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很多手足被趕盡殺絕,死傷無數。 倖存的手足們紛紛說要移民,離開這個傷心地。 每個手足離開前,我都逐一跟他們道別。 「為什麼你不走?」他們總是問我。 「不了,香港的魚比較對胃口。」我。 「留下來會死啊!」 「我想死在香港。」 我沒有怪責離開的每一個手足,只希望他們走了,就別再回頭。 忘記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22:01:08
    有 1,903 人按讚

    很多手足被趕盡殺絕,死傷無數。
    倖存的手足們紛紛說要移民,離開這個傷心地。
     
    每個手足離開前,我都逐一跟他們道別。
    「為什麼你不走?」他們總是問我。
    「不了,香港的魚比較對胃口。」我。
    「留下來會死啊!」
    「我想死在香港。」
     
    我沒有怪責離開的每一個手足,只希望他們走了,就別再回頭。
     
    忘記跟大家介紹,我是一條中華白海豚,正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早在幾百年前,香港仍未被英國殖民之前,我們一班手足就在香港定居了,我們世世代代都在屯門和大嶼山的海域生活。
     
    首次在1637年被一名英國的旅行家及商人在航海時發現,當時他在日記中記錄,他看到一條「劍魚」,皮膚白得像牛奶,有部分皮膚比較紅潤。
     
    的確,我們奶白色的身上帶有深色斑點,初生時全身呈深灰色,隨著年齡增長淡化為獨特的粉白色。
     
    對於香港的漁民,我們是不受歡迎人物,哈哈哈。因為手足們一出現,海裏的魚都跑光了。我們的主要糧食是魚、魚、魚還有魚。我們休息或遊玩都會在淺水海域活動,等待潮漲時覓食。
     
    所以漁船出海時看到我們的蹤影,總會搖頭嘆氣,更有俗語說我們是「烏忌白忌」。
     
    香港的發展迅速,漁民也紛紛上岸,香港人對我們一直以來都認識不深。其實有沒有受到人類關注,我們一點也不在意。
     
    但直至1990年初,香港環保人士突然將我們保育起來。為什麼呢?
     
    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興建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我們才得到大眾關注。另一方面,因為興建機場要大量填海,我們的居住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白海豚被選為「回歸吉祥物」,更被譽為「海上大熊貓」和「海上國寶」等稱號。
     
    吉祥物?是什麼東東?!可以吃嗎?
     
    我只知道在1998年7月6日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我們的手足只剩下250條。
     
    雖然數量銳減,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表示,因為在台灣西岸、越南、泰國、印尼和印度都有我們手足的蹤影,所以沒有被定為瀕危物種。
     
    然而,在香港海域的手足已所剩無幾。但我們這「吉祥物」的減少,並沒有阻礙香港經濟發展進度。
     
    海上交通日漸繁密,統計每七分鐘就有一艘船經過,高速客輪船引擎的高頻噪音,妨礙我們在海裏溝通與導航。2015年,一位年輕的雄性手足,不慎被螺旋槳葉片幾乎割斷尾巴。
     
    當時的普查團隊編定手足編號為WL212,海洋公園派人將手足撈起送往公園救治,並將六歲的手足為名「希望」。
     
    諷刺的是,「希望」在四日後傷重不治。
     
    人類總是這樣,口喊著保育,所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又過了幾年,機場決定增建第三條跑道,彷彿誓要將我們趕盡殺絕。
     
    反對聲音愈來愈強烈,2014年香港機場管理局就在宣傳單張中解釋,在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有「39至339平方公里不等」的水域作為中華白海豚棲息地。
     
    請問,我需要說謝謝嗎?單單是第三跑道,就讓我們喪失6.5平方公里。
     
    政府說,他們所行的政策是「先建興,後保育」。
     
    真可笑,我們都死了,還保個屁啊?!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在廣東珠海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其中一篇文宣寫:『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這個承諾我們保住了。』
     
    而我們在香港海域只剩下32條。
     
    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終於都迎來轉機,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各國都封鎖出入境,海上航行班次大減,在2019年底,數量回升至52條。
     
    手足們回來了,但我知道這只是短暫的時光。
     
    我只想說一句:「手足,走了就別回頭啊。」
     
    喜歡歷史故事?花半秒like & share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 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8 16:02:07
    有 1,177 人按讚

    🕙距離「地球一小時」
    仲有10日🙏🏻

    想唔想一齊親親小海豚?

    「地球一小時」特別版Filter
    Jason同Abi都好鍾意
    陳柏宇 Jason Chan

    大家想唔想同中華白海豚Pinky影相?
    不如叫埋朋友一齊同佢合照吖🥰

    試玩方法:打開Filter
    搜索wwfhk或者earth hour 2021
    就會見到Pinky出嚟㗎

    大家都可以撳Story
    Swipe up試玩
    影相之餘
    希望大家都一齊上
    EARTHHOUR.HK 🌏
    睇吓Pinky俾大家嘅留言
    一齊簽署支持喺2030年之前
    將30%的香港水域
    劃為 #海洋保護區

    並且從日常生活做起
    選擇 #環保海鮮
    拒絕使用 #即棄塑膠
    一齊 #照亮海洋未來

    #地球一小時2021 #照亮海洋未來
    #EarthHour2021 #LetOceansShine
    WWF Hong Kong

  • 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02 11:09:55
    有 56 人按讚

    GIS可立大功!讓離岸風場、棲地保護兩相全(07/01/2020 台達電低碳生活BLOG)

    "離岸風場有個大爭議,就是開發時到底會不會對鯨豚及鳥類等物種造成生存上的威脅,這也是許多公民和環境團體有所顧慮的。要怎麼弭平大家的疑慮,也許可以試試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拼出風場和生態圖"

    文:張瓊之

    過去十年,離岸風電的發電成本大幅下滑29%,越來越便宜的裝置價格,再加上比其他再生能源都還高的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平均發電量除以裝置容量),這幾年吸引許多臨海國家積極投入。

    不過,離岸風場有個大爭議,就是開發時到底會不會對鯨豚及鳥類等物種造成生存上的威脅,這也是許多公民和環境團體有所顧慮的。要怎麼弭平大家的疑慮,也許可以試試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拼出風場和生態圖。



    建立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庫 日本官方帶頭做

    以日本來說,環境部官方就建立一張「風力發電之鳥類生態敏感地圖」(以下簡稱『敏感地圖』)」,秀出鳥類遷徙路徑及棲息活動等資訊。有了這類的調查報告,陸域及離岸風場開發商便能夠在籌備階段,包含開發區位選擇、商業計畫審查時,預先掌握風場開發與鳥類活動的空間重疊性,並設計出因應措施和監測計畫,來避免鳥擊事件或讓棲地受到影響。

    這份陸域版的敏感地圖其實早在2018年時就被公布,讓內陸風場環評審查時,有一份參考依據。今年3月,環境省則釋出熱騰騰的海域版,並整合之前的陸域版,公開在環境評估資料庫(EADAS)上,使用者可以套疊圖層,一眼望透各風場計畫與鳥類活動範圍之間的關係。此外,鳥類敏感地圖還以六種「警示等級」來呈現,這些程度的劃分是根據國家指定鳥類保護區、稀有海鳥繁殖棲地、鳥類於海洋活動分布調查等資訊,警示等級越高,代表該區域的鳥類活動越頻繁。

    台灣風力資訊平台 一窺白海豚棲息地

    轉身來瞧瞧台灣的風場規劃和目標,現在其實已經有一座海洋風場(Formosa 1)正式商轉,今年預計也有將近10億瓦(1GW)的裝置容量,會與電網完成併聯。當然,目前政府正持續努力朝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邁進,未來不意外會開發更多離岸風電案場。

    只不過,台灣的風場地域跟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環境多有重疊,離岸風機在安裝過程中,像是水下打樁和地震勘測等必要活動,有可能會造成鯨豚聽力受損,或是群體溝通受干擾。根據去年度最新監測報告,白海豚近年來目擊個體數持續下降,到了去年,可辨識目擊的個體數僅剩47隻,維護牠們的棲地可謂當務之急。

    事實上,如同日本,台灣也用GIS製出風場和周圍的生態地圖,之前建立的風力資訊整合系統開放網站就是一例。其整合了行政院農委會於2014年公告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圖資,業者一樣可以疊加圖層,了解風場開發場址及白海豚棲息範圍。

    從日本和台灣本土案例來看,政府運用GIS建立公開資訊平台,無疑是個顧及離岸風場、棲地保護的解方!而且讓風場開發業者事先能掌握環保課題,也節省了重複調查的時間及成本,更能幫助消除環境團體的擔憂,這麼好的方法,是不是應該擴大推行呢?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detail/3051

  • 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方法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1-04-28 21:43:35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國光石化確定不在彰化設廠,讓保育中華白海豚的團體與民眾非常興奮,不過一群來自國際的鯨豚保育專家說,除了噪音與污染等威脅,其實漁業也對白海豚造成許多衝擊,根據一項最新調查統計,台灣三成以上的白海豚身上帶有漁具造成的傷痕,甚至有白海豚被網具纏住溺斃,呼籲政府調整漁民的捕漁方式。
    看著2009年9月在苗栗擱淺的白海豚照片,來自美國的鯨豚保育專家王約翰好心痛.因為2002年起他開始追蹤這隻編號TW03的白海豚,這麼多年過去,像是朋友的TW03最後卻滿身是傷死去.
    王約翰和一群來自國際的鯨豚專家,成立了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科學技術顧問團,他們從海上調查發現,台灣三成以上的白海豚身上,帶有漁具造成的傷痕,有時白海豚被網具誤纏溺斃,有時被刺網傷害.要讓白海豚不受威脅,就是讓漁民摒棄不當的捕漁方法.
    這些國際的鯨豚保育專家指出,威脅白海豚的除了漁業,還有水下噪音,淡水資源減少,棲地被破壞以及污染,而這些也會影響漁業,所以還是呼籲政府設立海洋保護區,讓白海豚,漁民生計與漁業資源都能受到照顧.
    林曉慧沈志明台北報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