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依依不捨相似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依依不捨相似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依依不捨相似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依依不捨相似詞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想] 認同的八點檔式新聞大戲: 重點不是吳憶樺變帥吧? 沒想到吳憶樺居然又出現了,而且還變帥了,等等,這是重點嗎?那為什麼我們會不斷關注「他變帥了,他喇舌20分鐘,他說日月潭好美,他喜歡台灣但他沒有要留下來…」,實在是看沒很懂這一連串跨越時空區域的事件。仔細想想,這實在是非常像是由新聞媒體編...

依依不捨相似詞 在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4 11:06:19

籌備下趟旅行的同時,回顧一下SG🇸🇬 / 兩週前倉促訂了機票才請凱西幫我們規劃行程👩🏻‍💻 這幾天如果沒有你們,我們兩個路痴一定頭痛到底🤧 實在大感謝 @kathy051116 @sica_1733 ❤️ / 搭了一大早的班機,到了Changi 真的感動滿滿 凱西跟西卡的接機處女秀就獻給我們了🙇🏻...

  • 依依不捨相似詞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01-08 09:12:08
    有 15 人按讚

    [認真想] 認同的八點檔式新聞大戲: 重點不是吳憶樺變帥吧?

    沒想到吳憶樺居然又出現了,而且還變帥了,等等,這是重點嗎?那為什麼我們會不斷關注「他變帥了,他喇舌20分鐘,他說日月潭好美,他喜歡台灣但他沒有要留下來…」,實在是看沒很懂這一連串跨越時空區域的事件。仔細想想,這實在是非常像是由新聞媒體編寫的一場類似《台灣霹靂火》、《世間情》之類的「台灣認同家庭倫理連續劇」,高潮迭起,灑盡狗血,最後還可以大快人心。我認為,吳憶樺的事件及其至今的後續,排除其原本法律上的意義,其餘剩下的都是一種觀看台灣認同的媒體操作。可以分成三方面來看,「原鄉的空間政治」、「台灣之子的形構」、「從人到狼人的變形效果」。

    一、原鄉的空間政治。不談事件的細節,看一下吳憶樺事件發生的地點,巴西與高雄縣的茄萣鄉,這兩個地點同時牽連了「全球」與「在地」,媒體透過對茄萣鄉一漁村的描繪,來招喚一種台灣的原鄉。Doreen Massey(1993)指出談論地方時常見以塑造對立的方式來強化其中的敘事。巴西表示某種國際的、時間性的、現代的案件訴訟之全球他方,而茄萣鄉則是沒落的、停滯的、人情的傳統在地原鄉。這樣的對立將大眾拉入一個集體的想像空間,企圖招喚一個集體的認同,全球性、進步的外來力量對著守舊、充滿人情味的家鄉施壓,此想像力激發了抗拒的能動力,進而認同於相對於「全球」的「鄉土」。

    二、台灣之子的形構。對於認同相對迷惘的台灣人,媒體建構各種「台灣之光」、「台灣之子」來滿足此精神上的「缺席」。媒體中的吳憶樺亦是如此。賴芳玉律師的〈吳憶樺的淚水〉一文中點出媒體刻意漏報事件的某些面向,媒體搬演的跨國搶人大戰中,媒體把整個事件簡化為:「吳憶樺在眾媒體的麥克風前說:我要留在台灣」。當時吳憶樺呆滯、甚至透露排斥媒體打擾的表情,卻被媒體在畫面配上旁白:「吳憶樺充滿依依不捨的表情」。如此媒體敘事將吳憶樺形構成對台灣有強烈認同感的小孩,純真是最好的戲劇化技巧之一。而這次吳憶樺的「尋根之旅」也強調了「血濃於水」的認同。天主教博愛基金會與外交部都撥款贊助這次的「自由行」,媒體將這次旅遊定調為「認同追尋」,或是「感謝之旅」,目的是打造一種台灣性的恩情,打造一種民族國家的符號。很可惜,吳憶樺並沒有說出「應該說出的台詞」。

    三、從人到狼人的變形效果。於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吳憶樺成了「混血王子」,有媒體還將長相與《幕光之城》裡的狼人做相似性的比較(好啦,的確還有點像),這狼人的形象有些趣味。這種混種的長相的確是多元種族的生理象徵,一方面小憶樺長大了,以「帥氣且野性」的王子姿態降臨台灣,民眾夾道歡迎,還迷倒台灣姊姊記者,強調其性魅力來增添事件的可看性;另一方面,狼人形象帶有身分認同懷疑的文學手法,是人?是狼?此形象將吳憶樺夾在身分的中間(in- between),賦予他曖昧的神秘力量,象徵性的多元文化浪漫想像,同時帶有CCR情愫與認同掙扎的刺激感。

    這一陣子莫名其妙的媒體關注,顯露的是媒體企圖將「誰是台灣人?」一故事神聖化、戲劇化、浪漫化,讓民族國家的認同感成為賣點,而身為觀眾的我們卻也勉強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