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佳幼動物醫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佳幼動物醫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佳幼動物醫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佳幼動物醫院產品中有8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朋友初學行總是跌跌撞撞,但如果走得猶如小鴨般,可能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或會導致長短腳、走路不穩等,成年後發現更會出現痛症。心心在1歲起學行,走路一拐一拐又站不穩,過了4個月仍如初學行般,媽媽為此諮詢過醫生,又檢查過是否長短腳、扁平足等,均無發現問題,醫生指或因穿着尿片令步姿欠佳。 直至2018年,...

佳幼動物醫院 在 汪喵星球 Dogcatstar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00:00:09

​​毛拔麻會帶毛孩一起返鄉嗎❓ 請注意⚠️貓貓狗狗也會暈車喔❗️尤其是在焦慮的狀態如:搭乘陌生車子、首次搭車或情緒不佳時。特別是年幼的狗狗,因為平衡感還沒發育完全,比成犬來的容易暈車。 (這篇文很長) (但非常重要,一定要看完) (沒看完的就... 趕快繼續看啦!!) ⋯⋯⋯⋯⋯⋯⋯⋯⋯⋯⋯⋯⋯⋯⋯...

佳幼動物醫院 在 藍橘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18:25:49

我是一名警察,最近負責一單校園學生自殺的案件。 校園欺凌一直都存在,不論哪間學校都有。 很多學生以為吞聲忍氣,撐到畢業後一切都會過去。 . 但事實上欺凌不會因為你離開學校而停止,社會的欺凌比學校更多。例如工作的階級,網絡上的欺凌。 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兇手太多了。 士兵打仗著同樣的軍服,革命的示...

佳幼動物醫院 在 李友正 Yochenle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4:25:28

已經從蘭嶼回來快兩個月了,一直到最近才有時間,好好的把山豬的骨骸整頓起來,因為手上只有高中時買的動物頭骨圖鑑,為了還原脊椎的部分,花費了比預定更多的時間才理解分佈並組合起來。 由於死亡時間不明,又是在河谷發現牠的,雖然沒有什麼泡水的跡象,但是為了避免骨頭過度脆化,最後還是決定不漂白。 11月一直...

  • 佳幼動物醫院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8 07:30:11
    有 27 人按讚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佳幼動物醫院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9 10:11:20
    有 29 人按讚

    滿分的孩子 - 南灣水巷生

    全紅嬋跳水奪冠那場比賽,剛好我看到直播。他連取三回滿分時,全場喝采,旁述大嘆完美,讚其動作堪當教材。但望住那段比別國選手幼細許多的身形,總覺得有股難以言詮的怪異。那算人體優雅嗎?還是一件精巧的機械呢?幾套號稱完美的動作背後,似乎掩蓋住一連串人類的嚴重錯誤。

    賽後,全紅嬋受訪,傳媒陸續披露他的身世,大家方知他母親病重,卻苦於家貧,無力持久求醫。跳水即改變命運的機會,他日復一日練習跳水,就盼望為母親賺得足夠藥費,即使他連病名都不識得。窮,成了他進步的動力。

    大陸主流紛紛歌頌此則孝感動天的勵志故事,全紅嬋的家鄉當然更要響鑼響鼓大放鞭炮,慶祝自村小姑娘為國增光了。昨晚讀到一則微信公眾號發表的異見,大潑冷水。果不其然,今早已見該帖默默消失了。似乎唯有追隨權力的主流笑罵,個人方可保存僅餘的面目。

    小姑娘得償所願,壓平了命運的水花,固然可喜可賀。但我不禁去想,假若他出生於一個醫療保障完善的國度,他會不會就如普通孩子般成長呢?也許他不會摘金,不會跳出三回滿分的佳績,也許他會一邊讀書,一邊投身某項他自己選擇的課外興趣,放學就溜到機舖抓娃娃。也許他再無緣為國增光,但偶爾會細心打扮,去遊樂園玩,去動物園玩。

    想起之前我欲撰文論通識教育,深入鑽研,方知西洋古今院校多奉健全人格為教育之鵠的,而運動當為培養健全人格的一項環節。反觀時下,有些地方為訓練出獵牌的運動員,孩子放棄學業,也放棄瀾漫玩耍的時光。運動不單無法成就完整的個人,個人反倒淪為競逐排名以至粉飾國力的工具,可謂馬克思痛詆之勞動異化。而這種事偏偏多見於據名共產的國度,可謂諷刺之極。

    小姑娘終於鬆一口氣,只想放開肚皮喫往日難得一嚐的辣條。一車車辣條馬上送至家門,鄰居的孩子都分得到辣條。辣條以外,復有甜頭。二話不說,當地醫院承諾全方位的醫療保障,企業爭相贈以住宅及慰問金,領導、突然出現的親戚和網絡紅人紛來沓至,噓寒問暖。大家看起來都很快樂。

  • 佳幼動物醫院 在 小犬工作室 / The little K9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7 21:30:14
    有 392 人按讚

    大黑是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流浪狗,當北流剛動土開工時,大黑就在這裡了。警衛伯伯是他日常的好夥伴,時常一起巡邏。可惜伯伯因為身體的緣故沒辦法再和他一起工作,大家都很擔心大黑,沒了伯伯的大黑應該很孤單吧,加上北流即將開幕,未來也會影響他的生活品質,所以這一次要拜託大家一起來幫忙大黑,讓他能夠有機會享受有家人陪伴的日子~


    其實還有一件事想說,領養成犬其實不太是大家的第一考量,不過成犬相對幼犬來說穩定很多,幼犬就跟幼兒一樣真的很牙給(giâ-kê),吃多、拉多、精力旺盛、需要長時間的陪伴,也常常被氣到不行;成犬優勢在於個性比較明確(但還是可以隨著照護者而改變),學習能力佳,可以很快的調整狀況融入家庭生活,只要給他一些適應的時間,培養你們專屬的默契,用對方法,你會發現領養成犬其實是一個很棒的選擇!



    就算自己沒辦法養,幫忙分享或推坑朋友(?)也都很好!
    送養資訊在這邊:
    名字:大黑
    年齡:中老年
    花色:黑色
    性別:男性
    個性:忠心耿耿,是個很好的陪伴者,但因以前可能有經歷過不太好的事,需要多一點時間培養默契。
    是否結紮:已結紮
    健康情況:基本上良好,但有心絲蟲問題,需要定期回診跟持續治療噢。


    想領養的話有一些事情很重要:
    1. 大黑經歷過很辛苦的過去,所以更需要時間培養與人互動的默契,希望領養人可以有正確的養狗觀念。
    2. 因為在外流浪,所以大黑有心絲蟲的狀況,需要請領養人持續追蹤並治療。
    3. 領養人需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耐心和愛心陪伴大黑。
    4. 希望可以分享新照片並讓我們知道他過得很好,排解一下大家想念大黑的心情~
    5. 就算是新手也沒關係,理解並尊重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們希望有愛心的你可以延續這份愛,幫忙分享這則貼文或報名領養,非常感謝!
    「我想領養大黑」連結:https://forms.gle/JkRV6TvTXvKqjHLA7

    感謝 #在地愛狗人士 的協助與愛心
    感謝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Taipei Music Center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 HOTAC Something Studio 三牲工作室 小布動物醫院 的協助與推廣
    特別感謝: 狗醫生協會 Taiwan Dr.Dog 訓練師晴天麻分享成犬領養知識與觀念

  • 佳幼動物醫院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11 05:30:01

    小朋友初學行總是跌跌撞撞,但如果走得猶如小鴨般,可能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或會導致長短腳、走路不穩等,成年後發現更會出現痛症。心心在1歲起學行,走路一拐一拐又站不穩,過了4個月仍如初學行般,媽媽為此諮詢過醫生,又檢查過是否長短腳、扁平足等,均無發現問題,醫生指或因穿着尿片令步姿欠佳。

    直至2018年,心心上幼兒班,老師及校長察覺她步姿奇怪,致電提醒。為求安心,心心媽媽決定找骨科醫生做照X光檢查,發現心心髖關節脫臼,最終確診髖關節發育不良(DDH)。

    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專科醫生廖敬樂表示,新生嬰兒出現DDH,是指髖關節在髖臼內發育得不夠深,包括髖關節生長得較淺、髖關節半脫位及最嚴重的完全脫位,「香港每1,000個新生嬰兒中,約有1個有機會患有DDH。」較常見於女嬰及左邊髖關節,因女嬰的韌帶較鬆,而嬰兒左邊較接近母體的盆骨,容易壓逼到髖關節。其他先天因素還包括遺傳、第一胎、臀位出生等,因正常胎位嬰兒的髖關節呈屈曲狀,臀產的多為膝頭向前,被子宮壓逼着並處於不健康的位置,影響髖關節發育。還有出生時有馬蹄足、斜頸、腳畸形等亦要多加注意。另外,長期維持不良姿勢,如把嬰兒雙膝併合包紮,亦會導致DDH,「當兩個膝頭踫在一起時,會令髖關節向中間併合,對關節也是不健康的。」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BB #手術 #醫生 #尿片 #港安醫院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佳幼動物醫院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24 17:34:40

    桃園電影節公布片單 精選「大手牽小手」等5部闔家觀賞電影
    以「愛」出發 幽默溫馨 不同角度看世界
    瑞莎力推:沒有任何事比愛的力量還要大 愛可以度過所有問題  

    桃園電影節公布「大手牽小手」片單,精選5部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作品,皆以「愛」為出發點,親子觀影也能感受到滿滿暖心。影展正式開幕前,10/3在國泰置地廣場戶外電影院播映以棒球與親情為題的熱血電影《棒球英雄小聯盟》。影展大使瑞莎主動挑選出推薦片單,包括動保議題的開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以及「大手牽小手」單元中的《小小的回家願望》、《弟弟追著恐龍跑》瑞莎:沒有任何事比愛的力量還要大 愛可以度過所有問題。

    瑞莎11年前以烏克蘭人身分來台發展,近年來升格幸福媽咪,償投身於台灣韻律體操訓練,以愛與溫暖為出發點的「大手牽小手」片單,讓她格外有感,包括來自奧地利的《小小的回家願望》,以孩童角度描繪車臣難民的現實生活,時而幽默、時而溫馨;《弟弟追著恐龍跑》中,患有唐氏症的弟弟,如何以獨特觀點教會哥哥用不同角度看世界。《小小的回家願望》 (2).jpg瑞莎表示:「看完《小小的回家願望》,覺得自己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在疫情時期特別適合給大家看,我們必須堅持,沒有可以比愛的力量還要大,我也很喜歡《弟弟追著恐龍跑》,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特別的地方,但『愛』可以度過所有問題,這兩部很有愛的電影,推薦給大家。」

    身為影展大使的瑞莎,這次也盡責地化身催票大使,聽到桃園電影節票價,笑喊:「謝謝桃園有這麼棒的活動,一張票才70塊,大家趕快去買票,我真的不敢相信,我可以全部票買下來嗎?」

    來自奧地利的《小小的回家願望》,改編自Monika HELFER的同名小說,描述8歲奧斯卡、13歲姊姊莉莉跟母親相依為命,身為車臣難民的他們,因媽媽自殺未遂被送進醫院,兩個孩子雖不用遣返,但必須透過政府暫時安置,安排到不同的寄養家庭生活。天真的孩子們一心想要回到媽媽的身邊,用盡各種方式打聽媽媽的下落,希望用他們的愛以及溫暖的話語,克服一切障礙,讓一家人團圓。導演阿拉什.里耶長期關注難民議題,這次改以孩子的角度描繪,兩位童星的精彩演出令人驚艷。

    《弟弟追著恐龍跑》描述小時候的傑克相信父母所說,覺得患有唐氏症的弟弟傑歐,有如漫畫裡的超級英雄,然而長大後的傑克,卻對弟弟感到丟臉,對外假裝自己沒有弟弟,也不敢喜歡的女孩面前承認。本片改編自賈柯莫‧馬札里歐(Giacomo MAZZARIOL)的暢銷同名自傳小說,故事真實描述比他多了一對染色體的「特別」弟弟,降臨到他的世界,他曾說:「我花了12年才學會用我弟弟的眼睛看世界,我真心覺得,那個世界還不賴。」幽默溫馨風格拿下2020年義大利電影金像獎大衛青年獎、歐洲電影獎青年觀眾票選獎,並獲得義大利銀緞帶獎最佳新人導演提名。

    《哈囉世界,我來了》結合紙雕、攝影及2D繪圖而成的逐格動畫,白斑狗魚希望成為水底之王;幼小的蜻蜓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火蠑螈則想離開水面透透氣,動物們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是生命共同體,也努力著追逐牠們自己的夢想。片中製作超過110隻動物模型,共有76種動物,43種植物、4種菇類,所有模型皆以古董書的紙張所做成。「透過此動畫,我們試著理解每個動物的世界觀,並開始學習多元觀點。靜靜觀賞著大自然,拋開成見與刻板印象,超越所有生物階層意識,虛心接納成為世界的一份子,熱愛生命。」

    《彼得與狼》以真人動畫影片方式呈現,描述彼得如何在其他動物朋友的幫忙下智取大灰狼的故事,巧妙融合現場音樂和動畫,又充滿文字設計和編排的藝術趣味,於2014年獲金玫瑰獎最佳美術獎項肯定。片中也邀請義大利籍指揮家丹尼爾.加蒂(Daniele GATTI)帶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實景演出,丹尼爾.加蒂現任馬勒室內樂團藝術顧問。

    短片《動物狂歡節》則描述每天晚上,父親都會講睡前故事幫助兒子入睡,孩子總是選擇有點嚴肅,有音符、管弦樂隊照片和動物圖畫的《動物狂歡節》。看似簡單的故事,經過父子兩人想像力變得生動,搭配樂團的現場演奏,一個個動物有了自己的出場主題曲。音樂具體化動物的形象,讓整部影片鮮活動人。

    2020桃園電影節將10月9日到 10月23日舉行,共規劃7大單元、超過75部國內外精采好片輪番上陣,更多影展訊息請密切關注桃園電影節官方網站(http://tyff.taoyuancf.org.tw/)和Facebook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ff/)



    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