?可見得人生並非是那台公車,上車就一定會到達同個目的地。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會是:「那你想做什麼呢?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什麼?你對人生的藍圖是如何構想的?」

    再則,我們的文化對於工作也有高低之分,人人心中都有那把尺,認為什麼樣的工作是較優的,什麼樣的是較差的,甚至有些工作還會令人無法說出口。

    之前看過一個女性抱怨男友的例子,男方為了照顧女方的身體狀況(做月子)而辭去原本的銀行工作,而去替送餐平台跑單,薪水比原本的高上一倍多,還要忍受日曬雨淋。而女方在與閨密下午茶時被問及男友銀行目前的狀況時,感到丟臉不知如何回答。她跟男友說:「我朋友問我你現在銀行做得如何,要被升職了嗎?我都覺得好丟臉不知道要如何說,難道我要跟她們說你是送餐的嗎?你可不可以換個體面一點的工作啊?」

    如此,對於工作階位高低的觀感,學歷文憑對未來保證的期待,就好像你只能坐上那台公車,其它車都到不了那個終點站一樣。然而這背後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在感受這些事的?我的感覺是什麼?我開心嗎?我興奮嗎?我憤怒嗎?我挫敗嗎?我受辱嗎?我憂鬱嗎?而不是被一堆想法給纏住:「我一定要完美,我要證明自己,我要贏,我要有錢,我不能輸,我要負責。」拿掉想法後,你有什麼感受呢?你感覺如何呢?

    與自己的感受與情緒不熟悉的人,很常會出現矛盾訊息。比如咬牙切齒地說:「我根本沒有在生氣,我一點都不在乎!」或是身體捲曲無力地說:「沒事,我很好。」這就是習慣用否認在因應,但旁人其實看得出來,這層防衛是用於騙過自己而已。

    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是什麼樣的生長脈絡讓一個人會不時地用否認來保護自己?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一個人要表達出真實情緒時,感到有危險而需要去掩蓋的呢?那些否認的背後,真實的情緒是什麼呢?

    也許,我們有各自的終點站,也有不同種的到達方式。

    家有餘糧,其心不慌。

    #了解認識自己的情緒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六二名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 個案工作 在 盧秀燕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7-25 15:34:42

    2021/07/25(日)15:00
    【台中市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
    *報告今日本土+0
    *本市疫苗接種覆蓋率報告
    *7/26-7/27為國高中老師接種疫苗
    *防疫也要挺農產品推廣
    *昨日個案工作場域快篩結果報告
    *本市確診病況說明
    *社區快篩日報
    *媒體QA

  • 個案工作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07 00:03:59

    你知道嗎,天氣的確和我們人的心情有關。
    例如,法國的一個研究顯示[1],晴天男性搭訕女性成功的比例為22.4%,陰天搭訕成功機率則只有13.9%。不過,這個實驗都是選擇吸引力非常高的男性當作演員,所以可能還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
    一直下雨真的會讓人較憂鬱嗎?
    最近朋友都在抱怨個案量暴增,坊間有一個說法是,可能常下雨會讓人比較容易感到憂鬱,晴天的時候通常心情會比較好。真的是這樣嗎?
    .
    一篇研究調查了14478人[2],結果發現平均氣溫、日照時間長度、降雨時間長短和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與憂鬱情緒(Sad mood) 的盛行率沒有關聯(這張圖是前者,不過兩張圖結果相仿)。
    翻譯蒟蒻:並不會因為下雨的時間變多,或者是曬太陽的時間變多,心情有太大的波動(至少對於大部分的人是這樣)。
    .
    不過,這研究倒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有季節效果。
    .
    夏天和秋天比春天更容易憂鬱(不論是憂鬱症或者是憂鬱情緒)。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不過作者也在最後提到一些研究限制,例如倘若我們把「憂鬱」的測量改成「生活幸福感」之類的,說不定就有些影響。
    .
    以前的話我就會下標什麼「謠言破解!」之類的,不過,這幾年跟個案工作之後發現個性變得比較溫和一點(自己說XD),所以如果你最近常常下雨、心情不好,那並不代表你的感受是假的,有一種可能是,你的情緒跟季節轉換有關(別忘了現在是秋天),另外一種可能是,你的狀況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樣(也就是說,你是在兩個標準差以外的極端值),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比方說最近工作轉換、家人或感情變故,心情已經夠糟了,出門還下雨,所以雨就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滴水珠。
    .
    但不論如何,你的情緒都是真實的,當憂憂來襲,或許真的難以抗拒,不如就開門邀請他進來坐坐,泡個茶一起打PS4。
    時候到了,他會走的。
    --
    [1]Guéguen, N. (2013). Weather and courtship behavior: A quasi-experiment with the flirty sunshine. Social Influence, 8(4), 312-319.
    [2]Huibers, M. J., de Graaf, L. E., Peeters, F. P., & Arntz, A. (2010). Does the weather make us sad? Meteor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mood and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sychiatry research, 180(2-3), 143-146.
    ISO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