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何謂慣性定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何謂慣性定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何謂慣性定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何謂慣性定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StoryTeller 說故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Storyteller :#袁富華 ‧ 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 十一月尾某周三傍晚,在演藝學院一樓的教職員餐廳內,本來吃飯的人吃飯、聊天的人聊天...

  • 何謂慣性定律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20 19:25:05
    有 104 人按讚


    #Storyteller :#袁富華

    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十一月尾某周三傍晚,在演藝學院一樓的教職員餐廳內,本來吃飯的人吃飯、聊天的人聊天、小休的人小休,氣氛一如往常般平淡。突然,一名身穿風衣、繫著藍頸巾的男子步入後,情況起了變化。有些人開始低頭說起悄悄話,有些人好奇又害羞地偷偷看,亦有人雀躍衝前一邊呼喊:「恭喜你呀!」、「戥你開心!」、「好精彩啊!」,一邊緊摟男子的肩和握著他手不放。

    是誰惹起這場小騷動?定睛一看,噢,原來這男子是剛憑電影《翠絲》演粵劇老乾旦「打鈴哥」,榮獲今屆金馬最佳男配角的袁富華。

    舞台劇演員出身的袁富華,曾於頒獎禮及不同訪問中,坦承入行廿幾年霉過、捱過亦想過退出,幾經起跌如今付出終獲肯定,他自然比誰都感觸,所以亦忍不住以熱烈的笑容和擁抱回應上前道賀的人。看眾人逗趣的你來我往,現場氣氛不斷升溫,還真感人。

    只是,興奮過後、人潮散去,袁富華回到獨處狀態,神色卻有點變樣,尤其眉宇之間,竟隱現一絲莫名的沉寂,當你細看那雙深邃的眼眸,甚至彷彿可「聽到」其心深處正低吟:獲獎值得感恩,但要記得再多榮譽和讚美,也不過是剎那的浮榮,並不等同於戲劇的永恆價值啊。
    何謂戲劇的永恆價值?其實袁富華相信,藝術是一種話語權,演戲的目標也不在於「挑戰」角色,而在於學習跟角色「相處」,以破除不自知的盲點,認識人的情感、慾望與失落,並盡可能引領觀者發掘未被看見的群體、未被聽見的聲音,最終了解和尊重生命的獨特性。

    袁富華參演《翠絲》也是基於此想法。回看演藝路,他自80年代於中英劇團出道當上全職演員,再從舞台跨足影壇,先後於兩大界別演過《借種消愁》的男同志父親、《人間有情》的阿順、《新紮師妹》的談判專家、《喜劇之王》的江湖大佬、《樹大招風》的貪婪商人陳科等多類型角色,到近年還演而優則導、導而優則教,積極參與幕後和教授演戲……外人激賞他「經驗老到、得心應手」,但他卻自謙「樽頸處處、不變則退」。

    「我認為『經驗』可以是助益,也可以是枷鎖。一個人浸在同一行幾廿年,難免會落入某些既定思考的陷阱。譬如:太知道哪種演法較輕鬆,易有慣性或懶性;自身做慣做熟,可能會對別人少了體諒,或質疑對方的手法;有時做導演去選角,雖要有己見,但亦避不了過份主觀等。總之處理不稍,過份固執,就會變『OLD SEAFOOD』了。」他嘆氣。

    這份戲劇領悟,還讓袁富華延伸聯想,當下社會思潮矛盾日增、保守僵化的現象。「我也是『填鴨式教育』受害者,見證了政權為強化統治,將助人獲取知識的教育,變成灌輸Model Answer的工具,令大眾不主張創意和獨立思考,甚或否定知識、抗拒學習,將固有想法變作定律,硬要定義某些人、判斷某些事,使人失去審視真相的洞察力,好危險!」
    外型斯文的袁富華,說到憤慨之處,不自覺地捲起了衣袖、手握成拳頭,強調眾聲愈喧嘩,人愈當冷靜,時刻自省、觀望環境,建立一套安生立命的哲學,別隨滾滾洪流飄盪遠去。「講回演戲,我就永不敢自滿,只想接觸多點未試過、未見過的事物。像遇上《翠絲》,我關心的並非角色多難演、多有噱頭,更別說衝擊獎項。當時純粹喜歡劇本夠真誠,不是消費跨性別議題,而是踏實地以人為本,關心性小眾的真實處境。」

    袁富華續說,「我演出打鈴哥之外,也通過黑仔(姜皓文)演佟大雄/佟翠絲的性別覺醒,對方跟紅姐(惠英紅)的夫妻關係,以及與幾位老友的兄弟情裡頭,獲取多重視角,觀看不同階層的人,尋找自我、抉擇生活、探索愛慾,各自的痛苦與快活。整個過程,導演李駿碩縱有建議,可是從未限制演的方法,更不時建議大家將問題拋出來齊齊思考……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合作,讓我由衷感動。」他滿足一笑。

    當戲內打鈴哥找到自己,戲外的袁富華也因是次演出,重拾初心。「今次演粵劇男旦,需要惡補造手和走台知識,也難免要訓練身段和氣質。但實情早於中英劇團當藝術總監的年代,我也有類似體。當年我為了籌備《Monkey see, Monkey do》兒童劇,曾到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觀摩身體弱能學童的狀況,以了解製作上該怎樣安排和演繹,才能貼近他們的身心和溝通需要。記得我看到那班小朋友因不同問題,或大腦痲痺、或骨質問題、或智力障礙,從走路到吃飯等動靜都得從頭學起,譬如有位小朋友肌肉不夠力,要靠外物擴展雙腿,持續喊著『痛、痛、痛』也未能坐下……嘩,廿幾歲仔的我心痛到傻了,回家還哭了一整晚啊!」

    回憶其情,袁富華語調哽咽,眼裡滲出男兒淚,「難過是難過,可是我亦感恩上天在年輕時,送上這種人生經驗作禮物,令自己很早想通戲劇的責任和意義,不為名和利,而是不要辜負健康的身體,要藉作品去感染人心。當然,這不是易事,但我願意如是想: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Storyteller Ben Yuen
    Illustration by Sheung Illustration

    Text by Ko Cheung 張高翔.
    ____________

    〖關於Storyteller故事系列〗

    「我」就是由不同的故事構成,故事是我們的模樣。用心觀察,耐心聆聽,我們發現城市裡有著很多有故事的人,觀看更多Storyteller故事👉🏻https://bit.ly/2BpzkVt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每天走訪不同角落去尋找故事、有故事的人、不同創作人,還有以不同媒介創作不同類型的原創故事,但同時間亦想讓更多創作人和有故事的人曝光在這平台。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或作品,我們會盡快跟進:https://bit.ly/2FwN6G3

    IG : @everyone.is.storyteller

  • 何謂慣性定律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20 08:00:00
    有 105 人按讚

    #Storyteller :#袁富華

    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十一月尾某周三傍晚,在演藝學院一樓的教職員餐廳內,本來吃飯的人吃飯、聊天的人聊天、小休的人小休,氣氛一如往常般平淡。突然,一名身穿風衣、繫著藍頸巾的男子步入後,情況起了變化。有些人開始低頭說起悄悄話,有些人好奇又害羞地偷偷看,亦有人雀躍衝前一邊呼喊:「恭喜你呀!」、「戥你開心!」、「好精彩啊!」,一邊緊摟男子的肩和握著他手不放。

    是誰惹起這場小騷動?定睛一看,噢,原來這男子是剛憑電影《翠絲》演粵劇老乾旦「打鈴哥」,榮獲今屆金馬最佳男配角的袁富華。

    舞台劇演員出身的袁富華,曾於頒獎禮及不同訪問中,坦承入行廿幾年霉過、捱過亦想過退出,幾經起跌如今付出終獲肯定,他自然比誰都感觸,所以亦忍不住以熱烈的笑容和擁抱回應上前道賀的人。看眾人逗趣的你來我往,現場氣氛不斷升溫,還真感人。

    只是,興奮過後、人潮散去,袁富華回到獨處狀態,神色卻有點變樣,尤其眉宇之間,竟隱現一絲莫名的沉寂,當你細看那雙深邃的眼眸,甚至彷彿可「聽到」其心深處正低吟:獲獎值得感恩,但要記得再多榮譽和讚美,也不過是剎那的浮榮,並不等同於戲劇的永恆價值啊。
    何謂戲劇的永恆價值?其實袁富華相信,藝術是一種話語權,演戲的目標也不在於「挑戰」角色,而在於學習跟角色「相處」,以破除不自知的盲點,認識人的情感、慾望與失落,並盡可能引領觀者發掘未被看見的群體、未被聽見的聲音,最終了解和尊重生命的獨特性。

    袁富華參演《翠絲》也是基於此想法。回看演藝路,他自80年代於中英劇團出道當上全職演員,再從舞台跨足影壇,先後於兩大界別演過《借種消愁》的男同志父親、《人間有情》的阿順、《新紮師妹》的談判專家、《喜劇之王》的江湖大佬、《樹大招風》的貪婪商人陳科等多類型角色,到近年還演而優則導、導而優則教,積極參與幕後和教授演戲……外人激賞他「經驗老到、得心應手」,但他卻自謙「樽頸處處、不變則退」。

    「我認為『經驗』可以是助益,也可以是枷鎖。一個人浸在同一行幾廿年,難免會落入某些既定思考的陷阱。譬如:太知道哪種演法較輕鬆,易有慣性或懶性;自身做慣做熟,可能會對別人少了體諒,或質疑對方的手法;有時做導演去選角,雖要有己見,但亦避不了過份主觀等。總之處理不稍,過份固執,就會變『OLD SEAFOOD』了。」他嘆氣。

    這份戲劇領悟,還讓袁富華延伸聯想,當下社會思潮矛盾日增、保守僵化的現象。「我也是『填鴨式教育』受害者,見證了政權為強化統治,將助人獲取知識的教育,變成灌輸Model Answer的工具,令大眾不主張創意和獨立思考,甚或否定知識、抗拒學習,將固有想法變作定律,硬要定義某些人、判斷某些事,使人失去審視真相的洞察力,好危險!」
    外型斯文的袁富華,說到憤慨之處,不自覺地捲起了衣袖、手握成拳頭,強調眾聲愈喧嘩,人愈當冷靜,時刻自省、觀望環境,建立一套安生立命的哲學,別隨滾滾洪流飄盪遠去。「講回演戲,我就永不敢自滿,只想接觸多點未試過、未見過的事物。像遇上《翠絲》,我關心的並非角色多難演、多有噱頭,更別說衝擊獎項。當時純粹喜歡劇本夠真誠,不是消費跨性別議題,而是踏實地以人為本,關心性小眾的真實處境。」

    袁富華續說,「我演出打鈴哥之外,也通過黑仔(姜皓文)演佟大雄/佟翠絲的性別覺醒,對方跟紅姐(惠英紅)的夫妻關係,以及與幾位老友的兄弟情裡頭,獲取多重視角,觀看不同階層的人,尋找自我、抉擇生活、探索愛慾,各自的痛苦與快活。整個過程,導演李駿碩縱有建議,可是從未限制演的方法,更不時建議大家將問題拋出來齊齊思考……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合作,讓我由衷感動。」他滿足一笑。

    當戲內打鈴哥找到自己,戲外的袁富華也因是次演出,重拾初心。「今次演粵劇男旦,需要惡補造手和走台知識,也難免要訓練身段和氣質。但實情早於中英劇團當藝術總監的年代,我也有類似體。當年我為了籌備《Monkey see, Monkey do》兒童劇,曾到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觀摩身體弱能學童的狀況,以了解製作上該怎樣安排和演繹,才能貼近他們的身心和溝通需要。記得我看到那班小朋友因不同問題,或大腦痲痺、或骨質問題、或智力障礙,從走路到吃飯等動靜都得從頭學起,譬如有位小朋友肌肉不夠力,要靠外物擴展雙腿,持續喊著『痛、痛、痛』也未能坐下……嘩,廿幾歲仔的我心痛到傻了,回家還哭了一整晚啊!」

    回憶其情,袁富華語調哽咽,眼裡滲出男兒淚,「難過是難過,可是我亦感恩上天在年輕時,送上這種人生經驗作禮物,令自己很早想通戲劇的責任和意義,不為名和利,而是不要辜負健康的身體,要藉作品去感染人心。當然,這不是易事,但我願意如是想:生活像一塊雙面砌圖,一方的圖案是『人』,另一方就是『世界』。即使前者最難處理,可是你肯認真面對,總有一天能將它拼好。而當這面被反過來,你亦自能看清背後的世界真貌。」

    Storyteller Ben Yuen
    Illustration by Sheung Illustration

    Text by Ko Cheung 張高翔.
    ____________

    〖關於Storyteller故事系列〗

    「我」就是由不同的故事構成,故事是我們的模樣。用心觀察,耐心聆聽,我們發現城市裡有著很多有故事的人,觀看更多Storyteller故事👉🏻https://bit.ly/2BpzkVt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每天走訪不同角落去尋找故事、有故事的人、不同創作人,還有以不同媒介創作不同類型的原創故事,但同時間亦想讓更多創作人和有故事的人曝光在這平台。大家可以到以下網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或作品,我們會盡快跟進:https://bit.ly/2FwN6G3

    IG : @everyone.is.storyteller

  • 何謂慣性定律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11-19 02:09:43
    有 636 人按讚


    【山姆第四次邀約:談失重與運動技術】

    我的講課生涯可以算是被山姆逼出來的,第一次的主題是〈運動生命、體能訓練與跑步技術〉,第二次是〈該怎麼練,才能跑好一場馬拉松〉,第三次是在分享《丹尼爾博士跑步方程式》的理論和訓練方式,這場分享也促成了我翻譯這本書,以及成為後來我規劃訓練營的模板。

    現在回想起來,這三次分享對我近幾年的轉變意義重大,沒有山姆的課和他的影片,接下來的很多事情可能都不會發生,我也不會開始愛上分享的滋味……我可能現在還是只會躲在花蓮讀書寫作和翻譯。

    我很敬重山姆。他非常有被討厭的勇氣,是一位勇敢、自立、不需要別人的認同而且很有原則的人。他每次向我提出的主題,都是我從沒講過的,所以都讓我很害怕,但同時也很興奮(躍躍欲試)。我也同時很好奇:你怎麼敢辦這麼生硬又冷門主題的講座。山姆的答案我現在不用問也知道,因為他感興趣、也想要聽;或是他想要分享他覺得的好東西。像他賣的各種器材也是他去市場挖出來,真心覺得很好用、有品質之後才上架來賣。所以能被他邀來講課,我備感榮幸。

    「分享好知識、好東西」是他辦課程和賣產品的中心原則。這句話誰都會說,但要像山姆這樣徹底實踐自訂的原則,把「分享」奉為圭臬的人是少之又少。也因為很少,所以我對山姆特別有惺惺相惜之感。因為寫作和翻譯就是透過文字分享知識的工作。

    我們這幾年來都對「分享」的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悟。連接點就是山姆把他辦的這場〈該怎麼練,才能跑好一場馬拉松〉講座紀錄影片上網分享。這個分享影響之具大,連我都覺得不可思議。有太多人跑來跟我說因為看了這個影片破了多少PB、改變了他/對跑步的認識、不再受傷了。除了台灣、還有大陸、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的跑者都曾當面或私訊跟我說這些影片對他的影響有多大。

    近年來,每次與他談話,我都會跟他分享從羅曼諾夫博士那邊學來的新知識。山姆會不斷提問,我也不斷回答。在台灣,幾乎沒有人可以跟我討論這些話題,或是說:幾乎很少人對於「運動哲學」感興趣。

    是的。我把它定義為「運動哲學」。因為哲學的基礎在定義概念,以及找到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階層)關係。而我因為個性的關係,對於「概念」特別感興。以「動」(movement)這個概念來說,可以外衍成三個運動的核心問題:

    什麼是「動」?→移動的定義是什麼?類別有哪些?
    為何「動」?→移動的根源來自哪裡?移動的理由?
    如何「動」?→移動的標準與偏差為何?

    肌力、體能與技術這三個關鍵概念,分別該如何定義?又如何整合在一起?這些是我從二〇〇九年以來就開始在思考的問題。如今,這眾多「概念」開始有了脈絡……這個脈絡,全都要歸功於羅曼諾夫博士,他是一個偉大的運動科學家,但在我來看不只如此,他更是一位偉大的運動哲學家。他以科學為背景把運動的幾個關鍵概念明確的定義出來,而且邏輯化。我每次都覺得自己很慶幸能跟著他學習運動的科學與哲學。

    很少人有運動圈子裡的人對「概念」有興趣,但每次都可以跟山姆很坦率地談論,他總是看起來興緻勃勃,而每次聽我談這些東西,最後都會補一句:「該幫你開課了!」這句話我不知聽到了多少次。沒想到明年真的又要開課來談這些事了,一想到就覺得害怕、同時也感到興奮……山姆總是在挑戰我的舒適圈!!我這幾年來在講台上的進步都是被他逼出來的。

    這一次山姆要我講「失重」,他常聽我口沬橫飛講整個訓練理論中嚴重忽視這個概念的重要性(教科書裡完全不提)。他覺得我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應該要出來分享。

    這次分享的主軸全都立基於運動生物力學之上:

    「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可以說是所有運動科學研究中起步較晚的學科。晚了運動生理學(也就是肌力與體能)百年之遙。

    近代的競技運動一直朝體能與肌力訓練發展正是這個原因。每個人的體能與肌力都有其極限,不可能無止盡的成長,因此若運動員想要再提升運動表現就必須提升技術。從工程的角度來思考:這就像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打造出一台移動最有效率的機器人一樣?每個工程師都會回答:技術。運動員的體能與肌力當然很重要,但它們是有限的資源,想要提升運動表現的關鍵在於用更有效率的技術來善用相同的生理資源。好~~那何謂更有效率的技術,這即是運動生物力學要解決的問題。

    在運動生物力學的教科書裡面只談各種力的「現象」(像陸地上的磨擦力、地面反作用力、科氏力、慣性與肌肉力量;流體中的白努力定律、軸流理論等),但這些只談了運動中的現象,卻沒有談到「人是如何移動?」這個核心的問題。換個問法:「我們該如何『定義』各種移動模式?」「是否有某個最高層的邏輯可以定義人類所有運動項目的移動方式?我們假設有的話,是什麼?」

    先定義出標準的技術是什麼,才能確定「如何達到標準」。這一堂課的目標是向大家分享:所有運動中都可以通用的力學階層,以及在這個階層中的三個關鍵概念:肌肉、體重與失重的意義。這三個概念是互相綁在一起的,但運動生物力學界長期以來幾乎都忽視了「失重」這個概念,相關的教科書中都沒有深入提到它的重要性。沒有失重,人無法移動,如果不懂得這個概念將無法有效提升動作的效率。本講座將特別說明這個概念,我們將從各種運動模式中去解釋,包括現場實作部分運動項目。

    ==
    對這個課程有興趣,可以參考山姆網站裡的簡章:
    http://www.unclesam.cc/blog/20170218_unweight_lectur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