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適合知道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會一直陷入自我質疑迴圈的人看。
或者躺在床上三天到一個禮拜,有時候厭食、不想跟人互動的人也很適合。
#綠字體的書摘 #憂鬱的演化
.
某種程度上我很討厭自怨自艾的文章,那些看多了會影響心情,過度華麗的語彙或淒慘的語境太過譁眾取寵,實在是不討人喜歡。(一個人...
這本適合知道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會一直陷入自我質疑迴圈的人看。
或者躺在床上三天到一個禮拜,有時候厭食、不想跟人互動的人也很適合。
#綠字體的書摘 #憂鬱的演化
.
某種程度上我很討厭自怨自艾的文章,那些看多了會影響心情,過度華麗的語彙或淒慘的語境太過譁眾取寵,實在是不討人喜歡。(一個人的能量跟耐心都是有限的,只能好好分配給重視的人ㄌ。)
.
這本書是之前我貼過那本 #活著的理由 的推薦閱讀之一,語氣平實,整體格式上比較像研究文獻。
(前陣子有人問我追不追劇,台劇韓劇日劇美劇都可以,我說沒有欸我只看書,而且也不怎麼看小說,都看很硬的書,像研究報告的書夠硬ㄌㄅ?)
其實有關憂鬱症的書很多吧不過我自己沒有接觸太多,不知道心理系會不會教這些教到這麼細。
.
要說它從「演化」的角度來探討憂鬱症,不足夠統整整本書的內容,我的理解是它比較接近一個好朋友,從
①「情感科學」:演化的適應作用,講 #心情低落的好處 的 #憂鬱現實主義 (儘管有爭議性)
❶降低衝突(太高昂的情緒造成人類的魯莽和衝動)
❷堅持目標也可能遭致危險或徒勞無功
❸讓你意識到可能被群體排除,而主動重新和群體恢復連結
❹對自己的環境做出更精準的分析、
②「其他物種的研究」:狗也有可能因為和主人分離得到憂鬱症,有研究還模擬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隨機電擊狗,或把老鼠倒吊,牠們後來的行為都接近憂鬱症,不做無謂的掙扎,以免加速自己的死亡。、
③「親友死亡引發的傷慟和一般憂鬱症無異」,到
④何謂「輕度憂鬱」、
⑤「深度憂鬱的觸發」:缺乏社會支持、面臨高度環境壓力、睡眠習慣不佳或生性多慮的人比較有可能產生深度憂鬱(尤其是多項壓力同時觸發的時候)、
⑥「深度憂鬱的人對周遭環境的情緒感受不大」:前面有講過情緒反應越大的人,越有可能康復、
⑦「病患自己怎麼形容重度憂鬱」:像是「穿著水泥做的沉重洋裝」,很多人都會用「黑洞」來形容逃脫不了的感覺,跟你娓娓道來,最後提到
⑧「殘存憂鬱」(residual depression):因為這本書我才知道這個名詞,那些好像康復但會不定期感受到心情悶悶的人可能都是,但作者說對於這種人的研究很少,社會總是花更多資源在那些更嚴重、需要立即處理的個案上。這些人通常與世隔絕一段時間可能比較得不到社會支持,或不知道怎麼重新和曾經的朋友互動,他們正處於「邊緣狀態」。也有轉成慢性憂鬱或深度憂鬱的風險。
⑨「康復」的概念:我其實很意外,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只要得到憂鬱症就得終身吃藥,一輩子不可能好起來。雖然因為服藥就完全痊癒的人很少。
.
作者原本是史丹佛的歷史學者,但他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覺得自己很失敗,而罹患憂鬱症,後來太想探究為什麼心情系統會這樣運作而轉去心理系讀博士,現在是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心理系教授。(果然是學者才會寫出這種像研究報告的書)
書中的 reference 常常提到威廉·史泰隆的《 #看得見的黑暗 》,我猜那本書對他來說很重要吧。
.
常常覺得憂鬱症患者都滿完美主義的,總是對他們的目標非常執著而熱切,雖然有時候會目標設定錯誤而導致心理狀態越來越差:有時候你就是知道怎麼做才會更好,曬太陽、做運動、不要一直躺在床上、有目標就去執行,不要逃避,但就是做不到啊。
.
他提到其實憂鬱症不全然是壞處,部分是演化的緣故,讓我們能夠避開風險(遭受獵食或危險時躺著不動或放棄掙扎,避免能量喪失),還有演化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反思自己,適度的反省會讓人類進步(例如一直失敗而心情不好,就可能是你不適合,必須修正目標或改採其他手段)。
.
大概半年以前有人跟我說好好感知自己情緒是很重要的,書裡面有提到一些正念療法,但光是想像放空冥想、把情緒當成浮雲而不做過多的評斷就太恐怖ㄌ,因此那個練習我就跳過。
.
「情感並不是要有語言才能產生,只要有些許警覺和感知能力——包括對痛楚及愉悅的感知——就足夠了。」
作者用這段話來形容尚未習得語言能力的嬰兒和哺乳類動物都有情感,就算不用特定的語言詞彙去形容:你可能不只有「惱怒」的情緒,但無法妥善的描述它。悲傷的情感不只有「低落」和「憂鬱」,這些詞彙不足以形容他們經歷過的體驗。
好像有人說過任何東西都可以用語言傳達?
.
1 月的時候看到鄧惠文醫師的影片,他提到有一派學者主張兒女的行為也會影響父母,不一定所有導致現在不好的原因都能夠歸咎於童年陰影,有些小孩有能力改變父母的行為,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父母的(之類的我沒有記很清楚,有錯或是補充歡迎告訴我……)
.
常常覺得坊間對「要好好對待憂鬱症患者」的說法已經太多了,卻沒有更清楚的分析為何會有憂鬱的現象,還滿可惜的(畢竟憂鬱症患者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啊),這本書剛好可以補足一點這方面的知識。
.
總結這本書想要講的,希望大家都能擁有真正想要努力的目標,妥善對待自己的情緒系統,告訴自己不管擁有什麼心情都是可以的(這是寫日記、一段期間就追蹤一次自己心情的重要性,有些患者不容易回復到還沒發病以前那樣,那麼容易感到快樂,而當你問自己為什麼不快樂時,就越不快樂),人類有「心情一致記憶」,快樂的時候特別容易因為快樂的事情起舞,悲傷的時候只要想起一點點難過的事情就陷入憂鬱。
.
作者希望能開啟更多人的對話。
最近發現一個 YouTube 頻道,叫 #我都睡到十二點 @wakeupat12 ,推薦給大家。
個案報告格式設定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也有好技術、好創意,想讓全世界知道嗎?」
⠀
臨床做了幾年之後,我們都會有些自己的獨門技巧,讓自己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可能是特殊的手術準備、器械材料、參數設定,或甚至全新的診斷或治療方法。過去,我們通常就用演講的形式,分享給別人,但你知道嗎?這些技巧,都可以整理成文章,讓未來的人知道,首先想到、做到,並發表的人,就是我自己。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依照政府規範實施梅花座」,課程都會在條件接近規範時,結束報名,給各位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歡迎把握難得可以進修學習的機會!
⠀
🔹 【全新課程】10/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20211016_event/
⠀
⠀
不過,你可能也聽過有人說,他辛苦整理了自己的技術,但投稿非常不順,最後就塵封在自己的抽屜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並沒有讓自己的優秀技術,用一種「科學期刊可刊登」的語言去整理。
⠀
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要負責,橋接自己的技術、醫學期刊的格式,以及世界讀者的期待。把這三件事情拉在一起後,好技術就能順利發表,讓全世界看見自己的名字,也讓全世界看見自己的工作場景與照片。
⠀
例如 #梁宗榮醫師,在自己專精的甲狀腺切除上,就接連做了三個技術上的創新,而且全部都能找到期刊發表,文章中,更詳細說明了自己的器械、做法,以及手術房的現場照片。所採取的寫作策略,也根據他所要描寫的技術內容,而有所不同。可能用視覺差異呈現、分組統計呈現,或者完整的拍攝關鍵步驟,讓人感同身受。
⠀
又如 #蔡依橙醫師,在使用電腦斷層評估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時,發現自己團隊對電腦斷層的物理設定,以及對臨床疾病的熟悉,做了很好的搭配,有完整的論述,也有可行的技術,於是寫成 Why and how we do it 一文,投稿小兒放射頂尖期刊 Pediatric Radiology,一字不改,被直接接受。
⠀⠀
🚩 三種文體,隨時把握臨床中的任何機會!
【最新梯次】10/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立即報名】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個案報告格式設定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臨床做了幾年之後,我們都會有些自己的獨門技巧,讓自己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可能是特殊的手術準備、器械材料、參數設定,或甚至全新的診斷或治療方法。
⠀⠀
過去,我們通常就用演講的形式,分享給別人,但你知道嗎?#這些技巧都可以整理成文章,讓未來的人知道,首先想到、做到,並發表的人,就是我自己。
⠀⠀
不過,你可能也聽過有人說,他辛苦整理了自己的技術,但投稿非常不順,最後就塵封在自己的抽屜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並沒有讓自己的優秀技術,用一種「#科學期刊可刊登」的語言去整理。
⠀⠀
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要負責,橋接自己的技術、醫學期刊的格式,以及世界讀者的期待。把這三件事情拉在一起後,好技術就能順利發表,讓全世界看見自己的名字,也讓全世界看見自己的工作場景與照片。
⠀⠀
⠀⠀
💁 研究成功者是怎麼辦到的?
⠀⠀
#梁宗榮醫師,在自己專精的甲狀腺切除上,就接連做了三個技術上的創新,而且全部都能找到期刊發表,文章中,更詳細說明了自己的器械、做法,以及手術房的現場照片。所採取的寫作策略,也根據他所要描寫的技術內容,而有所不同。可能用視覺差異呈現、分組統計呈現,或者完整的拍攝關鍵步驟,讓人感同身受。
⠀⠀
#蔡依橙醫師,在使用電腦斷層評估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時,發現自己團隊對電腦斷層的物理設定,以及對臨床疾病的熟悉,做了很好的搭配,有完整的論述,也有可行的技術,於是寫成 Why and how we do it 一文,投稿小兒放射頂尖期刊 Pediatric Radiology,一字不改,被直接接受。
⠀⠀
⠀⠀
🎯你也有好技術、好個案,想讓全世界知道嗎?
⠀⠀
這門課將整理所有技巧,系統性,一步一步的跟你說,該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與技術,寫成 PubMed 上,有著自己名字的里程碑!
⠀⠀
🔹全新企劃|個案報告、技術發表 與 文獻回顧 工作坊
🔹活動時間|7/11(日)9:00a – 4:40p
🔹立刻報名|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課程內容
⠀⠀
✔ 期刊社在想什麼?怎樣的個案才會被接受?
✔ 有好技術,該如何發表?讓創意被全世界看見。
✔ 如何找到有分數、非詐騙、收個案報告的期刊?
✔ 互動實作時間:親手處理出 SCI 等級的醫學影像
✔ 退稿後還能怎麼作?拋媚眼給對的人看。
✔ 臨床個案整理技巧,與發表實例。
✔ 個案+技術+文獻回顧,在專業上更進一步。
個案報告格式設定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周逸群醫師團隊,關於 ALCAPA 患者麻醉設定之個案分享,獲 Asi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以致編者信刊登!
⠀
│ 周醫師團隊,遇到一位 25 歲女性,以失去意識表現,急救十分鐘後,救護人員電擊去顫,恢復心跳。經心導管診斷為 ALCAPA,後接受手術。
⠀
作為麻醉科醫師,周醫師理解到,這類的患者,必須用不同的方式麻醉,才能保持安全。其主要原因,是這類患者需要較高的血壓,以維持左心的冠狀動脈血流,文中,作者群詳細分享了麻醉過程的考量、參數與藥物,提供給醫學同好參考。
⠀
對於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的關鍵,用致編者信,將個案整理發表,是個不錯的方式。其關鍵除了個案本身的教育意義,選擇正確的期刊跟正確的格式投稿,也相當重要。│
⠀
--
⠀
「在此次寫作投稿的過程中,一一驗證了蔡校長於課堂中提到的許多重要觀念,從「少見個案要有歷史意識」,把握難得的臨床案例,了解個案在麻醉上的臨床意義,進一步確定了寫作的素材與題目。
⠀
實際投入寫作之後,在「時間的管理、分配」上,實際運用課堂所傳授的重要觀念,讓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時間運用更有效率。接著是「投稿期刊的選擇」,找到合適的期刊與投稿文體,提升投稿成功機會。文章完成後,還有些如文章排版、字體選擇等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細節,在課堂中也都一再提到。
⠀
有了這些觀念的建立,對於第一次寫作投稿的新手,實在是助益不少。慶幸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能夠在眾多老師的帶領之下,有了第一次投稿論文的經驗,面對種種關卡也都能順利克服、完成投稿,取得未來晉升主治醫師的門票。」
⠀
🔸 寫論文並不難,用對方法就能有系統的產出!
🔸 最新梯次|6/20(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 新手入門須知,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怎麼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管道、重點、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 課程特色
⠀
【實際建議】
大道理人人會說,但應用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該如何克服,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內科陳一銘醫師,復健科吳爵宏醫師,放射科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實作統計】
完全無經驗者也能上手,新思惟口碑互動實作時間,再次改款,讓您在樂趣中學會統計應用,並在「您自己的電腦」實際完成,製成可投稿數據圖。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資深助教隨時幫你!
⠀
【課後回饋】
運用上課學到的技術,完成回家功課,並由講師親自閱讀,並給予回饋,用多年指導住院醫師的經驗,建議您未來努力的方向。不只給你魚、給你釣竿,還指導您,該怎麼設計一支屬於你自己的釣竿。
⠀
👨🏫 講者陣容
⠀
【陳一銘】
與科內的實驗室、國衛院、老人醫學 與 健保資料庫 的團隊均有合作,主題圍繞著老人醫學與免疫風濕專長,發表超過 120 篇 SCI 論文。四度獲得「青年醫師論文獎」。
⠀
【吳爵宏】
連續兩篇 original article 於頂尖期刊 Radiology 刊登,並獲邀與雜誌主編連線訪問,錄製 Video Podcast,向全世界讀者介紹研究成果,發表超過 60 篇 SCI 論文。
⠀
【蔡依橙】
SCI 文章超過 60 篇,聚焦在自己的專業核心、投稿命中率高達八成、標竿論文引用超過 100 次的策略型研究者。曾指導多位醫師發表 SCI 論文,並登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