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萬的網紅報時光UDNtim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94年保麗龍餐盒】#吃過保麗龍便當嗎 #保麗龍 #1994年 #環保 1980年代為了防止肝病傳播 保麗龍餐具曾被視為改善飲食衛生的良方 衛生當局還帶頭推廣此類免洗餐具; 然而也因保麗龍不易分解、體積大等特性 在回收處理與環保上造成問題。 90年代後環保意識提高 保麗龍使用也隨禁令逐漸減少...

  • 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7 17:07:40
    有 4,181 人按讚

    【1994年保麗龍餐盒】#吃過保麗龍便當嗎 #保麗龍 #1994年 #環保

    1980年代為了防止肝病傳播
    保麗龍餐具曾被視為改善飲食衛生的良方
    衛生當局還帶頭推廣此類免洗餐具;
    然而也因保麗龍不易分解、體積大等特性
    在回收處理與環保上造成問題。
    90年代後環保意識提高
    保麗龍使用也隨禁令逐漸減少,
    對比十年前後的不同報導
    也見證社會觀點與政策的轉變歷程

    #不環保但有點懷念
    #吃便當的滋味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4/03/12
    圖說:全省回收的保麗龍,約有八成是以焚化的方式處理,圖為使用保麗龍餐盤示意圖。
    攝影:聯合報 徐世經

    歷史新聞

    【1994-03-13/民生報/01版/焦點新聞】

    保麗龍回收 環保新經驗
    回收率雖近四成 但與紙餐盒相較環保成效優劣待分析

    【記者 楊智明/報導】十年前保麗龍餐具還被當作肝炎的剋星,十年後卻被指為環保的殺手。這個月,國內保麗龍餐具的回收率朝百分之四十挺進,回收製成的二次塑膠料也製成各種塑膠用品,開創了新局,也凸顯了新問題。

    環保團體近年來不斷呼籲減量、甚至不要使用的保麗龍容器,在國內始終供不應求;而大眾認為「比較環保」的紙餐盒,也由於大量消耗原生木材、缺乏回收管道和塗佈餐盒上的塑膠薄層,使廢棄物難以分解,成為環保負擔。

    記者隨著資源回收車走訪高密度的攤販、店頭餐飲、超市,店家們表示保麗龍質輕堅固、保溫、便宜而且處理方便,仍是最受歡迎的選擇。然而為了在「生意」和「環保」上取得平衡點,全省已有超過五千個以上的回收點參與保麗龍餐具的回收運動。

    上個月,廢棄保麗龍餐具的回收量已突破百分之三十七。回收的保麗龍廢棄物,有百分之二十製成二次塑膠料,再生製成其他的塑膠消費品。而國內資源回收商及古物商認為廢紙容器的價值不高,到目前還沒有回收的意願。

    國外消費者接受紙餐具,是因為經過掩埋處理後,這些紙品會自行分解。然而環保署去年八月就公布「紙板製成,並於其上作塗蠟處理,或塗佈塑膠薄膜之紙容器,為不易清除、處理及含長期不易腐化成分之一般廢棄物。」

    根據資源回收團體最近的調查,有四分之三的消費者認為紙餐具比保麗龍環保。這樣的認知與國際間並無差異,不過國內紙餐盒特殊的加工過程,卻沒有辦法達到環保的效果。

    到底是已漸具回收成效的保麗龍比較環保,還是大量被丟棄、同樣不易分解的紙比較環保,這個問題已不是國外的環保經驗能夠解決。國內也應該對這兩種資源在本地的使用經驗,作進一步分析。

    【1983-04-10/經濟日報/12版/觀光旅遊版】

    衛生餐具質輕價廉 銷售數量逐年上升

    【本報訊】據統計,國人罹患肝病的比例連續數年均高居世界首位,而且,數字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項怵目驚心的統計,終於使一向習慣暴飲暴食、漠視餐飲衛生的國人,開始為自身生命安全著想,衛生餐具遂一躍而為熱門產品。

    衛生餐具(用即丟餐具)一般分餐盤容器及竹木器具二部份。前者有自助餐盤、餐碗、便當盒、排骨碗、蛋糕盤等。材質以寶麗龍或PSP(PS發泡布)為主。其特徵為質量輕、具保溫效果,價格低廉,衛生方便。竹木器具部份則有竹筷、竹籤、竹叉及早期便當用之薄木片等,另有塑膠之叉刀,用於蛋糕切食。是類產品的特徵為小巧、簡單,部份甚至可以重覆使用。

    據業者指出,衛生餐具係於十七、八年前由澳洲發明上市,其後傳至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我國則於六十四年左右自日本引進;初期,由於國人節儉與保守習慣,認為餐具使用一次即丟非常可惜,有暴殄天物之嫌,故市面採用極其有限,僅有少數便當供應商店或速食餐館長期使用。一般大餐廳、飯店仍沿用氣派、美觀之陶瓷餐具及方便的塑膠餐具。其後,在衛生機關不斷灌輸國人使用衛生餐具觀念之後,國人始紛紛採用衛生餐具。

    國內目前製造PSP原料的供應工廠有五家,分別在台北縣二家、幼獅工業區一家、台中、員林各一家。上述五家原料工廠的PSP產品,則轉交全國各地約卅家左右的加工業者,以產製各類免洗餐具成品供應市場需要。這近卅家業者每月總產量高達六百噸之多。PSP餐具既因時勢所然,成為未來餐具的主流,故業者雖然利潤微薄,卻家家生意鼎盛,尤其自助餐、路邊攤、便當館、一般餐館大量採用後,銷售量節節上升,已令許多有意賺錢的投資人躍躍欲試。在市價方面,PSP材質大型每組為新台幣一元三角左右,小型僅為一元上下,在石油降價,業者產能大增的刺激下,雖然需求有增無減,但目前價格仍持平未動。

    展望未來衛生餐具的市場,套句業者樂觀的估量,正是光明燦爛,財源廣進。

  • 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 在 我是EE媽 我的幸福態度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22 12:00:02
    有 2,485 人按讚

    #為什麼要為了塑膠垃圾爭吵?
     
    家人:「就跟你們說這種塑膠直接丟掉、不用回收,聽不懂嗎?」
    EE媽:「保麗龍、塑膠本來就應該分類做資源回收,
         二十幾年前,我讀國小學校就這樣教了…」
    家人:「這種東西沒有錢回收場就是不收,
        人家也是直接丟到垃圾場裡去!」
    類似的對話,在我家三不五時就會上演一次,有時候都會想…為什麼要為了垃圾爭吵?
     
    媽媽們都知道,不管自己是料理還是外食,其實一個家庭光是三餐就製造了不少的垃圾,特別是講求快速、便利的現在。EE媽是在懷孕有小孩以後,當時塑化劑議題吵得很兇,就因為「吃塑化劑會讓兒子的雞雞變小」(笑),正式開始重視與養成減塑習慣,外食自備筷子、湯匙、餐盒、食物袋,購物時自備環保袋,或是把商品直接放入包包裡,很多老闆都會稱讚很環保,買飲料帶環保杯還會有優惠,也盡量選擇傳統市場買菜,說真的,這樣垃圾量大大減少許多,非常直接的有感!
     
    雖然家人看到會說:「這樣妳要洗很多餐具很麻煩以外,洗碗精還不是會造成水汙染。」洗碗精可以選擇不破壞環境的成份,有許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問題,是要做跟不要做而已。
     
    像在雙北就有幾家”無包裝商店”,有點像是傳統雜貨店升級版,但是更加環保、減塑!一些穀類、香料、麵條、果乾、餅乾、清潔用品等等,都是採用裸裝方式來販售,目的就是希望能「重複使用、重複填充」,減少一次性塑膠用量,像EE媽自備了EE小時候用的水杯、副食品盒、空瓶,還有市售的麵條的夾鏈袋,這些東西都是當初覺得功能性就還很好,丟掉了很浪費就留了下來,裡面販售的沐浴用品、洗碗精也都是對環境不造成傷害的成份,這樣是不是就解決了多數人的疑慮了呢!
     
    無包裝商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用多少、買多少」,有許多單身族、小家庭很多東西用量不大,或是想嘗試新產品不知適不適合自己,就可以先買少量回家用看看,省錢也不浪費東西,真的是很喜歡這樣的商店概念。

    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無包裝商店了,許多減塑模式也能被消費者所接受,若要讓減塑的影響力更大,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鄰居各大超市、超商能夠共同響應綠色和平正在推動的超市減塑專案,EE媽就覺得超市裡許多食材可與傳統市場一樣,不需要塑膠包裝,像是蔬果類、蛋、海鮮等都可以裸裝,讓消費者自備容器去購買的,超市賣場的改變,能夠也為我們帶來消費模式的改變,這樣就能從消費者影響到供應商,就能從源頭減少塑膠包裝的產生,真正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
     
    所以環保並不是只有資源回收而已,最根本就是減少垃圾量,希望你們也能夠一起加入減塑的行列,並且支持減塑商店,讓這樣的模式可以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採用,讓臺灣更靠近無塑!
     
    #綠色和平 #超市減塑 #不塑我的菜
    #我含鐵湯匙不含塑膠湯匙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更多減塑模式或商店,請見:https://act.gp/3fgEkf2

  • 保麗龍可以回收嗎新北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29 16:37:40
    有 339 人按讚

    今天晚上十一點公共電視會播林美虹《新娘妝》,舞劇改編李昂小說《彩妝血祭》,很精彩的舞作。以下是去年跟編舞家林美虹的訪問。

    《招魂的母親》

    「要真誠的走路、用自己的經驗走路,不要刻意!要知道你力氣用在哪裡,走出來的時候,像雲朵一樣。」編舞家長髮隨意盤在頭上,一身寬大的袍子,下達指令果斷而明快,排演場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或者昂首闊步,或者亦步亦趨。她此次帶《新娘妝》到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做亞洲首演,迴響熱烈,蔡英文總統亦到場觀賞。首演前七天,奧地利來的舞者與台灣遴選的群眾演員首次搭檔彩排。舞作改編李昂小說〈彩妝血祭〉,故事取材228,民族的傷痕被噤聲,冤屈從中文小說被改編成德國舞蹈劇場,從德國、奧地利巡演50幾場,終於回到台灣。

    群眾演員捧著塑膠材質打造的石塊走位,石頭刻著「228」,他們詮釋228受難者家屬,舞者扮演受難者魂魄,親人退場後,鬼魂跳上石塊,在自己的墳上起舞,「你們現在抱石頭都還像抱保麗龍。你們不一定有228受難者家屬的回憶,但想想你們生命中失去的家人、情人和友人,有遺憾嗎?有來不及說出口的話嗎?你們要在這塊石頭找到自己失落和情感的連結,說出那一句說不出口的話,和自己和解。」說是彩排,更像是心理治療,她的口氣突然和緩下來,像媽媽哄著跌倒哭泣的小孩。

    鄭南榕的女兒鄭竹梅也徵選上群眾演員,排演一開始,情感連結自然是30年前為言論自由焚身的父親,但過程中想到228受難者,便不由自主地緊抱石頭,想安慰亡靈,也被懷中石頭安慰了,「我在過程得到更多的是勇氣,一個人也許會受不了,但很多人一起難過,彼此相擁,抱頭痛哭,你知道你不孤單,面對苦難,可以靠群眾的力量走過去。」

    那編舞家在創作中,自身情感的連結又是什麼?「我在找自己童年的空白和失聯。我很幸運家裡並沒有228受難者,但我在回首為什麼我對(228)這件事情一點都沒感覺?為什麼我會錯過這個我應該會很關心的題材?」

    林美虹是羅東人,父親是小鎮醫生,她在家中7個小孩裡排行老6,從小學舞,「我每天都很期待車子來載我去舞蹈教室。對跳舞最早的記憶是幼稚園吧,有一次老師在試她的硬鞋,她在鏡子前跳,我在她後面模仿她跳,因為太專注,沒注意到她噠噠噠往後退,把我撞倒了。」

    她10歲進蘭陽舞蹈團,是第一期學員,舞團採學姊學妹制,團員用餐,學妹要幫學姊盛飯。白天上課,晚上學舞,跳完舞還要寫隔天學校要交的作業,一邊寫,一邊打瞌睡。小小年紀不覺得苦?「因為我很愛跳舞,沒有別的念頭,當時也不覺得苦,只是後來回頭看,會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奇怪呢?我完全沒有跟家人出去玩的回憶。」

    16歲考取獎學金,赴羅馬國家舞蹈學院學古典芭蕾,「有時候一堂課老師會給十分鐘,讓我們做自己想要做的動作,或者給一段音樂要我們即興跳舞,那帶給我很大的快樂,我很確認編舞這條路是一生的職志。」16歲的少女出國,最初的念頭是學成歸國,可以在蘭陽教學妹,可放洋才發現世界如此遼闊,可以去闖一闖,再回首,已經44年過去了。

    她刻意不在華人圈走動,儘管同胞煮的東西很好吃、和他們聊天很輕鬆,跳舞的人終日相伴的只有練舞留下大大小小的傷痛。懷念的食物不去吃就不心痛,她和故鄉唯一連結是一個禮拜一封的家書,「打電話是農曆三大節,要去市中心,去他們的電信局,排隊抽號碼牌,去一個小的電話亭講,而且要講很快,因為很貴。」出國44年,她沒有回台過一次農曆年。

    當然也不是沒想過回家,24歲學成歸國之際,無意間看到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家在山的那邊》,感到震動,又從羅馬跑到碧娜當系主任的德國福克旺藝術學院攻讀,「蘭陽和羅馬的訓練是技巧的,但在福克旺,他們不要你展現美的線條、不重視肌肉的伸張,而是問你想表達的是什麼,我在德國學到的是藝術家的自我表達、看待事情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方式,如何從殘缺和扭曲中看到生命力。」

    1991年至今,她相繼在德國普倫歌劇院舞團、多特蒙德歌劇院舞團、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和奧地利林茲國家劇院舞團任職舞團或藝術總監。除舞蹈劇場外,她也執導歌劇、輕歌劇,甚至也挑戰過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萬世巨星》,「我不是要否認自己的東方背景,只是不希望太快被西方人貼上標籤,不希望他們只有在排《杜蘭朵公主》或《蝴蝶夫人》才想到我。」

    「年輕的時候要養活自己,要追隨潮流。但跟隨潮流走,我不快樂。後來學會厚臉皮,就不管評論了,以前被批評都要難過很久,二個禮拜、一個禮拜、五個小時,後來就OK啦。有一次我在舞台正中央架一個檯子,我的孩子們跳來跳去都會撞到,他們問我說這樣做好嗎?我說我不知道,但不知道才好,不知道反而才會走出新的東西。」林美虹說。

    那個舞台中央有個檯子的作品叫《天鵝之歌》,正是這個作品讓德國國家電台將她帶領的達姆劇團,與碧娜.鮑許的烏帕塔舞蹈劇場、威廉.佛賽(William Forsythe)舞團,並列德國三大現代舞劇團。《法蘭克福廣訊報》首席舞評休斯特(Wiebker Huster)讚她賦予舞蹈劇場全新的生命,並將《天鵝之歌》媲美李安的電影,認為兩者都充滿了引人入勝的影射技巧,並留下讓觀眾難忘的精采印象。

    編舞家不編舞的日常生活是不聽音樂的,因為工作就是音樂,一聽音樂就會有畫面、會想去分析。她要安安靜靜地看畫、看電影、看書。睡很少,清晨似睡非睡的時刻是靈感最活躍的時刻,她從不記得做過的夢,作品就是她的夢。靈感在夢中,也在馬路上,編舞家在車站看見女孩眼睛發亮,微笑往一個男人衝過去,她便開始替她們編故事。

    《新娘妝》的改編也是另一個馬路上看到的畫面,「大概十年前,我回台灣認識李昂,一群人在林森北路吃消夜,離開餐館已經很晚了,路燈白白的光芒下細細的雨絲,迎面走來一個阿婆,看不清楚她的臉,只看她拱起的背,吃力拉著一個推車,上頭是紙箱資源回收什麼的,那些物件超過她身體5、6倍以上,我不由自主地去幫她推了一把,後來,把那個意象放到《新娘妝》第二幕,受害者用門板努力地扛著受難者的大體。」

    馬路上俯拾皆得的靈感是片段的色塊,但色塊變成畫,她需要獨處,需要絕對的安靜地思考,「我不寂寞,但我需要孤獨,做藝術創作,某種程度跟出家也沒什麼兩樣。」藝術創作如出家,故而編舞家的婚姻也不是尋常婚姻,她先生Bernhard Helmich是德國波昂歌劇院院長,她在奧地利,夫妻相隔600公里,每個月見個1、2面,婚齡至今29年,「我可以在他旁邊替他打點很多派對,替他廣結善緣,好好當個院長夫人,這點我做得到,但這就不是我。我們不一起工作,但我什麼樣的狀況會很疲倦,彼此是圈內人,可以互相體諒,結婚更像是結盟,是一種依存關係。」不怕他有外遇嗎?「怕的話,就不會坐在你面前了。我們都是做藝術的人,他擁有的機會,我也會有。不要忘了我也有許多漂亮的舞者。」

    她有時提到舞者,都說「我的孩子們」,難道沒想到要有一個小孩?「生小孩我得對他負責,我不能送給奶媽、奶奶,懷孕得要停下來3年,需要很大的衝刺力…」編舞家突然停頓下來,「其實我曾經有過,也覺得可以離開工作崗位,但孩子沒保住,4、5個月就流掉了。」何時的事?「40歲的時候吧。」那是在《天鵝之歌》之前或者之後?「幾乎同時。」所以某種程度,劇場就是你的孩子,對嗎?

    「是。」編舞家楞了一下,然後語調沒有起伏說了下去,「我們做藝術的,其實很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念,但我常常在我的作品發現另一個我不認識的自己。生活中刻意被我忽略的枝枝節節、種種不順暢的地方、哽住的地方,我總是會在我的作品發現,我的失落就在這裡,我的夢就在這裡。」

    至此,我們恍然明白,她在排練場那個母親一樣溫柔和安慰是從何而來。

    「我是10年前才知道228是怎麼一回事,你會很訝異,你怎麼會這樣後知後覺,那像是我們在馬路上走,一個不專心,發現只要差2秒鐘你就被車撞死了,那種心情台灣話叫做『驚惶』。從認知到震撼,因為心中有痛,你想問為什麼?你想撫平那樣的痛。」

    以228作為藝術創作題材,在林美虹之前,侯孝賢《悲情城市》、林懷民《家族合唱》,甚至是舞蹈家蔡瑞月都留下傳世經典作品,「我錯過了那樣的風潮,但還是很執意今年要回來,我想用藝術去碰觸台灣最深的痛,228是沒有去清洗的傷口。台灣給我的感覺是很含蓄、很壓抑,另外一方面又很暴戾,那是傷口蓋住的關係。」不是揭露、不是控訴,編舞家再次談論228,是安慰和疼惜,是虛擬的母親伸出溫暖的手把一群活生生的人聚在一起,去哀弔,去想念,安慰死去的,也安慰活著的,「我也不知道這樣講,是否有碰觸到痛處?其實你只是讓他知道,我一直都在這裡,我知道你的痛,我一直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