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歷史與正義,淺談愛國教育》 (下)
🤝與臺灣吧合作之專題文章 @taiwan_bar
本文編輯:王郁馨、施展鑫、吳佳佑
本文校正:沈博硯、劉致杰、陳安琦
📖威權時期,教育作為一種政治工具
在開放而多元的社會中,這種暴力隱藏在「秩序」背後。而在相對封閉與壓抑的威權時期,這種暴力曾龐大而...
《專題:歷史與正義,淺談愛國教育》 (下)
🤝與臺灣吧合作之專題文章 @taiwan_bar
本文編輯:王郁馨、施展鑫、吳佳佑
本文校正:沈博硯、劉致杰、陳安琦
📖威權時期,教育作為一種政治工具
在開放而多元的社會中,這種暴力隱藏在「秩序」背後。而在相對封閉與壓抑的威權時期,這種暴力曾龐大而赤裸的存在著。
1949年5月,台灣宣布戒嚴,1949年9月,召集的教育行政檢討會議確認了「1.學校需與政府機關配合以防止匪諜在校活動。2.加強對於學生之精神訓練,注重政治教育與訓導工作。3.為加強思想鬥爭之工作,激發反共意識,獎勵教員從事反共演講及著述。」當時各種關於反共、三民主義的著述,或強調我國光榮事蹟的相關教育辦法,族繁不及備載。既然已經是中國的學校了,臺灣同胞應用中華民國的語言文字,而非日本話或方言,同時以國語、國文、三民主義、歷史為主要教學科目,以去奴化、建立民族主義思想、建立反共意識為黨化教育之核心。
政府為了戡亂建國的需要,將這些暴力視為必須。透過教育形塑一個緊密的共同體——透過對外的壟斷與敵視,確立了對內的統治與向心力,便是此假想民族的基礎。
擁有了共同的語言、信仰、同一份認知,最後,愛國教育的黑手套,無可避免地伸向了歷史。
📜教育與歷史
「你曾懷疑過課本中的歷史是否就是事實的全貌嗎?」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結論,進而影響我們所看到的事實。掌握著教育並提供單一觀點的宰制者,便如此影響著我們所看到的歷史。
然而歷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舞台,讓宰制者製造的幻想,得以傳承給未來世代,同那些觀念的內化,不斷地「自然」發生,進而杜撰出一個共同體所需的根基。
這便是透過教育進而觸及的境地,且就結果而言,是難以評斷是非的。
⛓充斥恐怖、虛偽、暴力的愛國精神
在中國重要節日(如國慶日),抑或是重要歷史事件紀念日時,人民透過社群軟體轉發或按讚相關貼文以表達其愛國精神,已成為常態。若沒有轉發或按讚,可能將被大量的網民攻擊,但按讚或轉發的人是否皆具有愛國情懷,卻是無法進行確認的。
💣從南韓「薩德反飛彈事件」看中國人的愛國心
2017年,南韓政府決定部屬薩德反飛彈系統,且韓國樂天集團轉讓旗下的高爾夫球場,用以部屬薩德系統,此舉造成中韓關係緊張,中國對南韓實施多項反制措施,從禁韓令開始到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觀光旅遊等方面。
2016年8月,中國政府早已限制韓國籍藝人於當地發展及影視劇、綜藝節目播出。2017年起,中國線上影音串流平台便停止播放韓國綜藝節目,中國追星族紛紛喊出「國家面前無偶像」等口號,展現對國家的一片忠誠。不論樂天集團與南韓政府的土地交易是出於愛國之心,抑或是出於商業利益,看似「愛國心」氾濫的中國網民將狹隘的民族主義表露無遺。
👥個人獨特性 vs. 集體愛國情懷
日前台灣熱烈的討論轉型正義工程,其中一項為「威權象徵處置」,俗稱「去蔣化」,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2018年12月17日的記者會表示:「三軍儀隊應撤離中正紀念堂,園區內與黨國威權相關字彙如帝王宮殿、皇室陵寢等也應去除。」而國民黨認為:「去蔣化是以蔡英文總統為首的民進黨利用轉型正義之名,洗腦台灣青年,最終目的是促進台灣獨立,然而,在民主社會下的台灣,不論是支持任何政黨,人民需思考自己是否受到政治人物的思想操控,而喪失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個體的聲音被集體的「愛國情懷」綁架。」
愛國情懷過多過少都不好,過多容易影響人民的思想空間,進而被不肖人士洗腦不正確的想法,使他們與自身價值觀不同的人發生衝突,又或著是攻擊、反對「政府認為」不理想的人;過少則影響國家與人民之間的依存感、團結感,造成對於國家事務的漠不關心,且認為自己不需要給予支持。
❤️愛國教育全然都是壞的嗎?
愛國教育體現人民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反映出與國家之間的依存,是人們對於故國家園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亦代表增進國家的向心力與團結一致的精神。世上每個國家,從古至今皆有愛國教育,例如古代皇帝之「朕即天下」、「皇恩浩蕩」等,告訴百姓要聽天由命。除此之外,美國引以為傲且廣為宣傳的自由民主,也可以說是美國式的愛國教育。
然而,某些人打著愛國主義的口號,實際上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中國對教師實施一連串的「課改培訓」,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不嚮往西方的自由風氣與不愛國思想,中國學生家長表示,學校的政治課程不斷抹黑香港反送中大遊行,影響孩子們的思想。中國現行教育打著「愛國」的旗幟,以教導學生去「仇恨」中共所認為的敵人。
💡編輯的想法
以上,希望大家在面對愛國情操時要有警覺,而因愛國向心力所形成的整體,則更需要於個體間保持獨立思考的空間。生在一片意志、歷史與族群錯綜交纏的土地上,對於前人留下的善因或惡果,必須理解後再做出選擇,選擇理解不同立場的難處與紛爭、選擇爭取與補償,選擇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炫耀心態(二)
文:薯伯伯
說到炫耀,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談,既由內在到外在,由個人都集體,再由反映到投射都有。買一件貴價玩具或衣服,有兩重意義,一是內部的,就是物件本身內在的價值,例如質料、設計、性能、舒適感,耐用程度等,這是很在乎該物件與用者本身的連結。還有一層意義是外部的,即是別人對該物件有何觀感,對用家本身唯一的得益,就是虛榮了。
貴價物件的質素往往較好,在中國的網購世界裡尤為明顯。在淘寶等地買物,同一類產品,經常發現有多個不同等級的價錢,例如我以前用一個卷尺,是 1 元的中國貨,用了一會就自體分解了。後來換了一個 32 元的德國貨,拉伸起來順暢得多,而且看起來也較為結實,確實是貴價貨就較好用。本來為了買到質素較好的物件而付出較高的價錢,是理所當然。但有些人買東西,根本不關心物件本身的價值,只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觀感,一心以為該件物件可以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一心只關顧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是本末倒置。
還有從個人到集體,我以前寫過文章,提到在中國內部,有一種很特別的討論,就是「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先是有一輪似有非無的討論,然後表面上好像又不完全否定個人主義,最後的結論卻永遠是集體主義優先。
我又扯遠一點,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一位香港的良心記者問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的情況,外交部發言人就叫記者不用問了,然後又嘲諷說:「我也很好奇,我在這邊記者會踫到香港記者來提問,好像特別關注個人的問題。其實中國的外交有很多的事值得你們(香港記者)可以開闊,拓寬一下視野,更多的關注一下。」這種態度,說穿了,也是回歸到中國核心的意識形態,即「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的爭論。
不過如果你以為我想說中國是唯一以集體主義作主導的國家,又或者想在這篇文章裡只是說中國才會有奢侈品的誇張消費現象,那就大錯特錯。在 Radha Chadha 及 Paul Husband 所著的《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 Inside Asia's Love Affair With Luxury》(簡體中文版譯作《名牌至上》)一書中,提到跨文化人類學家 Geert Hofstede 從地理位置上,分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別。「正如所料,日本、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是堅定的集體主義者;而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具個人主義國家的三個國家。」
雖然香港人經常強調自己與中國人不同,但在一些事情上,例如對面子的看法,對名牌的追崇(當然還有吵鬧的音量,土豪的氣度等),就只有程度深淺之分。例如在香港的聚會裡,還是間中會聽到一些以金額作為炫富的舉動。「我老公隨便就是幾千萬上落。」「我剛給孩子買了三千萬保單。」又或是「不到一千萬的樓,真的不是人住。」等等。
在強調集體主義的亞洲,似乎更容易滋生奢侈品的市場。你買的東西,不只是個人使用,而是影響到集體的觀感,因為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的群眾,普遍認為符合團隊制定的規範,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好像買一件奢侈品,不能只滿足於我個人的虛榮,還有要滿足於集體的虛榮。在這種社會裡,炫耀的情況,也就特別明顯。
《名牌至上》一書裡,還提到不少有趣例子,曼谷一名上流社會女性告訴該書作者,她使用奢侈品牌的主要動力,是要維持她丈夫的面子,她家人的臉子。「你必須看起來很好,讓你的家人看起來很好。」還有一名美國女性,嫁進了南韓的上流家庭,其老爺及奶奶(丈夫的父母)見她買了一雙菲拉格慕(Ferragamo)的鞋子後,才對她改觀。
在中國有一股很有趣的社會風氣,都是由政府牽頭帶動,一方面又強調集體主義,另一方面又說要打擊過度消費的奢侈品市場。如果相信《名牌至上》書中的觀點,兩種風氣,其實是相互依從。既要集體主義,就不能摒除崇尚名牌之風。如果要減少對名牌的盲目追求,也就只能推崇個人主義,但這又跟政權的意識形態不同。
不過偶有遇見一些相識,拿著名牌在我面前炫耀,其實真的不能起甚麼作用,我對那些名牌,除了最出名的幾個,本身從來就沒興趣,也沒有甚麼認識,好像上文提到的 Ferragamo,我見書裡說得很貴,在網上查看,才知道原來是名牌。對著我來炫,估計也炫不出甚麼效果。
記得很多年前,有朋友發現我總是喜歡穿同一樣式的衣服,例如一年裡只穿藍色T恤,另一年裡又只穿紅色上衣,忽然很離奇地問我:「你到底甚麼時候才會換衣服(樣式)?」我就回答:「穿衣方面呢,一是自己是否喜歡(例如舒適合心),二是別人是否喜歡。同一件樣式的衣服,我自己穿得舒服,又不介意別人的看法,那我為甚麼要換呢?」
如此說來,也真的挺有個人主義的味道。但是真的,要對抗那股盲目追求奢侈品的炫耀風氣,最有效果的解藥,確實就只有個人主義了。
至於有關炫耀的反映與投射,下文再述。
———
照片:我穿來穿去,基本上都是穿同一樣式的衣服,方便嘛。以下這些相片,由香港到西藏,還有中東及日本等,不論是去野餐,去婚禮,搞講座,做訪問,迎賓客,去見客,上沙漠,行熱山,跑凍山,轉神山,登獅子山,全部都是同一款式的衣服。強調不是同一件衣服,只是同一款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然後好友 林輝:旅遊寫作人 說:「你也在炫耀自己只穿一款衫。」我這麼低調地炫耀居然也逃不出他的法眼。🤣
———
多謝閱讀此文!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請踴躍按 Share 跟人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故事,把想法分享出去,同時誠邀各位留言分享意見!
如果這樣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因為薯伯伯的新書《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及臉書: http://pazu.me/ & http://fb.com/pazukong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
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哭鬧時該怎麼辦】#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在公眾場合,你是否遇過大聲哭鬧不止的小人兒?你想知道解決道德與個人感受兩難的絕佳方法嗎?
而當小孩哭鬧時,我們該跟家長反應或直接跟小孩說呢?
其實,外人聽來只是很吵很煩的哭鬧聲,在父母耳裡卻是一聲聲勾魂攝魄的求救訊號,沒有人會比他們更想讓孩子舒服安定。
利用這個議題,作者延伸應用到職場,以社會心理學來拆解基礎心態上的跨文化差異,讓我們深入了解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而或許,他更想向眾人傳達的是:我們都曾身為一個孩子!也有可能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美國 #台灣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社會心理學 #同理心 #職場 #JenChen #LeaningIn女性談判與職場
▍換日線 2018 夏季號《千面東南亞》→ http://bit.ly/2HvrbNM
▍2018 換日線季刊 →http://bit.ly/2A3GzfK
▍到換日線 Instagram 看世界風景與限時彩蛋→http://bit.ly/2G6hQyB
▍虛擬換日線全球選物店正式開幕!連兩個月,週週抽開幕好禮,現在加入,就讓小店長天天提供每日國家驚喜議題包→ http://bit.ly/2IiQfs1,或搜尋Line ID:@lrw67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