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
侘寂(わびさび)這詞儼然成為日本美學代表與生活態度了,在國外也有大批人們追求著那自然靜謐與人文素養,而作者更是個醉心於此禪意的外國女性,她的二十多年人生都獻給於此,她在旅程中、生活中、心靈上已能體會出屬於自己的侘寂,那份接受無常的心,帶著佛學、有著老莊,也有千利...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
侘寂(わびさび)這詞儼然成為日本美學代表與生活態度了,在國外也有大批人們追求著那自然靜謐與人文素養,而作者更是個醉心於此禪意的外國女性,她的二十多年人生都獻給於此,她在旅程中、生活中、心靈上已能體會出屬於自己的侘寂,那份接受無常的心,帶著佛學、有著老莊,也有千利休的茶人精神,然而最重要的是『學會整理自己』。
-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侘寂』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作者在書裡提到甚至有一派日本人覺得『侘寂』是只有日本人可以理解的,畢竟那是他們從小的教育素養;枯葉與碎石,斑駁與老舊,在他們眼裡那都是無常的痕跡,正因為短暫而富有魅力,正因為不完美而完美,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難用言語表達,也因此難以向外國人傳達的。
-
然而,作者否定了這論點,在她的生活中早已環繞著日式幽玄之美,不是一定要在茶會裡,也不是一定要拜訪一代宗師,僅僅小小一件事,就只是簡單生活,也可以帶著侘寂,無常無為的樸實生活。
-
而書中提到『和敬清寂』亦為日本茶道精神,由將茶道發揚光大的千利休提出,在古樸典雅的茶室之中,就連武士也應該卸下刀劍,帶著赤裸裸的心與誠心誠意感謝著主人的招待,這正是『和』與『敬』,主人賓客間的尊重謙敬,以及對自然的和諧態度,進一步達到了『清』,清淨自我,摒除雜念,欣賞此時此刻的心情,寧靜而寡言,只需簡單的對話,感謝著招待與一期一會的幸運。
在修心的同時,也許能夠悟出最高境界的『寂』,必須反覆『和』、『敬』、『清』才會領會禪道,枯淡閒寂,淡然處之,無為的中庸之道。
-
而所謂侘寂之美,也常常被描述為『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正因為這樣會擁有『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包容著逐漸改變的歲月,以表千家來說,男子與女子在使用茶巾擦拭茶碗的手勢並不相同,男生天生手骨就是較大,所以可以用整個包覆茶碗的方式豪邁擦拭,女生則是較為秀氣的手勢,而男生隨著歲月衰老時,有朝一日也會將自己使用茶巾的方式轉化為跟女生一樣。
我曾經問過我的日本茶道老師,那麼是什麼年齡時會改變手勢呢?答案是沒有一定,當你覺得自己已經開始轉換身份,接受年長的自己,那就可以更換喝茶的手勢了,那是很自然的事情,理解不再年輕,無須逞強,而茶道上的男女有別,也不是種歧視,因為男女本來就是先天上的有體格差異,但是各有只適合自己才能做的事,所以順應一切,無須執著。
-
『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
-
作者曾經在某個生活角落悟出這點,也常四處問著修心者,對他而言的『侘寂』是什麼呢?寺廟僧侶說就在自然之中,而這答案也讓身心俱疲的日本上班族解了惑。
對我來說,我曾經一個人在雨後走在山道上,眺望著香火鼎盛的廟宇,青苔石階,煙波裊裊,人潮全在香火之處,而我卻遠離著囂鬧,石階上有個鮮少人拜訪的小祠,旁邊有幾株雨後繡球盛開凋零著,我突然有所感,原來我也在這裡之中,確實存在在這裡,自然之中,寧靜之中。
我只是靜靜佇立了好久,最終想到的詞,正是侘寂(わびさび)。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曾在某刻體屬於自己的侘寂呢?那真的是很適合跟自己對話呢。
-
-
#reading #bookstagram #dailyreading #閱讀 #看書 #書蟲 #讀書帳 #圖書館 #圖書館借的書
#侘寂 #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Wabi_Sabi #Japanese_Wisdom_For_a_Perfectly_Imperfect_Life
#貝絲坎普頓
#Beth_Kempton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旅人故事:【英倫尋禪】
「櫻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總是會落下的。」我步進這日式庭園,看到地上的花瓣不禁想道。
這裡不是日本,是位於倫敦荷蘭公園(Holland Park)中央的一個京都小角落。當你開始厭倦歐洲紅磚尖塔和過份雕琢的教堂宮殿,有幸碰上這個日式庭園,實在是一道清泉。
Holland Park位於全倫敦最貴地段Kensington,取名於18世紀政治家Lord Holland 。由京都商工會議所於Japan Festival London 1991為紀念英日友誼注資興建,京都庭園(Kyoto Garden)入口低調,只有寒松五棵,石牌一槐。面積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溪澗石橋,松木鯉魚,還有孔雀一雙,禪意綿綿。
園內有幾把經常被松鼠霸佔的木凳,任由遊客呼吸感受日本古老氣息,讓我不禁想到日本的審美哲學——「侘寂」(Wabi-sabi)和「物哀」(Mono no aware)。
「侘寂」起源於中國道家文化,後來被傳入佛教禪宗(Zen Buddhism),深深植根日本美學,由建築、繪畫、茶藝到園藝,影響深遠。
「侘」(wabi)意思大概指「簡陋樸素的優雅」;而「寂」(sabi)指「接受短暫而無常的缺陷美」。
這種對不完美的賞析,跟追求恆久氣派的西方美學——由古羅馬的金碧輝煌,巴洛克的精雕細琢到哥德的終極對稱——對比強烈。
受佛家思想影響,日本相信萬事萬物階短暫。因此它的美更值得詠嘆。例如櫻花,如果永不落下,就沒那麼美了。這種自帶一陣憂鬱、悲劇色彩的文化概念,就叫「物哀」。
曾讀過日本美學大師大西克體的著作,「物哀」的概念指萬物皆有靈性,所以有感受、感情。而哀,是悲傷也是感嘆。
為什麼「哀」值得重視?
日本文化認為能引發哀傷的東西總比快樂的高級,也因此成為文學創作主調。悲劇能讓觀眾醒覺自身的局限,有提升涵養及淨化心靈的作用。
而「物哀」最深的一層提出,萬物都有感受,但它們不能表達,而人類可以。所以如果人類感覺到萬物的心,就應該想辦法幫它表達出來。
當你看到櫻花落下一刻,內心讚嘆落花美態的同時,你的感觸應含有幫那凋謝的櫻花慨嘆生命走到盡頭之情,而不是單純覺得落花很美。
欣賞事物本身美態的同時,也欣賞它必然消失的感覺。這種被禪宗啟發的順其自然,在不完美中發現美的概念,是日本審美觀,也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在這漫步,我發現庭園石路旁有著一枝不起眼的竹枝,引導泉水打在一塊呈中國古代方孔銅幣狀的石台,上面刻有「唯吾知足」四字。「唯吾知足」銅幣是中國漢朝的方孔幣,後來傳到日本。以口字為中心,為四邊的「隹」、「五」、「矢」、「止」所共用,合起來的「唯吾知足」一詞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體現。
知足常樂這概念出自老子《道德經》的一段:「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被用到古代中國銅幣上,更覺意味深遠。
此刻,在隱藏於倫敦的一個京都小角落,即使看著落下的花,我確實滿足了。
Storyteller:Jennifer (https://www.facebook.com/jennifer.puplehk)
#投稿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https://bit.ly/2YWEwYs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如有任何問題、創作提案、廣告企劃或慈善推廣,歡迎電郵至說故事工作室 info@story-teller.com.hk
#EveryoneIsStoryteller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旅人故事:【英倫尋禪】
「櫻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總是會落下的。」我步進這日式庭園,看到地上的花瓣不禁想道。
這裡不是日本,是位於倫敦荷蘭公園(Holland Park)中央的一個京都小角落。當你開始厭倦歐洲紅磚尖塔和過份雕琢的教堂宮殿,有幸碰上這個日式庭園,實在是一道清泉。
Holland Park位於全倫敦最貴地段Kensington,取名於18世紀政治家Lord Holland 。由京都商工會議所於Japan Festival London 1991為紀念英日友誼注資興建,京都庭園(Kyoto Garden)入口低調,只有寒松五棵,石牌一槐。面積雖然不大,但五臟俱全——溪澗石橋,松木鯉魚,還有孔雀一雙,禪意綿綿。
園內有幾把經常被松鼠霸佔的木凳,任由遊客呼吸感受日本古老氣息,讓我不禁想到日本的審美哲學——「侘寂」(Wabi-sabi)和「物哀」(Mono no aware)。
「侘寂」起源於中國道家文化,後來被傳入佛教禪宗(Zen Buddhism),深深植根日本美學,由建築、繪畫、茶藝到園藝,影響深遠。
「侘」(wabi)意思大概指「簡陋樸素的優雅」;而「寂」(sabi)指「接受短暫而無常的缺陷美」。
這種對不完美的賞析,跟追求恆久氣派的西方美學——由古羅馬的金碧輝煌,巴洛克的精雕細琢到哥德的終極對稱——對比強烈。
受佛家思想影響,日本相信萬事萬物階短暫。因此它的美更值得詠嘆。例如櫻花,如果永不落下,就沒那麼美了。這種自帶一陣憂鬱、悲劇色彩的文化概念,就叫「物哀」。
曾讀過日本美學大師大西克體的著作,「物哀」的概念指萬物皆有靈性,所以有感受、感情。而哀,是悲傷也是感嘆。
為什麼「哀」值得重視?
日本文化認為能引發哀傷的東西總比快樂的高級,也因此成為文學創作主調。悲劇能讓觀眾醒覺自身的局限,有提升涵養及淨化心靈的作用。
而「物哀」最深的一層提出,萬物都有感受,但它們不能表達,而人類可以。所以如果人類感覺到萬物的心,就應該想辦法幫它表達出來。
當你看到櫻花落下一刻,內心讚嘆落花美態的同時,你的感觸應含有幫那凋謝的櫻花慨嘆生命走到盡頭之情,而不是單純覺得落花很美。
欣賞事物本身美態的同時,也欣賞它必然消失的感覺。這種被禪宗啟發的順其自然,在不完美中發現美的概念,是日本審美觀,也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在這漫步,我發現庭園石路旁有著一枝不起眼的竹枝,引導泉水打在一塊呈中國古代方孔銅幣狀的石台,上面刻有「唯吾知足」四字。「唯吾知足」銅幣是中國漢朝的方孔幣,後來傳到日本。以口字為中心,為四邊的「隹」、「五」、「矢」、「止」所共用,合起來的「唯吾知足」一詞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體現。
知足常樂這概念出自老子《道德經》的一段:「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被用到古代中國銅幣上,更覺意味深遠。
此刻,在隱藏於倫敦的一個京都小角落,即使看著落下的花,我確實滿足了。
Storyteller:Jennifer (https://www.facebook.com/jennifer.puplehk)
#投稿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https://bit.ly/2YWEwYs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如有任何問題、創作提案、廣告企劃或慈善推廣,歡迎電郵至說故事工作室 info@story-teller.com.hk
#EveryoneIsStoryteller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