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個人與群體食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個人與群體食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個人與群體食物產品中有19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10的網紅Thai Tony MinCha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hai Tony| |曼谷親身打疫苗全過程分享| |打前要主意什麼| 到|Phyathai 2 Hospita醫院的安排| |駐泰國香港經貿發展局今次安排居泰港人接種| 還有疫苗奇緣| |認識一位靚靚女醫生| Thai Tony上年到今年喺泰國經歷咗123波嘅疫情,睇見一個豐盛嘅旅遊勝...
「個人與群體食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郭銘哲 Roger Kuo ( 雄好呷/大澳 作者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 ???? 黃乙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前方有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Thai Tony MinCha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Orange 陈慧恬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黑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郭銘哲 Roger Kuo ( 雄好呷/大澳 作者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5 15:53:11
台南款ㄟ「飯桌仔」文化__ 還記得小時候去台南,偶爾會聽到長輩把「台南款ㄟ巴惠」掛在嘴邊說,語氣裡藏著一種對城市驕傲的認同感。 大一點後才明白,長輩口中可愛的巴惠,其實是借用了法文字詞buffet,藉以形容台南獨特的「#飯桌仔 」餐食文化。 當時他曾帶我們鑽進了巷內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準備吃午飯...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 ???? 黃乙頤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45:14
全人慨念 前幾日睇返Facebook嘅舊相,發現而家好流行的Glamping (Glamours +camping)概念,我六年前已經率先試行!早係2015年,我已經單人匹馬帶住三個小朋友,機機仲係一歲嘅BB,已經去露營車。係我心目中,讀書及興趣,重要。但係實踐同埋體驗同樣重要。好想比佢哋知道呢個世...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前方有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02:31
#20210816 #一㜙長談 #09 拖了好久總是覺得自己失去了寫文章的能力,也不知道今天恢復了沒,但我念著還是來講講關於獨處。 - 這篇可能會有點雜亂,近期的生活還在慢慢統整,要適應一切真的有些困難,常常一不小心就顧此失彼。 - 獨處、孤獨,並不等於寂寞。 獨處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課題,也是我們生...
-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Thai Tony MinCha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17 23:09:51|Thai Tony|
|曼谷親身打疫苗全過程分享|
|打前要主意什麼|
到|Phyathai 2 Hospita醫院的安排|
|駐泰國香港經貿發展局今次安排居泰港人接種|
還有疫苗奇緣|
|認識一位靚靚女醫生|
Thai Tony上年到今年喺泰國經歷咗123波嘅疫情,睇見一個豐盛嘅旅遊勝地慢慢逐漸變成谷底,人生之中眼見嘅嘢真係估佢都估唔到
至於而家亦情嘅關係大家嘅生活上改變,大家都絞盡腦汁,每個人都好努力為生存而生存,遇見到有太多悲慘嘅故事,亦都見到好動人嘅一刻,全部係我thai tony心底裏歷歷在目。
至於而家面世咗好多疫苗,至於其實揀邊隻疫苗打好呢,其實我都有一啲睇法,其實研製疫苗都係想拯救人類,太多唔同嘅國家都為咗利益去變成政治化,其實打邊隻疫苗唔重要,都好講個人睇法,例如我比較年青就會選擇一啲冇咁保護強嘅疫苗亦都唔會太多副作用
有啲專家講我哋唔係要消滅呢隻病菌,係要最少70%人類打疫苗先達到群體免疫,令到呢隻病菌緩和未來可能變成一啲普通嘅流感症狀,為咗做一個有責任嘅公民打疫苗亦都可以保護到身邊嘅人同自己嘅安全,我哋好應該正面啲去睇法。
今次thai tony得到駐守泰國香港經貿發展局嘅安排去打駐守中國大使館嘅科興疫苗行動,thai Tony 會分享打疫苗注意嘅心得,仲有親身打疫苗嘅流程情況俾大家,好啦都係唔咁長氣啦,直接睇片啦
#泰國 #曼谷 #泰國疫情 #泰國打疫苗 #Phyathai2Hospita #駐泰國香港經貿發展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tube: ? (Thai Tony minchak)?https://www.youtube.com/c/ThaiTon
Ig: ?[thaitonyau] ?https://instagram.com/thaitonyau?r=nametag
Facebook:??? {Tony Au} https://www.facebook.com/minminchak -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Orange 陈慧恬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16 20:00:14關掉熒幕的Live | 感受熱烈的Life
Orange陳慧恬2021年全新單曲《我們這群傻瓜》, 挑戰復古迪斯科搖滾,制造憂郁群體免疫。二十一世紀是全民網路生活時代,每人都有一部手機,更新每一天的動態;看別人直播惡搞遊戲,想要拯救流量觸及率;網紅八點檔越演越烈,網民捧爆米花追連續劇;食物要先拍照,因為贊比較重要。
這些你嘲諷過嗎?唾棄過嗎?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同嗎?
我們其實都一樣,我們只是不太像,用各自的方法在螢幕背後創造自己的人生平臺,管理自己的生活帳號,會去在意留言、贊數、轉發、或者有沒有人真的關註自己。有時候當主角,有時候當觀眾。去探窺還是被探窺,去追捧還是被追捧,我們都是一群被優越感牽著鼻子走的傻瓜。
尤其近年我們來到了疫情時期,社交媒體更是晉升為熱鬧的虛擬城市,豢養正負能量、真假新聞與人性善惡對決的地方。絕望的蔓延比病毒的傳播還可怕。
不如用這首歌讓一切暫時下線。臉上那一塊雀斑,不修圖!跳舞那一刻搖擺,是痛快!
饒善強與王藍茵首次聯合製作Orange陳慧恬2021搖擺單曲《我們這群傻瓜》,編曲採用電子合成器作為主要音色,再架上詼諧又充滿活力的歌詞表達,企圖創造新世代與Old School的文化撞擊,想要向年輕人表達:let’s do something real!這次朝向“熱量”概念,以豐富的玩味感出發,從靈魂到肉身都要熱起來,跳起來,疫起宅在家醞釀傻瓜抗體。
** ****
《我們這群傻瓜 B Like Us》
感冒 口罩 開水配白麵包
拍個照發新聞稿
雪糕 化掉 文青沒有煩惱
手機要餵飽就好
當每個人都一樣
我們跟每個人都不像
不需要正能量
但需要更多熱量
身體才發~燙~!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製造訊號干擾只為流一點汗
躲在裡面做怪咖標本被欣賞
不如跳出玻璃框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讓青春鬆散的骨架操練起來
什麼都不用思考來碰撞和跌倒
讓心臟熱血地跳
媽寶 野貓 零死角在撒嬌
賺幾個表情符號
沒完 沒了 明星分手和好
鍵盤的口水是砲
當每個人都一樣
我們跟每個人都不像
不需要正能量
但需要更多熱量
身體才發~燙~!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製造訊號干擾只為流一點汗
躲在裡面做怪咖標本被欣賞
不如跳出玻璃框
現在跟著音樂翻滾吧 我們這群傻瓜
讓青春鬆散的骨架操練起來
什麼都不用思考來碰撞和跌倒
讓心臟熱血地跳
一起翻滾吧!
** ****
音樂製作名單 MUSIC PRODUCTION CREDITS
演唱 LEAD VOCAL | Orange 陳慧恬
作曲 COMPOSER | 饒善強 & 王藍茵
作詞 LYRICIST | 王藍茵 & 周明駿
制作 PRODUCER | 饒善強 & 王藍茵
編曲 ARRANGEMENT | Jackey Yow
吉他 GUITAR | Jamie Wilson
低音吉他 BASS GUITAR | Daniel Foong
合音 BACKING VOCAL | Anna 莊啟馨
配唱制作 VOCAL PRODUCER | Haw Vee
GUITAR RECORDED by Haw Vee @ Studio 21
BASS RECORDED by Haw Vee @ musicHaws HomeStudio
VOCAL RECORDED by QE Lim @ Qactus Studio
混音 MIXING | Jackey Yow @ Monster Music
母帶後期制作 MASTERING | CL Toh @ Mastering One
OP | Monster Music Production 怪獸音樂制作 / Jumuro Music Sdn. Bhd. 巨木音樂有限公司
SP | 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Sdn. Bhd
發行 PUBLISHER | Monster Music Production怪獸音樂制作
ISRC:MY-OT2-21-10002
** ****
音樂錄影帶製作名單 MV PRODUCTION CREDITS
出品 PUBLISHER | ORANGE 陳慧恬
製作 PRODUCTION HOUSE | Seed. Creatives
導演 DIRECTOR | Jenn Chia (@soimjenn)
副導 ASSISTANT DIRECTOR | Gwen Neng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 Paul Leong
攝影助理 CAMERA ASSISTANT | Jonathan Liddell
製作人 PRODUCER | Gwen Neng & Roselyn Khoo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 Roselyn Khoo
美術助理 ART ASSISTANT | Jesslyn Khoo
燈光師 GAFFER | Paul Leong
燈光助理 BEST BOY (LIGHTS) | James Gabriel Fernandez / Brian Teng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Foo Chan Seng
前期剪輯 OFFLINE EDITOR | Jenn Chia / Paul Leong
後期剪輯 ONLINE EDITOR | Paul Leong / Foo Chan Seng
後期調色 COLORIST | Paul Leong
手寫歌詞 HANDWRITTING LYRICS | Wakaka Xuan Lin
編舞 CHOREOGRAPHER | Jessica Ting
舞者 DANCER | Jessica Ting / Kimmy Leng / Elaine Chiam / Wong Qiao Mei
歌手化妝師 MAKEUP ARTIST (SINGER) | Rae Seok @ PLIKA Makeup
歌手髮型師 HAIR STYLIST (SINGER) | Cody Chua / Juno Ko
舞者化妝師 MAKEUP ARTIST (DANCER) | Sharman Yee @ PLIKA Makeup
舞者髮型師 HAIR STYLIST (DANCER) | Katie Kung
服裝贊助 WARDROBE SPONSOR | JORYA / The WonderLand Fashion / Wonder Me
平面攝影 PHOTOGRAPHER | Nash Lee
幕後花絮製作 BEHIND THE SCENES | Wakaka Xuan Lin
特別感謝 ✨這兩年下來在籌劃這首歌MV過程中曾給過寶貴意見和幫助的友人們 、這十多年來打理我的三千根頭毛的理髮師Jimmy Cheng @ JMC Hair Studio PJ 、親愛的Oppa Omma(Fabian & Vina) 、還有last but not least 的句號王,你知我知啦;)
** ****
藝人經紀 ARTIST MANAGEMENT
Grey Chin @ The WonderLand+
?+60162254268 ?[email protected]
** ****
? 數位音樂 MUSIC STREAMING PLATFORMS
https://lnkfi.re/Blikeus
** ****
Orange陳慧恬
FB: https://www.facebook.com/OrangeTanHui...
IG: https://www.instagram.com/orangetanhu...
The WonderLand+
FB: https://www.facebook.com/TheWonderLa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wonderla...
#Orange陳慧恬 #我們這群傻瓜 #Blikeus
#Orange陈慧恬 #我们这群傻瓜 -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黑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3-24 19:10:02我以前就一直幻想說能去一家店吃吃東西
然後去打遊戲....不是網咖w
這間店真的覺得超酷XDD!光是電玩知識跟現場的一些機台就很值得來這邊玩玩走走看
你各位老獵人在26號群體請假(X)前可以來吃吃玩玩看~
店名‣‣‣MEGABIT電玩餐酒館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2號3樓
營業時間‣‣‣11:30~00:00
電話‣‣‣02-26200321
每週一到五下午5點更新,六日中午12點更新記得要開啟YouTube🔔鈴鐺唷!
貓貓頻道快給我罐罐☛https://pse.is/S5EUP
黑羽の粉絲群☛https://discord.gg/zT6rzMe
周邊の網路商店☛https://pse.is/TCQKX
看完記得訂閱窩☛http://bit.ly/27QQBOa
黑羽の遊戲頻道☛http://bit.ly/2dUzNkP
黑羽の直播紀錄☛https://pse.is/SAVGF
合作夥伴
Ajie: https://www.youtube.com/user/JEI1125
菱形:https://www.youtube.com/c/sakura60729/videos
MEGABIT電玩餐酒館: https://www.facebook.com/MEGABIT.OFFICIAL/
【生活必須要更多的黑羽】
黑羽IG(blackm3284):https://www.instagram.com/blackm3284/
Facebook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lackm3284
個人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lackm3heiyu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355677304/#/
Twitter☛https://twitter.com/blackm3284
Twitch☛http://www.twitch.tv/blackm3
【黑羽小資訊】
✎直播軟體➤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
✎後製軟體➤SonyVegas
✎電腦周邊➤麥克風Blue Yeti、鍵盤B.FRIED MK1R、滑鼠羅技G900、視訊鏡頭羅技C922Pro
【合作方式】
廠商邀約➤HeiYu@capsuleinc.cc
創作者邀約➤blackm314968@gmail.com
#黑羽 #魔物獵人 #電玩餐酒館 #AJIE #菱形 #MEGABIT #水聊食龜宅大餐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南款ㄟ「飯桌仔」文化__
還記得小時候去台南,偶爾會聽到長輩把「台南款ㄟ巴惠」掛在嘴邊說,語氣裡藏著一種對城市驕傲的認同感。
.
大一點後才明白,長輩口中可愛的巴惠,其實是借用了法文字詞buffet,藉以形容台南獨特的「#飯桌仔」餐食文化。
.
當時他曾帶我們鑽進了巷內一間毫不起眼的小店準備吃午飯,還不到11點,裡頭卻早已是人頭簇簇,我疑惑的眼神很快被他看穿,「戇仔(gōng-á)才會中晝(tiong-tàu)來!」來看菜盤被掃空。
.
只見每張餐桌上,群體快手扒飯夾菜、穿插人進人出,好美,肚子咕嚕咕嚕,好想加入,如果是現在,真想借用海明威的經典巨作來描繪,畫面就像一席流動的饗宴。
.
桌上擺滿玲瓏盤碟,碟內是繽紛台色配菜,先將飯碗端捧於掌心慎重以待,後俐落伸出筷子,東夾一點西揀一點,旁邊是隨時能潤喉的熱湯,當暫時不用再煩惱生活時,吃飯瞬間變得無比舒坦,裡頭帶著一種自由。不管是一家人分食,或是三教九流有緣相遇併桌,每個人都被允許能順著自己的節奏,讓肚皮和心靈暢快。
.
通常早餐開始,檯前氣氛就一路喧鬧奔騰了,後場廚房裡執掌大灶的人像沒命似的瘋狂炒料,讓排列的菜盤能不停補新,維繫壯觀榮景,供給端的工作節奏越是穩定流暢,消費端的感官享受就越能一體成形。
.
想來長輩開玩笑用buffet來形容飯桌仔好像也沒錯,因為buffet的形式非常多元,刻板印象會直接連結的是如今時興的all-you-can-eat自助式無限總量吃到飽的形式,但實際上buffet也能用限量式自助、計盤碟數或是秤食物重量等的方式提供,但核心概念相同,就是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吃的。因此如果要說飯桌仔是帶有濃厚台式風情的buffet似乎也就說得通。
.
長大後,隨著自行拜訪台南的機會日漸頻繁,我的口袋裡也長出了自己的一份清單。以飯桌仔的類別來說,心中屬意的就有3、4家,除了有80年歷史的 福泰餐桌 外,海安路一段有間超低調的小攤也是我的愛,另外就是照片裡取景的店家 #好地方蝦仁肉絲飯 也還保留著飯桌仔的美妙傳統。
.
主角雖是蝦仁飯,但好地方檯前琳瑯滿目的配菜,當日現做現炒,分外搶戲,熱炒或燉滷都有,每樣皆讓人醉心,咖哩花椰菜、現烤台式香腸、肉臊汁滷筍干豬皮、爌肉、煎蛋條、燴絲瓜、炒酸瓜等……道道招牌,道道下飯,時間越晚,賣光的缺項就越多,要調整的是你自己的生理時鐘。(這的蝦仁飯和台式香腸也值得大說特說,之後另外分享!)
.
飯桌仔因為不會自由取用,而是開口後由店家斟酌固定分量夾到盤碟裡,因此當人越多,能點的菜餚當然也就越多(要自己去吃也是完全沒問題,只是很難盡興點菜),當整桌被圓圓滿滿的塞滿時,的確是會有那種自助餐甚麼都吃得到的爽快感。
.
如果真要仔細區分,我會說,Buffet追求的是餐桌上個人主義的極大化,飯桌仔則比較偏向集體利益的共享與氛圍交流。
.
#島嶼晃遊者
#高雄之外___台灣好食111
#所有照片皆在三級警戒前拍攝
個人與群體食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