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信貸會影響聯徵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信貸會影響聯徵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信貸會影響聯徵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信貸會影響聯徵嗎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0924華爾街日報 *【美國8月經濟增長放緩】 美國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週四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在8月份繼續保持高於平均水準的增長,但是與7月份相比速度有所放緩。 https://tinyurl.com/yjbkhwvg *【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略微上升】 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

  • 信貸會影響聯徵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09:30:18
    有 537 人按讚

    0924華爾街日報

    *【美國8月經濟增長放緩】
    美國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週四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在8月份繼續保持高於平均水準的增長,但是與7月份相比速度有所放緩。
    https://tinyurl.com/yjbkhwvg

    *【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略微上升】
    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增加16,000人,經季節性調整後為351,000人,此前一周修正後為335,000人。
    https://tinyurl.com/yzqz5ajz

    *【美國股市大漲,本周由跌轉升】
    道指從9月的暴跌中反彈,創六個多月來最大的兩日漲幅,投資者越來越相信,美國經濟能承受大規模刺激措施結束和中國房地產市場困境的影響。
    https://tinyurl.com/yj8gwatw

    *【美聯準會意圖仍然模糊】
    投資者不應過度解讀美聯準會委員預計明年年底前加息的預測。
    https://tinyurl.com/yk2vrc5h

    *【拜登政府為政府可能在資金耗盡時停擺的情況預作準備】
    拜登政府正在為可能的政府停擺預作準備,聯邦機構正在檢閱若資金在9月30日耗盡時的應急計畫。
    https://tinyurl.com/yeg5jgrh

    *【裴洛西稱不會讓政府資金中斷】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表示,國會不會讓政府資金在下周到期,這是民主黨領導人可能將政府運轉資金與有爭議的債務上限上調脫鉤的首個暗示。同一天,拜登政府開始為可能的部分政府停擺做準備。
    https://tinyurl.com/yz4cuw2g

    *【CDC顧問小組建議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成年人接種輝瑞的新冠疫苗加強針】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一個顧問委員會建議老年人、養老院居民和某些有基礎病的成年人應該接種輝瑞公司新冠疫苗作為加強針,這是在未來幾天提供加強針的關鍵步驟。
    https://tinyurl.com/yf4uatec

    *【報導:拜登政府傾向於公佈1月6日國會大廈遇襲事件的資訊】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白宮正傾向於向國會公佈有關川普及其助手在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遇襲期間所做事情的資訊。
    https://tinyurl.com/yeobyzex

    *【民調顯示美國選民希望聯邦政府遏制大型科技公司的影響力】
    一項新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選民對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握的權力有著很深的擔憂,並希望聯邦政府在監管這些公司方面採取更強力的立場。
    https://tinyurl.com/yfk5e8wk

    *【中國提交加入CPTPP申請幾天後,台灣也申請加入】
    中國政府是在澳洲與美、英達成核潛艇協議後不久申請加入該亞太貿易協定的。台灣也申請加入可能令該協定11個成員國本已尷尬的處境更加複雜。
    https://tinyurl.com/yz42pdvl

    *【中國要求地方政府為恆大的潛在倒閉做準備】
    據瞭解相關討論的官員透露,中國有關部門正要求地方政府為中國恆大集團可能倒閉做好準備,這表明中國政府不願救助這家債負沉重的房地產開發商,同時在為該公司的困境可能造成經濟和社會影響做準備。
    https://tinyurl.com/yfsu8gls

    *【儘管爆出恆大危機,但中國在投資者眼中仍有吸引力】
    一些大型美國投資者正把恆大可能發生的債務違約視為中國尋求抑制本國資本市場風險過程中的成長之痛,認為長期來看是有利的。
    https://tinyurl.com/ygthxuqs

    *【華人置業正計劃悉數出售所持中國恆大股份】
    華人置業目前持有7.5109億股恆大股份,持股比例為5.66%。該房地產投資公司因恆大股價最近大幅波動而感到不安,也憂心於恆大的財務狀況。
    https://tinyurl.com/yj4brw9c

    *【恆大困境反映的去槓桿努力真的對中國經濟有利嗎?】
    如果中國的去槓桿努力能引導信貸提振生產率,那從長遠來看,這對中國經濟增長是有利的。然而中國政府同時在擴大對經濟的控制,進而削弱了這種前景。
    https://tinyurl.com/yfdotdxk

    *【恆大危機加劇需求面擔憂,鐵礦石價格下挫】
    席捲中國恆大集團的危機正導致鐵礦石價格下跌,投資者擔心龐大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所遭受的壓力將導致鋼鐵需求下滑。
    https://tinyurl.com/yfvtna9t

    *【外國企業說他們感受到了中國向內轉的影響】
    兩個商業遊說團體分別發布報告稱,隨著中國通過保持邊境關閉、越來越多地偏袒國內公司而日益向內轉,在中國經營的跨國公司感覺受到影響。
    https://tinyurl.com/yk3wsoy6

    *【螞蟻集團將與中國政府全面分享消費者信用數據】
    花唄的信用數據將被全面納入中國央行的徵信系統,這是螞蟻集團向中國監管部門主要方向靠攏的重要一步。
    https://tinyurl.com/yhcjo4eo

  • 信貸會影響聯徵嗎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信貸會影響聯徵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9 10:31:49
    有 191 人按讚

    譚新強:中國未能講好自己非常好的故事
    文章日期:2021年7月9日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我已詳細分析過美國現在最核心的影響力來自傳媒的近乎壟斷的優勢,正好體現數據年代的特性。非常可惜,亦非常危險地,中國似乎仍不太明白傳媒的重要,雖然經常說要講好中國的故事,但在行動上未必一致。

    近日的互聯網監控風波,愈演愈烈,滴滴(美:DIDI)上市事件,是一場非常不好笑的鬧劇。真正實情,我非內幕人士,並不知曉,幸運地亦未有參與此交易。但從公開信息看到,最主要問題是滴滴竟然斗膽違命去美國上市。我同意中國重要企業不應去美國上市,但源頭問題是為何那麼多中國企業,尤其互聯網行業,喜歡到美國上市?似乎答案竟然是因為中國內地根本不喜歡、不批准他們在A股上市!主板上市條件較嚴謹,有盈利要求,所以很多增長型初創科技企業不符合要求,無可厚非。為解決此問題,因此兩年前,上海科創板應運而生,放鬆上市盈利要求,採取較靈活的註冊制,實屬明智之舉。不過,經螞蟻上市被叫停一役後,情况愈來愈明顯,原來監管者已作出一個頗令人驚訝的重要價值觀判斷,簡單來說,他們竟只認為硬件行業如半導體、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等才算高科技!在他們眼中,互聯網服務行業,包括創新金融、共享經濟、新媒體等等,竟然根本不算是高科技,所以沒有資格在科創板上市!大家還記得數年前,什麼「互聯網+」概念,被捧上天的情景嗎?

    滴滴和其他不少倚賴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投資的企業,都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架構,有在限時間內(一般7年)確有上市套現壓力,不少投資者為外資亦是事實,所以既然不能在中國內地上市,才會考慮去美國上市,可算是半被逼出來的困難決定。誰不知道VIE是長期灰色地帶?誰不知道中美鬥爭日趨激烈,在美國上市有隨時被制裁,被迫退市,甚至被凍結的風險?現在的說法是這些企業應選擇來香港上市,當然歡迎,但真的就可解決所有問題嗎?奇怪和不合理地,香港雖是中國一部分,但金融上仍屬境外,VIE架構問題仍然存在。內地資本帳仍受嚴控,基本上只有能進港股通名單的企業才稍有希望。當然,近年看到,連香港也逃避不了美國制裁的魔爪,老實講,甚至聯繫滙率頭上都有一把刀!

    近日滴滴和其他多宗類似事件,再次引發新一輪國內外投資者恐慌,中概股和港股再次大瀉,中國股市繼續短期長期落後於美股。以我有限智慧,就無法理解此舉如何有助於講好中國本來真的很好的故事!

    中國媒體力量微弱 對內外傷害巨大
    中國媒體力量微弱,講不好自己的故事,對外對內(尤其香港)的傷害非常巨大,絕對不容忽視。

    (1)全世界媒體被美國和西方壟斷,在新疆、香港、台灣、南海和疫情等等事件上,指鹿為馬難、隨意抹黑,嚴重增加不少國家和外國人對中國甚得民意的和平發展的誤解,反而產生嚴重偏見。如中國媒體(必須是民間獨立的才有公信力,香港仍有此空間)繼續缺乏任何話語權,不能化解誤會,無法替中國打造符合事實的好形象,那麼全球局勢必將變得愈來愈緊張,甚至逐漸走向間接或直接武裝衝突的邊緣。請緊記中美都是核武大國(雖然美國核彈數量是中國的20倍),後果堪虞!

    (2)不止對外講不好自己故事,對內尤其在香港,亦有極不良後果。香港過去數年,除實質問題如房屋和經濟發展外,最重要的失敗當然正是傳媒和教育(其實也是媒體的一種)。中國內地不止經濟起飛、和平崛起,在超級大國來講,非常難得和罕有,值得表揚。近年肅貪、環保改善、人權的進步,以及整體人民素質的大幅度提升,但竟然在旁邊的香港,奇怪地很多人懵然不知,反而加深對中國的誤解。因此才會出現2019年的恐怖暴亂。

    過去一年多,受到疫情影響,再加《港區國安法》和執法較嚴,整體社會總算回歸平靜,當然所謂深層次問題,仍然未曾解決,只是把不滿情緒壓得更深。7月1日的自殺式恐襲事件,當然非常恐怖,但其實不算意外。其後部分社會人士竟表達對恐怖主義的所謂同情甚至支持,當然令人更憂心,但亦是可預見之事。如不能馬上以道理、人性,以及有效教育和媒體來說服這些人,可能為數200萬以上,未來情况必變得更危險。近日被揭發的恐怖分子集團,首領竟是大學行政人員和中學教師,成員為未成年學生!看清楚教育和傳媒出了大錯的惡果了嗎?

    美瘋狂抹黑華詭計 或已得逞
    (3)講不好中國的故事,經濟上的損失就更加明顯了。貿易上,近年經常被美國和西方誣衊,偷、搶、抄襲、劣質、蝕本傾銷、操控貨幣、竊聽、危害國家安全,你想得出及想不出的都有。中國無法自辯,結果是貨物被無理徵收關稅,都是違反世貿(WTO)規則的,美國不是整天在講什麼國際秩序和遊戲規則的嗎?不止貿易的關稅(中國也被迫需要報復),對中國的嚴重誤解而帶來的歧視,更嚴重影響中國對外投資、收購科技企業、擴展國際市場,甚至採購重要原材料等等。

    中國的融資成本亦大大提升。中國中央政府的負債率不到30%,美國已超過了100%,但不公平地,美國信貸評級仍為Aaa(穆迪)及AA+(標普),中國反而只有A1及A+。因此,美國10年債息只有1.3厘,中國CDS(信貸違約掉期)反而高美國近40點子。中國企業債的融資成本,比美國企業高更多了。股市融資成本的差距就簡直到了極端的地步,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高達30倍,恒指只有「可憐」的12倍左右,即使較佳的滬深300指數亦只有約18倍。意思是如中國企業需要配股融資,成本近乎雙倍!融資成本高企,亦當然嚴重影響在科研方面的規模,和整個中國科技進步的速度。另一方面,中國投資者亦因此賺少很多錢,甚至蒙受巨大損失。

    (4)除以上傷害外,其實我最憂心的是,美國瘋狂抹黑中國的詭計,不幸可能已得逞。美國極可能故意激怒中國,鼓起國家主義和民粹,變得不止排外,加上因疫情長期封關,已逐漸墮進圍城受困心態,甚至有點偏執狂(paranoid)。

    科網龍頭企業確需要監管,防止壟斷,個人數據私隱權和國家安全當然重要,防止外資過度操控重要企業運作,影響國家利益亦有一定道理。但與如何幫助中國企業打進超重要的國際市場,不斷發展和加長賽道,增加相對美國FAAMNG之類超巨型科技企業的競爭力等考慮,作出一個最佳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數年前,騰訊(0700)和阿里巴巴(9988)的市值,與Google和Amazon(美:AMZN)等,叮噹馬頭,至今連facebook(美:FB)市值都曾超過1萬億美元,已遠遠拋離所有中國企業。市值是可隨時化作收購合併、投資科研和招募人才的彈藥,互聯網各行業的網路效應極強,此全球競賽猶如600年前的航海探險年代,如再次讓西方勝出,這些行業,包括最重要的傳媒話語權,或將被這些美國資訊科技龍頭再壟斷數十年!

    華勿每事與美對着幹 鬥氣墮圈套
    即使中國加倍努力,要逆轉此劣勢已很不容易,但痛心的是見到內地近月最流行的所謂「內卷」和「躺平」文化。面對激烈競爭,個人層面上的放棄已非常悲哀和無奈,若出現在國家層面上,就更加要不得。中國怎可以放棄全球互聯網業務的重要國際競爭,反而只集中精神在內鬥!我明白把餅分得較平均的重要性,但絕不可以因此而忘記把餅先弄大更重要!怎可能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

    雖然美國確實非常針對中國,但不等如美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錯的,中國更不應墮入圈套,故意鬥氣,每件事都跟美國對着幹。美國QE確帶來嚴重貧富懸殊問題,但如在2019年COVID疫情時,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採取相反貨幣緊縮政策,後果極可能更差,有如1930年代的大蕭條,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通縮和大量國家破產和人民自殺甚至被屠殺的慘况。美國的確是雙重標準,令人氣憤,但不等如中國應過早收水,可以導致信貸危機。

    美國放縱互聯網龍頭,facebook和Twitter(美:TWTR)等散播大量fake news,確罪孶深重,搞亂社會,甚至累死很多人,美國政府也知道,也在考慮監管,但他們亦知道這些企業對美國霸權,不止經濟,尤其控制傳媒話語權的超重要性,所以絕不會輕舉妄動。所以如中國明白此點,何堪過度打壓中國的互聯網龍頭企業?

    字節跳動未來發展 具重要啟發性
    似乎有些人甚至有點懷疑某些企業的忠誠度。的確差不多所有重要互聯網企業,都有不少外資參與,整體來說,這是好事,國際間互相投資和貿易,正是加深文化和經濟交流的好方法,對保持世界和平亦有很大幫助。國家安全當然非常重要,但相信大部分國際投資者的出發點純粹是賺錢,並無政治目的。流行說法是西方商界已不再如10年前般支持中國(主要是中國已成為競爭對手),但非常肯定的是華爾街仍然非常支持中國,毋須過於捕風捉影。

    現在處境最尷尬,為最重要企業之一但仍未上市的字節跳動。抖音加TikTok的每月活躍用戶(MAU)多達19億,估計市值高達4500億美元,是最具潛力的中國新媒體企業。它的未來發展,對中國媒體的國際發展方向和資本市場發展,都有重要啟發性,希望能走上正確之路。

    (中環資產擁有騰訊、阿里、facebook、 Apple、Amazon、Microsoft、Netflix和Alphabet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