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顧
〔#8張圖超渡2020?#2020ciao 〕
政經八百跟大家一起走完了2020,我們選出了8個主軸,看完就一起超渡這一年吧....
❶ How to zoom? 2020的勝利組
爛到有剩的一年,還是有一票人生勝利組 — 遠程辦公軟體、半導體、資訊科技、海運......
#年度回顧
〔#8張圖超渡2020?#2020ciao 〕
政經八百跟大家一起走完了2020,我們選出了8個主軸,看完就一起超渡這一年吧....
❶ How to zoom? 2020的勝利組
爛到有剩的一年,還是有一票人生勝利組 — 遠程辦公軟體、半導體、資訊科技、海運...
疫情加速電子化的趨勢,科技業因而受惠,標普500中,IT產業以超過40%的成長推高指數。
企業客戶增加,Zoom第一季使用量暴增20倍,第三季營收也比去年同期成長近四倍,下半年則可以看到微軟的Teams成長幅度趕上腳步。線下產業則被迫趕上潮流,公部門、傳統媒體、零售業都得找到網路發展的策略,造福系統承包商~
台灣最有感的莫過於半導體業盈收成長,雲端、數據處理等都依賴晶片發展,除了促成臺灣GDP成長,想必工程師朋友們分紅也多一袋?今年半導體業更貢獻了三樁大型收購案,是本世紀最佳成績!
❷ 脫歐協議出爐:金融城換人做?
花了四年,英國和歐盟終於在聖誕前夕達成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雙方貿易可以減少繁雜的程序、商品幾乎都能免於關稅與配額。爭議不斷的漁產與水域上,兩邊折衷同意了五年的過渡期與配額縮減。
然而倫敦金融城的前景不明朗!早在疫情開始前,倫敦的大型投行就計畫大規模減少辦公室租賃面積。如巴克萊銀行考慮退出金融區的大樓,減少脫歐、景氣波動的風險。
歐盟執委會有權利隨時取消非會員國的「金融市場准入」,讓在英國的銀行不能繼續在歐洲提供服務,導致許多銀行漸漸把各部門人頭移到巴黎、法蘭克福與阿姆斯特丹了:c
❸ 台幣連破防線:該換了嗎?
新台幣兌美元進逼28元的關卡,這波升值已經持續十個月了,但好像還沒到盡頭?
升值不利外銷,大立光、晶圓廠、外銷傳產等的毛利率都得承受匯率損失。台積電更改以美元出財測來避免失真。
隨之而來,台灣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然而,因為疫情影響,美國短期內會持續寬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美元供給過剩必然會繼續弱化、壓迫台幣升值。接下來央行會如何執行貨幣政策避免被列入操縱國呢?
❹ 大到不能倒?反壟斷當道
2021年對幾家公司可能不好過:谷歌、臉書、蘋果、亞馬遜、阿里巴巴。
美國國會歷時一年多進行四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7月眾議院更召開了聽證會。公佈了超厚的調查報告後,各州與政府部會首先對谷歌與臉書提告,討論反壟斷法是否需要與時俱進。
四大巨頭與微軟過去都依靠收併購與研發資本擴大存在感,自疫情爆發,線上產業大搶市佔率,電子廣告、通訊、電商等都讓它們市值水漲船高,蘋果與亞馬遜市值將近翻倍,利潤也有所成長。
中國監管單位不知道是否被美國啟發到?在聖誕節前夕以「二選一」為題對阿里巴巴立案反壟斷調查,加上螞蟻集團上市被喊卡的風波,讓人摸不清中國最大公司的未來如何。
❺ 美中拉鋸?大選完的觀望
這一年來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川普讓挺台法案通過、官員訪台就已經捅中國好幾刀。雙向投資額繼續減緩,如果沒有騰訊對環球音樂的投資,中國在美直接投資將會創向十年來新低。
不能不提的還有華為與TikTok的波折。商務部今年大力封鎖華為,不讓華為拿到晶片,造成麒麟晶片停產。原本可能被迫出售的TikTok官司告捷,商務部目前暫停制裁。共患難的還有中芯等數十家中國企業都在年底被納入實體清單。
另外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今年2月生效,不過截至11月採購目標達成率只有大概六成。
❻ 致我們:疫情下的市井小民
上半年疫情爆發讓各地失業率一度飆上歷史新高,然而拆解來看,還有社會與勞動市場結構造成的問題。
在美國每四位20-24歲的人就有一位因疫情失業,這也是因為基層員工、自由業與餐飲零售業首當其衝。要如何讓失業人口能進入後疫情職場成為一大難題~
另外,高教育背景的人口中,更多人能以遠程辦公應對疫情,相對於此許多服務業職缺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案例更是高度集中在衛生環境比較差的移工宿舍,裡外如同兩個世界。
❼ 美股最震盪的一年:熔斷與新高
「還沒到底啦!」
玩股票的壯士還在等到底嗎?都說2008後的美股熱度是量化寬鬆(QE)的成果,一路漲到今年疫情大恐慌,兩週內四次觸發熔斷。
然而,當時我們肯定沒想到市場這麼樂觀。在美國財政政策、大選明朗、以及大型科技股的支持下,V字型回升,道瓊更站上三萬點。科技股其實只佔美國 GDP 8%,市值卻佔超過35%,美股持續邁向新高~
❽ 繼續過日子:後疫情生活
有些工作成為舊時代的回憶,新的可能浮現,2021年我們得投身於變化。
疫情除了加速零售業電子化、辦公模式改變,還重塑了財金行業的樣貌。電子支付的發展趨勢本來就很清晰,而這場疫情更讓金融科技以倍速成長~
在美國,4月的網銀新用戶就成長了200%。年初以來,傳統銀行的市場佔額減少了近10%,防疫更大力帶動非接觸式支付系統的應用,金融界市值成長最多的Visa、Mastercard、PayPal等全是支付科技大戶。
回到台灣,法規要如何因應全球趨勢?今年我們看到樂天拿下第一張純網銀牌照,傳統銀行得積極發展網銀服務應戰,競爭激烈令人期待。
小結:2020快走開~
依賴人口指數單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住宅地產的看空者,忽略了什麼關鍵數據?- 夏春 + 鄭梅玫
香港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保持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矛盾仍然難以化解。
作為進化的產物,人類天性悲觀,更樂於傳播「壞消息」。4月8日,一篇題為「寸土寸金的香港,住宅空置率激升17%」的文章(作者為博士與資深投資專家)在微信群廣泛傳播,給人留下作者強烈看空香港房價的印象。
香港住宅市場迎來交易熱潮
但4月9日公布的代表香港二手房價整體表現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不僅超越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開始時的房價水平,而且也是2020年8月以來的最高點位,儘管這離2019年7月的歷史高點尚有5.5%的差距。
香港住宅地產的熱潮更集中體現在交易量上。2020年下半年,一手及二手市場的總成交量較2019年下半年增長了29%。今年一季度的成交量繼續回升,尤其是2、3月的成交量更是打破了自2010年底,香港政府推出「三辣招」以來的同月新高,其中3月二手房的成交金額已經突破政府出手前的2010年8月的高位,這樣的數據無疑令看空者非常意外。
所謂「三辣招」,是自2010年底到2013年初,香港政府為了控制樓市過熱而陸續徵收的三種特别印花稅。這導致市場交易活動大幅下降,從2009、2010年的每年十萬宗以上的成交量,一路下降到2013年起至今每年成交量只有大約五六萬。
市場普遍認為,如果住宅市場面臨明顯回調壓力,政府會陸續取消「三辣招」。2020年,香港商業地產受到疫情嚴重衝擊,政府就取消了針對商業地產的部分印花稅。
香港房價回暖與全球房價普漲的原因一致,也與近期各大銀行放寬貸款限制的措施有關。最令看空者意外的是,去年8月至今的房價上漲,與移民英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數明顯增加同步發生。有分析認為這與移民整體較為年輕,擁有住宅的比例不高有關。而有賣必有買,港區國安法與選舉制度改革都有利於香港社會穩定前行,樓市向上正是留港發展的人,對社會局勢和經濟前景樂觀的合理反應。
經濟專家為何長期誤判房地產走勢?
去年疫情衝擊,經濟封鎖,和超級寬鬆政策組合拳下,全球主要國家房價大漲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分析比較容易,但事前預測到這一結果的專家卻是鳳毛麟角。
房地產市場最戲劇之處在於,多年來,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和主流媒體通常是看空派。香港投資銀行這些年發表的房地產趨勢報告,通常充滿悲觀的預測;連續看錯十幾年的「末日博士」不但沒有失去聽眾,粉絲反而更多。相反,地產界長期預判準確的專家,往往被污名化。
即使積極買房,收穫甚豐的家庭,同樣最關注「房價泡沫什麼時候破滅」之類的話題。例如,人們在谷歌上搜索「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會崩盤?」的次數,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上漲了2450%。除了人性悲觀,歷史上的房價泡沫和崩盤的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先入為主」和「訊息的詛咒」,非地產行業的經濟專家,更容易發出錯誤的預判。
專家看不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貧富差距擴大的環境下,許多宏觀數據與房價走勢逐漸脫節。在2019年的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香港整體的經濟、零售和就業率等都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住宅房價的走勢卻非常穩健。儘管香港失業率已經上升到7.2%(2003年SARS之後的最高值),但集中在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反而成為疫情的受益者,因此住宅地產幾乎不受失業率影響。
此外,專家通常依賴公開的宏觀數據例如收入平均值或者中位數,習慣從估值和需求角度預判房價走勢,但往往不掌握對房價影響更大的財富和供應數據。相反,地產界對財富分布理解更深刻,並以此調整供應變化,更能準確匹配市場需求。
當然,不看數據,拍腦袋做預判的專家比比皆是,但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香港住宅空置嚴重嗎?
以開篇提到的文章為例,儘管「住宅空置率激升17%」符合政府公布的數據(實際上政府只強調了空置數量增加了7480套,並未突出17%這一比例),該文作者卻刻意淡化了香港住宅空置率仍然維持在與2018年同為4.3%的低水平。
空置量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在年底普查實際使用情況統計出來的,去年空置率的上升,原因之一是留港工作和學習的外地僱員和學生的大幅減少,這也直接反映在去年的租金價格回落上。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2020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由2019年的一萬三千多,大幅增加至去年的兩萬多套,增幅高達53%。不僅如此,去年落成單位中有約一半未取得政府同意,而無法進行銷售,但同樣被計入了空置率,這佔到了全部空置單位的20%。看空者完全忽略了這些底層關鍵數據。
上表顯示,類似的現象在2017-2018年同樣出現過。可見,香港的住宅市場遠遠沒有「空置率激升17%」顯示的那樣不健康。
當住宅空置率上升,很多人憑直覺認為豪宅遇到的衝擊更大。但出人意料的是,去年大型單位(實用面積在1076平方英尺/100平方米或以上)的空置率已經跌至二十年最低,中小型住宅的空置率反而明顯上升。這同樣和落成量有很大關係。去年大型單位的落成創六年最低,僅1140套,連跌兩年。而這與地產商針對房價上漲,改變供應結構,傾向多建中小型單位有關,而這些關鍵數據往往是看空者忽視的。
實際上,香港回歸以來,每年超過100平米的新住宅供應量最多2579套,最少僅738套,年平均僅1613套。對於香港這個人口超過750萬,非常富裕的城市來說,大型單位的供應量實在是太少(即使算上中小型單位,也總是供不應求的),價格節節攀升有著深刻的原因。與經濟專家習慣從平均購買力角度思考需求,習慣看空不同的是,地產商更懂得財富的分布不均,並調整供應結構以維持價格溫和上漲。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更預測,今明兩年大型單位的落成量將進一步下降至每年一千套以下,香港「豪宅」市場恐怕供需關係更為緊俏。
私人住宅空置率
香港住宅嚴重依賴外地買家嗎?
上面提到的供需失衡,還僅僅是計算來源於本地的需求,假如算上來自外地的需求,失衡可能更加嚴重。許多看空者認為在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連續衝擊下,來自外地的買家大幅減少,會對香港住宅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但關鍵數據顯示這樣的想法同樣不切實際。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來自外地個人買家的交易僅有116宗,這的確比2018年的611宗大幅減少了81%。但出人意料的是,本地買家的數量卻從2018年的60909宗上升到了2020年的64446宗。可見,本地買家才是推動住宅市場重新活躍、量價齊升的主要動力。更讓人意外的是,即使沒有社會暴亂和疫情影響下的2018年,外地買家也僅占本地買家的1%。
當然,劃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標準為是否持有香港居民身分证,因此,被歸為本地人的買家的確有較高比例(約20-30%)來自於國內,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親屬的確在香港工作和居住,並非投機炒作的主力。從2012年起,政府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辣招」以來,外地買家在個人買家中的佔比,就從2012年的4.3%明顯下降到2013年的約2%,再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約1%。
數據顯示,無論是細分一手或二手市場,還是細分個人與公司買家,香港住宅市場對外地需求的依賴,都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麼大。隨著疫情逐步受控和下半年逐步恢復通關有望,內地買家的迴流對於香港房地產市場,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影響香港房價未來走勢的獨特因素
作為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影響香港房價走勢的通常是全球與本地因素的結合,除了常見的宏觀微觀指標,值得特别關注的有兩點。
第一,根據稅務局數據,香港僅有165萬人擁有一個物業,佔總人口約22%,另有45萬人擁有超過一個物業,合計也不過佔總人口的不到三成。而以家庭為單位,香港的住房自有率雖已從2017年的低位49.2%升至今年初的51.6%,但仍然低於2004年的高位54.3%,也遠低於全球其他發達地區的水平。隨著未來經濟逐步改善、失業率有機會回落,如果家庭住房自有率繼續維持近幾年溫和的升勢,將有利於香港住宅地產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
第二,選舉制度改革後,中央明確要求香港政府著手處理好香港的房屋問題。最新的政府施政綱要提出將在未來10年滿足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但這也只是較上一個十年期增加3到4萬個單位供應,顯然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短期私人住宅市場的供需關係仍然緊張。
即使政府通過填海,或者回收私人土地,來增加土地供應並解決高地價的問題,仍然需要兼顧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和保持居民家庭財富的穩定。追根溯源,香港的高地價與基本法下需要保持的自由港地位和低稅制密切相關。除非香港找到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政府收入來源,否則矛盾仍然難以化解。歸根結底,國內高地價的形成,同樣是獨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自然產物。
原文:金融時報
#社會 #經濟 #民生 #投資
依賴人口指數單位 在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移民英國必睇] 除咗倫敦外,曼徹斯特近年都成為唔少港人移居或投資嘅熱點。事實上,受惠於2014年英國政府公布嘅北部振興計劃,北部城市曼徹斯特理所當然成為核心發展區之一,投資額達500億英鎊大建高鐵網絡及擴建曼城機場,打通英國南北,僅1小時直通倫敦。計劃發展至今7年,當地除咗海陸空大興土木外,更成功引入世界600間巨型企業進駐,單計富時100指數包括嘅企業,已經有85間進駐當地建立區域總部。2019年,曼徹斯特更被選為英國最宜居城市,發展潛力可想而知。
曼城作為投資熱寵,近年來的樓價升幅遠拋倫敦,平均租金回報更高達5厘。香港遠東發展聯同曼城市政府斥10億英鎊打造市中心Northern Gateway,隆重推出今年度最矚目樓盤—曼城河畔住宅項目Victoria Riverside,位置食正市內最大型活化項目NOMA的核心區域,坐擁極吸金嘅樓價升值潛力!項目入場價只需£25萬起,加上受惠於基建交通等優勢、鄰近多間世界排名名列前茅嘅大學,投資或者留學移民同樣合適。展開曼城河畔生活,立即搶先登記展銷會:
https://bit.ly/2NbaL5j
Victoria Riverside六大升值亮點全面睇:
1. 年輕人口及人口增長成為樓市升值基礎
2. 豐富教育資源帶到租屋市場上升
3. 完善交通網絡刺激投資回報持久性
4. 就業機會增長推動當地持續回報機遇
5. 應有盡有及動靜皆宜的河畔生活
6. 香港上市公司遠東發展信心保證
利安環球將於3月19至21日舉辦Victoria Riverside展銷會及講座,全港首發,方便大家了解更多細節,捕捉投資先機。現時聯絡利安,更可享VIP客戶優先認購權,同時送你£2000傢俬禮卷,認購權手快有手慢無!
【曼城全新河畔物業展銷會】
日期:3月19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銅鑼灣禮頓中心13樓1307至1309室
日期:3月20及21日(星期六及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中環干諾道中5號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樓Edinburgh Room
#ukproperty #uk #manchester #manc #victoriariverside #上車曼城 #全新河畔住宅 #超靚位置 #曼城市中心 #northerngateway #優先認購送傢俬禮卷
—————————————————
模擬圖片僅供參考。 *須受有關條款限制。所有售價及資料為付印日資料,需按單位類型及銷售情況而定。此物業項目之出售或出租者所提供之資料,均不構成任何承諾或合約。以上物業為純住宅項目,並非集體投資計劃。所介紹以及其他物業資料由本公司認為可信之資料來源提供,買家不建議過份依賴上述資料,需親自查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信性。我們並無處理位於香港的任何物業的牌照。我們專責代理香港以外之海外物業,故不受香港物業之《地產代理條例》限制。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另外租金回報由物業管理商提供並代出租單位,買家均可自用和自行放租。
依賴人口指數單位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年度回顧
〔#8張圖超渡2020?#2020ciao 〕
政經八百跟大家一起走完了2020,我們選出了8個主軸,看完就一起超渡這一年吧....
❶ How to zoom? 2020的勝利組
爛到有剩的一年,還是有一票人生勝利組 — 遠程辦公軟體、半導體、資訊科技、海運...
疫情加速電子化的趨勢,科技業因而受惠,標普500中,IT產業以超過40%的成長推高指數。
企業客戶增加,Zoom第一季使用量暴增20倍,第三季營收也比去年同期成長近四倍,下半年則可以看到微軟的Team成長幅度趕上腳步。線下產業則被迫趕上潮流,公部門、傳統媒體、零售業都得找到網路發展的策略,造福系統承包商~
台灣最有感的莫過於半導體業盈收成長,雲端、數據處理等都依賴晶片發展,除了促成臺灣GDP成長,想必工程師朋友們分紅也多一袋?今年半導體業更貢獻了三樁大型收購案,是本世紀最佳成績!
❷ 脫歐協議出爐:金融城換人做?
花了四年,英國和歐盟終於在聖誕前夕達成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雙方貿易可以減少繁雜的程序、商品幾乎都能免於關稅與配額。爭議不斷的漁產與水域上,兩邊折衷同意了五年的過渡期與配額縮減。
然而倫敦金融城的前景不明朗!早在疫情開始前,倫敦的大型投行就計畫大規模減少辦公室租賃面積。如巴克萊銀行考慮退出金融區的大樓,減少脫歐、景氣波動的風險。
歐盟執委會有權利隨時取消非會員國的「金融市場准入」,讓在英國的銀行不能繼續在歐洲提供服務,導致許多銀行漸漸把各部門人頭移到巴黎、法蘭克福與阿姆斯特丹了:c
❸ 台幣連破防線:該換了嗎?
新台幣兌美元進逼28元的關卡,這波升值已經持續十個月了,但好像還沒到盡頭?
升值不利外銷,大立光、晶圓廠、外銷傳產等的毛利率都得承受匯率損失。台積電更改以美元出財測來避免失真。
隨之而來,台灣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然而,因為疫情影響,美國短期內會持續寬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美元供給過剩必然會繼續弱化、壓迫台幣升值。接下來央行會如何執行貨幣政策避免被列入操縱國呢?
❹ 大到不能倒?反壟斷當道
2021年對幾家公司可能不好過:谷歌、臉書、蘋果、亞馬遜、阿里巴巴。
美國國會歷時一年多進行四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7月眾議院更召開了聽證會。公佈了超厚的調查報告後,各州與政府部會首先對谷歌與臉書提告,討論反壟斷法是否需要與時俱進。
四大巨頭與微軟過去都依靠收併購與研發資本擴大存在感,自疫情爆發,線上產業大搶市佔率,電子廣告、通訊、電商等都讓它們市值水漲船高,蘋果與亞馬遜市值將近翻倍,利潤也有所成長。
中國監管單位不知道是否被美國啟發到?在聖誕節前夕以「二選一」為題對阿里巴巴立案反壟斷調查,加上螞蟻集團上市被喊卡的風波,讓人摸不清中國最大公司的未來如何。
❺ 美中拉鋸?大選完的觀望
這一年來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川普讓挺台法案通過、官員訪台就已經捅中國好幾刀。雙向投資額繼續減緩,如果沒有騰訊對環球音樂的投資,中國在美直接投資將會創向十年來新低。
不能不提的還有華為與TikTok的波折。商務部今年大力封鎖華為,不讓華為拿到晶片,造成麒麟晶片停產。原本可能被迫出售的TikTok官司告捷,商務部目前暫停制裁。共患難的還有中芯等數十家中國企業都在年底被納入實體清單。
另外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今年2月生效,不過截至11月採購目標達成率只有大概六成。
❻ 致我們:疫情下的市井小民
上半年疫情爆發讓各地失業率一度飆上歷史新高,然而拆解來看,還有社會與勞動市場結構造成的問題。
在美國每四位20-24歲的人就有一位因疫情失業,這也是因為基層員工、自由業與餐飲零售業首當其衝。要如何讓失業人口能進入後疫情職場成為一大難題~
另外,高教育背景的人口中,更多人能以遠程辦公應對疫情,相對於此許多服務業職缺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案例更是高度集中在衛生環境比較差的移工宿舍,裡外如同兩個世界。
❼ 美股最震盪的一年:熔斷與新高
「還沒到底啦!」
玩股票的壯士還在等到底嗎?都說2008後的美股熱度是量化寬鬆(QE)的成果,一路漲到今年疫情大恐慌,兩週內四次觸發熔斷。
然而,當時我們肯定沒想到市場這麼樂觀。在美國財政政策、大選明朗、以及大型科技股的支持下,V字型回升,道瓊更站上三萬點。科技股其實只佔美國 GDP 8%,市值卻佔超過35%,美股持續邁向新高~
❽ 繼續過日子:後疫情生活
有些工作成為舊時代的回憶,新的可能浮現,2021年我們得投身於變化。
疫情除了加速零售業電子化、辦公模式改變,還重塑了財金行業的樣貌。電子支付的發展趨勢本來就很清晰,而這場疫情更讓金融科技以倍速成長~
在美國,4月的網銀新用戶就成長了200%。年初以來,傳統銀行的市場佔額減少了近10%,防疫更大力帶動非接觸式支付系統的應用,金融界市值成長最多的Visa、Mastercard、PayPal等全是支付科技大戶。
回到台灣,法規要如何因應全球趨勢?今年我們看到樂天拿下第一張純網銀牌照,傳統銀行得積極發展網銀服務應戰,競爭激烈令人期待。
小結:2020快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