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善言詞,愛瑪,但如果我不是這麼深愛著你,也許還能多說些甜言蜜語。可是你瞭解我是怎樣一個人。我對你說的都是真話。我責備過你,教訓過你,要是換一個別的女人,誰也不會像你那樣忍受下來。
“I cannot make speeches, Emma...If I loved you less, I m...
💑
我不善言詞,愛瑪,但如果我不是這麼深愛著你,也許還能多說些甜言蜜語。可是你瞭解我是怎樣一個人。我對你說的都是真話。我責備過你,教訓過你,要是換一個別的女人,誰也不會像你那樣忍受下來。
“I cannot make speeches, Emma...If I loved you less, I might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more. But you know what I am. You hear nothing but truth from me. I have blamed you, and lectured you, and you have borne it as no other woman in England would have borne it.”
⠀
🐑
最新版本的《艾瑪.》,在風格色調上近似《凡爾賽拜金女》、《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五彩繽紛的糖果粉色,運鏡和人物塑造則有魏斯安德森的卡通童趣風格,但即使有其他現成作品的影子,最新改編版本的《艾瑪》依然是個非常耀眼的全新詮釋!
⠀
《艾瑪.》描述漂亮、聰明、富有的艾瑪伍德豪斯 (Emma Woodhouse) 在這個無聊平庸的小鎮裡就像一隻靜不下來的女王蜂。 然而在這充斥著反諷社會階層與青澀的成長故事裡,艾瑪在經歷一連串自以為聰明的亂點鴛鴦和誤判情勢後,才發現真愛一直在身邊。
⠀
擁有攝影與音樂錄影帶背景的導演 Autumn de Wilde 非常懂得從視覺、美術設計抓住觀眾的眼睛!在她的精心雕琢下,《艾瑪.》不只抓住珍奧斯汀原著的精神,同時也充滿現代感的喜劇諷刺節奏。人物們各個維持十九世紀貴族的優雅,但又不失虛華、自傲、毒舌、笨拙...等真實人性細節,「不完美」讓角色們更能讓觀眾引起共鳴。而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 (Anya Taylor-Joy) 徹底演活電影靈魂人物,每一個笑容、心計,都讓人看得牙癢,但又討厭不起來!其他選角也非常成功,比爾奈爾 (Bill Nighy) 飾演的爸爸雖然戲分不多,但一出場總是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喬許奧康納 (Josh O'Connor) 再度展現自己超高可塑性,不管是《王冠》裡懦弱害怕的查爾斯王子,或是本片裡古怪喜怒無常的牧師,都恰如其分的駕馭,非常期待他未來的發展。
⠀
而同樣是女導演重新詮釋經典文學,Greta Gerwig 在《她們》用力嘲諷小說世界的浪漫假象,但是在《艾瑪.》,Autumn de Wilde 則是理直氣壯地每分每秒用力塞滿浪漫泡泡,讓觀眾徹底沈浸在電影裡如夢似幻的冰淇淋色彩裡,捨不得離開。其中最浪漫的時刻莫過於是艾瑪與奈特利共舞時刻,短短兩分鐘舞蹈比任何床戲還要要露骨、電力四色。在古早講求彬彬有禮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不得隨意觸碰,跨越私人空間,而社交舞就是唯一能夠跨越禮節規則的時刻。
⠀
艾瑪與奈特利的舞蹈一開始是如此輕鬆緩慢,但隨著樂曲的前進,我們跟著兩人一起墜入了他們無聲的愛慕裡,鏡頭從全景,中景,特寫,用眼神,用觸碰,一步步強化兩人的情感張力,艾瑪與奈特利終於意識到彼此早就悄悄愛上對方。這場戲的小細節是導演要求艾瑪要赤裸雙手,不戴手套的跳舞,更是神來一筆強化艾瑪與奈特利之間的渴望。而退去防護的觸碰,也是具象化兩人情感面的赤裸,明白自己對對方的心意。
⠀
另外一段搶眼的改編片段是奈特利表白場景。原著中艾瑪聽完奈特利的真心後,反應是五百字的內心小宇宙震動,但是新版讓鼻血在這重要浪漫時刻出來搗亂。導演表示比起現代化這些角色,她寧願將他們人性化。在這場戲裡,艾瑪突如其來的鼻血,就像是大家生命中都曾遇到過的尷尬場景 —— 「你的身體出賣了你。」即使艾瑪努力地要維持優雅,但是身體的反應流露她的慌張心動。舞會之後,她與奈特利雖然每天打扮漂漂亮亮,但是內心世界都是一團慌糟,不知是否、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意。(然後事實上大家在螢幕裡看到的鼻血是安雅在拍攝當下,不知為何鼻子真的突然開始流血,讓飾演奈特利的強尼佛林非常慌張,但導演堅持不卡繼續拍攝,於是安雅對強尼大喊:「快點跟我求婚!」XD)
⠀
而艾瑪身上每件精美別緻的服裝都讓我想到《花樣年華》裡張曼玉的訂做旗袍,用四平八穩的服裝,包裝、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配樂十分有跳躍感的旋律,襯托角色們的卡通活潑感。電影整體的色彩運用也是一門直得討論的科學,來日再發一篇仔細研究。
⠀
Autumn de Wilde 的《艾瑪.》少了點傳統貴族的優雅,但多了些現代喜劇的俏皮諷刺。如果對於本片意猶未盡的朋友也觀迎找另一出色時裝改編版《獨領風騷》(Clueless),來比較一下文本的相似和相異之處!
⠀
👚
Emma.
艾瑪. (2020)
類型:時代、喜劇
⠀
🎈R2D2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電影 #看電影 #movie #film #Emma #艾瑪 #JaneAusten #珍奧斯汀 #AnyaTaylorJoy #安雅泰勒喬伊 #JoshOConnor #喬許奧康納 #強尼佛林 #JohnnyFlynn #米亞高絲 #MiaGoth #比爾奈伊 #BillNighy
佛規禮節的精神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晚,日本東京的春天,緩緩降臨在新灣區。
因緣際會跟幾位日本來的朋友,有幸造訪在南高雄豪宅內的米其林一星主廚武田健志的餐廳「Liberté」,據說一位難求,而且有諸多禮節的規範。
一進門後吧台板前的座位深具特色,我們今日坐在裡面8人的包廂,可以放鬆享用跟聊天。主廚的相關介紹跟環境網路上的食記都查得到,我的重點在餐點內容—-一言蔽之,這是自疫情以來,我在 #國內吃到最喜歡的星級餐廳。
📍前菜三品- #鴨肝慕斯 #鮑魚/山葵葉/杏桃 #鮟鱇魚肝
老實說,剛看完菜單我打從心底害怕😅,有看過我食記的人就知道,我法菜中的天敵就是「內臟類」食材,但今天卻讓我對這些內臟類食材心悅誠服。首先是這款鴨肝慕斯,表面琥珀色的醬汁點綴著鳳眼果、碎堅果跟些許松露,漾著琉璃的光彩,一匙舀下是蒸蛋般的柔嫩綿密,入口是濃郁的風味搭上脆口的堅果顆粒,煞是享受;再來是盛放在九孔貝殼上的荷包外型小點,上面點綴著山葵葉,建議一口完食,原來外層是如泡芙般的口感佐以鮑魚醬跟畫龍點睛的杏桃,高鉀跟豐富的維生素的杏桃果乾沈穩的微酸中和了鮑魚高鈉的海鮮味,頭一次見著的組合,沒想到風味如此互補;最後有「海底鵝肝」之稱的鮟鱇魚肝,似土壤般由酥脆的吐司脆片包夾,上方鴨兒芹翠綠如茵,放上盛開的星狀紫色琉璃苣彷如精巧的小花圃,充滿春天的映象,讓我讚嘆的地方,在於以富含omega-3(次亞油酸,GLA )的琉璃苣來搭配飽和脂肪跟膽固醇稍多的魚肝,讓人享用起來不覺負擔。
我莞爾,猜這一系列的內臟類食材似乎是通過我挑嘴的腸道菌的檢驗,主廚以各種食材調和的方式讓膩人的飽和脂肪變得和藹可親😆
接下來一道開胃菜 #白蘆筍/蝦母/魚子醬,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料理白蘆筍,最底下用奶油煨煮,加點昆布粉提味,上方將白蘆筍刨成薄片整齊堆砌,口感清脆帶有蘋果的香甜,再淋上用 #豆漿為基底跟白蘆筍打在一起的冷湯,下方是飽滿彈牙的牡丹蝦蝦母,間以魚子醬跟酸甜的燈籠果,必需胺基酸跟植酸融合,讓從來不覺得魚子醬好吃的我,難得讚不絕口,實在精彩。
第一次用清新脫俗來形容一道菜,「此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嚐」。
下一道 #瑩烏賊 讓人眼睛一亮,以日本的瑩烏賊搭配台灣的鳳螺,底層是巴西里跟多種蔬菜打成的泥,還有各式對身體有益的香菜類食材,例如山茼蒿跟山當歸葉,尾韻還有帶點辛辣口感的水田芥、山葵跟洋蔥,其中有一種日本春天才會生長的天下第一山珍— #楤木芽,用天婦羅的方式料理,採集方式辛苦,要避開銳利的尖刺,才能取得嬌嫩的楤芽,帶點特有的苦跟回甘,整碗抗氧化物質吃好吃滿,加上低脂海鮮,仿佛把大地贈與的所有微巨量營養素都集中在這。
「啊, #這才是人類應該吃的食物」我不由得喟嘆,多希望每天都能來上這樣一碗,慰勞自己每天對抗環境污染跟壓力荷爾蒙的腸道菌們。
再來是湯品 #花膠/鴨肝/鮑魚,這道酥皮清湯上的酥皮壓印葉子的圖案,每天早上現桿現做,塗上蛋液後焗至酥脆,以小母雞熬製三天的高湯加入金華火腿跟貝柱,滿滿的膠原蛋白,是主廚在嚐過台灣的佛跳牆之後的創意。
至此每道菜順序都是風味一濃一淡,進入雙主菜。海鮮類主菜—- #來自長崎五島市的紅條魚,肉質紮實鮮甜,配上主廚精心製作的三道層次的綠白醬汁—-基底是波菜跟芥菜打成的泥、第二味是濃烈的蛤蠣高湯拌入發酵後的芥菜跟蔥,第三味是柚子泥灑上焦化的檸檬粉,清爽跟鮮甜並具,連配菜都煞費苦心,是檸檬蜜漬過的蜜棗跟蕪菁,點綴惹人憐愛的紅莧菜跟白色芫荽花,這傘狀的花序像蕾絲般纖柔而細緻,又像雪花般優雅,看來主廚是個外剛內柔的少女心男兒啊(笑)。
肉類主菜—- #珠雞,老實說吃膩了紅肉類主菜,看到白肉類實在很歡喜,台灣唯一有飼養珠雞的地方在桃園,選用雞瘦肉的部分做成雞肉捲,以松露慕斯提香,再以竹炭粉當麵衣包裹製成,看起來像個黑色皮包,切開來搭配旁邊香氣濃烈的羊肝菌菇醬,外脆內軟的口感,讓人愛不釋口,配菜是油封雞腿肉佐紅蔥酥跟白薏仁,多種風味依個人喜好搭配品嚐,很少有主菜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都覺得滋味不同。
在我看來,這場盛宴從前菜、湯品到主菜,都有一種幸運籤餅(fortune cookie)的概念,而這種包有類似箴言或詩籤的字條餅乾,是源於19世紀,日本東京的寺廟有一種叫做「御神籤」的傳統,讓今天的法菜有深厚的日本古老意涵,切開來都是驚喜。
最後是甜品三道— 前甜點是 #杏仁豆腐佐鳳梨,鳳梨用三種方式呈現,包括底下的糖漬鳳梨丁,淋上用鳳梨汁跟香草籽打成的汁液,還有糖霜花朵上盛載著現做鳳梨果醬,酸酸甜甜,非常適合清爽的杏仁味。
主甜點是 #甘酒/櫻花/白巧克力,我凝視著這個意象,像冬雪初融後的大地,春櫻綻放又散落,略帶鹹味的粉色櫻花粉末細細的鋪在白絨般的冰沙,化在口腔裡的是甘酒跟白巧克力的醉人滋味。
這讓我想到漫畫《海賊王》裡的Dr.希魯魯克,他窮盡自己一生的時間去創造一場,在他腦海裡粉紅色的雪,直到臨死前讓全世界下了一場
粉紅色的雪。
我想主廚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
我們用自己不滅的熱情持續灌溉著夢想,用生命在創造腦海中的世界,每一處料理的呈現,都是賭上自己的堅持跟信念。
用心在料理屆耕耘,就跟我鑽研腸道菌的學問一樣,都是希望能將精神寄託在某些不朽的事物上。
最後的小茶點(petit four),是酒漬萊姆葡萄跟藍乳酪夾心餅乾和肉桂蘋果塔,我過去從不曾碰茶點,就是因為傳統法式料理的配茶點是甜膩的法式軟糖跟費南雪,這次我卻連茶點都完食,配上帶有香茅味的花草茶,像醍醐灌頂滿足至心底。
Dr.希魯說:「疾病跟癌症不可怕,只有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謝謝武田健志主廚,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夜,在不能出國的嚴峻疫情寒冬期間,你為台灣人帶來了道地東京米其林的手藝,這春櫻綻放的希望氛圍,彷若置身日本,似預告著即將遠離新冠陰霾,讓人真正感受春天將至。
望明年後,我們東京見。
#這間立刻被我列為心目中第一名
#主廚簽約聽說只有三年
#正港東京米其林在高雄
佛規禮節的精神 在 AJ 談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我不善言詞,愛瑪,但如果我不是這麼深愛著你,也許還能多說些甜言蜜語。可是你瞭解我是怎樣一個人。我對你說的都是真話。我責備過你,教訓過你,要是換一個別的女人,誰也不會像你那樣忍受下來。
“I cannot make speeches, Emma...If I loved you less, I might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more. But you know what I am. You hear nothing but truth from me. I have blamed you, and lectured you, and you have borne it as no other woman in England would have borne it.”
⠀
🐑
最新版本的《艾瑪.》,在風格色調上近似《凡爾賽拜金女》、《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五彩繽紛的糖果粉色,運鏡和人物塑造則有魏斯安德森的卡通童趣風格,但即使有其他現成作品的影子,最新改編版本的《艾瑪》依然是個非常耀眼的全新詮釋!
⠀
《艾瑪.》描述漂亮、聰明、富有的艾瑪伍德豪斯 (Emma Woodhouse) 在這個無聊平庸的小鎮裡就像一隻靜不下來的女王蜂。 然而在這充斥著反諷社會階層與青澀的成長故事裡,艾瑪在經歷一連串自以為聰明的亂點鴛鴦和誤判情勢後,才發現真愛一直在身邊。
⠀
擁有攝影與音樂錄影帶背景的導演 Autumn de Wilde 非常懂得從視覺、美術設計抓住觀眾的眼睛!在她的精心雕琢下,《艾瑪.》不只抓住珍奧斯汀原著的精神,同時也充滿現代感的喜劇諷刺節奏。人物們各個維持十九世紀貴族的優雅,但又不失虛華、自傲、毒舌、笨拙...等真實人性細節,「不完美」讓角色們更能讓觀眾引起共鳴。而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 (Anya Taylor-Joy) 徹底演活電影靈魂人物,每一個笑容、心計,都讓人看得牙癢,但又討厭不起來!其他選角也非常成功,比爾奈爾 (Bill Nighy) 飾演的爸爸雖然戲分不多,但一出場總是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喬許奧康納 (Josh O'Connor) 再度展現自己超高可塑性,不管是《王冠》裡懦弱害怕的查爾斯王子,或是本片裡古怪喜怒無常的牧師,都恰如其分的駕馭,非常期待他未來的發展。
⠀
而同樣是女導演重新詮釋經典文學,Greta Gerwig 在《她們》用力嘲諷小說世界的浪漫假象,但是在《艾瑪.》,Autumn de Wilde 則是理直氣壯地每分每秒用力塞滿浪漫泡泡,讓觀眾徹底沈浸在電影裡如夢似幻的冰淇淋色彩裡,捨不得離開。其中最浪漫的時刻莫過於是艾瑪與奈特利共舞時刻,短短兩分鐘舞蹈比任何床戲還要要露骨、電力四色。在古早講求彬彬有禮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不得隨意觸碰,跨越私人空間,而社交舞就是唯一能夠跨越禮節規則的時刻。
⠀
艾瑪與奈特利的舞蹈一開始是如此輕鬆緩慢,但隨著樂曲的前進,我們跟著兩人一起墜入了他們無聲的愛慕裡,鏡頭從全景,中景,特寫,用眼神,用觸碰,一步步強化兩人的情感張力,艾瑪與奈特利終於意識到彼此早就悄悄愛上對方。這場戲的小細節是導演要求艾瑪要赤裸雙手,不戴手套的跳舞,更是神來一筆強化艾瑪與奈特利之間的渴望。而退去防護的觸碰,也是具象化兩人情感面的赤裸,明白自己對對方的心意。
⠀
另外一段搶眼的改編片段是奈特利表白場景。原著中艾瑪聽完奈特利的真心後,反應是五百字的內心小宇宙震動,但是新版讓鼻血在這重要浪漫時刻出來搗亂。導演表示比起現代化這些角色,她寧願將他們人性化。在這場戲裡,艾瑪突如其來的鼻血,就像是大家生命中都曾遇到過的尷尬場景 —— 「你的身體出賣了你。」即使艾瑪努力地要維持優雅,但是身體的反應流露她的慌張心動。舞會之後,她與奈特利雖然每天打扮漂漂亮亮,但是內心世界都是一團慌糟,不知是否、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意。(然後事實上大家在螢幕裡看到的鼻血是安雅在拍攝當下,不知為何鼻子真的突然開始流血,讓飾演奈特利的強尼佛林非常慌張,但導演堅持不卡繼續拍攝,於是安雅對強尼大喊:「快點跟我求婚!」XD)
⠀
而艾瑪身上每件精美別緻的服裝都讓我想到《花樣年華》裡張曼玉的訂做旗袍,用四平八穩的服裝,包裝、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配樂十分有跳躍感的旋律,襯托角色們的卡通活潑感。電影整體的色彩運用也是一門直得討論的科學,來日再發一篇仔細研究。
⠀
Autumn de Wilde 的《艾瑪.》少了點傳統貴族的優雅,但多了些現代喜劇的俏皮諷刺。如果對於本片意猶未盡的朋友也觀迎找另一出色時裝改編版《獨領風騷》(Clueless),來比較一下文本的相似和相異之處!
⠀
👚
Emma.
艾瑪. (2020)
類型:時代、喜劇
⠀
🎈R2D2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電影 #看電影 #movie #film #Emma #艾瑪 #JaneAusten #珍奧斯汀 #AnyaTaylorJoy #安雅泰勒喬伊 #JoshOConnor #喬許奧康納 #強尼佛林 #JohnnyFlynn #米亞高絲 #MiaGoth #比爾奈伊 #BillNighy
佛規禮節的精神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香港森林浴 ]
疫症讓人常常想要留在空曠之處,暫時脫下口罩,偷來的一刻解放。
於是十分自覺地散步到公園,然後記起年多前的一個訪問,被訪者曾經患癌,來到同一個公園,意外地忽然開竅:自然一直很近,一棵樹已是森林,是天地。
後來她成為「香港森林浴」創辦人,受過森林治療訓練的嚮導,香港暫時只有四位。
重貼訪問,有點長但此刻值得細讀。
無法呼吸的日子,更要懂得怎樣呼吸。
———————————————————
如果生活是一句句子,森林浴就是那逗號。
這是Amanda為森林浴(Shinrin Yoku)下的一個簡單註腳。
沐浴於林,聽來浪漫得過份。1982年,這概念由日本林業廳首先提出,參考日本神道教及佛教信徒的修行,鼓勵人們走進樹林,開放五感,與自然連繫,達到療養身心的效果。
Amanda是經過培訓的森林治療嚮導(香港暫時僅有四位),另一身份是「香港森林浴」創辦人,去年把森林浴帶到香港,揉合瑜伽、太極和正念修習,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讓城市人了解。
最近她與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合作,七月開辦公眾體驗活動,帶參加者到龍虎山一帶,進行兩個半小時左右的森林浴,作為推廣。
最常出現(也是最大)的一個疑問:森林浴,估計就是走進山間,吸一點新鮮空氣,那跟行山有甚麼分別?反正都是被大樹包圍啊。
重點是空間使用與心態。「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把郊野看成一個場地,去行山,燒烤這樣那樣,很有目的。」Amanda解釋,只看見終點,就會忽略過程:「可能會一面滑手機一面走,或者沿路聽著收音機,步行只為到達目的地。」
森林浴跟登山的最明顯分野,在於前者為了認識一個地方,步行時間可以短至半小時,到達適合地方後,會花長時間逗留,然後去建立關係,強調內心的修煉。
行山是體力勞動,過後會疲倦;但森林浴剛好相反,得到力量的補給,尤其精神層面的。
實際做法按不同環境作出調節,大概這樣:步行期間要打開自己所有感觀,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去感受──那不是教科書式的生態認知,不用辨別昆蟲雀鳥品種,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往。
「去到別人屋企,當然得跟人傾偈交流。」Amanda如是形容:「何況我們是這個屋企一份子。」
走進樹林後,嚮導會先著參加者靜下來,花15至20分鐘時間,細細感受身處周遭,還有甚麼。
那可以是光影,任何聲音氣味,風掃過皮膚的溫度……等等,像龍虎山間有一條溪流,給大樹包圍,雨季形成瀑布,是進行森林浴的理想地點,因為有水之地,就有生命。
「水有潔淨心靈的功能,有聲,有冰涼感,它由天而來,落到海洋又會回到天上,是個自然定律和循環。」研究指有瀑布的地方,負離子含量強大,對身體也有額外好處。
安頓心神後,嚮導會為參加者挑選一種生物,可以是一棵樹一朵花,開始與其交流,對話,思考,從而發掘前所未有的感悟。
這環節難免讓慣於封閉的城市人尷尬──而這正正基於我們跟自然失去聯絡。
「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文化中,人與樹和石頭閒聊,是日常不過的事。因為『它們』從來不是物件,都有生命,並且和我們直接有關。」
分享也是森林浴不可或缺的一環,把所有突然湧現的情緒吐出來,被聽見,本身已經是一種治療。
最後所有人會在林中喝茶,把來自大地的產物,吸收進身體裡,同時象徵一種過渡,由個人的自然探索,返回群體社交和禮節。
回到文明,自然又會開始計算:這樣一種活動,對身體帶來哪些好處?
日本農林水產省曾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森林浴的養生效用主要來自芬多精(Phytoncides),一種由樹木釋放、類似精油的有機化合物,本來是為林木防菌防蟲,我們吸收了,能提高身體裡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抵禦疾病,有助消除癌细胞。
另有實驗指出,森林能減低唾液皮質醇(salivary cortisol)濃度,達至鬆弛神經、紓緩脈搏、降血壓等功效,減少形成抑鬱的機會,而且短至30分鐘已開始見效。
2005年,日本醫科大學以問卷形式收集數據,結果顯示森林浴有效降低焦慮、抑鬱、憤怒、疲勞等壞情緒;較有趣的是,較多女性比男性因森林浴而得益,療癒效果更加明顯。
但,種種科學數據,大概還不及個人歷練來得刻骨銘心──對於森林浴嚮導Amanda而言,這是一場歷練,也是人生暫時最大的功課。
曾經她和許多香港人一樣,在鋼筋城市生活,是相對健康的一群:酷愛扒龍舟及獨木舟,工作以外就往郊外去,跑山涉水,挑戰體能。
當自以為人生處於頂峰,冷不防最大的雷轟下來,幾年前給確診為第三期卵巢癌,開始接受手術、化療和標把治療,體力與意志一下子墮進谷底。
沒能跑山的日子,她只能勉強支撐自己,走到離家不遠的中山公園,散個小步。
諷刺地,這個人工建設的公園,給她的震撼和感召,竟然較以往身處大山大海還要強烈;徹底靜下來,方發現感受更深,更實實在在。
「冬天見到樹葉掉下,塊葉死了,但大樹還在,春天再長出葉來,這是自然給它的力量。」
花開花落,平凡不過,直看到Amanda心裡去。「30多歲,忽然發覺死亡可以好接近。」
每天發生的生命循環,猛然成為及時提醒。「大自然每秒都在展示生死,而我只是成個系統的一小部分。」
微小,可不代表沒有可為。康復後,她對身體看法不同了,不再追逐體能挑戰,嚮往與土地進行安靜但深入的聯繫。
去年因為研究森林浴,飛到澳洲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正式成為森林治療嚮導。
培訓期間,她在原始森林、人工森林,甚至市區公園等地方上課,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各種需要。
這靈活性,在香港非常適用:當我城連郊野公園也被虎視眈眈地尋求開發,沒有一望無際的參天樹海,怎樣進行森林浴?
「其實這樣挺好。」Amanda覺得,Hong Kong style的森林浴需要就地取材,運用已有資源,盡量去深化效果。
「如果動輒得飛到紐西蘭那種天然森林才能治療,那太夢幻吧,也不夠在地。每棵植物本身也是一個eco system,可能規模很小,但已經跟食物鍊和別的生物拉上關係。」
去年為她提供治療訓練的組織,是Association of Nature and Forest Therapy Guides and Programs(美國自然及森林治療嚮導及計劃協會),由Amos Clifford於2012年創辦,率先把日本的森林浴文化帶到美國。
創辦人70年代已當荒野嚮導,帶領問題青少年在野外受訓,改善情緒及操行;藉著開設森林治療嚮導培訓計劃,Amos Clifford希望把此變成正統專業,跟保險業及醫學界連結,讓更多人防患於未然。
事實上,森林浴漸漸由禪修演變成有待發展的療法:現時全日本有62個森林浴治療基地,提供嚮導,並設有小屋,為參與者在進入森林前後量度健康數據,作為科學分析,當中不少基地與附近醫療機構屬合作夥伴。
南韓政府亦已投放大量資源推廣森林浴,包括建設森林養生中心。英國西南部德雲郡(Devon)選定兩個國家公園展開為期三年的森林治療計劃,澳洲和新西蘭甚至提倡以森林治療作為green prescription,是藥物以外的處方。
回到香港,森林浴尚在萌芽,作為前線推手,Amanda想要強調的是謙卑:「我只是嚮導,森林才是醫生。」
而森林浴不獨關於健康,更是人和土地的well being,由外至內,尤其適用於讓人愈感絕望的城市:「香港人可能需要學會,在看似沒有可能的情況下,找到容讓自己安靜的角落。」她這樣總結。
當樹植在心,就能無時無刻滋養生命,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
https://instagram.com/chan_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