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何謂廁所居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何謂廁所居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何謂廁所居中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 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
何謂廁所居中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
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會師的紀錄。
爾後無論是學生社團或各地登山協會,均在會師上有亮眼的成績,直到不知何時,這個登山界的盛事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直到現在,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別開生面的會師,緩緩地揭開序幕。
我指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剛剛以報告人身分參加的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
登山的相關議題,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發現盤根錯節的跨領域問題。每一個枝枒的末端,都需要官民齊心協力才能往前踏步;每一道稜脈的艱難上坡,都有為改變環境而努力的能人志士。
雖然大家對終點座標何在也許各有意見,但一顆共同追求理想的心告訴所有人:「大方向就是這兒,我們各出各的力,幫助彼此,一起朝他邁進。」
.
本屆登山研討會不只報名人數創歷年新高,體育署署長高俊雄更感嘆道:從來沒有在研討會第二天還見到這麼多人留下。誠然,今年登山大環境的改變可說是風起雲湧,或許是愛山的人們終於嗅到了希望的味道,於是前來成為變革進行式的一份子。
在收尾的發言中,張景森政委的意思十分清楚:
1. 登山活動風險自負
2. 管理單位免國賠
3. 不傾向搜救需使用者付費
4. 增加登山教育機會
5. 透過戶外活動促進原鄉經濟發展
其他我聽到的,則是未來都將由體育署主導大局,張政委續扮居中協調的高位角色,而且會想辦法解除《發展觀光條例》的緊箍咒──登山嚮導業者可望免除三不五時受到檢舉的恐懼。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最後一條對於未來登山環境的影響會十分深遠,但若是對此議題稍有研究者都會理解,這正是「觀光」的基本使命之一。未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必定會越來越有存在感,開始與我們的登山、溯溪活動範圍重疊──這條稜脈上,預期會有許多未知的地形正等著我們迂迂迴迴的試探。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開始考慮研究原住民轉型正義這個深水區了。
.
《一條支稜:山域使用者管理》
政策方面,我最感興趣且主攻的部分,還是山域內的使用者管理。何謂使用者?舉例來說,任何進入國家公園或國有林地範圍的人,都可以視為使用者──山屋、營地、步道、設施、廁所這些公共資源的使用者,或是更廣義一點,自然資源也包含進去的使用者。
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區分使用者的所屬群體。
一直以來,無論是國家公園或是林務局,其實只能統計得出人次,而難以得知這些人的所屬群體。是自組隊伍呢?商業隊伍嗎?是登山協會,或是教育組織、宗教團體?在我所研究的美國管理體系之中,「當一群人同時爭搶一塊餅,誰能獲得其中的多少部分就是關鍵問題」,所以官方在收集數據上一定會區分群體及活動類型,這是我們目前仍缺乏的一塊。
熱門路線上,尤其是假日,有限的山屋和營地位置,就是那塊被不斷爭食的餅。極度競爭而無參考數據之下,我們對實際情況只能靠想像與臆測──有人說商業團搶光了位置,有人說自組隊伍數量其實越來越多,其實都沒有數據能證明是如此。
所以我主張的是國家公園入園申請和嘉明湖這類林務局轄區上,必須要開始區分使用者群體及活動類型,我們山域政策才能有個穩固的基礎。
其後,當我們知道使用群體的比例,就能依照不同的群體設計合宜的規範與教育手段。假設我們登山健行就是自組和商業隊伍占大宗,那麼一方面要從登山教育成本與機會方面著手,另一方面則要針對商業行為建立明確的定義與管理辦法,無論是商用授權制,或是特許制,都有國際上的案例可為借鏡。
.
《結語》
時下登山環境正受到官民雙方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得到中央層級的驅動力,民間則是釋放了積累已久的改革聲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自懲罰性、消極性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實施以來,一度我國登山活動發展遇上了極為嚴峻的考驗,如今回首看來,不正是雙城記開章所講的「它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嗎?只要我們──不只是爬山的人,還有認同戶外活動重要性的大眾一起維持信念與團結,一定可以繼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負責搜救卻苦不堪言的消防單位、山域開發與環保的拔河、不含航空器費用的登山保險、登山教育的推廣、國際登山視野、登山自律 … 還有好多好多的稜脈,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參與和支持。
這場攸關未來的大會師,咱還要堅定地走下去。
加油!
何謂廁所居中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一場大方向的百路會師》
所謂的「會師」,是如今登山界已成絕響的代表性活動,是我國登山黃金年代的錦上之花。他的大意是選定一座高峰或地理上明顯之處,派出多隻隊伍循不同稜脈前進,並全體相約某日於終點會合。
過去我們曾有四大天王領銜的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創下首度成功會師的紀錄。
爾後無論是學生社團或各地登山協會,均在會師上有亮眼的成績,直到不知何時,這個登山界的盛事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直到現在,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別開生面的會師,緩緩地揭開序幕。
我指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剛剛以報告人身分參加的2019全國登山研討會。
登山的相關議題,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能發現盤根錯節的跨領域問題。每一個枝枒的末端,都需要官民齊心協力才能往前踏步;每一道稜脈的艱難上坡,都有為改變環境而努力的能人志士。
雖然大家對終點座標何在也許各有意見,但一顆共同追求理想的心告訴所有人:「大方向就是這兒,我們各出各的力,幫助彼此,一起朝他邁進。」
.
本屆登山研討會不只報名人數創歷年新高,體育署署長高俊雄更感嘆道:從來沒有在研討會第二天還見到這麼多人留下。誠然,今年登山大環境的改變可說是風起雲湧,或許是愛山的人們終於嗅到了希望的味道,於是前來成為變革進行式的一份子。
在收尾的發言中,張景森政委的意思十分清楚:
1. 登山活動風險自負
2. 管理單位免國賠
3. 不傾向搜救需使用者付費
4. 增加登山教育機會
5. 透過戶外活動促進原鄉經濟發展
其他我聽到的,則是未來都將由體育署主導大局,張政委續扮居中協調的高位角色,而且會想辦法解除《發展觀光條例》的緊箍咒──登山嚮導業者可望免除三不五時受到檢舉的恐懼。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最後一條對於未來登山環境的影響會十分深遠,但若是對此議題稍有研究者都會理解,這正是「觀光」的基本使命之一。未來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必定會越來越有存在感,開始與我們的登山、溯溪活動範圍重疊──這條稜脈上,預期會有許多未知的地形正等著我們迂迂迴迴的試探。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開始考慮研究原住民轉型正義這個深水區了。
.
《一條支稜:山域使用者管理》
政策方面,我最感興趣且主攻的部分,還是山域內的使用者管理。何謂使用者?舉例來說,任何進入國家公園或國有林地範圍的人,都可以視為使用者──山屋、營地、步道、設施、廁所這些公共資源的使用者,或是更廣義一點,自然資源也包含進去的使用者。
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區分使用者的所屬群體。
一直以來,無論是國家公園或是林務局,其實只能統計得出人次,而難以得知這些人的所屬群體。是自組隊伍呢?商業隊伍嗎?是登山協會,或是教育組織、宗教團體?在我所研究的美國管理體系之中,「當一群人同時爭搶一塊餅,誰能獲得其中的多少部分就是關鍵問題」,所以官方在收集數據上一定會區分群體及活動類型,這是我們目前仍缺乏的一塊。
熱門路線上,尤其是假日,有限的山屋和營地位置,就是那塊被不斷爭食的餅。極度競爭而無參考數據之下,我們對實際情況只能靠想像與臆測──有人說商業團搶光了位置,有人說自組隊伍數量其實越來越多,其實都沒有數據能證明是如此。
所以我主張的是國家公園入園申請和嘉明湖這類林務局轄區上,必須要開始區分使用者群體及活動類型,我們山域政策才能有個穩固的基礎。
其後,當我們知道使用群體的比例,就能依照不同的群體設計合宜的規範與教育手段。假設我們登山健行就是自組和商業隊伍占大宗,那麼一方面要從登山教育成本與機會方面著手,另一方面則要針對商業行為建立明確的定義與管理辦法,無論是商用授權制,或是特許制,都有國際上的案例可為借鏡。
.
《結語》
時下登山環境正受到官民雙方前所未有的關注,政府得到中央層級的驅動力,民間則是釋放了積累已久的改革聲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自懲罰性、消極性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實施以來,一度我國登山活動發展遇上了極為嚴峻的考驗,如今回首看來,不正是雙城記開章所講的「它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嗎?只要我們──不只是爬山的人,還有認同戶外活動重要性的大眾一起維持信念與團結,一定可以繼續往對的方向前進。
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負責搜救卻苦不堪言的消防單位、山域開發與環保的拔河、不含航空器費用的登山保險、登山教育的推廣、國際登山視野、登山自律 … 還有好多好多的稜脈,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參與和支持。
這場攸關未來的大會師,咱還要堅定地走下去。
加油!
何謂廁所居中 在 有機誌-有機生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益菌看酵素
何謂腸胃菌相?
2014年陽明大學的最新的一項研究中,針對亞洲五個國家(日本、大陸、台灣、印尼、泰國)十個城市中9到10歲的孩童,檢驗其糞便中的益菌,研究結果顯示,日本人腸胃道的菌相最好,是亞洲的第一名,台灣則位居中間位置。日本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國家,「這和日本人的飲食習慣:經常吃發酵食物有很大的關係。」江醫師表示。
菌相失調是現代人的文明「徵兆」,菌相失調簡單來說就是腸胃道裡的好菌少、壞菌多,菌相失調不僅會導致許多腸胃疾病-例如現代人最頭痛的便秘和腹瀉;還會讓過敏病毒有機可乘,造成皮膚炎、鼻子過敏等等惱人的症狀。
總整菌相失調的五大原因如下:
1. 飲食中無所不在的抗生素:現代人吃的食物裡面含有抗生素(養殖用、農用)的機會很高,抗生素吃下肚後破壞腸胃道裡的好菌,壞菌反而留下來,不會被殺死。
2. 喝酒:攝取過多、濃度高的酒精也有可能破壞腸胃道中的好菌。
3. 精緻的糖:現代人常常不自覺攝取到過多的糖,尤其是精緻糖,特別容易養壞菌。
4. 便祕:現代人生活緊湊,有時候沒時間好好上廁所,糞便若堆積在腸內,很容易累積到壞掉、腐敗,壞菌就會過度繁殖,產生內毒素、外毒素。這些毒素會刺激腸胃道分泌水,造成腹瀉。江醫師表示,臨床上很多病人會告訴他有拉肚子的情況,但仔細一問之下才知道,拉肚子之前已有便秘的情況,這樣一直不停重複循環,是不正常的。
5. 老化:研究指出,人在五十歲過後,益菌數目字就會開始減少。
6. 母奶:喝母奶的孩子,菌相狀況比較正常。
(全文未完,請詳閱"有機誌 www.organic-magazine.com"第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