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保羅如何信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保羅如何信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保羅如何信主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Andrew Ch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
保羅如何信主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呼召」似乎等同「護照」,沒有它就沒有人能投身在其中。
呼召意味著,在神國裡工作的人,沒有一個是出於「自願」,而是神的揀選。正如耶穌在地上服事年間,曾經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5~38)工人會出去收割,是因為莊稼的主打發他們。若莊稼的主沒有打發,就沒有工人能有權柄去做這事。
因著呼召這個觀念,基督徒曉得且深信宣教使命和地上任何一個地上的事業不同——它是榮耀的、有價值的、是永恆的,參與在其中的人也應當在心態上決然不同。然而,在現實教會生活中,許多人對「呼召」的認識卻是很片面的。這不僅僅影響他們對宣教事業的理解,也深深主導著他們對宣教事業的投入程度和態度,所以筆者決定撰寫此文,再思呼召這神聖課題,希望有助認清人對呼召常有的成見,建立更健全的呼召觀,並啟發讀者追求活出與呼召相稱的生命。
1. 共同的呼召 VS 個別的呼召
從得救的順序來看,在人蒙召去擔起某項任務之前,他先被召悔改、接受神的恩典。耶穌提到自己的使命的時候說道:「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2)此話的意思不是帶罪人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如決志禱告、受洗等),而是呼召人去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這包括成為聖潔(帖前四7;彼前一15),過有盼望的人生(弗一18,四4),去祝福別人(彼前三9),並且要為主受苦(彼前二21),最終要的獎賞(腓三14)。關於事奉的呼召,可謂悔改之呼召的延續,兩者既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沒有一個人是蒙召悔改,卻沒有被召去事奉的。委身於使命就是我們被召去過的新生活項目之一。得救不單改變了一個人行事為人的準則,也改變了他人生的目標,以及他對自己人生資源和自身才華的運用,以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掌管歷史之主所定的最終目標有關。
以上是每一個神子民共同擁有的呼召,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我們相信神對個人也有個別的呼召。個別的呼召是神宏觀呼召的一部分,好讓各人在神的大計劃中扮演獨特的角色。例如,神呼召亞伯拉罕去成為所有神子民的祖宗,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神呼召士師起來拯救被祂交在外邦人手裡的百姓,神呼召先知起來向特定的國家傳講信息,神呼召保羅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等。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大使命裡,卻不失個人的特色。可見,神國的事業不限於特定的職業和任務,它能以各種形式呈現。宏觀的呼召是神清楚在聖經中啟示的,個別的呼召則需要人自行尋求和判斷,包括評估神給各人的恩賜、經驗、裝備以及機會等等。
無論如何,所有的呼召都包含了神要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而這任務也必定與神永恆的計劃有關。這個觀念顯示,從事神國事工主權完全在神,唯有祂所揀選的人有資格和權柄去做屬天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服事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2. 過度狹隘的呼召觀
筆者發現一般信徒對呼召常見的迷思有兩種,一是過度狹隘的呼召觀。上週末,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小組聚會中,主持人帶領著大家進行討論:「你認為什麼是呼召。」隨即,便有一位組員回答:「呼召就去要人去讀神學、當傳道人。」在一些信仰較初潛的信徒當中,這個觀念蠻普遍的。對他們而言,「呼召」就是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召喚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而所謂「特定的事」往往就是指全職服事。
無疑,全職服事確實需要呼召。神學院在面談報讀者的時候,通常也會問:「你有神的呼召嗎?」一個全職服事者若不清楚呼召,很容易就被所遇見的困難、挑戰擊退,或因工作沒果效而灰心喪志。然而,將呼召局限於全職事奉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這觀點走到極端,便很容易將神國事業和一般事業聖俗分化。難道那些帶著使命去職場工作的人也算「世俗」嗎?
3. 過度廣泛的呼召觀
另一些人則嘗試將呼召放大。大家一定聽過「信徒皆祭司」這句話,它不單強調信主的人不需要透過特定的媒介(如神職人員)才能與神連結,也強調每一位基督徒都有權柄服事神,不管他是不是「神職人員」。因此,除了一些違背聖經道德原則以及與信仰抵觸的職業(如異教有關的)之外,任何職業都可以是事奉神。神不只是宗教領域的主,更是創造和掌管宇宙萬有的主,就好像在創造萬物之後,神就把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並要他修理看守(創二15)。
此外,一些看似偶然的遭遇,背後也有神無法即時測透的計畫。約瑟被哥哥們無辜陷害,被賣到埃及,後來神使他成為宰相,為挽救多年後面臨飢荒的雅各家作了準備(創四十五5~8)。在被擄回歸時期,身在異鄉的以斯帖被選為波斯皇后,這看似一個與信仰無關的身份,當以色列人面對滅族危機的時候,末底改便看出其中有神的旨意(斯四14)。因此,持此觀點的基督徒常強調,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有神的呼召。
有這種覺悟無非是好事,可是,在一般的職場上,有呼召和沒有呼召又有什麼差別?這會不會讓呼召淪為純粹一個抽象的概念和口號,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4. 活出有呼召的人生
上述討論可見,我們不應該過度將呼召狹窄化,但也不能讓它廣泛到一個程度,把任何一種形式的工作或態度,只要是基督徒做的,都冠上「呼召」的名堂。我們應當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但也必須將呼召的特質注入其中,切勿僅有名而無實。以下是筆者認為一個真正有呼召的人必有的表現。
首先,雖然一個視人生為呼召的人可能和世人從事相同的工作,但他們在動機及目標上和世人有別。世人工作為賺錢、或為理想、或為屬世的其它目的(其中有一些也是善的,如服務人群),神子民終極的目標卻是榮耀神。既是如此,當他所做的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檢討和改進。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若發現任何事物阻擾了他去達到這個目標,他也會去克服,必要時甚至改換跑道。
其次,一個視所做一切為呼召的人會以聖經的道德與信仰為行事原則,他們拒絕進行任何有違真理的要求和做法,即使那在社會上不被視為有錯。
第三,呼召的觀念應該影響著基督徒生活每個領域,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如何面對他的同事及所接獲的任務。一個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的人,會努力按照神對人的設計去經營生活——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該給家人的時間,他也會分別出來,因為知道我們不僅僅是靠工作的成就和業績來榮耀神,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榮耀神。在金錢的管理方面,有呼召者不會以積攢財富的方式來理財,他也不會將所賺得的全部金錢用於提升自己的物質(即便他有權利這樣做),反之,他會按照神在聖經啟示的心意來理財。在工作上,他曉得自己「受差」不只是把工作做好,也是受差去服事身邊的人。
第四方面,如果我們真的視所做的為呼召,我們應該勇於作出新的嘗試,這包括在工作的內容上,以及在待人處世上,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實踐使命。
最後,讓我簡單回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我認為,如果這個感動是關乎比較重大、需要做各種準備、或牽涉廣大的人與事的決定(如,舉家去國外宣教、開拓新的教會等),那確實要需要更多深入的考慮和印證。但如果有感動去做的事,是隨即可以做到的(如,向某人傳福音、或奉獻支持某個事工、或看見需要而想一行動幫助某人),那大可隨即感動去行動,說不定猶豫一下就錯過了服事的機會。神所要我們去做的事,絕不限於神秘的「感動」,祂早已在聖經清楚指示了。
依以上看,你所做的一切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還是神聖的呼召?
保羅如何信主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論是貧窮或富足,你都懂得過生活嗎?
腓立比書4:12~13說: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富餘;或飽足、或飢餓、或富餘、或缺乏,在各事上,並在一切事上,我都學得祕訣。我在那加我能力者的裡面,凡事都能作。」
保羅悔改信主之後,學得如何以基督為生命,活基督、顯大基督、贏得基督,並如何過生活的祕訣。現在他宣告,他在那加他能力的基督裡面,凡事都能作。「加我能力」意指使人在裡面有動力。基督住在我們裡面,祂加我們能力,使我們有動力。藉著這樣裡面的加力,保羅在基督裡面凡事都能作,你我也同樣可以!
保羅如何信主 在 劉偉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下文是觀塘平安福音堂黎仲明長老的文章,閲後大有反思,借來分享。)
靈修分享(1477)偏見
在輔導的時候,會常用一些錯覺圖片作為話匣子。這些圖片,初看的時候是一個圖像。當你再小心觀看,裏面隱藏著另一個圖像。其中一幅最常用的是,一眼看去是一個美少女,你再仔細看,會發現是一個老婦。換言之,美少女和老婦都同時在一個圖畫上。可是當你看見美少女時,看不見那老婦,看老婦的時候,卻看不見美少女。若果有人說,這圖畫只有美少女,那人說這圖畫只有老婦,雙方都有偏差。因為只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就是偏見。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偏見當中,在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演譯,若果硬要執著觀點,排拒其它觀點,這就是執著。
相信有不少人都讀過瞎子摸象的故事,
作家文翰的短文《融化偏見的堅冰》說道:「所謂偏見,就是個人對某一群體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實根據的態度。英國思想家赫伯特•斯賓塞說:“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德國文學家歌德說:“我能確保正直,卻不能保證沒有偏見。”
有什麼對付偏見的好辦法呢?對個人而言,首先,要勇於承認,我們自身存在偏見;其次,要深刻認識到,偏見損害了我們的判斷力,正如梭羅的一句名言:“放棄偏見永遠不會為時過晚。”;最後,要有意識地控制那些即刻產生的、無意識的各種偏見。」
人為何會有偏見?原因:一.自視過高,以為自己的觀點必是最正確。二.人的經驗及知識必定是有限,不能涵概一切的經驗及知識。三.沒有詳細考察及分析。四.太過感性而缺乏理性。五.只按自己的喜好來作出斷定。
常存有偏見,會做成人際的障礙,做事容易犯錯。極端偏見的人,會形成心理及情緒病。要除去偏見,一.必須要不斷謙卑自己,這是靈裏的謙卑,要知道當人犯罪後,人的罪性,會叫他驕傲。信主才看見自己不是,沒有甚麼可以自誇呢!二.學習看別人比自己強。三.仇恨容易使人產生偏見,必須根除。四.偏見對己對人都沒有益處,當你愈愛人,你對人的偏見愈少。
約4:1
主 知 道 法 利 賽 人 聽 見 他 收 門 徒 施 洗 比 約 翰 還 多 、
約4:2
( 其 實 不 是 耶 穌 親 自 施 洗 、 乃 是 他 的 門 徒 施 洗 )
約4:3
他 就 離 了 猶 太 、 又 往 加 利 利 去 .
約4:4
必 須 經 過 撒 瑪 利 亞 。
林後10:10
因 為 有 人 說 、 他 的 信 、 又 沉 重 、 又 利 害 . 及 至 見 面 、 卻 是 氣 貌 不 揚 、 言 語 粗 俗 的 。
林後10:11
這 等 人 當 想 、 我 們 不 在 那 裡 的 時 候 、 信 上 的 言 語 如 何 、 見 面 的 時 候 、 行 事 也 必 如 何 。
林後10:12
因 為 我 們 不 敢 將 自 己 和 那 自 薦 的 人 同 列 相 比 . 他 們 用 自 己 度 量 自 己 、 用 自 己 比 較 自 己 、 乃 是 不 通 達 的 。
耶穌在猶太一帶傳福音,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可分為三部份,最北是加利利,中間是撒瑪利亞,最南是猶大。由南到北約一百二十里,步行約三天的時間。因為法利賽人聽見耶穌施洗比約翰多,耶穌就離開猶大,往加利利去。他離開是因為法利賽人的嫉妒、也恐怕因洗禮的事,他的門徒與約翰門徒發生衝突。
猶太人是不會經撒瑪利亞地區往加利利去,因為歷史的情意結。他們通常會繞過撒瑪利亞,從約但河東前往,但比經撒瑪利亞前往多一倍時間。
耶穌這次經撒瑪利亞往加利利,經文形容他必須經過,這不是猶太人的習慣。因此這必須是遵從神的計劃,因為這地方的人等候救恩。
耶穌的行動,是傳統的突破,這福音是普世性的,並不是猶太人獨自擁有,也不能因著歷史的情意結,將撒瑪利亞人拒之門外。耶穌作了一個非常好的福音突破榜樣。耶穌的福音行動,突破了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偏見。
保羅為何要說屬靈權柄,因為有人質疑他的為人,他曾在信中很嚴厲地責備哥林多教會的屬靈光景。及至見面的時候,他們批評保羅說話粗鄙、顯淺,也好像身體有點輭弱。他們想挑保羅的不是,就是名實不符。但保羅回應那些攻擊他的人,表明自己在信所說的,見面時所行的都是一樣,這要辯明他是言行一致的人。
哥林多教會,因保羅的嚴嚴責備,對這位忠心的僕人產生很大的偏見。(林後10:10-12)
問題思想:
1.為甚麼人會有偏見?你是否一個偏見的人?
2.常存偏見會產生甚麼結果?
3.如何藉著信仰來除去我們的偏見?
4.我們如何與一個非常偏見的人相處?如何幫助常存偏見的肢體?
5.再讀以上經文,寫下靈修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