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京都迷訪談計畫(12)-就這樣在京都讀書工作13年了。優雅低調的台灣女孩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無法返京所訂下的京都迷訪談計畫,就這樣一路延宕發表,到這一篇,終於到了最終篇了,其實這系列的訪談文字,大部分在三月就都全部完成了,但是因為發懶,到了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天慌地亂的,就這樣都已經進入處暑過的九月...

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 在 小人物職場|職場生存 x 思維能力 x 履歷面試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8:58:54

📌8 個面試經驗談:本次邀請職涯療癒烏蘇拉共同直播,針對上半段「 面試經驗 」主題的重點整理 . 👉1.很雷的個人面試經驗 小人物:從上午 9 點到晚上 7 點,一天完成三面的過程中,面試公司沒提供任何一杯水,最後錄取但選擇不報到 烏蘇拉:沒報到的原因是因為水 ? 還是因為另一家薪水比較高 ? 小人...

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 在 營養師與美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2:06:15

同樣叫作「奶」🍼成分完全不一樣!你究竟喝對了嗎? . . . 本次找了幾款常見有特色的「奶」幫大家簡單整理差異,堅果奶以杏仁奶做代表。 簡單分成三大類別: ☝🏻用來補充蛋白質:鮮奶、豆漿 ✌🏻含有較多脂肪:杏仁奶、椰奶 👌🏻本身屬於醣類:燕麥奶、米奶 - 🥛鮮奶 優質蛋白質,好消化吸收;鈣質豐富,...

  • 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4 15:54:13
    有 273 人按讚

    京都迷訪談計畫(12)-就這樣在京都讀書工作13年了。優雅低調的台灣女孩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無法返京所訂下的京都迷訪談計畫,就這樣一路延宕發表,到這一篇,終於到了最終篇了,其實這系列的訪談文字,大部分在三月就都全部完成了,但是因為發懶,到了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天慌地亂的,就這樣都已經進入處暑過的九月了,終於要發表最後一篇,上次就曾經提過了,最後兩篇訪談,我會留給目前住在京都的台灣朋友,上次分享的是對日本傳統與藝術非常專研的厭世京都,最後一位,則是一位已經在京都13年,唸完碩博士論文,也在京都生活工作的低調美女haiyo。

    認識haiyo也是因為粉絲團的關係,當時看到她讀的是京都的龍谷大學,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馬上就想到了京都雙壁的作家-萬城目學所寫的小說-鴨川荷爾摩,裡面四個進行荷爾摩比賽的京都大學,其中朱雀組,就是龍谷大學,後來,那陣子還到另一位台灣朋友,她說她準備要去立命館大學念博士,有沒有這麼巧呀,剛好都是鴨川荷爾摩的大學與隊伍,哈!

    雖然和haiyo只是網路聯繫的朋友,但是感覺她是位很謙虛低調的女孩,她的博士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感覺很專業,在她的文字裡,更能感受到她是個喜歡享受慢步調的人,真的好適合在京都,她有一年的時間,願意騎上40分鐘的腳踏車去上學,真是令人佩服不已。文章裡的許多問題,她也回答的非常詳盡,果然是做研究的高材生,介紹了很多京都的好店家與散步的地方,還有真正與京都人相處的事,透過haiyo在京都生活的眼光與推薦,或許大家可以進入更悠閒更緩慢的京都,她提到她的夢想是在京都買一間有緣側的老屋(誰不想呢,哈哈),非常期待,也祝她夢想成真,還是非常謝謝haiyo願意參加這個計畫,也期待日後能帶家人在京都與她相聚。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嗎?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您好,我叫haiyo,來到京都已經邁入第13年了。在大學畢業後就來到京都留學。在大學時學的是日文,但因為認為語言僅是一種溝通工具,使我想要利用這個工具再擁有屬於自己的專業。我在日本的碩博班念的是社會學,主要研究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報紙,社會學系在日本不算太冷門的科系,主要分一般社會學以及社會福祉兩種。而我念的新聞學也是包含一般社會學之內,與台灣的社會學系印象有很大的差異。在漫長的留學期間,一開始在日式餐廳打工,後來開始接觸口譯翻譯以及教學等工作。目前為日企正社員從事翻譯工作。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工作)的原因是甚麼?

    其實我認識京都是透過一位曾來京都交換留學的大學同學,我記得她結束交換留學時,一邊拿著相機的照片,一邊跟我述說關於京都的美好,讓我對於這座古都有很好的印象。同學當初也笑笑地跟我說,以我這樣慢步調的個性,可能不適合東京大阪那種大城市,京都可能最適合我。沒想到因為這句話,我就待了13年。

    311東日本大震災的時候吧!那時候家人也希望我回台灣,但是剛好同時博班也錄取了!雖然掙扎但還是想繼續學業。在外國生活的確會遇到很多挫折或是困難,比起求學上的困難,我覺得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比較多。

    例如,租房子的時候仍是有不少房東不想租給外國人,要不然就是要日本國籍的連帶保證人,對於保證人還有許多職業年收等等的條件。除了保證人還要繳納預付房租,禮金押金以及火災保險等等,在日本搬一次家就需要花上25~30萬日幣。這個是比辛苦的地方。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或日常生活)嗎?

    起床洗漱後開始泡咖啡做早餐。是的!日本沒有美而美也沒有永和豆漿那種早餐店,基本上早上都是自己煮。像我這樣慢步調的人,還是無法像一般日本人選擇不吃或是在便利商店抓個麵包飯糰果腹。目前即使已經成為社會人,我還是寧願早起兩小時慢慢地吃早餐享受早晨。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這題蠻難的。如果要說的話就是來京都的第一年,什麼都不太知道,聽留學生的學長姐說京都都是用腳踏車代步的。所以我就騎了一年腳踏車上學,單程就要40分鐘,至今想想真的十分青春。但也因如此,我比很多人知道京都的小路,沒有紅燈就可以一路向北或向南的捷徑。往往這種道路是樸實卻很有味道的。

    以前有很長的時間在圖書館,常常都是唸到關門。有一次身心俱疲出了圖書館要騎車回家,停車場滿地的黃色銀杏葉,像是絨毛地毯一樣,非常的美。看著看著竟然不自覺流出淚來,可能是身心太累,突然看到這樣的美景,內心突然非常感動。現在想想真的蠻浮誇的。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我覺得是京都人的性格吧!我想大家都有聽過京都人很難相處,講話也不好好說,總是拐彎抹角的。我覺得這蠻真實的,也真真切切感覺到。因為在京都的時間長,同時期的留學生朋友也各自發展,目前我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以在地京都人為主。

    這樣說吧!老京都人是無意識覺得優越於其他地區的人。這種與生俱來的優雅以及自信到現在還能感受到的。我與熟識的老京都人朋友曾聊過這個話題,我也蠻直接問說為什麼你們京都人這麼難相處?他笑著說,是啊!他也這麼覺得!他接著說,他從小被奶奶教導絕對不能給人帶來困惑以及麻煩。所以,即使是多年的鄰居,掃門前的地時也是絕對不能越界。這樣的教育之下,對於還不熟悉的友人更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才是不失禮儀的作法。

    這樣的想法是深植老京都人的生活,所以衍生出許多場面話。常見的例子如:京都人覺得你說話太過冗長,會說你這錶真好真漂亮。實際意思是請你注意時間。或是你在京都人家作客,京都人問你要不要吃茶泡飯?其實是想要讓你回家等等。

    有人會說京都人陰陽怪氣,話都吞在肚子,不好好說。依我看來,這是他們慣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吧!其實在熟識之後,京都人也是會付出真心來交往的。只是他們真的很慢熱很慢熱,到他們真心認同你的時候,這份友情也會長長久久。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櫻花跟楓葉的季節。比起其他城市,京都的櫻花與楓葉更有一種雅致。即使在京都多年,看過的櫻花楓葉太多太多,但還是在這兩個季節裡,讓我有一種「京都にいて良かった!(身在京都真好!)」的深刻感受。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騎腳踏車吧!京都市真的不大,若真的有時間我會建議可以租借電動腳踏車慢慢自己探險。京都最大的魅力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你會看到什麼風景。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街景,也會讓你感受到京都的美好。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我喜歡兩個區域,一是目前居住的四條烏丸區域。一是四條大宮周圍。烏丸區域大部分的人認為是銀行與辦公大樓的集中地,但其實也是祇園祭舉辦地點。周圍也有很多傳統產業的店鋪,可以享受在都會中感覺傳統的優雅。另一個區域是四條大宮,以前阪急電鐵還沒有烏丸跟河原町站時,四條大宮便是最終站,所以附近聚集了很多很道地的店家。很多都是觀光客比較難知道的在地店家,這個區域算是京都市中心的下町,所以其實對外國人都是蠻和善的。直到今天還是很常到這一帶與朋友聚餐。這裡很京都,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京都,而是很容易親近的京都。

    訪談文章一樣非常長,haiyo因為回答的都很詳盡,也介紹很多好店與好地方,所以這裡就不全文貼出了,歡迎想看的朋友,繼續點留言的訪談文章詳讀喔!照片用了大家最想念的京都銀杏地毯,我想很多人都曾經被不經意遇見的銀杏與楓葉地毯打動過吧!

  • 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 在 升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6 22:28:46
    有 2,562 人按讚

    這個底迪我覺得很不錯,經他同意貼一下對話,我16歲都不認識巴爺爺,只會吃肯德基爺爺~

    底迪:
    升鴻投資的升鴻你好,我先自我介紹我目前還是個高中生(本身是商科的,就是有學會計、經濟的)目前16歲投資進場有1年多了,雖然我還沒賺到100萬(未來一定有)但是但是我非常想認識你,聽說你老了會想找徒弟,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在你身邊學習。

    我接觸投資是在我9歲的時候,在圖書館裡看到巴菲特的自傳,從他的故事中認識股票,從此就踏上這條路上了,我先講一下我的投資邏輯,我是屬於偏價值投資的,比如說我自己最近在看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碳化矽)我都有在佈局,尤其是我佈局中美晶集團的公司旗下的像宏捷科、環球晶,我是看好未來的發展,在我的定義這算是價值投資啦(買入有價值的東西)像是航空股我也有佈局我是因為看好疫情之後全球的報復性旅遊。

    我真的想跟你學習,雖然我年紀很小但我願意學習。

    我:
    你的本金哪裡來?

    底迪:
    我的本金是媽媽給的零用錢,還有自己之前存的,我目前是拿兩千定期扣006208,剩下的主動投資,錢不多只能買零股啦,等我考完試大學後會去打工存錢。

    其實我是最近才比較認真存錢,真的自己進市場後發現本金真的很重要,所以我自己也會認真唸書繼續提升自己。

    我:
    你讀哪?

    底迪:
    我讀XX高商國貿科,我不像您一路都讀第一志願,但是我讀商科是我上高中前就想讀了,因為沒有人在台灣高中就可以讀大學才能讀的課(會計、經濟、國貿),我想早點接觸才會選擇商科。

    我:
    好,你看過哪些書?

    底迪:

    投資最重要的事
    從零到一
    致富心態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
    零規則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

    以下是還沒讀完的書
    投資金律(字有點多,我會比較有精神時多讀還沒讀完)
    掌握市場週期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我:
    大會計師這本可以分享一下嗎?

    底迪:
    那本書其實我看完我覺得他講的很好,他講說其實經營者不能不理解財報,投資者除了我們一般講的技術面、籌碼面、其中最重要的事基本面,其實我覺得還有心理面。

    作者就用基本面來跟讀者分析說他覺得基本面強健的公司有哪些條件,他舉的例子是台積電,他簡單解釋什麼是三大財報之後他就說他覺得基本面很好的公司其中現金、應收帳款、存貨、不動產、產房及設備等等佔有比較多而不是都變賣不能一直賣的項目,像是把其他的公司的股票賣掉(今年的財報看起來很漂亮但明年一樣會有這個東西賣嗎?)所以他覺得資產負債表要以自身產業比較重要。

    還有他又舉台積電的例子說自身產業的來策略性投資,而不是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投資,有策略的投資是像是創意IC設計、世界先進晶圓代工、精材封測。

    他又說他觀察那麼多年以來如果有這個幾點很高機率是地雷股,低存貨周轉、高應收帳款。

    還有蠻多我記我覺得重要的像是大股東質押股票,利多消息持續,股票異常飆漲(我覺得這不一定)過多的雜項項目(他說要看產業像是遊戲業)管理階層異動。

    遊戲產業因為IFRS的關係所以他不是用應收帳款的方式入帳,而是用其他應收款入帳像是我們去便利商店儲值要以後者入帳。

    差不多就這樣。

    我:
    不錯喔~
    那巴菲特的股東信呢,有什麼心得?

    底迪:
    其實我覺得巴菲特真的是個蠻酷的人,其實我是聽到你說你未來會跟巴菲特一樣會拉近貧富差距所以才來找你,其實我看完之後心裡就是覺得雖然他很厲害,但他一直以來講的都差不多,就是要長期投資。

    其中他也說他不會買黃金這點跟我的想法蠻像的,因為他不會買無法持續創造價值的產品,還有他也說他從遇到葛拉漢時的以便宜的價格買入低於價值的公司,到跟蒙格的以合理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

    還有他因爲有保險事業所以有浮金所以才有現在的波克夏,還有其實我覺得他買的公司如果是我不太喜歡,我也尊重,投資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不要文人相輕。

    我:
    很棒的心得,16歲有這些體會不容易。
    那從0到1這本呢,可以分享嗎?

    底迪:
    從零到一不用說一定是因爲Peter Thiel看的。
    作者應該不用多做介紹就是PayPal幫的,(PayPal的各個都是厲害的人像是Elon Musk我個人也是他的粉絲)Palantir的創辦人。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就是簡單的描述他覺得成功的企業所要達成的條件,而裡面我覺得有關投資的就是未來現金流(我忘了他是舉哪間的例子應該是Twitter )其實我覺得這就跟DCF很像,其實這本有點像是如何打造被反壟斷調查的教科書,你在裡面說如何達成壟斷啊一定會被美國左派討厭。

    而我覺得裡面講的80/20法則就不用講了,但我想單獨講的就是客戶的取得成本,應該來說以SaaS公司來講要越來越低,原因很簡單,因為原本的客戶已經用你的系統要持續留著客戶也較簡單(生態系綁架)像是你用SaleForce的CRM就不太會用其他家,這是B2B,而B2C的例子因該就是串流音樂因為你用Spotify你的歌單都在裡面就不會想換去其他家的,而新的客戶因為你的市佔高所以選擇你,而我覺得這點就有點像Ben Thompson的聚合理論。

    我:
    好,找個機會見面聊?

  • 便利商店屬於什麼產業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24 08:48:10
    有 222 人按讚

    #與其泛泛之交 #不如學內向人 #精準社交
     
    「討厭與人打交道」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
     
    像是參加親友的婚禮,對我來說很麻煩,連換上西裝都提不起勁。因為領帶和白襯衫會讓我想到,出門與人見面時的必要穿著。一旦穿上了,就很難在中途換下,一想到我必須這樣在場合上和許多人交談,我就不想脫掉身上的T恤和卡其褲。
     
    不過,對方都特地邀請我了,不參加又說不過去。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穿著T恤和卡其褲前往婚禮會場,然後在大廳等宴會結束,向從會場走出來的親友悄悄傳遞祝福,便回家了。
     
    雖然我也有和見過幾次面的平輩父母打招呼,對方卻明顯表現出對我的不滿。現在回想起來,我還真的非常失禮。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經常會得到這樣的回應:「你是不是很內向?」
     
    回想起我在大學時,一個月會參加三、四次聚餐或聯誼,看起來,我應該屬於社交型學生。但對我來說,那也只是與朋友社交的延伸,我並不是很想去。
     
    其實,我是喜歡獨處的「內向人」,整天待在不明亮的房間裡足不出戶,沉浸在書海之中,這是我學生時代的樂趣。外出時,我也是傾向一個人漫步街上,想想事情,這比較符合我原本的個性。
     
    由於生性內向,讓我想要從事與出版相關的工作,因此在大學畢業後,我成為了《朝日新聞》的記者。
     
    但記者的工作經常要與人見面,無論是諾貝爾獎得獎者等世界級名人,還是為了凶殺案而突然按電鈴採訪市民,幾乎所有人都是我採訪的對象。
     
    在十四年的新聞記者生涯裡,我曾與上千人見面,並獲得他們寶貴的時間,我也盡全力採訪。
     
    即使如此,建立「人脈」仍是讓我煩惱不已的事。
     
    二○一六年,我辭掉《朝日新聞》的工作,當時的公司員工人數有四千五百人。
     
    然後,我到網路媒體公司《哈芬登郵報》(Huff Post)日本版擔任總編輯,這裡的員工人數不到三十人,我認為這裡比較適合討厭與人打交道的我。
     
    不過,我在《哈芬登郵報》擔任總編輯時,才注意到建立「人脈」和擔任記者時相比,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在採訪或企業專訪時,「人脈」不可或缺。像是工作上,我常受邀參加「人脈拓展派對」(Networking Party)。各行各業的人會聚集在一起交換名片、互相介紹,這對媒體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場合。
     
    但無論我如何與初次見面的人談笑風生,我們之間的交談也不會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大腦想著必須建立人脈,心裡卻想要早點回家洗澡,暢飲在便利商店買的高尾酒(Highball)。
     
    另一方面,媒體業有一種人,我稱為「#人脈怪獸」。
     
    某媒體的總編輯,不停地和剛見面的創業家或廣告代理業者交換名片、聊天,名片夾越塞越蓬,派對結束後會再一起上街喝酒,建立「人脈」。在深夜一點,他還會在臉書(Facebook)發表和幾個朋友一起唱歌的照片,他們看起來都喝醉了。
     
    此外,時常出入警局的記者前輩會掛著名牌,上頭大字寫著自己的名字,由於自己的名字已經讓警局的人記得,也跟警局關係不錯,偶爾還能打聽到不少祕密情報。這種傳聞不限媒體業,我想在任何商務場合都屢見不鮮吧?
     
    有人每天晚上都安排聚餐、無差別交換名片、把主管的聯絡人名單變成自己的人脈,或者單方面想和「高層」建立關係,看著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我都會語帶嘲諷地說出:「做得真好。」
     
    與此同時,我卻焦慮地覺得自己「必須改善討厭和人往來的個性」、「必須成為更有交際手腕的人」。
     
    但無論經過多久,我都無法克服這個課題。
     
    不過,最近我發現,因為時代的變化,「人脈怪獸」活躍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這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是,隨著推特(Twitter)和臉書等社群媒體的發展,就算不依賴組織,自己也能輕而易舉和「真正想見的人」建立人脈。
     
    過去,建立人脈就要像「人脈怪獸」,要和好多人聚餐、打高爾夫球,花時間贏得對方信任,然後透過引介才能接觸到自己「真正想見的人」。
     
    而且,以前要知道誰和誰之間有聯繫是很難的,因為人脈是「不透明的」,所以得要透過對方不經意說出口,才能得知意想不到的連結,這種事經常發生。為了不錯過任何不經意的「一句話」,聽說我認識的廣告公司業務部長,會一直陪對方喝酒直到末班車時間。
     
    但現在只要透過社群或私人信件發送訊息,就能直接聯絡到「想見的人」。臉書的朋友頁面也能看見他人的連結,這大大縮短距離、以最快的方式聯繫上自己「真正想見的人」。
     
    第二個是,因為網際網路的誕生和科技革新,一個人能辦到的事驟增。
     
    舉例來說,過去為了開發新商品,除了技術人員和行銷人員,還要加入業務和宣傳的同事,更要經過和多位主管及顧客的溝通和調整,必須借助很多人的力量才能使企畫順利推動。
     
    雖然現在商業模式大同小異,但只要有了推特帳號,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宣傳,也能透過募資平台籌措資金,也有人因為從事副業,讓自己工作擅長的領域增加兩、三項。
     
    換句話說,就算不和許多人產生連結,只要一個人或少數人組成的小團隊也能進行工作。
     
    所以,與其成為「人脈怪獸」,不如和對自己重要的人締結「深厚關係」,不需要泛泛之交,在享受工作與生活的同時,還能讓人脈產生良好的成果。
     
    在這種時代的社交形式,我稱為「#關鍵人脈」。
     
    我討厭和人打交道,這點我已無法改變。
     
    但像我這樣擅長獨處的「內向人」,也會有好幾個「親近的人」。也許是因為內向人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很長,才能更直覺地知道自己「親近的人」是誰。就算不社交,只要靠「關鍵人脈」也能與人相處、拓展人際。
     
    不只交際,現在也是要認真對待家人的時代了。
     
    傳統新聞報社的女記者人數只占二〇%,但我現在服務的單位《哈芬登郵報》日本版,女記者人數已經超過半數。無論男女,都想達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這讓我重新檢視,過去總認為應該長時間工作的媒體產業與生存方式,澈底思考該如何與人相處。我想這不僅限於記者或編輯,就算是上班族或技術人員也是一樣。
     
    我珍惜在家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把時間留給「內向的」自己,平靜度過每一天。
     
    你可能不擅長社交。
     
    就算現在有社群媒體可以聯絡任何人,也不必和每個人聯絡。
     
    與其追求膚淺的「人脈」,不如認真面對自己的內心。
     
    我相信,只要和關鍵少數且喜歡的人精準社交,就會很順利。
     
    這種「關鍵人脈術」和日本建立人際關係的方式不同,是我三十歲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留學時的個人經驗,對我有遠大的影響。
     
    我將在第一章詳述「為什麼關鍵人脈術能讓內向人變得活躍」。第二章會介紹「我在史丹佛學到建立關鍵人脈的七種方法」。第三章將提到「關鍵人脈術」應用於商務場合的方法和「三個好處」。最後第四章是實踐篇,如何找到值得你「親近的人」,並與他交流,甚至把關鍵人脈變成團隊。

    認為「好像很合拍」的人。
    打從心底值得親近的人。
    只有給你這種感覺的人,才能建立深厚且精準的人脈關係。
     
    最後,讀完本書,若能得到「沒錯,我想和那個人建立關係」這種想法,將是我最開心的事。
     
    --
     
    本文作者,竹下隆一郎,曾任經濟現記者、史丹佛大學客座講師,2016年起擔任世界最大的新聞媒體《哈芬登郵報》日本版總編輯。本文引用自《不善社交的內向人,怎麼打造好人脈?:矽谷人不聚會、少出門,也能與人高效連結的「關鍵人脈術」》(内向的な人のための スタンフォード流 ピンポイント人脈術)之前言,由 采實文化 出版,閱讀更多: https://tinyurl.com/y6lvng4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