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
前情都在上篇(2018/4/22的貼文)
2018/4/22那天半夜她從晚上11:00不停的發出我所有私下跟她的對話包括我的個人隱私跟生活,一直到隔天早上9:00才停止,總共一百多篇限時動態。只因為我4月發了一篇澄清文,那篇澄清文是為了澄清在那個月她不停的發影射、罵我的限時。
當天凌晨...
下篇 -
前情都在上篇(2018/4/22的貼文)
2018/4/22那天半夜她從晚上11:00不停的發出我所有私下跟她的對話包括我的個人隱私跟生活,一直到隔天早上9:00才停止,總共一百多篇限時動態。只因為我4月發了一篇澄清文,那篇澄清文是為了澄清在那個月她不停的發影射、罵我的限時。
當天凌晨我真的快瘋了,她把我當她是姐妹所以跟她聊的所有一字一句截圖全部發在限時動態,背景還是我的照片跟本名,附上侮辱我的字眼:母豬、綠茶婊、髒髒包、沒良心、惡名昭彰、可憐、愛慕虛榮、愛說謊、想貪等字眼,連語音訊息都用螢幕錄製的方式播出來給大家聽,並且到我的ig標註自己的帳號叫大家去看。其中還有「介紹她直播工作沒讓她賺到錢」還「害她花錢去看心理醫生」等內容。
過幾天我提告了,告了她四條刑事責任罪,現在目前被檢察官起訴的有:
「加重誹謗」
「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沒有被起訴,但我有再提異議的有:
「恐嚇」
「公然侮辱」
她知道自己被告後,因為怕留證據,把所有罵我的限時動態全部刪掉,把自己ig粉絲人數從將近1500刪到只剩350並且改掉自己的id和暱稱。到現在官司過了一年多,還沒結束。這一年,她時常發表自己很正義、對朋友很好、很善良誠實等等的限時動態和文章,偶爾還是會發一些影射我的字像是「世界很小做壞事會傳千里」還有她「一個無罪的人遭受律師的構陷,如同無罪的耶穌為世人犧牲」等內容。
一年多了,上了好幾次法院、經過了好幾次開庭被檢察官審問,她卻始終不認為自己真的做了犯法的事情。一直到今天,她都還在發將自己敘述成受害者的限時動態。
上一次開庭對話如下
檢察官:被告XXX,妳是否有意願要跟告訴人和解?
她:我可以道歉,但我目前復學了付不出和解賠償金額。
檢察官:那妳至少講一個妳覺得合理的和解金額。
她:我沒辦法賠償任何金額。
法官:被告XXX,妳是否認罪?
她:我是在澄清事實,我沒有要傷害任何人。
法官:妳的動機跟妳是否故意做這件事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好嗎!有大腦的人都知道是故意做了這件事情!
一年多來,我只發了一篇有關於她的文章,沒有她的名字照片、沒有任何辱罵、誹謗的字眼。而她從事發當時至今,公開發文上百篇關於我與她要好時的隱私對話、斷章取義的文章、毀滅性的字眼,全部與我們爭吵的事情完全無關,她說這叫做自清。最近她還發限時說是我先毀謗她,說我發的那篇澄清文我有錯,她可以告我但她不告,說把朋友都視為真的朋友,是我先找她翻臉,說她覺得友情比金錢重要。
/
“但”
/
那天晚上,她主動打電話過來用很強硬的態度,咄咄逼人,威脅我說我是不是怕沒收益?質問我還有沒有要跟她當朋友,最後不歡而散。
結果,因為我們 “私下” 的不愉快而 “公開” 我的所有,而且是無關她的事情,讓大家來審視,這樣是朋友嗎?
她跟我吵完架後隔一天,去找我那位粉絲聊天、出賣我所有私事、問出我所有收益,並且對那粉絲說她自己都沒辦法這樣因為她夠善良,這是為了什麼呢?
我把她當姐妹所以五年來什麼心事私事都跟她分享,她說成是她太相信我?
她發了這些東西,背叛了我,想毀了我,然後說我是假面姐妹?
她做的事情嚴重到已經犯法了,她卻說她其實可以告我?
她把我的私事全部公開於大眾,並且辱罵,想讓大家指責我,她說是她被傷害很深?
出賣、背叛、傷害、信任、犯罪
這些事情她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總總傷害的行為是她做的,但她全部顛倒說是我。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可以這麼厲害顛倒是非,被告了之後欺騙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沒做,認為自己善良正義,公開審視我與我直播粉絲的事情,集結網友朋友一起辱罵我並且把對話發出來,並且說自己是受害者以後不會再受害⋯
最終問一句,我與直播粉絲的事情,影響到妳了嗎?妳講的出除了吵架以外我做什麼對不起妳的事情嗎?
她的朋友當心了,如果你們吵架,她可能會把妳告訴她的私事公開。
這篇,是我所發的第二篇關於我跟她的事情,就這兩篇。接著等判決出來,我會把結果公開,謝謝大家的關心,抱歉花了你們時間看完文章。
完。
(以上內容她的行為全部都有截圖證據)
個人資料保護法介紹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自營作業者之勞動保護與「準勞工」立法之分析/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數位平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勞動關係之變化,面對我國以勞工/非勞工的二分法來處理工作保護的方式,過去幾年經歷了對平台工作者之勞動關係為僱傭或承攬等關係的辯論後,有轉向借鑑「準勞工」此保障路徑之討論。邱羽凡老師介紹德國法自1926年勞動法院法第5條即納入準勞工於勞動保護制度,然亦發現準勞工身分認定之難度並不亞於勞工。復為避免事業單位在降低人事本之誘因下,大量排除工作者於勞動法的保護範圍之外,讓勞工之身分取得反而形成例外,令這類工作者落入「去權利化」的危機之中,提醒立法者必須慎重立法,以保障此類勞工之權益。
✏關鍵詞:自營作業者、準勞工、經濟上從屬性、數位平台經濟、德國民法第611a條
✏摘要:
數位平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勞動關係之變化,面對我國以勞工/非勞工的二分法來處理工作保護的方式,過去幾年經歷了對平台工作者之勞動關係為僱傭或承攬等關係的辯論後,有轉向借鑑「準勞工」此保障路徑之討論。本文介紹德國法自1926年勞動法院法第5條即納入準勞工於勞動保護,然亦發現準勞工身分認定之難度並不亞於勞工。復為避免事業單位在降低人事本之誘因下,大量排除工作者於勞動法的保護範圍之外,讓勞工之身分取得反而形成例外,令這類工作者落入「去權利化」的危機之中,立法上不可不慎。
✏試讀
🟧德國法上準勞工之概念與規範
德國法上關於準勞工之用語,Erich Melsbach早於其1923年之著作《德國勞動法》一書中已提出,不過在此之前關於工廠外的工作者、包含家內勞動等的討論,已經觸及準勞工的勞動保護問題。Melsbach主張勞動法上之保護至少應部分地適用於「不論在『廠場中』或是『在家中』或既非在該處亦非在此處提供勞務之人,即那些非屬勞工、但是在與勞工相類似的經濟條件下提供勞務者:準勞工。」Melsbach在此提出以「準勞工」來命名該類工作者的建議,但同時認為不應拘泥工作地點的所在,亦即工作場所(Ort)並非決定準勞工身分的要件,而應以「經濟上從屬性」列為準勞工身分的唯一成立要件。Melsbach提出準勞工的概念後,隨後被學者Hueck與Nipperdey所採納,並於1928年於所著《勞動法教科書》中提出「家內勞動者與其他準勞工」的章節,可知德國法對於準勞工的討論與研究由來已久。
🟧準勞工定義與經濟上從屬性之分析
準勞工之出現雖繫於經濟上從屬性(經濟上依賴性)的保護,其理由已如上述,但德國法上並無一致之準勞工定義,而是於準勞工所適用之各該法規中為分別為定義,主要包含勞動法院法(Arbeitsgerichtsgesetz, ArbGG)、聯邦休假法(Bundesurlaubsgesetz, BUrlG)、團體協約法 (Tarifvertragsgesetz, TVG)、勞動保護法(Arbeitsschutzgesetz, ArbSchG)、照護時間法(Pflegezeitgesetz)、一般平等待遇法(Allgemeines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AGG) 與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然上述德國法多數規範均延續勞動法院法第5條第1項中段之規範,即「以及基於其經濟上之依賴性而視為準勞工之人亦為適用本法之勞工」,以「經濟上依賴性」為準勞工之特徵,惟獨於德國團體協約法第12a條第1項第1款中使用「經濟上從屬性」:「具有經濟上從屬性且與可相互比較之勞工相比具有社會保護必要性者(準勞工)(以下略)。」雖有此用語之差別,然意義並無不同,因經濟上依賴性即是指工作者在經濟上從屬於受領勞務之人。
🗒全文請見:自營作業者之勞動保護與「準勞工」立法之分析/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2777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個人資料保護法介紹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書人習慣調查 #抽10組大稻埕一袋好料
https://lihi1.com/6wd7p
第一批中獎人已抽出!募集延長×感恩 #加碼再抽10組!
各位愛書人,大家好:
時光匆匆,Openbook到明年初就滿5歲了。一千多個日子以來,編輯部馬不停蹄的製作報導:關注台灣原創內容、童書、漫畫以及國際趨勢。我們一直在觀察與述說,而這次,我們希望能夠聆聽。請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你是愛書人嗎?吸收新知以及閱讀對於你的生活是否依然重要呢?你會希望看到怎樣的內容及報導呢?5歲的Openbook,非常渴望在報導中納入更多讀者的期盼與想像,因為沒有什麼比來自讀者的意見更為珍貴。此外,近期我們計畫正式推出「贊助Openbook」機制,也希望能事先多了解大家的想法,所以邀請大家幫忙填寫一份問卷。
為了感謝給予我們建議和分享的讀者夥伴,本次活動將抽出10位回覆問卷的朋友,贈送「大稻埕名店嚴選・一袋好料」,內含大稻埕生活良品5款。Openbook年初搬來大稻埕,經過在地朋友的導覽,我們至今還時常讚嘆此地物資之豐美。編輯部於夏日走訪本地店舖,精挑5款適合暑日食用/使用的民生用品,與讀者分享,物品介紹請點選圖片~~
【活動☆辦法】
1. 請填寫以下問卷:
https://lihi1.com/6wd7p
(歡迎於OB臉書留言tag你的愛書人朋友,共襄盛舉抽好禮噗)
2.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8/15(日) 晚上23:59
3. 獎品名額:共20名(分兩次抽獎,第一波於8/4抽出,第二波預計於8/16抽出)
4. 得獎者公布時間:8/4(三)、8/16(一) 將於本貼文留言處公布得獎者,並私訊通知
【注意☆事項】
1. 領獎期限:請於留言中的指定日期前,私訊我們您的收件資訊(姓名、地址、電話),逾時視同放棄。
2. 贈品將於一個月內掛號寄出,限寄國內,以實物為準,顏色及款式恕無法指定。
3. 如有未盡事宜,Openbook將隨時補充公告,相關異動公告於FB粉絲專頁。
4. 個資聲明:本活動所需之個人資料填寫,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規定辦理。
個人資料保護法介紹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元照新書賞閱📚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
【作 者】王文宇/臺大法律學院教授兼比較法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簡介】
🔹梳理現行法律(包括公司、證交法)規定並說明之,同時釐清法規與實務扞格之處(如「經營階層」意涵),並針對相關的法規命令及「軟法」(如實務守則),一併闡明。
🔹第一部分「總論」扼要說明管制策略與發展趨勢;第二部分「公司治理」與第三部分「法令遵循」,依序介紹相關法規與實務。
🔹收錄28則案例或專題研究,結合理論與實務,除了分析本土的重要案例與事件外,也評論國際性議題,以拓展讀者視野。
🔹參與公司治理的企業家(董事與經理人)、專業人士(律師與會計師)、以及有志學習的法商學院學生,皆可藉由此書一窺「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的重要性。
詳細介紹:http://www.angle.com.tw/Book.asp?BKID=12914
⭐聯合推薦⭐
⭐賴英照(前司法院院長)
王文宇教授是權威的公司法學者,兼有深厚的法學素養和豐富的實務經驗。《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是他結合學術與實務的結晶,有精采的法學論述,更有實用的專業知識。不論在大學從事學術研究,或在實務界處理企業法律問題,這都是一本案頭必備的好書,特為推薦。
⭐陳 冲(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前行政院院長)
荀子嘗謂:「主其心而慎治之」。文宇教授新著,以法學為經,以人性為緯,多面相剖析公司治理,多層次解讀法令遵循,貫穿其間者,洋溢荀子之道。法遵治理典籍,汗牛充棟,我獨愛2018 Commonsense Principles 2.0,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而Commonsense意謂源自人性,與本書立論,恰相輝映。厥為文宇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最佳註腳。
⭐曾繁城(創意電子董事長/台積電董事)
金管會於2020年8月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可以觀察到過去公司治理較聚焦在董事會職能的強化、資訊透明的揭露,現在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各國開始重視ESG永續發展相關的議題,這個趨勢已經是普世價值,沒有任何企業能夠置身於這股永續發展的潮流之外。
王文宇教授是學術與實務兼具的法律專業人士,多年來致力推動公司治理不餘遺力,並且已擔任創意電子獨立董事13年,對於公司能夠連續七屆獲得公司治理評鑑前5%的殊榮,貢獻卓著。現今 王文宇教授整理並結合其學術的研究和擔任上市、櫃公司獨立董事的實務經驗,彙編成冊,推出《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一書,除闡述公司治理架構、董事當責義務及法令遵循外,對於時下熱門話題如資訊安全及ESG相關議題也有所著墨,內容豐富但言簡意賅,個人深受啟發。
相信這本《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對莘莘學子、上市、櫃公司董事和經營團隊及公司治理專業人士會有醍醐灌頂之效,更企盼所有的讀者對於公司治理能夠本於初心,方得始終。
⭐胡星陽(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
公司治理的議題越來越重要,相關的報導也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好的公司治理制度要達到兩個目標:消極面要避免公司經營不善,不讓投資人蒙受像大同或康友-KY這樣的慘劇。積極面要促進公司設定正確的方向和有效率的執行。
《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對公司治理做全面性的介紹,兼顧消極和積極兩個目標,充分反映了作者多年來在學術界、實務界和政府單位的經驗,這樣的結合恰恰是公司治理這個領域所需要的。
書中處處可見作者的洞見,值得細讀深思。例如近來有很多討論國內是否應引進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制度,作者就指出SPAC的核心是發起人與經營團隊,而國內的根本問題在於法規上的不足,缺乏這類型的專業投資人。
⭐陳清祥(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
強化法令遵循 落實公司治理
法令遵循制度在金融機構已經行之多年,直到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違反洗錢防制相關法令被重罰1.8億美金,才再次被強調。近年來,廣明案(反托拉斯法)、聯電案(營業秘密法)、駭客入侵案(資通安全管理法)、臉書個資外洩案(個人資料保護法)等,都是提醒各行業應更重視風險管理及法令遵循制度。
欣見文宇兄以多年累積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闡述公司治理及法令遵循各相關層面的議題,輔以經典的國內外實際案例剖析,是一本兼具學術理論與實務探討的好書,研習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制度的參考指引。相信本書定能給產、官、學界帶來啟發和借鏡,協助規劃及落實法令遵循制度,釐清及規範董事監督義務,齊心落實公司治理。
⭐何麗梅(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
王教授擔任台積電轉投資創意電子獨立董事多年,熟諳公司法理論與實務,如今完成公司治理大作,可喜可賀。本書深入淺出,闡明相關法規、剖析治理機制;視角寬廣,既探討國際趨勢,也檢視知名案例,可讀性高,適合所有董事與經理人閱讀。
本人身為實務工作者,在台積電擔任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主席多年,深知追求「永續」是提升企業價值,促進企業成長的不二法門。企業永續之推動,首在於領導人對於永續文化之建立,並將ESG之精神及各項規範融入於企業日常營運及決策中,上行下效,成為企業的DNA的一部分。
本書以淺顯文字介紹ESG、公司治理之法律與法遵面向,深具參考價值;尤其收錄敝公司融合ESG之限制型股票案例,足見理念相同!
⭐林靖揚(Sullivan & Cromwell LLP合夥人)
二十年前在台大法研所師從王文宇教授學習公司法制時,對於老師諸多先進的公司法理念,包括將法人視為不同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間的法律關係的核心重新解構「公司」的概念,深感敬佩,這些理念也成為伴隨我執業十餘載的暮鼓晨鐘。
《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一書,延續老師一貫風格,跳脫許多比較法著作羅列各國法規和台灣法規進行比較的傳統套路,以台灣本身的法制為骨架,以國內外近年的公司治理和法令遵循熱點議題和案例為發想,將外國法制、實務和學者見解穿插於文中,刺激讀者思考。由於讀者對於相關議題和案例或已於新聞中耳熟能詳,在閱讀過程中極易產生共鳴,隨著內容跌宕猶如和老師隔空時而探討、時而論辯,時而被深深說服,趣味盎然。
本人過去十五年在紐約、香港等金融中心從事證券發行和公司併購等業務,對於本書探討的許多觀點深有所感。尤其,各市場的法制文化不同,絕非「參考先進法制」就能憑空產生適當的法制規範或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例如,一般而言,美國法制長期依賴訴訟和法院形成規範、而香港更借重專業的證券監管機關來防弊。
本書探討了諸多重要的實務案例。如樂陞案引出的買方資金證明問題,在美國並無法規強制要求上市公司併購的買方提供資金證明,但實務上併購案賣方的董事會均會有此要求,以滿足董事誠信義務降低訴訟風險,而香港則更偏向監管機構介入,由證監會要求買方的財務顧問出具資金確認函。又如上市公司併購時的賣方董事會下設特別委員會,在美國和香港均非法律強行要求,實務上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處理有利益衝突的情形,並非所有併購均有必要。再如榮化併購案,如果李氏家族在買方實體的上層結構中有持股,在美國和香港將有不同的披露要求,且在香港更可能導致李氏家族不能在股東會投票等等,均有整體的法制思維支撐。
這兩年朝野倡議將台灣建設為亞洲金融中心之一。跨國企業考慮上市、融資的市場時,除了經濟因素外,法制基礎建設也極為關鍵。同樣的,國際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公司治理和法令遵循也是重要的考量。如本書所強調,良好的公司治理法制必須同時能「興利」和「防弊」。同樣的,當一家公司在考慮其公司治理,例如董事會和委員會的組成、股權激勵制度的設計時,也離不開決策對於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可能帶來正面、負面的行為動機。當然,無論何種制度設計,都無法自外於台灣的法制、文化、主管機關和法院的專業性等,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
閱讀至此,忽聞鳥鳴。轉頭一看不覺天邊已微明。幾個小時的深夜閱讀收穫滿滿,不啻是疫情下在家工作時的最佳精神食糧。
📚居家安心學,全站折扣滿799免運:http://qr.angle.tw/x2m
📚#元照新書賞閱:http://qr.angle.tw/pp8
📢訂閱 #月旦雜誌,贈〈充電包〉&《月旦簡明六法》一本: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
http://qr.angle.tw/d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