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俯視圖日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俯視圖日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俯視圖日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俯視圖日文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陽光失調的日子(下)】 ——談三維詩人林亨泰 ◎小編黃筱嵐賞析 談到林亨泰,不得不提到他最為人所廣泛討論的組詩〈風景〉,詩中營造的幾何空間,在當時是一個前衛且創新的嘗試。詩人自己曾說:「我們這一代的命運走上跨越了最艱難的兩個時期,……在日本人最黑暗的時候當了日本人,中國人最絕望的時候當...

  • 俯視圖日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1 21:00:00
    有 102 人按讚

    【陽光失調的日子(下)】
    ——談三維詩人林亨泰

    ◎小編黃筱嵐賞析
     
      
    談到林亨泰,不得不提到他最為人所廣泛討論的組詩〈風景〉,詩中營造的幾何空間,在當時是一個前衛且創新的嘗試。詩人自己曾說:「我們這一代的命運走上跨越了最艱難的兩個時期,……在日本人最黑暗的時候當了日本人,中國人最絕望的時候當了中國人」。這種處在兩種文化、語言夾縫間的無奈雖然深沉,但也讓其創作產生了翻譯錯位的轉化與多元。詩人深受日本昭和時期的現代詩影響,而當時的日本藝文則又深受德國新即物主義所薰陶,我們可以先從德國詩人──歐依根·宮林格(Eugen Gomringer) 於1951年以"德文"(2020/7/10鄒佑昇協助改訂說明如下:〈avenidas〉這首詩是以西班牙語詞彙組成的。詩人有玻利維亞背景,所以有些作品是以西班牙語寫作。又,按照網路上關於這首詩的資訊,詩題較正式的拼寫似乎是全以小寫字母呈現:avenidas)寫下的詩作〈avenidas〉看出,當時的德國新新即物主義是如何影響日本詩壇,以及五十年代的台灣詩人表現。
     
    avenidas ◎#Eugen Gomringer

    avenidas
    avenidas y flores
    flores
    flores y mujeres
    avenidas
    avenidas y mujeres
    avenidas y flores y mujeres y
    un admirador
      
    林蔭道 ◎#Eugen Gomringer

    林蔭道
    林蔭道與鮮花
    鮮花
    鮮花與女人
    林蔭道
    林蔭道與女人
    林蔭道與鮮花與女人與
    一位愛慕的男人
     
    宮林格是「具體詩(Konkrete Poesie)運動」的重要貢獻者。具體詩在台灣又名「圖像詩」,其詩所創造的單純韻律、視覺上的秩序以及結構上的透明,為現代詩帶來一場革命,在傳引進台灣後,不少詩人們也曾以圖像詩的形式進行創作。從〈Avenidas〉原詩的結構來看,原文排列如波浪湧動,長短有致的詩句如潮汐漲退,波浪下則蘊含各不同母題的排列組合,透過語詞的重複巧妙排列,營造出如浪湧般逐漸增強的音律感。整首詩除了詞句的迴環複沓,更利用的文字裡象徵的符號,進行一種邏輯式的推進。這樣的詩體結構與韻律,不但啟發了日本詩人北園克衛,也啟發了詩人林亨泰。
     
    白 ◎#北園克衛
     
    の中の白 
    の中の黒  
    の中の黒  
    の中の黄  
    の中の黄  
    の中の白  
    の中の白
      
    於1930年代末至昭和早期開始寫詩的北園克衛,正逢全世界藝術家百家爭鳴的時期。他運用自身對設計的專長與獨到眼光,將過去以純文字創作的詩,透過意象的堆疊、排列,而達到以視覺為主的效果。詩人從一開始便試圖將詩歌視覺化,而他於1957年發佈的〈単調な空間〉這首組詩,可說是將視覺化詩歌的概念,昇華成一個最終的形式。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於不僅以閱讀為基礎,而且以文字為單位進行觀察。其刻意營造的結構使の的圓圈、中字視覺上的方正形態、與色彩上黑白黃彼此相間。當這三者在讀者的意識與詩相交會時,觸發出屬於感官意識的純粹自由,使得作品不再只有單一所指,而是一種更具主觀性,嘗試脫離創作者主體,讓讀者藉自身體驗所詮釋的共同創造作品。
     
    若說,宮林格的〈avenidas〉是海潮般湧動的符號邏輯推演、北園克衛的〈単調な空間〉是視覺化詩歌的最終形式。那詩人林亨泰的〈風景〉組詩,則是企圖透過文字將詩從平面的二維,推進至一個更立體的三維空間上。
      
    初看本詩,會詫異雖文字並不艱澀,但卻難以捉摸詩人所要傳達的意涵。不禁讓人猜想,詩人究竟想藉此詩傳達什麼內容?又為何以此形式書寫?從全詩的表現手法上來看,我們清楚地看到詩歌的隱喻並不是從意象,而從詩句中所營造的空間結構而來。兩首詩結構一致、形式相同,這樣的排比或許正暗示著彼此在時間、空間上有著連續的貫通性。雖然作者更刻意抽掉了形容詞,降低修飾將語言還原至最素樸的狀態,以營造出一種冰冷單調的聲腔,企圖透過這樣如機械般冷硬的結構、與單音重複的節奏,醞釀出那種不斷受到壓抑禁錮後,正要爆發的深厚綿長情緒。
     
     
    風景No.1 ◎#林亨泰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農作物 的
    旁邊 還有
    陽光陽光晒長了耳朵
    陽光陽光晒長了脖子
     
     
    第一首詩的前六句,是以一種橫向延伸的視角,書寫出廣袤田野裡的湧動不息、綿延不盡的生命力。後兩句則改變空間方向,以由上至下的縱向視角,寫出陽光普照、萬物同一的生命價值。閉上眼,想像將自身置放進詩作的風景中,我們便能見到身旁的農作物,是如何地沿地平線的盡頭,作圓周式的橫向開展。直至陽光灑下,使得整個空間發生了九十度的向上轉折,在我們感受到光的溫暖與熱度同時,同時打開了從天上到地下,一個縱向直立的深度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我們抬頭,看見陽光是如何以太陽為中心,向大地作圓周式的輻射。而當我們低頭俯視,落下的視線正好對接上耕植於廣袤大地的農作物。從身旁擴散綿延的田園,與頭上輻射擴散的耀眼陽光,在詩地的空間裡形成了一種對映和諧、欣欣向榮的景象。
     
     
    風景 No.2 ◎#林亨泰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第二首詩的前六句依舊採一種迴環複沓、交錯黏連的結構,前後一樣產生了空間的轉換。前六句層層疊疊的防風林,既是海岸邊防風林的擬狀,更是對經年不斷地海風與浪潮層層的沉默抵抗。我們可以於這六句中,感受到眼前所見的一道道防風林,如何沿海岸垂直的方向往外拓展。卻在後兩句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讓我們從近海的防風林遠方,拉回至那片海浪如波羅列的海。在林與海彼此的對立方向上,形成出一種空間與意象上的張力。
     
    而整首詩的詩意,便存在於這樣的空間對峙與守望中。防風林的屹立與海潮淘捲,不正剛好隱喻了人生中的各種慾望,與價值觀的二元對立衝突。然而,在那樣的對峙張力下,卻又存有著一種林與海的共融和諧姿態,如同世間裡的萬事萬物,總是交融互涉又相剋相生,彼此凝視卻又默默守望著。
     
    -
     
    ◎作者簡介
     
    林亨泰,筆名亨人、桓太,彰化北斗人,台灣師範學校教育系畢業,曾於彰化北斗中學、彰化高工、建國工專、台中商專等任教。
     
    1947年加入銀鈴會,由於銀鈴會於1948年聘請楊逵為顧問,加上四六事件及隨即的戒嚴,楊被補,銀鈴會停止活動,林也受到牽連,停止寫作一段時間,直到1953年開始與紀弦接觸,後加入現代派。1964年參與笠詩社,成為首任主編。2004年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著有詩集《靈魂的啼聲(日文)》、《長的咽喉》、《林亨泰詩集》、《爪痕集》、《跨不過的歷史》等,及詩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見者之言》等,1998年出版《林亨泰全集》共十冊。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IG@ihsiang9605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林亨泰 #風景NO.1 #田野 #交融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1.html

  • 俯視圖日文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2-21 11:17:35
    有 256 人按讚


    「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讀後心得

    年初即收到采實文化的邀請試閱新書,讀後感卻遲至今日才發表,除了抱歉還有感謝。

    本書是日本攝影師兼作家大山顕先生所著,書中網羅了23間小坪數的房子,一一分析格局、裝潢擺設重點。

    通常我們看房屋格局圖時,總是要自己想像,將平面想像成立體,將黑白想像成彩色,在想像的空間擺進傢俱,但本書每一提案都有滿版的俯視照片,直接將讀者帶到房子中心的最高點,居高臨下觀察整間房,是個很有趣的觀點。

    從以前我就很喜歡看房屋格局,一張廣告傳單就能讓我耗上半天沉浸在想像的世界,「如果我在這裡生活的話…」隨著年紀增長,我的想法變成「如果我要住,我會希望是什麼格局」漸漸描繪出自己理想的房屋。和渡部桑閒暇時,也常將手上的格局圖東改西改,再交給對方看「我覺得這樣改造會更適合居住」。

    因此我看到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想讀,還沒收到時去圖書館想借來看,沒想到得排隊預約,看來「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在日本真的很熱門,尤其它是日本知名找房網「goodroom」首次出書,更是暢銷。

    感想條列式整理如下:

    1、明白這個時代的住宅流行:
    看完書馬上了解現今住宅的流行,過去日本住宅重視個人空間與隱私,家庭成員常窩在自己房間裡,而現在則是流行在家打造出一個「公共空間」是大家放鬆的、喜歡的,也看得出時代演變,人們越來越重視家的凝聚力。書中看到這個觀點,渡部桑也說了一樣的話「以前大家都喜歡待自己房間,不怎麼交流。但現在我們比較喜歡一起在客廳聊天相處,時代真的不一樣了。」書中的範例有許多都是將老屋翻新,原本的「幾房幾廳」變成「一大房」「一大廳」,大空間的開放感果然很迷人。

    2、因為是小坪數,所以「取捨」很重要:
    小坪數通常是學生、社會新鮮人、情侶、正在打拼的年輕夫妻或小家庭,因為預算關係租或買小房。要規劃格局,捨比取更重要。如果你是喜歡下廚的單身人士,就將重點放在廚房、餐廳,至於客廳的沙發就不要想了,甚至可以「不要客廳」,餐桌附近放個電視,料理用餐都可以看,硬要弄出一區擺沙發和電視只會顯得擁擠雜亂。如果你熱愛交際,則可以盡情將客廳放大,呼朋引伴時有張大沙發是最棒的,廚房只要夠用、小小的就好,餐廳就捨棄掉。書中有一例是夫妻與小寶寶的三人小家庭,他們將原來是客廳的空間,全部佈置成兒童活動區,而客廳和餐廳則盡可能縮小佔地,看到小寶寶在大空間盡情爬來爬去,想必這就是這對夫妻最棒的格局。書中也有房子真的很小,小到廁所和浴室是同一間,在日本不得已就是要做到這樣的妥協。

    3、除了「怎麼收」,也可以想想「怎麼擺出來」:
    「見せる収納」(展示型收納)快要變成必考單字,只要有接觸住房訊息幾乎都看過。通常物品總是要幫它找個家,但可以試著將它擺出來,尤其是充滿回憶的紀念品,通常放入箱子櫃子後,時間一久就淡忘它的存在,但擺出來後,一來具裝飾功能,二來可以重溫當時回憶,這個觀念和我佈置玄關不謀而合,我會輪流放不同時期的照片或小物,每次一換,渡部桑都會和我提起「真是懷念,我還記得這一天我們還去了哪裡呢!」也是增進夫妻感情的一招。但我個人的建議是,要做展示性收納,設定好一小塊區域就好,因為我不是佈置達人,也不是很擅長打掃,考慮灰塵打掃起來也是很費力,就不要在客廳的整面牆這樣做。

    4、保有彈性:
    看越多裝潢、佈置的書,就越容易被裡面的觀念綁架。「可是書上寫,要擺放傢俱,要以不阻斷視線為原則耶!」但是原則就是用來打破的,當空間不夠時,利用傢俱做出隔間也是一個方法。如上所說,年紀增長我開始改變想法,不再是讓自己一味去配合房子,而是動手讓房子變成我喜歡的樣子,拋開原則,自己喜歡最重要,因為要住下去的是我們,不是佈置達人或專家呀。吸收知識是為增廣見聞而非限制自己,看看其他人的想法還是很愉快的。

    5、萬中選一的美好範例:
    很佩服這些範例的主人們,擁有絕佳美感與能力去打造溫馨小窩,美麗的房子賞心悅目,看到介紹有些主人是擁有建築、室內設計、甚至是木工專業,會有一種「難怪這麼厲害!」的讚嘆。但也是有一般人佈置得超強大,我總會羨慕,要怎樣才能擁有「美感」呢?這似乎是天賦,素人如我模仿不來,在考慮居家設計時總是只能打「安全牌」。

    6、本書適合對象:
    渡部桑讀了這本書後,立刻說「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個十年、十五年看到,一定大大受用,我都可以想像當時的我看到這本書會多興奮了。」會這麼說,是因為有了孩子的我們,越來越脫離「小坪數房子」的世界,成天煩惱東西沒地方放,已經沒有餘裕去佈置了。他說此書很適合年輕人,而我的感覺是,更適合「在日本居住的年輕人」。這一點在第7點詳述。畢竟背景是日本,有許多點存在國情差異。但我的意思不是其他人就不適合這本書,即使是我和渡部桑,看了書後還是有很多收獲。「蘋果箱」就讓我們興致勃勃,兼具收納與展示功能,使用越久還能越帶出質感。

    7、我所觀察的台日差異:
    在台灣時我租過超級小坪的房,本書是5~18坪的「小房」,而我在台北租的是不到3坪的「迷你房」。因此看書時我直覺尋找,有沒有單身時期的我可以直接參考的部分,但發現台日差異不小。例如日本普遍都在家開伙,單身套房也一定會有廚房流理台,但在台灣通常要到家庭租屋才會有。在日本,廚房的前方(或附近)擺餐桌,餐廳歸餐廳、客廳歸客廳是很正常的情況,因此一個再小的房子,都會有廚房、餐廳、客廳、房間、衛浴等格局,只是有些太小,使用者只好併用客餐廳或衛浴。還有日本氣候關係,木地板很普遍,但台灣我租屋時是瓷磚地板,光地板不同,呈現的氣氛就完全不同。日本換個地毯花色就能煥然一新,但台灣要使用地毯卻因潮溼發霉而卻步。還有對空間的尺寸感覺,台日也差很多,從走廊寬度、到廁所大小、傢俱尺寸等,日本都比台灣小,台灣的尺寸感,在日本可能都要加大再加大才能達成(更多情況是想加大也不行)。因以上種種原因,我覺得對於「住在日本的年輕人」會更有參考價值。但對於我個人,因為本來就喜歡探討台日文化,在書中找到的樂趣也是不少,對日本小房有興趣的人,這本書應該可以獲得滿足。

    8、與本書無關,關於作者:
    雖然在圖書館借不到這本書,但我借了作者其他著作來看,藉此多了解他一點。大山先生是個攝影師,獨鐘工廠、団地(社區,日本的集合住宅),也因他對工廠団地的了解,有些書是和他人合作,由大山先生執筆,用易懂的文字寫出他深入多年的研究。我覺得他對日本的庶民社會有很細微的觀察。有一本「高架下建築」幾乎都是照片,記錄了日本各地高架橋(例如鐵路)下的風貌,照片不像文字,照片連髒亂、老舊都忠實呈現,我也算開了眼界,了解「住在高架橋下的房子是什麼格局」也看到竟然有神社是位於高架橋下。翻到東京我熟悉的地方時,更是反覆細看,那些我曾路過無數次的地方,從未留神觀察過,原來在大山先生的鏡頭下是這個模樣。還有「団地の見究」這本書,收錄了日本各地(主要是東京)的集合住宅,除了照片,也有幽默的文字,充滿個人風格的分析,我和渡部桑邊看邊笑「這個大山先生,是個怪人吧!」「絕對是」。原來這本書「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是這樣一個建築迷、工廠迷所寫的,這次不再是戶外拍攝,而是室內的作品,他仍然獨具一格選擇用俯視圖呈現,從戶外到室內,他都將日本的庶民生活帶到我們眼前。

    以上就是我閱讀此書的讀後感,這本書已經有中文版,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

  • 俯視圖日文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20 08:00:00
    有 252 人按讚


    「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讀後心得

    年初即收到采實文化的邀請試閱新書,讀後感卻遲至今日才發表,除了抱歉還有感謝。

    本書是日本攝影師兼作家大山顕先生所著,書中網羅了23間小坪數的房子,一一分析格局、裝潢擺設重點。

    通常我們看房屋格局圖時,總是要自己想像,將平面想像成立體,將黑白想像成彩色,在想像的空間擺進傢俱,但本書每一提案都有滿版的俯視照片,直接將讀者帶到房子中心的最高點,居高臨下觀察整間房,是個很有趣的觀點。

    從以前我就很喜歡看房屋格局,一張廣告傳單就能讓我耗上半天沉浸在想像的世界,「如果我在這裡生活的話…」隨著年紀增長,我的想法變成「如果我要住,我會希望是什麼格局」漸漸描繪出自己理想的房屋。和渡部桑閒暇時,也常將手上的格局圖東改西改,再交給對方看「我覺得這樣改造會更適合居住」。

    因此我看到這本書時就迫不及待想讀,還沒收到時去圖書館想借來看,沒想到得排隊預約,看來「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在日本真的很熱門,尤其它是日本知名找房網「goodroom」首次出書,更是暢銷。

    感想條列式整理如下:

    1、明白這個時代的住宅流行:
    看完書馬上了解現今住宅的流行,過去日本住宅重視個人空間與隱私,家庭成員常窩在自己房間裡,而現在則是流行在家打造出一個「公共空間」是大家放鬆的、喜歡的,也看得出時代演變,人們越來越重視家的凝聚力。書中看到這個觀點,渡部桑也說了一樣的話「以前大家都喜歡待自己房間,不怎麼交流。但現在我們比較喜歡一起在客廳聊天相處,時代真的不一樣了。」書中的範例有許多都是將老屋翻新,原本的「幾房幾廳」變成「一大房」「一大廳」,大空間的開放感果然很迷人。

    2、因為是小坪數,所以「取捨」很重要:
    小坪數通常是學生、社會新鮮人、情侶、正在打拼的年輕夫妻或小家庭,因為預算關係租或買小房。要規劃格局,捨比取更重要。如果你是喜歡下廚的單身人士,就將重點放在廚房、餐廳,至於客廳的沙發就不要想了,甚至可以「不要客廳」,餐桌附近放個電視,料理用餐都可以看,硬要弄出一區擺沙發和電視只會顯得擁擠雜亂。如果你熱愛交際,則可以盡情將客廳放大,呼朋引伴時有張大沙發是最棒的,廚房只要夠用、小小的就好,餐廳就捨棄掉。書中有一例是夫妻與小寶寶的三人小家庭,他們將原來是客廳的空間,全部佈置成兒童活動區,而客廳和餐廳則盡可能縮小佔地,看到小寶寶在大空間盡情爬來爬去,想必這就是這對夫妻最棒的格局。書中也有房子真的很小,小到廁所和浴室是同一間,在日本不得已就是要做到這樣的妥協。

    3、除了「怎麼收」,也可以想想「怎麼擺出來」:
    「見せる収納」(展示型收納)快要變成必考單字,只要有接觸住房訊息幾乎都看過。通常物品總是要幫它找個家,但可以試著將它擺出來,尤其是充滿回憶的紀念品,通常放入箱子櫃子後,時間一久就淡忘它的存在,但擺出來後,一來具裝飾功能,二來可以重溫當時回憶,這個觀念和我佈置玄關不謀而合,我會輪流放不同時期的照片或小物,每次一換,渡部桑都會和我提起「真是懷念,我還記得這一天我們還去了哪裡呢!」也是增進夫妻感情的一招。但我個人的建議是,要做展示性收納,設定好一小塊區域就好,因為我不是佈置達人,也不是很擅長打掃,考慮灰塵打掃起來也是很費力,就不要在客廳的整面牆這樣做。

    4、保有彈性:
    看越多裝潢、佈置的書,就越容易被裡面的觀念綁架。「可是書上寫,要擺放傢俱,要以不阻斷視線為原則耶!」但是原則就是用來打破的,當空間不夠時,利用傢俱做出隔間也是一個方法。如上所說,年紀增長我開始改變想法,不再是讓自己一味去配合房子,而是動手讓房子變成我喜歡的樣子,拋開原則,自己喜歡最重要,因為要住下去的是我們,不是佈置達人或專家呀。吸收知識是為增廣見聞而非限制自己,看看其他人的想法還是很愉快的。

    5、萬中選一的美好範例:
    很佩服這些範例的主人們,擁有絕佳美感與能力去打造溫馨小窩,美麗的房子賞心悅目,看到介紹有些主人是擁有建築、室內設計、甚至是木工專業,會有一種「難怪這麼厲害!」的讚嘆。但也是有一般人佈置得超強大,我總會羨慕,要怎樣才能擁有「美感」呢?這似乎是天賦,素人如我模仿不來,在考慮居家設計時總是只能打「安全牌」。

    6、本書適合對象:
    渡部桑讀了這本書後,立刻說「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個十年、十五年看到,一定大大受用,我都可以想像當時的我看到這本書會多興奮了。」會這麼說,是因為有了孩子的我們,越來越脫離「小坪數房子」的世界,成天煩惱東西沒地方放,已經沒有餘裕去佈置了。他說此書很適合年輕人,而我的感覺是,更適合「在日本居住的年輕人」。這一點在第7點詳述。畢竟背景是日本,有許多點存在國情差異。但我的意思不是其他人就不適合這本書,即使是我和渡部桑,看了書後還是有很多收獲。「蘋果箱」就讓我們興致勃勃,兼具收納與展示功能,使用越久還能越帶出質感。

    7、我所觀察的台日差異:
    在台灣時我租過超級小坪的房,本書是5~18坪的「小房」,而我在台北租的是不到3坪的「迷你房」。因此看書時我直覺尋找,有沒有單身時期的我可以直接參考的部分,但發現台日差異不小。例如日本普遍都在家開伙,單身套房也一定會有廚房流理台,但在台灣通常要到家庭租屋才會有。在日本,廚房的前方(或附近)擺餐桌,餐廳歸餐廳、客廳歸客廳是很正常的情況,因此一個再小的房子,都會有廚房、餐廳、客廳、房間、衛浴等格局,只是有些太小,使用者只好併用客餐廳或衛浴。還有日本氣候關係,木地板很普遍,但台灣我租屋時是瓷磚地板,光地板不同,呈現的氣氛就完全不同。日本換個地毯花色就能煥然一新,但台灣要使用地毯卻因潮溼發霉而卻步。還有對空間的尺寸感覺,台日也差很多,從走廊寬度、到廁所大小、傢俱尺寸等,日本都比台灣小,台灣的尺寸感,在日本可能都要加大再加大才能達成(更多情況是想加大也不行)。因以上種種原因,我覺得對於「住在日本的年輕人」會更有參考價值。但對於我個人,因為本來就喜歡探討台日文化,在書中找到的樂趣也是不少,對日本小房有興趣的人,這本書應該可以獲得滿足。

    8、與本書無關,關於作者:
    雖然在圖書館借不到這本書,但我借了作者其他著作來看,藉此多了解他一點。大山先生是個攝影師,獨鐘工廠、団地(社區,日本的集合住宅),也因他對工廠団地的了解,有些書是和他人合作,由大山先生執筆,用易懂的文字寫出他深入多年的研究。我覺得他對日本的庶民社會有很細微的觀察。有一本「高架下建築」幾乎都是照片,記錄了日本各地高架橋(例如鐵路)下的風貌,照片不像文字,照片連髒亂、老舊都忠實呈現,我也算開了眼界,了解「住在高架橋下的房子是什麼格局」也看到竟然有神社是位於高架橋下。翻到東京我熟悉的地方時,更是反覆細看,那些我曾路過無數次的地方,從未留神觀察過,原來在大山先生的鏡頭下是這個模樣。還有「団地の見究」這本書,收錄了日本各地(主要是東京)的集合住宅,除了照片,也有幽默的文字,充滿個人風格的分析,我和渡部桑邊看邊笑「這個大山先生,是個怪人吧!」「絕對是」。原來這本書「小卻美好的23種小屋空間提案」是這樣一個建築迷、工廠迷所寫的,這次不再是戶外拍攝,而是室內的作品,他仍然獨具一格選擇用俯視圖呈現,從戶外到室內,他都將日本的庶民生活帶到我們眼前。

    以上就是我閱讀此書的讀後感,這本書已經有中文版,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