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來自新世界心得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來自新世界心得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huen1217 (Rebecca)看板book標題[心得] 貴志祐介《來自新世界》時間Wed...
來自新世界心得 在 王昱翔®不小王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0:30:44
泡泡瑪特經濟觀察-社交經濟新模式 . 去年差不多這時,盲盒經濟是消費市場裡的寵兒,許多人在盲的自動販賣機前排隊,看著Molly、Dimoo各種造型,想著要抽哪一種,然後不知不覺一口氣就買了三四個。那時候作為消費旁觀者,我一直有疑問: . 消費者是真的喜歡產品本身,還是享受小機率帶來的未知刺激感? ....
令人失望的《來自新世界》
沒有任何額外資訊的網誌版:
https://rebecca0-0.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貴志祐介著,李漢庭譯,《來自新世界》。獨步文化出版,2014。
本來應該要放更詳細的書訊,但因為不喜歡這本書,所以簡單交代就好。
以下評論不假辭色且有提到一點點劇情。
(防雷)
這本書有點年代了,日文是2008年初版,之後大概是拜動畫之賜,2014年出了中文翻
譯。評論幾乎是一面倒的好評,我讀完後真的不太能理解,因此決定簡單寫下自己的批評
,提供一點反面看法。
我對《來自新世界》的批評可能有點嚴苛,多少是因為開始讀之前預期它是本還不錯
(甚至經典?)的小說,讀完之後卻發現它連「好看的娛樂小說」可能都還算不上。但因
為上下兩冊厚達八百餘頁的篇幅花去我大概十幾小時的閱讀時間,我覺得還是想提筆罵一
罵它。
一、寫作技巧不佳
1. 篇幅冗長,夾雜不少可以刪去的情節。
有好幾段鉅細靡遺的描述其實無關乎主要情節(例如推球比賽和堆牌),也沒有什麼
伏筆,單純是要講幾個例子來彰顯社會控制體系的運作。對比本書實已相當冗長的篇幅,
這些部分可謂多餘,也暴露本書寫作節奏不佳的缺點:主要情節跟枝微末節幾乎講得一樣
仔細。
2. 寫作手法與目的相斥,而非相輔相成。
本書以回憶錄手法開頭,寫作中也多少會用回憶錄的方式倒敘,然而這本小說的賣點
畢竟在劇情,相當倚賴劇情的推展/懸疑來製造閱讀樂趣,回憶錄的寫法反而多少破壞了
這種樂趣。
更甚者,即使作者明知回憶錄手法的缺點而仍採用也無不可,但寫到最後竟然首尾不
連貫。讀到結局時,作者根本沒有再回頭針對開頭的回憶錄筆法收尾,感覺好像交完稿就
一了百了,沒有再讀過自己前面寫什麼一樣。
那就不禁讓我疑問:為什麼要選一個不適合的寫作手法,對要傳達的意旨無益反而有
害?
3. 常用機械神(應該是吧)來解決問題、掉書袋
許多想講的內容、背景設定等等,都直接抓個東西來倒兩、三頁(甚至以上)的內容
給讀者,基本上這也是非常拙劣的手法,但我覺得比起前兩個就算了(懶得多罵)。
二、欠缺中心意旨
欠缺中心意旨是本書的致命傷。作者似乎只是想講個有趣的故事,表面看來雖是反烏
托邦文學,意在批判社會,中心思想實則空無一物。主角經歷了這麼漫長的冒險,途中屢
屢發出看似批判之聲,最後卻好像毫無掙扎、毫不猶豫的又成為鞏固社會體系的一分子(
甚至是主導者),實在看不出來主角有什麼努力或突破,也讓前面這兩大冊的冒險好像在
耍弄讀者一樣。
作者的結局根本是兩手一攤,說:我沒有任何意旨想說,只是寫寫娛樂小說消費讀者
而已。
三、其他
此外,性別關係、性關係看似開放,但事實上作者又常毫不在乎的套用性別刻板印象
(例如女主角數次提到「女生就是沒有方向感」),且所有人在畢業之際也會一一配成對
,彷彿表示異性戀才是「真正的」性關係。以上種種讓我閱讀過程中一直想翻白眼:明明
是這麼架空的設定,對諸多框架卻照章搬用。但這畢竟只是小瑕疵,相較於整書眾多吐槽
點已無足輕重。
或許本書定義上也可歸類為烏托邦/反烏托邦文學,但只是借用框架故弄玄虛,缺乏深
刻的思考,令人失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201.15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55513610.A.2C5.html
※ 編輯: shuen1217 (36.229.201.151), 04/17/2019 23:09:17
前面都鋪陳的很懸疑,讓人想知道怎麼會演變成這樣的社會,開頭的回憶錄筆法也讓我
期待這過程會隨著故事開展慢慢明朗,但最後解謎的方式是:
抓到幾隻圖書館,直接一五一十講給你聽...
簡直就像作者直接把設定集複製貼上給讀者看。
這種寫法很便宜行事,沒什麼技巧可言吧。
跟其他段落落差滿大的(像是不淨貓、演化上奇怪的動物,我覺得都還沒有這麼掉書袋)
可以這麼說。
但是如果一本書寫了800頁,涉及很多議題,「好像」有很深入的思考,其實根本沒有...
就好像讀了一篇很長的論文,最後發現作者根本沒有觀點,感覺被欺騙。
如果作者只是想分享他創作的世界,前面不需要給讀者這麼多錯誤的期待。
(感覺就好像創造出《三體》、《冰與火之歌》那種大架構,最後卻告訴你:我只是
想讓男女主角談場戀愛。身為讀者,我不懂搭這麼大的景作什麼。)
因為本書確實帶出一些議題,例如大人類主義(可以濫殺其他物種,人卻一根
汗毛都動不得,但同時因為極權控制,小孩又毫無人權,非常矛盾),當然也有
理想社會為何的大哉問。
但是問歸問,作者完全沒有要處理。
大人類主義這點,作者似乎不太有意識到?
中間多次描寫有咒力的人殘忍殺害其他物種,我覺得這似乎直指這個社會的問題,
(種種束縛皆未抹去人類殘忍的一面,只要對象不是「自己人」就能大開殺戒,
這點肯定是禍根吧)
作者提了滿多次,但都沒有深入處理這一點。
本書可以不必有「反烏托邦」這麼強烈的意旨,但我覺得本書連想傳達的東西都沒有。
我只感覺到作者在曬設定而已...
(確實有些小地方滿有趣的,但就像東一點、西一點的拼圖,完全撐不起長篇小說的架
構)
此外,草率的結局跟女主角的個性/成長矛盾。
女主角經歷這場冒險,失去摯友、至親,也時常對不合理的地方發出質疑。
但經過八百頁的成長(?)故事,女主角卻相當認同極權控制的手段(儘管她曾因此失去
摯友),幾乎不經掙扎就成了保守體制的捍衛者,跟前面完全矛盾,或者我完全讀錯了女
主角的個性= =
講得有點散亂,簡而言之我覺得整個故事的走向(及女主角的個性/成長)之所以令人
失望,是因為作者沒有認真思考、安排整個故事,只是套個現成的框架(反烏托邦文學)
來說個(看似)很炫的故事,因此讀到最後讓人感覺虛有其表,濫用了這個文類。
(就像回憶錄筆法也是套個現成框架,沒有認真思考,否則何以首尾不連貫?)
再想了一下,j大說得對,性關係的舉例不妥。
(但我覺得主角群都不會質疑這種安排嗎,好詭異)
說到異性戀在書中的正統地位,讓我覺得瞬的死工具性很強。
如果瞬沒有死,瞬跟覺也會各自配對,走入異性戀關係嗎?
瞬死了才「方便」女主角早季跟覺配對。
但這種安排想起來問題重重(彼此相戀的少女/少男,都能接受即將成年時,原本的同性
伴侶關係會重新拆解成新的異性伴侶關係,真是難以想像),都不會有人抗議嗎~_~
書不在手邊了,以上憑印象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