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何謂更生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何謂更生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何謂更生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何謂更生人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伊格言|the noveli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陽光普照》完全為我們示範了何謂「溫情而不濫情」,何謂「真實的生命」。真實的生命是什麼?真實的生命是,你知道那很痛,你也實實在在,或至少設身處地地痛過;你承認且接受這件事,確知那已是你生命或血肉的一部份,確知你會帶著這些傷痕(或癒合,或一路滴血)走下去。 真實的生命是,當你因自己的私心、扭曲或懦弱而...

何謂更生人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7:49:39

不完美的正義part1 也許單看書名會覺得這本書一定寫得很深、很難,但確實一點都不!當看下去就會一直想看下去!像是小說一樣的情節,卻是真實發生的故事,而且引起的反思真的很多,也讓人重新思考很多議題,非常非常推薦給各位! 好讀程度:🌕🌕🌕 推薦程度:🌕🌕🌕 反思程度:🌕🌕🌕 (以上滿分為3顆🌕 / ...

  • 何謂更生人 在 伊格言|the novel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1 23:09:49
    有 122 人按讚

    《陽光普照》完全為我們示範了何謂「溫情而不濫情」,何謂「真實的生命」。真實的生命是什麼?真實的生命是,你知道那很痛,你也實實在在,或至少設身處地地痛過;你承認且接受這件事,確知那已是你生命或血肉的一部份,確知你會帶著這些傷痕(或癒合,或一路滴血)走下去。
    真實的生命是,當你因自己的私心、扭曲或懦弱而犯錯,進而嚴重傷害他人,你願意誠實評估自己犯錯的輕重(而不待他人,尤其是不相干他人的評估,因為理論上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論斷他人),承認且接受自己的陰暗或缺陷;承認且接受你已然犯錯的事實,承認、接受且確知,那已是你生命或血肉之一部份,確知你會帶著這些傷痕走下去──無論後續你是否成功改過。
    真實的生命是,當你承受了不該受的委屈,當你承受了不該受的惡意、霸凌、踐踏或羞辱,你承認事實就是如此,願意為惡人揣想他心中的懦弱或扭曲,並且同樣確知,這並不代表惡人就有作惡的權利;你承認、接受且確知,那已是你生命或血肉的一部份,確知你會帶著這些傷痕走下去──無論你是否選擇寬恕。
    唯有做到了這一切,你才能說,是的,我對自己誠實了,我對我自己的生命誠實了。

    電影最後,天氣放晴了,阿和建議母親一起出去走走。二人走出巷口,阿和憑著少時不學好而習得的開鎖技術隨手「借」了路邊一輛腳踏車,載著母親享受難得日光。母親訝異問阿和,你怎麼學會這種(下三濫沒水準)玩意兒的?阿和輕描淡寫:「拜託,這我國中就會了好嗎!」

    阿和是個更生人。是以這事以法律或一般俗見而言,完全足以令人心生警戒──媽的,不學好的死8+9,被關了三年還沒學到教訓嗎,該不會下個月就又幹了什麼又被關回去了吧。

    不,你不會這樣想。因為透過全片敘事,你清楚知道阿和已變成了一個對自己真誠、也對生命真誠的人。這不只是所謂「改過自新」而已──這遠比「改過自新」還高一層;這同樣高於習俗、法律、社會規範、他人愚蠢偏狹的俗見或目光。當你對自己誠實,當你對自己的生命誠實(相信我,這沒那麼容易,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覺得很容易的人,大概都是因為你還在欺騙自己),你就不會那麼介意那部「借來」的腳踏車(你知道他應該真的會把車還回去),或父親(陳以文飾)所犯下的「所謂」「罪惡」。

    那就是「真實的生命」。那就是「真誠」。謝謝導演鍾孟宏和編劇張耀升帶給我們這部電影。陽光普照。
    #而且其實很幽默
    #巫建和非常強大
    #去看首映的時候據說坐我前四排的唐綺陽老師哭哭了,不知道坐我前三排的陳其邁有沒有哭哭XD

  • 何謂更生人 在 馮光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12-10 18:07:41
    有 1,360 人按讚


    本周五,我以更生人的身分,擔任【哲學星期五@台北】的主持人,與好友娟芬、若蘭,一起討論死刑判決作為一個文本,裏面出了甚麼問題。娟芬在歐洲念博士,她來和我們一起分享她所學的心得,歡迎有空的朋友前去參加。

    【哲學星期五@台北】─「批判性閱讀─張娟芬談死刑判決」 2014/12/12 (五) 19:30

    死刑判決是一個永久地讓一個人消失的決定,這樣的判決是怎麼形成的?

    法律判決就像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能是虛構,它必須根據時序、真實訊息所產生的證據,進行犯罪過程的描述,至少需要前後一致、與主觀知識系統有相符性,並基於忠於事實的要求,而推導出的因果關係。不過判決中,除了描述之外,也不時滲入道德語言,來正當化自身。法律判決與一般的歷史與小說敘事不同,不管它是真實還是虛構,都會被國家權力所支撐:它改變現狀:從自由到不自由、從活著到死亡。

    判決所顯示的敘事,也包含了素材的篩選,作為犯罪情節的鋪陳,這背後有甚麼樣的敘事理論或言語行動理論? 當我們看到判決這個需要高度謹慎的工作,判決書寫的格式化,時常引用的「不知悔改」、「已昭天理」、「以儆效尤」…等引導式的道德習語,是否也預設了一種標籤化的道德偏見?一旦,這些判決被一種道德義憤揉雜對極惡的想像所控制,而缺乏必要的冷靜,難道不會流於主觀的盲目?這樣的標籤化,所造成事實的空洞化,難道不會是一種便宜行事,可能讓當事人遭到不公平的判決,進而違背法律判決的初衷─正義?

    判決也可能忽略一種社會成因,而將犯罪個人化的敘事方式,這種方式,是否讓我們可以真正了解何謂犯罪成因? 一旦,這個敘事被運用來判定一個人永遠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死刑判決,這會是甚麼樣的敘事結構所形塑的故事呢?

    本周【哲學星期五@台北】為您邀請到更生人&作家馮光遠來主持,並請從歐洲短暫回台、長期以來投入關注的台灣死刑廢除的作家張娟芬小姐,分享他如何看待死刑判決背後的敘事邏輯,並從批判理論,去看待死刑判決作為一個文本,它是如何選材,又是哪個環節被忽略? 也特別邀請從花蓮趕來與談的國際特赦組織(AI, Amnesty International) 台灣分會理事長、東華大學謝若蘭教授。

    (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 2014年 12月 12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馮光遠│作家&更生人
    【主講】 張娟芬│作家&「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
    【與談】 謝若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
    【主辦】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陳廷豪、洪崇晏、沈清楷【海報設計】徐清恬、楊郁婷【開場主持】廖品嵐【錄音】汪業政【攝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逐字稿】蕭景文、吳政諭、江博緯【摘要】賴韋蓁、林安冬【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林士傑、李濃

    【參考資料】
    ● 張娟芬@廢死聯盟
    http://www.taedp.org.tw/taxonomy/term/195
    ● 張娟芬:死刑判決對犯罪人標籤化│2014.12.07 (風傳媒)
    http://goo.gl/40ccoi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FB粉絲頁】
    http://goo.gl/GDEg0s
    【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