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大般涅槃經》 (上座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經》中收於長部尼柯耶第十六經,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的《遊行經》。該經主要是敘述佛陀(釋迦牟尼)入涅槃前三個月的最後遊行教化,以及涅槃後八國分得舍利供養的情形。此經共有五誦...
⭕️第36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大般涅槃經》 (上座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大般涅槃經》,此經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語《巴利大藏經》中收於長部尼柯耶第十六經,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的《遊行經》。該經主要是敘述佛陀(釋迦牟尼)入涅槃前三個月的最後遊行教化,以及涅槃後八國分得舍利供養的情形。此經共有五誦,闡述佛陀預示跋耆衰落及僧團會衰落的原因開始,至第五誦關於世尊入湼槃及八王分舍利而止。第一誦:世尊預示跋耆國的興盛與衰落的條件,由此引說比丘僧團的興盛與衰落的條件。若要僧團不衰退,共有三十五種條件。接著是舍利弗作獅子吼的原因。接著是談及居士戒行好的益處與不好的過患。接著是世尊對波託離村的預言。接著是摩揭陀大臣供養佛陀及僧團。在此經中,佛陀展示神通過河。第二誦:簡述四聖諦、認為自己已入流的,可參照法鏡驗證是否真是聖者、妓女菴婆巴利供養佛陀及僧團、佛陀示疾及病後開示,勸導修習者要以自己為明燈,做自己的皈依處。第三誦:魔羅請佛入滅、闡述世間八種地震的原因、八大眾、八勝地、八解脫、回憶邪惡者請世尊入滅、阿難請世尊長住而被拒。第四誦:重要的四大教法、純陀供佛及佛陀得痢疾,佛陀慈悲吩咐阿難清除純陀的懊悔。第五誦:天人的供養及佛陀認為對佛的最高供養、交代對如來舍利的處置方式、安慰阿難及讚賞阿難的四種稀有特質、佛陀收了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佛滅後要以法與戒為師、世尊入涅槃的情況及八王分舍利。此經提及佛將入滅時,有一弟子名須跋陀(與佛滅前成為最後一個弟子同名),向眾宣說「佛陀生前制很多戒,讓人煩擾,佛入滅後,我們就可不守戒而解脫了」。正其時,迦葉尊者路過聽見,深感佛理有可能被人誤解,故認為有必要招開結集法與律的全體大會,共同審議佛所教的法與律。而律藏中的〈大品〉亦提及第一次集會,阿難被問「何者是小小戒?」,正好對應此經的第六誦第三節。本經的最原始部份是在第一次結集時已誦出,但分析巴利語結構,部份是半摩揭陀語,故少部份的句子是後世才加入的。這跟巴利經是以口誦記憶,至佛滅四百年才在錫蘭的阿魯維哈羅石窟被書寫記錄下來相關。南傳《大般涅槃經》以緬甸流傳的較好。《大般涅槃經》 (大乘) ,大乘佛教的根本經典中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經(1般若部、2寶積部、3大集部、4華嚴部、5涅槃部)涅槃部的第一位。大乘佛教的涅槃經與部派佛教的涅槃經有一樣的名稱,如現存的巴利經藏的大般涅槃經、長阿含遊行經的不同譯本大般涅槃經。兩者歷史背景同為 釋迦牟尼在般涅槃(入滅捨壽命)前 所開示之教法,但旨趣與情節不同。大乘涅槃經的要旨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講述《大般涅槃經》的法師稱為「涅槃師」,在南北朝至初唐時期極為盛行。學者一般相信,大般涅槃經的核心部份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間,在南印度結集而成。在3世紀時,由法顯首次在中國譯出。最早只有「前分」或「初分」(相當於法顯本,或曇無讖本的前十卷),後曇無讖由于闐取回後三十卷,稱作「後分」,形成四十卷本。大乘「般若」明無我,講「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講「妙有」。由於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大乘《大般涅槃經》伸延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類經之思想,以對治認為涅槃是永遠沉寂的消極涅槃觀。大乘《大般涅槃經》是闡釋大乘「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經典。大乘《大般涅槃經》宣揚的中心思想,其所環繞者原不出於「法身常住」,及「悉有佛性」兩個命題,而這兩個命題,又關連到佛陀的大般涅槃。本經之出,乃是為對治部派佛教的涅槃思想而產生,其主張肯定佛陀法身永恆存在,決非油盡燈滅而虛無的。經中將涅槃定義為:⚫️一、善男子,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夫法性者,無有滅也。(長壽品第四‧卷三‧十四)⚫️二、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相品‧二十二)⚫️三、云何名為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為八?一者盡,二善性、三實、四真、五常、六樂、七我、八淨,是名涅槃。(卷二十三‧十)⚫️四、直是諸佛斷煩惱處,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樂我淨。(卷二十三‧十三)⚫️五、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為定?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為定,無生老壞,是故為定。(卷二十二‧五)⚫️六、云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卷二十‧四) 最早有「河西五門」,出自協助曇無讖譯經的涼州道朗,為初期諸師講習此經的指南。後有「婆藪七分」,源於世親的《涅槃論》,為地論師所用。另在江南又有山門法朗的「興皇八門」說,三論師所憑藉。但於後世傳播較廣的,則為天台五祖章安灌頂的「五門分科」說。本經之編集,據橫超慧日先生所考,曾經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其所以不能完全統一它的思想理路,自是與此逐漸增編的原因有關。經中之矛盾思想,有時極為尖銳,例如沙門四果,在德王品中遭受貶責,於四依品中卻特為稱讚。以大乘經典之發展史看,本經之出,晚於般若、法華、華嚴等大品經類。根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傳為若那跋陀羅、會寧共譯的《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又稱新後分、茶毗分)本入偽目,至大唐刊定始入正經。另外「東塔律宗」懷素律師按「佛物得買供養具」認為茶毗分恐非真。
佛性特質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代無性婚姻,一場高級的出家
--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當代婚姻中,「無性」比例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但是現代人對「無性婚姻」的敏感度有多高,基本上我們心裡有數。
凡是提到無性婚姻,不管已婚的、未婚的,都豎起了耳朵。無性婚姻的比例應該不小。大家好奇,正是因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以便確定自己是否正常。
也許很多人覺得「無性婚姻」是一種困擾。我之前也經常思考,婚姻的品質是否會受此影響。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就像兩個挑食的人,我不吃大蒜,你不吃香菜,因為這兩道忌口,我們兩人就不能一起生活嗎?大可不必。因為大蒜和香菜都不是主食。我們吃的主食已經太多,讓人的精力和胃口都到了極限,那麼大蒜和香菜的有無,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婚姻差不多就是這樣。那麼多瑣碎的煩心事擺在眼前,愈來愈多人沒空去思考「性」的存在。
今時不同往日,現代婚姻有新的結構,不要偏離本質就行。至少不要因此過於困惑,也不要跟別人比。我有些朋友,孩子都挺大了,她們屬於那種會對別人發出驚呼的「什麼,你們居然一週才三次?」。所以你看,婚內性生活的頻率,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那無性婚姻和出軌離婚,是不是因果關係?是先無性再出軌,還是先出軌才無性?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出軌者並不一定是因為婚內無性,而是因為他就是要出軌。離婚也不一定是「無性」導致,大多數離婚,還是因為個性或精神層面不能融合。
說七年級的夫妻無性,六年級的朋友不高興,覺得自己被忽視了,連八年級的都跳起來,「瞧不起誰呢?誰不是結了個佛系婚啊!」
這年頭,好多人結婚就跟出家差不多。這就是一場修行,而且不沾葷腥。本來是外面的不沾,現在連家裡的也不沾了。
純修佛性,多年後會發現自己肉欲少了,妄念沒了,平淡是真了。
如果唐三藏生活在現在,他完全可以和女兒國國王結婚,反正結了婚也依然守身如玉,二人如兄妹般相敬守禮,共同切磋佛法。就像我們現代夫妻一起切磋數學題和語文考卷一樣純潔,這可是至高水準的大和諧啊!
這屆婚姻可比三藏那時候優越得多,主要是大家更開明、更講道理,男人女人已經突破千百年封建保守意識的束縛,把「性」這件事端上了檯面。
這可是一大進步啊!只不過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大家剛培養了性解放的意識,但是性已經不需要解放了,它只想靜靜。
其實在婚姻裡,男女雙方在「性」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當一個女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男人通常不會想太多。可是當男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女人卻會套用三種理論。
‧理論一:「他不愛我了。」
‧理論二:「他出軌了。」
‧理論三:「他身體不行了。」
基本上沒有例外。
這被男人認為「神經質」、「歇斯底里」、「無理取鬧」的三點,是女人的大腦結構和生理特質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什麼理智、邏輯、證據決定。
所以男人哪,長點心吧,別老是「我怎麼怎麼樣」。你結婚了,你要考慮的應該是「我們怎麼怎麼樣」,不然你老婆太委屈了。
但女性也應該理解,現代男性真的和以往任何一代男性都不太一樣。他們非常多元,存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個體差異,有著我們完全難以想像的特質,也真的不是「只要我願意,沒有得不到」。
現代男人漸漸演變成不再完全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這是進化史上的一個突破,但可能是婚姻史上的一個「黑洞」。
結婚前,大家說「沒有愛的性」是不負責任。
結婚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性的愛」也是不負責任。
當了媽後,很多人終於明白婚姻的形態原來可以如此多元,兄弟情、戰友情、親情、人道主義、助人為樂、討拍,都有,但就是愛不明顯了,性也不明顯了,甚至連性別也不明顯了。但婚姻依然還是一個婚姻,以它隱蔽的、不為外人所知的姿態堅持著。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狀況是:無愛,無性,有小孩。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很悲哀、很痛苦嗎?也並不一定。
有句話說「優秀的女人都是無性的」。起初我認為這句話可能是從性別角度吧,優秀的女人,雌雄同體,不分男女,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因此才優秀。後來我發現,這個「無性」不光指性別的模糊,也是真的無性啊。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忙啊!
我認識一個三十歲的妹子,她對我們坦言:白天忙工作,面對各種人,每天都很緊湊,晚飯也隨便吃吃,回到家坐定下來已經十點,洗個澡睡覺,根本不想滾床單。她可是新婚啊!
我們問:「那你老公呢?」
「他很開心地去打遊戲了。」
原來很忙的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有了更多選擇。新婚燕爾都比上一屆更佛系,更別說中年夫妻了。
所以啊,別給自己那麼多責任和壓力。吃多了會膩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我們每天面對的,是那個容顏不斷蒼老、腰圍持續增加、霸占馬桶不放、不會帶孩子只幫倒忙、要麼雲霧縹緲要麼指手畫腳、看見就想吵的另一半──讓你彷若初見、毫無心理障礙地突然下手,你做得了?
過去,「性生活是否和諧」是判斷婚姻好壞的標準之一。那些書籍雜誌,會把性生活不和諧描繪成洪水猛獸。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人已經沒空去重鑄「性對婚姻的意義」了。現代女性忙於事業的愈來愈多,腦子裡想的大事列表比老公想的還多,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瑣瑣碎碎,她們並不需要「採陽補陰」啊。她們只想靜靜。
男性也不再和過去那些時代裡的男性一樣,要展現雄風,靠性生活的「按時定點定量」給女性安全感。女性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已遠超於此。
綜上所述,結婚多年後,性生活從形態上和功能上都變了。也許可以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品。也許可以起到助興作用,火上加油,但肯定不是壓軸重頭戲和雪中送炭。
這種高級的佛系,有些人理解不了,說:「扯那麼多幹麼?無性就是關係不和諧啊!」
那也不一定,婚姻的和諧,有多種表現形式,這同樣要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時間充裕,娛樂貧乏,長夜漫漫,沒事好做,要不就睡覺吧;睡覺也沒啥可思考的,要不就滾床單吧。但現代人不一樣,大晚上的,大好時光,用來滾床單?男的打遊戲、玩手機、跑步、健身不好嗎?女的追劇、看八卦、聊天、學習智鬥小三酣暢淋漓不過癮嗎?再不行,看一下小孩作業,低血糖和低血壓一下子全好了,這還不健康嗎?
當我們焚香沐浴,如出水芙蓉般走近六尺大床,你是更想靜候佳人,還是更想獨自放空?
摸著你的肚皮,好好思考一下再回答。
.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作者:格十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對我來說,「性」的範圍很廣。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深情凝視,即是一種「性」的表達。
所以即便不一定會做愛,真正要保有無性婚姻,在我的角度來說其實很難。夫妻真的不做愛也無妨,愛也可以用言語表達。
性生活,從肢體碰觸就可以開始啦,根本不一定要走到最後一步,要看當時有多少時間多少力氣,這勉強不來。能天天做愛,早中晚都做愛,那也不錯啊,雙方都有這樣的活力也給予祝福,但一定年紀之後要注意是不是會爆血管?!
婚後還能保有友誼,我就覺得很讚啦~~~~~~~
有沒有持續做愛,那實在不完全是重點!
祝願您,能用更寬廣的態度看待伴侶關係!
佛性特質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有個個案問我問題,
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四年後,還是很實用,
歡迎大家複習。
【你在修佛還是修魔?】
(原撰於2017/5/1Annababy療癒系統網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04929243304646/)
這篇文章的觀點,
與我觀察靈性老師的觀點非常相近。
觀察一位靈性老師或者宗教派別有幾個重點:
1.他是否會以為他是誰,然後就忘了他是誰,他是否如實接納自己,不給自己貼標籤。
2.他給你的是批判,還是在調整你的心態。
3.他是否藉由恐懼的思維,企圖要你有金錢上或精神上的臣服。
以上三點,提供參考,這些觀察,代表對方心態的平衡度,一個平衡的導師,才能給你平衡且有效的指引,充滿意識型態的教導,只會讓你入魔,不會成佛。
沒有永遠的老師,也沒有永遠的學生,
當你決定要崇拜一位靈性老師時,
不妨試著觀察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開悟?
其實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老師
也都是每個人的學生。
另外,要很注意很注意的是,
我發現身邊有很多入了魔的人,
不乏是熟讀佛經之人,
這些人的誤區在於,
以為自己熟讀了多少遍的佛經,
就有多高的功力,
因此產生出分別心,
事實上,念萬遍有口無心的經文,
還不如一遍真真切切的體會。
==================================
導語: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杰德•麥肯納說,“你若問我如何吃飽,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后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這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而且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
在靈修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碰到很多“大師”,甚至“上師”。說實在的,靈修這玩意兒,是無法比較境界的,也就是說,大師與否,很難去客觀地衡量。
我看過太多“意識飽暖”的大師,他們精通某一個領域,也許是佛法,也許是道家,也許是新時代靈性,也許是印度教的傳承或是藏傳的傳承,也許是儒釋道三家都貫通了每一個人都可以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讓人折服贊嘆。但是深究之下,這些大師的人性面還是非常旺盛,性格的陰暗角落也藏污納垢了不少東西。我剛開始非常不解,怎麼說法說得這麼好的人還會這樣?還會做這種事?碰到洪南州老師之后,他用了一個名詞“意識飽暖”來形容這些人都是頭腦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沒有進到心裡,所以行為也沒有改變。
所以,我更確認了自己“不崇拜”大師的看法,因為一崇拜某人,其實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對方手中。而且,當我們拿崇拜的眼光看對方的時候,給對方加了很多光環,所以他的缺點你就可能看不見了。
就算是真正的開悟大師,我們也不要崇拜他們。因為,一旦你把他們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你就會誤以為,他們和你是不同的,你永遠到不了他們那個境界。其實,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把老師放在太高的位子上,給自己找藉口說:我永遠到不了那個境界。其實,我們都到得了,intention(意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耽誤了自己。
其次,如果我們特別崇拜某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學習他的一些行為,以為只要我們做到了,就會像他一樣。這也是很多靈修的誤區。佛陀在菩提樹下,目睹流星而悟道,很多人就拼命打坐,好像打坐就可以讓他們解脫開悟似的。有些人也會不自覺地學習上師的穿著、打扮,甚至言談舉止,好像做到了那些,就會和他們一樣似的。所以有位智者就說:別追隨智才的腳步,追隨他們所追尋的。
自己想要開悟,所以行為舉止就表現得像開悟的人一樣,這其實是在壓抑自己。明明沒辦法“不執著”,還要裝著不執著,明明無法放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寬恕、原諒,這些都是在壓抑自己的陰影。開悟者的特質是因開悟而來,是開悟的副產品,但他不是因為這些特質而開悟的。
我喜愛的美國作家杰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最豈有此理的事》一書中就提到:
印度有些聖人只朝北而坐,所以現在開始我也要時時朝北嗎?要是聖人愛挖鼻孔呢?我是否必須朝北,每天挖八次鼻孔?何必呢?我的人生使命是去模仿聖人嗎?不是吧。假如我吃飽了,而你餓肚子。你問我要如何才能吃飽。嗯,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頓美食之後都會打嗝,所以我告訴你去打嗝,因為那就代表吃飽了。完全本末倒置吧?你還是很餓,但現在你也像豬一樣不停打嗝。但這種模仿把戲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尋找食物了。你現在注定要失敗﹔你確保自己會挨餓。
這裡就說的非常清楚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內心要轉化,再好的老師,也只能給你指引,領你上路,但是無法背負著你到達目標。那一步一腳印的功夫,還是你自己要去承擔的哦!
【你在修佛還是在修魔】
我不是佛教徒。
好像一夜之間,我身邊的人都在修佛,
用心觀察,發現許多有趣的事。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會老大,
動不動就威脅你,你這樣做會下地獄,
你那樣做會有報應。
你吃塊肉,他橫眉冷對,
你無意中說了一句佛不好的話,他怒目圓瞪,
教訓你半天,如果你不聽他的,他鄭重地宣布,你會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遠給人力量,給人安寧。
這種動不動就嚇唬別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後,像得了焦慮症,在家搞衛生,不小心打死一隻蟑螂,她難受好幾天,因為殺生了,可能會下地獄,又因為那隻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輩子的父母,否則,它不會無緣無故來到他家裡。
有的人修了佛后,變成了超級好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立即興奮起來,衝上去要幫忙,也不考慮別人需不需要他的幫忙,也不考慮自己這樣幫忙會不會擾亂別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幫,一定要關心。
因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夠幫到別人。其實別人不需要他的幫助,只是是他需要別人的困難,別人有困難了,才能有機會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別人哭,他才有機會感嘆自己生活的美好。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認為可以為自己積點德。大多數人生活如果出了問題,當務之急是要讓自己靜下來,靜下來,問題輕易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想幫助別人,更應該靜下來。你的平靜安寧,可以讓對方覺得安全,覺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問題,他急啊,像一隻猴子一樣在你旁邊上竄下跳,一會提醒你要這樣,一會又提醒你要那樣,一會又說你這問題有多嚴重多嚴重,甚至還會說有什麼鬼神,擾得你不得安寧。這種關心,如同咒詛。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放生,認為幫助了那些小生命。曾經親眼目睹一件事,許多佛徒去海邊放生,放下去一會,白花花死一大片,因為他們放的許多是淡水魚龜,根本不適合在海水裡生活。
有一個人花幾千元錢從南海打撈一隻烏龜,然後放生到北海。放完後,心裡特高興,認為做了一大好事。我想如果那隻烏龜會說話,它可能會說:“我操你大娘,我在南海一家團聚,過著快樂的生活,你硬是把我弄到北海,讓我妻離子散,我詛咒你下輩子生孩子沒屁眼。”當然,這隻烏龜也有可能會很高興,因為免費旅遊了,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現在放生,在一些地方已經成了一條產業鏈,這邊剛放下去,那些魚啊龜啊,還昏乎乎的,那邊就被人打撈上去,下了鍋,或者重新賣給另外一些準備放生的人。
有的人修了佛後,喜歡講放下,這個也放下了,那個也放下了,不去賺錢,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窩在家裡,天天說放下。遲早有一天,身邊的人都會遠離他,把他也給放下。這種放下,分明是逃避。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潔身自愛,其實是沒有能力與異性互動,沒有能力得到異性的愛,為了安慰自己,也為了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只好說自己潔身自愛。我們畢竟活在這個俗世裡,所以還是要入世的。
有的人修了佛後,遇到問題,立即給佛上昂貴的供品,上昂貴的香,以為越貴,佛祖就越會保佑他。這分明是在賄賂佛,把佛當成了小人,以為佛拿人東西,手就短了。
許多修佛的人,其實是在用他的行為舉止謗誹佛。拜佛、上香、放生都是好事,只是別太過了,別太執了。太執著修佛,太執著增加功德,本身就是有問題。
有時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為了顯示自己了不起?為了將來去極樂世界?還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和勇氣好好地生活?
當然也有許多修得非常好的,跟他待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寧,感覺有一股安寧的能量,流入你的身體裡。
佛只能給我們解脫痛苦的方法,佛不是超人。佛不可能超渡我們,隻有我們自己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內心,用智慧,化解內心種種負面情緒。
你就是你自己的佛。
佛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佛性特質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pmp /
.
以前曾經想去考 PMP ... 後來發覺要填資料去「灌水」我有的專案管理時數,我懶得做資料,也覺得我自己功力不到 (而且不想自己花錢考證),果斷放棄。
.
我覺得「有受過 PMP 訓練還是有差」;但我也遇過實戰派說「有了 PMP 也未必會管案子」又或者「我沒有 PMP 案子也管得很好」。但我還是比較支持受過專業訓練後,至少你可以站在別人研究過後、設計過後的基礎上,不斷的思考、驗證、改進啦 ...
.
一次問我朋友說,專案管到「有經驗」後,他認為有經驗的 PM 該怎麼描述其具體特質?
.
他說的很有意思。他說,第一層的 PM 就是努力,做死就對了;第二層就是知道怎麼省力,他知道「粽子頭」在哪,抓準事情就有先後順序;第三層就是放棄,佛性管理,專案該做完的就會做完、做不完的就做不完 ...。
.
他說他大概是第二層的 PM。然後他遇過第三層級的PM,看他沒做甚麼事但 PM 卻從來都不緊張,反正做得完的就做得完,做不完的緊張也沒有用 ...
.
「還有嗎?」我問。他說,「有啊!就是人人皆兵型。」大家案子要趕都不用催,案子做完所有人出去玩耍;多做多賺、少案子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龍馬精神,念自己的書、做自己的技術、業務出去開發自己的客人、工程師沒事弄幾個 side project 出來玩玩。
.
他說,這種公司缺的不是好 PM ... 缺好老闆。有好老闆,團隊會自然成形,大家會目標明確、自動自發,自然比較不需要 PM 在旁邊敲敲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