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供僧衣功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供僧衣功德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供僧衣功德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ool810 (silence)看板Buddhism標題[轉載] 街上托缽僧是真是假?時間Fr...

供僧衣功德 在 Ami Jan 亞美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5 15:54:33

Give you a sunrise egg yolk from Hua Hin 一輩子難忘的早上? 有人早上起不來,還在賴床想繼續睡,心想都已經出國旅遊了幹嘛還要那麼早起,早起只是折騰自己與旅伴而已,想了更多理由繼續賴在床上。 但如果可以讓你擁有一個難忘的早晨時光,你會不會試著逼自己早...


轉自:佛門網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3605

第352期明覺 文:侯松蔚 圖:佛門網
2014-12-24

最近筆者撰文介紹漢藏佛教的僧衣, 1法友們不約而同提及在街上托缽乞食(和乞錢
)的「僧人」問題。

固然有些假僧人穿著僧衣不如法,但穿得似模似樣的假僧人更多!畢竟衣裝很容易模
仿,故不能單靠外相判別,應以其人有否持戒、言行是否如法為準!

若論言行是否如法,在兩岸四地托缽,肯定有詐!托缽,佛陀時代早已有之,但現代
除了南傳佛教外,漢傳、藏傳平時都已經不再奉行。

中國佛教並不托缽

在泰國、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僧人每天都會出外托缽,信眾自覺地在特定時間準備
食物,等待僧人逐家逐戶走過。僧人受供時低頭不語,以示謙恭,同時憶念諸經律中所載
托缽威儀(詳下文),為施主迴向祝願;按東南亞傳統,僧人不會向施主道謝,否則施主
會覺得功德受損。返回寺院後,僧人必須在缽中進食;即使有獨立包裝的食物甚至飲品,
無論它們混和後味道如何,也要一併倒進缽內受用。對僧眾來說,托缽乃自身的一種修行
,以及弘揚佛法的方便(因為讓一般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僧人);對民眾而言,則是供養
積福的良機。

古時漢地不少寺院皆位處深山,每天托缽極為不便;而且氣候寒冷,不能像古印度般
過午不食,晚上也須進餐保暖(視同服藥,為佛制所許)。如果早晚都要來來回回,徒然
耗費修行時間。因此,漢傳佛教早已讓僧人耕種食糧,自給自足。再者,大乘佛法強調在
生活中修行,把勞動也視作修持之一,主張「挑柴擔水皆是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同樣地,西藏也因為地理的不便,基本上不保留外出托缽的傳統。充其量,每年結夏
安居三個月期間,寺院內僧人會把食物置於缽中進食。

現代漢、藏佛教只會於特別活動、隆重儀式或盛大法會中,象徵性地偶然托缽,平日
一般都不作此行儀。即使托缽,包括南傳道場在香港托缽,都會事先宣傳,通知計劃遊行
的地區(例如九龍城,因為多泰國人聚居)的居民,否則將不會有人準備食物!

僧人托缽,嚴格上只接受食物,不接受金錢。雖然,台灣某些道場為籌款而舉辦的托
缽儀式,可以金錢供養,但香港似乎無此先例,故穿著僧衣獨自走進鬧市中托缽求財者,
必然是假冒的!

托缽、乞食、化緣

甚麼是托缽呢?這又稱持缽、捧缽、乞食、分衛、團墮(意思是食物落於缽中),俗
稱化緣。顧名思義,即用手托持「缽」這種容器,遊行街道乞食。

稱為「乞食」,並無貶義,古漢文佛經一直這樣稱呼佛陀的托缽行徑。《金剛經》載
︰「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清‧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每逢食
時,統諸弟子人間乞食,不擇淨穢貴賤,平等行化,此先佛托缽之遺風也。」

事實上,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稱為「比丘」(梵文bhiksu音譯),字義正是「乞士」
。隋‧吉藏《法華義疏》曰:「比丘者,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
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為比丘。」比丘為佛法而故意乞
食,與俗人僅為餬口而乞食,層次完全不同。

至於「化緣」,意思是募化(幕捐)以結佛緣,包括但不限於托缽。任何的籌款或籌
集物資的方式,不論有否外出或持缽,都是化緣。

僧人為何要乞食?

僧人怎麼不自己工作賺錢,而要去乞討呢?正因佛陀不希望已出家者,仍要像在家人
般從事世俗工作、追求獲利,導致種種煩惱或惡業,而能不憂衣食、專注修行,把時間都
善用於出世間法。另一方面,托缽也給了在家人供養積福的機會。

僧人乞食 要求嚴格

托缽的要求十分嚴格,並非隨隨便便拿個缽上街要飯就可以。《增一阿含經》、《法
集經》等載,入城行乞時,應以左手持缽,沿著街道旁邊遊行(現在許多假僧人,卻站在
路中央,唯恐沒人看見),住於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內心思維乞食僅為資養色身
以修道,對於食物不起執著,既不貪戀美食,也不嫌棄差劣的食物;為破除我慢,於布施
者不揀擇富貴貧賤;為培養平等慈悲之心,逐一接受各人布施;受供後,思維自己本無才
德應供,生慚愧心,加倍精進修行。

另外,《寶雨經》也開示,托缽時還應作如是想:一般眾生只能成就微少善根,受諸
苦惱,為了攝授有情,故行托缽;依次乞食,不生疲厭;於諸眾生一視同仁,不起親疏分
別或敵友憎愛;知足即止,不貪多慕得;好壞食物皆當隨應受取。受供之後,返回住處,
先於佛像或佛塔前供養讚歎;所得食物應分為四份,前三份分別施予道友、貧窮者、鬼神
,餘下的一份才自己食用;進食要適量,不太少也不太多,太少則身體羸弱、影響修持,
太多則易倦渴睡。

從上可見,僧人靠著托缽維生,不僅有助清心寡慾,托缽過程中若能如法思維與行持
,更可增進慈悲、平等、慚愧、精進等種種功德。《十住毘婆沙論》甚至寫道,托缽能招
感如來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之果報(因為謙卑恭敬)。然而,若托缽時不存道心,則
與世俗乞丐無異,並無功德可言。

漢藏佛教的飲食正念

漢傳佛教現今雖不經常托缽,但生活經費仍有賴功德主布施,也把吃飯視作修行,提
倡「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感恩食材生產者的辛勞、施主減少自身及家眷受用而布施。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慚愧自己學養不足,有負施主期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於上味食不起貪,於中味食不起癡,於下味食不起瞋。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視食如藥,僅為活命修行。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飲食適量,以利修道。

  因此,漢傳寺院的膳堂,又名「五觀堂」。

藏傳佛教也有類似主張。僧俗二眾進餐前,會唸誦供養三寶及糾正發心的偈頌:

無上導師諸佛寶,無上救護正法寶,無上引導眾僧寶,供養最勝三皈處。
悅意百味美佳餚,寶饌敬供佛菩薩,願令眾生悉富足,飽餐禪悅妙法食。
於食應存藥物想,無有貪欲及嗔恚,非為飽壯及高慢,僅為存身受此食。

此外,藏傳佛教特別提醒出家人注意「信財障礙」(藏語kor drib),即接受了信眾
供養,修學卻達不到信眾要求而產生的障礙。換言之,這也是提醒僧人要勇猛精進。

------------------------------------------------------------------------------
1 〈漢藏僧衣淺談(上)〉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3383
〈漢藏僧衣淺談(下)〉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4356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9556246.A.318.html
ffvbnm: 隨喜 12/26 13:43
opm: 南無阿彌陀佛 12/26 19:4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