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侯博明兒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侯博明兒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侯博明兒子產品中有7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0萬的網紅Taiwan Ba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光臨臺灣吧 #學霸話經典 #花絮 #諷刺升學體制下的經典閱讀 時間推回2018年初夏, 臺灣吧內部正在企劃新單元, 正巧觀察到各種經典閱讀比賽, 不禁令我們反思: 『經典閱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在升學主義的框架下, 經典閱讀變成什麼樣子呢?』 於是,史櫝樞誕生了。 這位...
「侯博明兒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蛇龜小姐的過期書報攤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侯博明兒子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侯博明兒子 在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33:38
#pocket的父親節特輯 由侯孝賢導演的《兒子的大玩偶》電影改編自黃春明的同名短篇小說。 故事中的父親坤樹,為了養家餬口,日日打扮成小丑「三明治人」,前胸後背掛著戲院的廣告,遊走在街頭小巷裡宣傳新上映的電影。 某次卸下小丑裝扮的坤樹發現,兒子竟然認不出自己原本的模樣,於是又再度把自己塗抹成小...
侯博明兒子 在 蛇龜小姐的過期書報攤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09:19
《親愛的老婆》之跨越30年之後。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讀過或接觸過侯文詠的書吧?記得小時候讀過《頑皮故事集》,讀完《危險心靈》還準時收看電視劇,《白色巨塔》沒有看完但也跟了幾集電視劇,但散文,還真的沒有,直到皇冠的企劃傳訊邀約,我才有機會走進侯文詠的散文世界,而且是談關係、談婚姻的《親愛的老婆》。 ...
侯博明兒子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03 05:08:13
談起皇室,不少人都會想起英國、泰國、日本等國家,但原來新加坡也有皇室後裔,只是他們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他們沒有龐大財富和社會資源,只是和大眾一樣,做著普通的工作,有的是的士司機、普通的白領上班族,為著生計奔波勞碌,有時候連身邊的人都不知道原來他們的身份。早前Reuters就訪問了這些皇室後裔,...
-
侯博明兒子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2-11 20:00:02#歡迎光臨臺灣吧 #學霸話經典 #花絮 #諷刺升學體制下的經典閱讀
時間推回2018年初夏,
臺灣吧內部正在企劃新單元,
正巧觀察到各種經典閱讀比賽,
不禁令我們反思:
『經典閱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在升學主義的框架下,
經典閱讀變成什麼樣子呢?』
於是,史櫝樞誕生了。
這位媽寶學霸,
透過揶揄誇張的表演,
帶出文學經典與當代議題的叩問,
卻又在逼近核心時,
輕巧地拋出一句: #反正不會考
反正不會多賺錢、不會爽翻天,
快點給我們速成的技能,
讓人活成一個正確答案。
不努力跟上遊戲規則?
就等著被巨輪輾壓而過......
_
臺灣吧從不期待給任何人正解,
我們期待的是開啟更多討論,
讓真理愈辯愈明,
所以每一集影片的尾聲,
都拋出了一個問題,
而那句 #反正不會考,
是最無奈的反諷,
#不會考不代表不重要。
重溫《學霸話經典》全系列:https://lihi1.com/j0wmj
_
最後,感謝大家這15集的收看,
《學霸話經典》系列已全數播放完畢。
明年臺灣吧有一些新計劃醞釀中,
我們也期待再做 #閱讀推廣的嘗試,
需要聽聽你的聲音,
請借我們3分鐘填寫觀看心得問卷!
👉https://lihi1.com/39nTm
再次感謝大家,
#別忘記訂閱臺灣吧
_
💜 人人話經典 X 台北市立圖書館
#話經典工作坊 免費限額報名中
https://www.beclass.com/m/rid=2443e445f98e020c7961
_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東西|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
侯博明兒子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06 20:00:11#歡迎光臨臺灣吧 #學霸話經典 #最終回 #兒子的大玩偶
如果你的工作,工時長又超勞累,
還被大眾瞧不起,到底是什麼能讓你撐下去?
這集〈兒子的大玩偶〉,描述男主角坤樹,
為了養家活口,奮力生存的心酸😥
當職業成為我們身上的大標籤,會帶來哪些影響?
就像坤樹的工作需要他畫濃妝,結果兒子卻認不得卸妝後的他!
是否也象徵著,人會被職業給框限住呢?
快跟上學霸史櫝樞的腳步,
一起閱讀黃春明的著作〈兒子的大玩偶〉,
並從中看見以前的臺灣社會吧!
5:32 資料畫面出自TVBS新聞
重溫《學霸話經典》全系列:https://lihi1.com/j0wmj
_
📚 最後一集,你的回饋很重要......
填問卷告訴我們,你對學霸話經典的 #讀書心得 吧!
https://lihi1.com/39nTm
感謝本集共讀嘉賓: @李律
更多精彩對談,
請期待本月的 #人人話經典Podcast
先訂閱起來,下週更新不漏接!
👉 https://lihi1.com/InOMC
_
💜 人人話經典 X 台北市立圖書館
#話經典工作坊 免費限額報名中
https://www.beclass.com/m/rid=2443e445f98e020c7961
_
剛剛影片裡是假廣告,但這裡是真廣告
【 黑啤×臺灣吧×淨對流 聯名抗霾口罩 】
點這邊 👉 https://lihi1.com/S5QeY
除了可以搶先看口罩長怎樣
還有機會被酒保和黑啤選中
直接送你1個聯名款口罩!
_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東西|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
侯博明兒子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2-13 18:00:12💰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story99@gmail.com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蝦皮商城【歷史哥同樂會】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FB粉專【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官方回報群 https://reurl.cc/mnDRVj (TG問題回報)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gmail.com
侯博明兒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經常因為自己的教養方式而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能出得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感覺誤差的距離拉近,讓愛不致於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孩子根本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
有天,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
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發現原來的情緒是會生病的,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也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剖析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種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始終沒有被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
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為孩子示範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獨生子女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也自然會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重新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間尚未解決的課題,這也是我在第三次覺醒中的深切反省,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尚未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套用在對待下一代身上,但這樣做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為人父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侯博明兒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會常常為自己的教養方式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會出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誤差的距離如何拉近,如何不致讓愛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知道自己的情緒會生病,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樣的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一直沒有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做示範給孩子看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自然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在第三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去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之間還沒有解決的課題,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還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地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就套用在對待我們的孩子身上,但這樣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教養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也是我們審視自己人生的時機。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透過跟有經驗的人請教等方式,得到教養的資訊和方法。即便我寫了數年的教養經驗分享,孩子也十幾歲了,我還是不停吸收教育教養的現代新知,希望給孩子和讀者提供更適合的協助,也希望把自己的生命活出精采,給孩子做好榜樣。
為人父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侯博明兒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會常常為自己的教養方式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會出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誤差的距離如何拉近,如何不致讓愛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接著,哥哥上幼兒園,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知道自己的情緒會生病,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樣的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一直沒有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做示範給孩子看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自然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
在第三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去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之間還沒有解決的課題,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還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地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就套用在對待我們的孩子身上,但這樣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教養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也是我們審視自己人生的時機。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透過跟有經驗的人請教等方式,得到教養的資訊和方法。即便我寫了數年的教養經驗分享,孩子也十幾歲了,我還是不停吸收教育教養的現代新知,希望給孩子和讀者提供更適合的協助,也希望把自己的生命活出精采,給孩子做好榜樣。
為人父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