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作業環境監測採樣方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作業環境監測採樣方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作業環境監測採樣方法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疫情重點【今新增1自墨西哥移入個案;敦睦艦隊檢測初步結果出爐,8人屬「極可能病例」;紐西蘭越南列第一波國際商務往來觀察名單】 台灣今(21)日新增1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案例,為墨西哥境外移入個案,但仍連續39天沒有本土案例,全台累計確診案例增至441例,並已有407...
作業環境監測採樣方法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今新增1自墨西哥移入個案;敦睦艦隊檢測初步結果出爐,8人屬「極可能病例」;紐西蘭越南列第一波國際商務往來觀察名單】
台灣今(21)日新增1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案例,為墨西哥境外移入個案,但仍連續39天沒有本土案例,全台累計確診案例增至441例,並已有407人解除隔離。
敦睦艦隊抗體檢測有8人為陽性,屬於「極可能病例」;免洗餐具用量因疫情增5成,環保署呼籲減量並改用環保餐具;部分國家疫情雖趨緩,但鬆綁國際商務往來仍困難,紐西蘭、越南將列為第一波觀察名單。
■ 新增墨西哥返台1例確診,返國前抗體檢測為陰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1案例為30多歲男性。該男性在墨西哥期間,曾於4月30日至5月1日間出現發燒症狀,5月5日起出現輕微咳嗽,症狀持續至今,5月11日至13日有腹瀉情形,5月20日返國入境時主動告知有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感染科醫師張上淳補充說明,該男性5月1日開始發燒,認定應該是當時開始發病。因該男任職的公司有大規模檢測抗體,他在5月5日採血進行抗體檢測,但檢測為陰性。5月13、14日時又進行喉頭採樣PCR檢測,但直到返台到集中檢疫所後,才收到檢驗報告,結果為陽性。台灣在5月20日再次採檢後仍為陽性,不過病毒量確實有減少。
至於為什麼會一開始抗體檢測為陰性,PCR檢測卻為陽性?張上淳解釋,感染後的一週內還沒有出現抗體是合理的,約要7到10天後抗體才會出現陽性,「這也代表光用抗體篩檢無法保證篩檢個案是否會有傳染機會。」
■敦睦艦隊抗體檢測驗出8人陽性,感染源頭尚待釐清
為釐清日前敦睦艦隊染疫事件的感染來源與事件樣貌,指揮中心針對3艦共700多人抽血檢驗抗體,預計於本週說明結果,今天雖還尚未正式說明,但陳時中表示,目前有8人血液檢測結果中有抗體。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會後表示,驗出抗體的這8人屬於「極可能病例」,不在先前的36人確診名單當中,但是相關的傳染途徑跟感染源,目前還沒有釐清。
敦睦艦隊目前有36例確診病例,其中已經有26人康復,剩下10人住院治療中。
另外,陳時中也指出,為強化國內社區監測,實驗室主動針對流感併發重症陰性檢體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驗,1月24日至5月18日間共計完成431件,僅檢出1例陽性(案19),其餘皆為陰性。
■疫情期間免洗餐具用量增5成,環保署籲減量改用環保餐具
因應環保,環保署本於今年1月開始禁用免洗餐具,並有相關罰則,卻因為疫情關係而放寬使用,現在也浮現環保問題。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部分餐飲業者擔心重複清洗餐具有衛生疑慮,客人不敢用餐而改用免洗餐具,環保署在疫情開始3個月內從業者回報的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免洗餐具用量增加5成,已開始對環境造成影響。
沈志修表示,在全民努力下,國內疫情趨於穩定,呼籲市民朋友使用可重複清洗的環保餐具,「防疫最好方法不是免洗餐具,是餐前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才是最好的撇步。」
沈志修強調,現階段是「呼籲」並不是「強制」業者配合使用重複清洗餐具。至於何時會再重啟免洗餐具管制政策?沈志修僅回應,只要餐飲業者遵循衛福部食藥署的「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並搭配環境清潔及消毒,就能保障民眾於疫情期間外食用餐的安全衛生。
■鬆綁國際商務往來仍有難度,紐西蘭、越南列為第一波觀察名單
全球部分國家疫情趨緩,針對目前全面禁止外籍人士入台部分,指揮中心昨日表示商務人士來台檢疫將採分級管理,正研議要根據不同風險高低國家來規劃入境後的不同居家檢疫天數。不過,相關評估今天卻又趨於保守。
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整理疫情時,會以該國過去7天、14天病例數作回顧,還有疫情資訊透明與否等指標。但他也坦言,指揮中心本來想用通用的方法去制定可入境的標準,但「直接用數字判定很困難」,目前國際上「滿少的地方」可以這樣單純判定。
陳時中說明,如紐西蘭和越南疫情雖受到控制,但紐西蘭前14天內有15例,前7天內有6個病例;越南前14天內有53例、前7天內有36例,「數字還是稍高。」不過,指揮中心會將紐西蘭、越南列為第一波鬆綁短期商務往來的名單,並深入了解這兩個國家的病例數,屬於境外移入、社區群聚或是院內感染的比例,並觀察該國後續疫情趨勢。他也強調,兩國之間必須建立起互信和認證機制。
至於其他國家疫情,陳時中表示,歐洲確診數大幅度往下降、北美也慢慢往下,中南美洲則是往上升,巴西確診個案數就超過20幾萬,「中南美是下一波要注意的區域。」(文/林雨佑;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
【跨界專家解析】5月4日磐石艦案隔離全員解除,台灣防疫管制能解鎖了嗎?https://bit.ly/2VV6aWq
★提供觀點,促進思辨,#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COVID19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 #報導者
作業環境監測採樣方法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河水質監測】
日前團隊同仁跟著高雄市環保局環檢科的同仁進行了每月例行的「愛河水質監測」。愛河流經仁武、三民、左營、前金、鼓山、鹽埕等行政區域,其中包含了河堤公園、中都濕地、愛河之星等等的著名景點,是高雄市近年的觀光發展重心。
當天所要檢測的愛河有著包含後港橋、民族橋、龍心橋、九如橋、七賢橋、高雄橋等六處的監測點。其中較下游的龍心橋、九如橋、七賢橋、高雄橋等位於感潮河段。根據〈河川、湖泊及水庫水質採樣通則〉規定,應在低平潮(乾潮)前 0.75 小時至低平潮後 0.75 小時,也就是必須趕在 1.5 小時內完成採樣。
PS. 檢測當天 3/6 的低平潮時間為中午的 12:58(12:13~13:43)
基本上檢測以每季做循環,除了每個月會做的測定外,會針對總磷、硝酸鹽氮以及重金屬進行額外的測定。在現場可以以攜帶式儀器直接檢測水溫、pH 值、溶氧量及導電度。其餘的部分則依〈環境樣品採集及保存作業指引〉,依檢測項目分裝在不同採樣瓶中,以及採取相對應之保存方法(例如:添加硫酸酸化保存),冷藏於 4℃ 冰桶保存運送水樣本。
每個月大約月初(因外在氣候因素作微調)會進行檢測,因為部分檢測需要的時間較長,檢測後也需要進行分析後再行公告到環保局環境檢驗科的公告網站,故檢測後到公告約需一個月的時間。
愛河的水質在天氣變熱時,容易產生乳白色的沉澱,環保局表示此現象屬於河水中的硫酸鈣沉澱。但倘若大家真的遇上了異味、河川變色等緊急狀況,環保局也有提供 24H 的檢舉電話:0800-066666,請大家一起監督愛河的河水品質!
高雄市水質監測資訊
https://ksenlab.ksepb.gov.tw/kh-taqm/zh-tw/WaterData.aspx
作業環境監測採樣方法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業醫學】~ 「作業環境監測」實務解析
※ 前言:
為了怕沒碰過這一塊的人看不下去,來簡介一下(雖然簡介完想看的人可能也不多);
作業環境監測,簡稱「環測」,是看勞工作業現場的危害,如:化學品、噪音等等。
以期望可以達到:「辨識」、「評估」、「控制」其危害的風險。
一般環測分為兩種,一是「區域測定」、一是「個人採樣」;
區域測定:顧名思義,就是看那區危害物的量(化學品就是濃度、噪音就是分貝數)
個人採樣:就是請員工帶著一台機器,以期望可以了解這樣一整天下來可能暴露的情形,因為很多工作,都不是固定在同一個站點的,所以在走來走去的過程中,暴露的情況就有所不同。
※ 進入正題:
事業單位,要申請勞保局的「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常簡稱為特作健檢)補助,需要附上環測資料,表示勞工有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才會給你錢去檢查。
這次是原本數年來都應該是噪音作業區的個人採樣,8小時的日時平均量竟然低於85分貝,也就是說和他有相同暴露的人員,應該都不能算在噪音特作健檢的範圍中了!?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特作健檢的申請需要檢附什麼文件
(資料來源:勞保局 https://www.bli.gov.tw/0102771.html )
其實,還是有可以解決的方法,就是用區域測定的結果來申請⋯⋯丫如果區域測定也低於85分貝,那只有三種可能:
1. 本來就不是噪音區
2. 檢測的機器壞了
3. 來檢測的那天剛好歲修,產線都休息沒開機啦!
好啦,回到個人採樣很低,有什麼可能呢?有沒有什麼可以處理的方法
1. 檢測儀器方面:
噪音計(區域測定用)和噪音劑量計(個人採樣用),在報告中應該都有列出年度的校正和環測前的內部校正(94分貝校正)。
儀器可以輸出「聲壓-時間 曲線圖」(如附圖所示),如果環測公司可以提供的話,就可以了解員工在配戴儀器時的暴露狀況,更可以去重現當天的情形。
2. 行政管理方面:
環測的時間都是事先敲定的,應該避免產線上可能產生噪音的機台剛好停機或檢修;如果是臨時故障,要考慮是否應該擇日再測,或是提早聯絡避免做白工。
確定當日配戴機器的人員後,應該做好教育訓練,了解配戴的方式,不要裝在外套上,結果進了廠區太熱就連外套一起丟在置物櫃了!那怎麼測都不會高囉⋯⋯
另外,應了解該員工當日的作業細節,或建立工作日誌,以免環測報告出來後,要回去追溯,他可能也忘了當天做了什麼。就有發生過,人員被其他作業區叫去支援,那測起來的結果,當然就不能代表原先設計的暴露族群了。
※ 結語:
好啦,這篇應該又是我在自HIGH了(我猜沒什麼人想看吧),只是剛好有遇到,就把處理的過程寫下來自己存個檔,如果有人也遭遇一樣的情況,也歡迎一起討論囉。
如果不會接觸到這塊業務的版友,也至少學了個冷知識,知道作業環境監測是在做什麼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