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
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買的,否則這就和背著媽媽玩電腦遊戲充錢一樣,是不太行的,因為這不是你賺的錢。”甚至還非常可愛地稱15歲孩子的娛樂應該在院子裡踢毽子、跳橡皮筋就夠了。隨後小助理提到了李佳琦的表妹劉柏辛在15歲時就很有錢,對此李佳琦則表示:“如果你15歲有經濟能力的人,那麼你可以。”
這一系列操作遭到網友的刷屏,紛紛點贊評論稱李佳琦三觀正,媽媽們也稱這樣的主播才讓人放心。15歲的孩子尚且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容易跟風買東西。網絡上也常有未成年受主播誘導打賞禮物、隨大流購買奢侈品等五花八門的新聞。
正如賈樟柯曾在一次採訪中說的:“20歲有20歲的經濟模式,25歲有25歲的,不必試圖去跨越它。16歲的女孩沒必要因為沒有LV或者迪奧的包而焦慮,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跨越他年齡段的慾望。”誠然,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並不單單是未成年孩子才的慾望,甚至於成年人或中年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因為處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很難擁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
1、繁華升騰慾望,慾望供養迷茫。
很多人在物質上有很迫切的渴求,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他們追求完美以期達到極致,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這是人之常情,同樣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有點操之過急。
我們處於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太容易接收到各類資訊,因而迫切地想要迫使自己跟上這個時代的繁華。於是奢侈品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車子、房子成了衡量一個人的最終指標。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很難有人能真正做到不去升騰自己的慾望。
從進化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慾望已被寫進基因的生物本能。慾望來自於靈魂本身,無法避免。似乎從這個角度看來,那些網絡上勸導人們對自己好一點,引導人們“買買買”的所謂心靈雞湯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實際上這樣的超前慾望導向卻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了焦慮與迷茫的裹挾之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給一群幼兒發了一些糖,並允諾不吃糖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剛開始,所有孩子都能忍住不去吃糖,可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個別孩子開始抵擋不住美味的誘惑,結果接二連三,大多數孩子都吃掉了糖,只有很少幾個孩子忍住了慾望。後來發現,吃掉糖的孩子長大後多碌碌無為,而那幾個忍住慾望的孩子都創造出了一番輝煌。
馬卡連柯說過:“意志——這不單純是慾望和慾望的滿足,同時也是慾望和制止,慾望和放棄。假如你的孩子僅僅受到自己的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最大的意志的。”
能夠具有強大的意志去制止那些跨越了年齡段的慾望,才能讓自己不陷入焦慮與迷茫的怪圈。
大一的時候,有位室友曾說過她深信的一句話是:“女孩子一定要有好的口紅。”因此在她的桌上擺著一排顯眼的聖羅蘭、YSL、MAC等等,而她的家裡對她又比較嚴格,一個月1000的生活費,扣除名牌口紅的開銷,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一月過半就開始節衣縮食。用身體健康換來慾望的滿足,值得嗎?年輕就應該擔心自己的見識、知識夠不夠,何苦要跨越本年齡段的慾望。
阿蘭.德波頓說:“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把控自己的慾望,讓慾望鞭撻自己,而不是被慾望反噬,這樣才能從慾望所衍生出的焦慮與迷茫中走出來。
2、找到自己的經濟模式,慾望才會適時實現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年齡段內,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而非15歲為了買LV和奧迪包包發愁,25歲為了買下套房而苦悶。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句俗語,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
賈樟柯說:“應該隨著我熱愛的工作和事業,來改善財富的狀態。你一定要想辦法讓想做的事情為你帶來財富,而不是迷失在追逐財富的過程裡。”
生活富足其實來源於自我認知的幸福感滿足。與其拿著4000的月薪,分期去高檔餐廳打卡,刷爆信用卡只為買下一個LV包包,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獲得長遠發展上。
很多人卻囿於慾望止步不前,迷失在追求財富的過程裡,永遠無法改善財富的狀態。
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是這麼說的:
紐約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裡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處在這個階段就不必去張望下一個階段的人所達到的的經濟水準,更不應該盲目又費力地跨越著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慾望。從今天開始,在自己的時區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步程,克制骨子裡的慾望,該得到的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跨越年齡段的慾望,正在毀掉你的人生,需謹慎】
#elitesinsider
#智慧舆人生
#分享
#學習
#共勉之
#夢想
#賺錢
#思维
#勵志
#行動
信用卡身份象徵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買的,否則這就和背著媽媽玩電腦遊戲充錢一樣,是不太行的,因為這不是你賺的錢。”甚至還非常可愛地稱15歲孩子的娛樂應該在院子裡踢毽子、跳橡皮筋就夠了。隨後小助理提到了李佳琦的表妹劉柏辛在15歲時就很有錢,對此李佳琦則表示:“如果你15歲有經濟能力的人,那麼你可以。”
這一系列操作遭到網友的刷屏,紛紛點贊評論稱李佳琦三觀正,媽媽們也稱這樣的主播才讓人放心。15歲的孩子尚且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容易跟風買東西。網絡上也常有未成年受主播誘導打賞禮物、隨大流購買奢侈品等五花八門的新聞。
正如賈樟柯曾在一次採訪中說的:“20歲有20歲的經濟模式,25歲有25歲的,不必試圖去跨越它。16歲的女孩沒必要因為沒有LV或者迪奧的包而焦慮,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跨越他年齡段的慾望。”誠然,每個年齡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並不單單是未成年孩子才的慾望,甚至於成年人或中年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因為處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很難擁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
1、繁華升騰慾望,慾望供養迷茫。
很多人在物質上有很迫切的渴求,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他們追求完美以期達到極致,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這是人之常情,同樣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有點操之過急。
我們處於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太容易接收到各類資訊,因而迫切地想要迫使自己跟上這個時代的繁華。於是奢侈品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車子、房子成了衡量一個人的最終指標。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很難有人能真正做到不去升騰自己的慾望。
從進化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慾望已被寫進基因的生物本能。慾望來自於靈魂本身,無法避免。似乎從這個角度看來,那些網絡上勸導人們對自己好一點,引導人們“買買買”的所謂心靈雞湯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實際上這樣的超前慾望導向卻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了焦慮與迷茫的裹挾之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給一群幼兒發了一些糖,並允諾不吃糖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剛開始,所有孩子都能忍住不去吃糖,可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個別孩子開始抵擋不住美味的誘惑,結果接二連三,大多數孩子都吃掉了糖,只有很少幾個孩子忍住了慾望。後來發現,吃掉糖的孩子長大後多碌碌無為,而那幾個忍住慾望的孩子都創造出了一番輝煌。
馬卡連柯說過:“意志——這不單純是慾望和慾望的滿足,同時也是慾望和制止,慾望和放棄。假如你的孩子僅僅受到自己的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最大的意志的。”
能夠具有強大的意志去制止那些跨越了年齡段的慾望,才能讓自己不陷入焦慮與迷茫的怪圈。
大一的時候,有位室友曾說過她深信的一句話是:“女孩子一定要有好的口紅。”因此在她的桌上擺著一排顯眼的聖羅蘭、YSL、MAC等等,而她的家裡對她又比較嚴格,一個月1000的生活費,扣除名牌口紅的開銷,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一月過半就開始節衣縮食。用身體健康換來慾望的滿足,值得嗎?年輕就應該擔心自己的見識、知識夠不夠,何苦要跨越本年齡段的慾望。
阿蘭.德波頓說:“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把控自己的慾望,讓慾望鞭撻自己,而不是被慾望反噬,這樣才能從慾望所衍生出的焦慮與迷茫中走出來。
2、找到自己的經濟模式,慾望才會適時實現
吳昕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自己大學時的一次經歷。她說自己曾有一次機會參加電視台的面試,寢室的朋友對她說可以買一件好的裙子去面試,於是她們在逛街時找到了一條大概四百五十塊錢的裙子,而當時吳昕的生活費是一個月500塊錢。
寢室的朋友勸她買下這條裙子,自己可以把錢借給她,並承諾等面試成功了她就可以賺錢,賺了錢就可以把錢還給自己。而吳昕站在那條裙子的面前,想了很久,最後也沒有向室友借錢買這條裙子。
採訪中吳昕說的這句話可以讓很多人都找到自己的焦慮之源到底從何而來,吳昕說:“我覺得有很多事情,它不是靠你外在的東西來支撐,它是靠你自己的信念和你自己的自信。”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年齡段內,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下的經濟模式是怎樣的,而非15歲為了買LV和奧迪包包發愁,25歲為了買下套房而苦悶。 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這句俗語,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
賈樟柯說:“應該隨著我熱愛的工作和事業,來改善財富的狀態。你一定要想辦法讓想做的事情為你帶來財富,而不是迷失在追逐財富的過程裡。”
生活富足其實來源於自我認知的幸福感滿足。與其拿著4000的月薪,分期去高檔餐廳打卡,刷爆信用卡只為買下一個LV包包,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獲得長遠發展上。
前段時間一條新聞中有一名36歲女子為了買奢侈品欠下170萬的巨額債務,十幾張信用卡來回刷,這名女子稱刷卡的時候並不覺得花的錢多,只想著自己總會還掉債務的。最終的結果是,她為了還掉債務想要賣掉父親唯一的房子。得不償失,擺著一床的名牌包包,卻讓忙活大半輩子的父親,落一個無家可歸的結局。
尼採曾說過:“使慾望得到昇華才能防止慾望的泛濫。”很多人卻囿於慾望止步不前,迷失在追求財富的過程裡,永遠無法改善財富的狀態。
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是這麼說的:
紐約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裡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經濟模式,處在這個階段就不必去張望下一個階段的人所達到的的經濟水準,更不應該盲目又費力地跨越著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慾望。從今天開始,在自己的時區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步程,克制骨子裡的慾望,該得到的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跨越年齡段的慾望,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信用卡身份象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不是昨晚因為看到陳夏民 Sharky Chen 在IG發了一篇策展感想文,我可能不會發現原來今年「獨立出版聯盟」、「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以及眾NGO團體,將本來要在國際書展展出的攤位,拉到松菸5號館來舉辦為「獨字公民書展」。今天是最後一天,到晚上20點,如果你現在看到文,不要看完也沒關係,快點搭車到松菸5號場館,免門票入場。
.
好,該宣傳的快速講完,來談談我逛完展的感覺。
.
在櫃台拿到兩本看起來概念很像的簡介,「讀字浪濤」、「讀字破浪」。熟悉夏民這群獨立出版人在國際書展的策展形式會明白,這是他們讀字10年來的策展系統。宛如在幫2020年疫情下註解一般,簡介上寫著「每一本書都是沖刷時代的浪濤,脆弱時、痛苦時、厄運如消波塊橫亙眼前去路時,記得打開書本,遁入字裡行間之海,自在泅泳,重拾信念價值。」
.
2020沒了書展,獨立出版人依舊乘風破浪,將原先規劃的活動與企劃轉化成一波波小波浪,先到台中展出「讀字十年特展」,再轉到線上的跨界文字對談「演技派的書籍搭訕術」,甚至還有YT頻道實境秀「閱閱遇事」等,我也會在有空時收看夏民在每週於逗點文創結社FB的直播廣播—— 《閱讀沒有句點》。
.
是的,閱讀沒有句點,2021 以為國際書展將要重啟,卻被捲土重來的疫情迎頭又是一棒,連續兩年為了參加國際書展增刷的書籍庫存,成了各獨立出版社最沈重的壓力,全國各地書店也無法消耗突然暴增的庫存。
.
移轉到松菸5號倉庫的書展是這兩年沒能展出的讀字系列策展總和。以讀字破浪為名,展場中放置許多消坡塊書櫃以及裝置,象徵即便疫情如洪水猛獸,獨立出版人仍像一顆顆消波塊一般挺立於波浪之中,繼續興起各種讀字大波小浪。
.
每年為了支持獨立出版,我都會把一些想買的書累積到書展的時候以現金購買。畢竟這些現金能直接進出版社口袋是最好,不然還要上繳給一些電商平台或信用卡公司也是頗傷。最近對台灣國內各地方深度特色挖掘的內容頗有興趣,加上我有在收集本地雜誌系列,一口氣將書系買齊,此外另外推薦兩本書。
.
一本是林峰毅 Nabis Lin 的《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看到封面標題想到位在師大夜市附近的獨立音樂表演場域「地下社會」,習慣拿起新書時也看看書本裝幀設計師,「唷,設計師跟作者同名呢。」然後再翻起書頁看了幾行字,「師大的街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大人不進公園,小孩不去夜市』。」充滿推理懸疑的文字引人入勝,當下就決定購買。後來搜尋了一下資料,原來林峰毅既是出版社社長、小說作者、設計師,也負責了這次讀字公民書展的空間展場設計。我想,一個注定要發光的創作者,不會因為身在什麼場域,就阻礙了他的萬丈光芒。
.
第二本為既是設計師也是編輯的 王離 所寫的詩集《編輯》。或許是近鄉情卻,自己的書不是自己設計,而是交給海流設計處理,編輯工作則是交給夏民。書籍封面寫著「三十之後/被日子醃著/曾經成形的/漸漸萎縮/曾新鮮的肉/多已變餿」短短幾句很符合我對王離那精準又少言的人格印象。他重新拾起作者初心,將自己其他兩個身份放心地交給兩個好友操刀,這本詩集像是用現代詩的體裁紀錄他這幾年在出版業界的見聞,也將自己浪擲於出版的這些青春,做成年輪切片讓人翻閱檢視,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總之,如果你很有耐心看到這裡,快點去書展買點書吧!真的沒時間去就在線上買買你想買的書也是可以!
#讀字破浪
#讀字公民書展 到4/6 (二)20: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時間:4月1日至6日,上午11點至晚間8點
入場:免費實名制入場,請攜帶身分證或mycode 台北隨行碼(二者擇一即可)供工作人員掃描,展場內須全程配戴口罩,禁止飲食。
信用卡身份象徵 在 PassionTimes 熱血時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莊元生:廣告、影視與人心】
年約四五十歲的香港人,也許記得殷巧兒主持的「小學校際常識問答比賽」。其贊助商是恒生銀行,因此廣告時段不斷由女歌星葉麗儀重覆唱著:「小莫小於水滴,匯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聚成大地四方。」至於廣告畫面,則是一名小男孩雙手合掬水滴,灑落身前一棵幼苗,身後陽光燦爛。然後是廣告旁白:「勤儉就是美德,儲蓄可以致富。」
猶記得信用卡剛推出時,因為難得,故一卡在手就是身份象徵;可是,不知由何時開始,信用卡愈來愈容易到手。這種商業手法是種意識型態,加上潛移默化地經常聽到電視廣告口號:「使得多,賺得更多!」、「簽賬愈多,著數愈多!」先使未來錢的觀念變得習以為常。
器物不同,反映時代變遷,亦見人心。上年紀的朋友,所謂「老香港人」,每遇寒冬,心底也許會響起一則經典廣告的開場白:「我硬係唔知點解著咁多衫都有咁凍嘅?」而廣告背後的佈景,是人手繪畫的郊野山水,雖然非常老土,但卻十分經典 - 每年入冬,窗外呼呼寒風之時,電視上都會再次出現此一廣告,似在提醒我們對季節變遷的記憶。前幾年在電視還能看見這個廣告,近來卻已不見了。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2-28-2021/70417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莊元生 #電視廣告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App 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