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住商混合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住商混合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住商混合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住商混合英文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便是出自此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0224三立 蔡英文宣誓加速都更釋利多 容積獎勵最高30%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7ZDvtJ-h8DU 這兩年都更速度從過去一年核定40個案件翻倍成長,蔡總統現在也宣誓要加速都更,內政部更將端出13項容積獎勵方案,其中只要符合綠建築、智慧建築,最高給予容積獎勵額度10%...

  • 住商混合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8 16:30:31
    有 455 人按讚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 住商混合英文 在 陳泰源-專任約房仲的斜槓人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2-26 13:58:59
    有 6 人按讚

    190224三立 蔡英文宣誓加速都更釋利多 容積獎勵最高30%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7ZDvtJ-h8DU

    這兩年都更速度從過去一年核定40個案件翻倍成長,蔡總統現在也宣誓要加速都更,內政部更將端出13項容積獎勵方案,其中只要符合綠建築、智慧建築,最高給予容積獎勵額度10%;如果提供公益設施,像是老人安養設施或是公托設施,最高給予30%獎勵,對加速都更的誘因,用實際數字來算給你看。

    記者楊成霆、許貴雅/台北報導......↓

    總統蔡英文(2019.2.23):「我們今年應該可以說是都更2.0元年。」蔡總統出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工會理監事交接,霸氣宣布都更速度比過去核定案件翻倍,政府也釋出利多。

    總統蔡英文(2019.2.23):「容積獎勵額度跟獎勵明確化的議題方案出爐,接下來內政部會進行法規的預告,相信會讓大家滿意。」都更不只要加速當然還要蓋出品質,像是這一棟就是獲得綠建築認證,這樣的建築物也是未來趨勢 。

    記者:「這裡是興建中的正義國宅,內政部將端出容積獎勵方案,如果符合綠建築或是智慧建築,將可以有最高10%的容積獎勵,若提供公益設施最高給30%獎勵。」

    正義國宅都更案2年年前動工,將打造31層住商混合大樓,如果適用申請容積獎勵辦法,原基地面積1500坪,容積率630%可以蓋出建坪9450坪,如果蓋了公益設施像是老人安養或公托設施,可以多30%的容積率等於多出450坪,如果按照1坪100萬元來算,就多了4億5000萬元的建物價值。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提出這樣的誘因,讓建商願意把他的房子蓋得更好、工法更細緻,甚至符合一些綠建築的高標準,這算是三方(買、賣、政府)皆贏的局面。」

    都更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這個禮拜預告,預計4月上路,明訂容積獎勵項目和額度,增加建商誘因提升建築品質,目標是讓都更不再遙遙無期。

    (整理:實習編輯黃韻璇)

    新聞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03327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02/190224-201920-30.html

  • 住商混合英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8-23 02:30:48
    有 201 人按讚


    居住正義之正解

    Palo Alto是矽谷的核心城市之一,所以也像灣區的其它城市一樣,有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最近,Palo Alto的都市計劃委員之一,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說連她這樣的雙高薪家庭都住不起Palo Alto,所以她得搬走了。她說,她無數次在都市計劃委員會裡提議一些步驟,逐步小幅鬆綁嚴格的都市計劃法規,可以讓建商提供更多住宅單位的小鬆綁,都遭到否決,她挫折無比,只好走人。

    而她公開信一出,買不起、住不起的年輕矽谷新貴是一面倒地叫好,而Palo Alto的現有居民則幾乎是要發追殺令討伐她,因為她的改革主張,將會犧牲現有居民。照他們的說法是,她是「要求長期住民,犧牲他們辛苦拚來的生活品質,討好那些沒有犧牲過,沒有努力過,就想要好處的年輕人。」

    居住正義碰上經濟學,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大城市的房價高漲,讓年輕新住民買不起,甚至租不起都心,只好越搬,離工作越遠,每日花上大量時間通勤,生活辛苦,沒有品質可言。就算勉強貸款買得起市中心的小房子,換來的也不見得是令人滿意的生活環境、居住品質。真正過得起都心奢華日子的,就是那些豪門巨富,富家公子小姐。貧富不均的戲碼天天在城市裡上演,難怪「居住正義」一直是大多數年輕人的心頭願望。台北自然也不是例外。

    但政府回應民意的訴求,很多時候是違反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法則。要房價下跌,不是需求得下降,就是供給得增加,不走這兩條路的,都是扭曲資源的分配。要城市住房的需求下降,幾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面臨人口往城市集中的趨勢,大城越來越大,是無法逆轉的潮流。貨幣金融政策也許可以用加息,勉強壓制炒房的需求,但現今市道也不是個可以加息的環境。政府行政措施上的打房,也和貨幣政策一樣效果有限,阻止不了人口遷移的大勢。

    所以有些政府採取了不可思議的政策,像是租金管制。當所有經濟學教科書都教我們,租金管制只給少數先佔居民好處,而會導致房屋品質下降,反而減少住房供給的時候,還是有無良政客採取此道,民粹政治莫過如此。

    所以要降低房價,達到居住正義,只有一途,就是增加住房供給。

    比如說,台北市最近推的公共住宅,就是增加住房供給的一個方向,雖然是個錯誤的方向,但會達成降低房價的目標。

    美國有些名人,比如說星巴克總裁Howard Schultz和歌手Jay Z,他們都喜歡說他們出身housing project,也就是從小住公共住宅。但他們不是以project為傲,而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為榮,因為不管政府再怎麼樣用心經營公共住宅,公共住宅注定淪為破落的象徵,治安的死角,和房價的殺手。因為政府經費有限,官僚不以營利為目的,效率注定低下,維護注定失能,最終也會造成人員管理的問題,鄰近地區逐漸變成城市裡的黑暗角落,這是全世界公共住宅的必定下場。房價是下滑了,但城市也灰暗了。

    那如果政府多花點錢,多花點心力,把公共住宅打造成私人公寓的樣子呢?可以,錢花下去就可以,政治人物盯下去就可以,但這就違反了公共住宅的原意。因為經費有限,這麼搞,只能弄出少少的幾戶模範。這些模範戶,是要分配給哪些達官貴人呢?還是像軍宅一樣,讓有關係的人從中營利呢?如果是這樣,還叫居住正義嗎?

    聰明如柯P,認真如蔡英文,都如此傾心公共住宅,認為此為達成居住正義的仙丹,他們顯然對housing projects之惡,百聞不如一見,很想看看到底問題會多嚴重。照目前進度看來,葉公好龍,龍就快來了,走著瞧吧。

    增加住房供給,有正當管道,和私人產權的議題有關,而且結論會和一般的想法很不一樣,聽我道來。

    經濟學家Alex Tabrrok在談到文章開頭Palo Alto問題的時候,他指出很重要的一點。住房問題固然是世代之爭,有錢和沒錢之爭,但關鍵還在私人產權的議題上。現有Palo Alto的居民,多年前,「運氣很好」低價買了房子,這些年下來,僅靠房價,財富就不知道增加多少,然後藉著都市計劃、分區管制的手法,限制了住房供給,造成了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民處置財產的自由遭到集體性的剝奪。

    想想看,如果你和你在Palo Alto的鄰居,講好了一起把「你自己的地」高價賣給建商,建商將本求利,打算蓋個高樓,多賣幾戶。答案是不成,因為都市計劃的限制。所以你的產權自由沒了,居住正義也跟著沒了。

    文林苑,或者是其它都市更新帶來的土地產權爭議,追根究底,問題的根源不是建商挾公權力剝奪人民財產權;市府強拆民宅當然是錯的,但是根源在於都市計劃的太多限制,讓想買地蓋房子的建商沒處可去,讓想賣地都市更新的市民找不到人買,所以最後才讓官商「結合」,就著少數可開發、都市更新的地業下手,而演變成文林苑這樣不堪聞問的案子。

    如果今天台北,或是全台灣,都市計劃的建築法規都像東京一樣,不但居住正義的問題得到大幅解決,還可以加速都市更新,並提高對人民財產權的保護。

    東京?對,Tabarrok提到東京和其它面臨房價問題的大城,有很大的不一樣。東京並沒有因為日本人口不再成長,而停止成長。它一樣面臨人口遷移的大潮,這些年,日本年輕人「上京」只有更多,沒有更少,但東京房價不但沒有像舊金山、倫敦這樣的瘋狂,甚至增速還落後於人口成長。原因就在於日本的都市計劃法規,簡單明瞭,又對屋主權益很友善,所以建商找地蓋房子的速度很快。很多在台灣人的標準已經是很漂亮、很新、很舒適的住房,都有可能被建商買下,蓋出更漂亮、更新、更舒適的房子。沒有一個台灣人到東京,不會讚嘆東京建物的美好。

    居住正義上,東京也是相對得到實現。這套因應八零年代地產泡沫破減的全國性都市計劃建築法規,把土地利用分成十二種,有最高級的低樓層全住宅區,也有「最低級」的工業用地。聽起來好像很多,但美國隨便一個大城,都市分區不但嚴格,而且種類、品項繁多,數倍於此。日本的法規還有一個特色,高級的房子,可以蓋在低級的區,鼓勵建物混合。所以在工業區,或是其它相對廉價的區,建商可以蓋個高樓公寓給收入較低的居民租用或買用。而東京的城市樣貌,也因建物混合,住商混合而相對精彩多樣。而且地主的財產自由處份權很高,不是說可以隨便亂蓋,而是鄰居用法規阻擋開發的辦法相對較少,因而鼓勵了建商開發的意願。

    看看東京對付高房價的成功案例,我不禁要說,這不過是簡單的供給與需求和強化人民財產權而已!

    我沒有研究台灣的都市計劃法規,但「想當然爾」地認為應該是疊床架屋,限制重重,才會造成都市更新不易。我認真的勸柯P和蔡總統,取經成功的日本,而不要師法失敗的美國housing project。相信供給與需求,才能真正的實現居住正義。

  • 住商混合英文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2-26 13:59:51

    190224三立 蔡英文宣誓加速都更釋利多 容積獎勵最高30%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7ZDvtJ-h8DU

    這兩年都更速度從過去一年核定40個案件翻倍成長,蔡總統現在也宣誓要加速都更,內政部更將端出13項容積獎勵方案,其中只要符合綠建築、智慧建築,最高給予容積獎勵額度10%;如果提供公益設施,像是老人安養設施或是公托設施,最高給予30%獎勵,對加速都更的誘因,用實際數字來算給你看。

    記者楊成霆、許貴雅/台北報導......↓

    總統蔡英文(2019.2.23):「我們今年應該可以說是都更2.0元年。」蔡總統出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工會理監事交接,霸氣宣布都更速度比過去核定案件翻倍,政府也釋出利多。

    總統蔡英文(2019.2.23):「容積獎勵額度跟獎勵明確化的議題方案出爐,接下來內政部會進行法規的預告,相信會讓大家滿意。」都更不只要加速當然還要蓋出品質,像是這一棟就是獲得綠建築認證,這樣的建築物也是未來趨勢 。

    記者:「這裡是興建中的正義國宅,內政部將端出容積獎勵方案,如果符合綠建築或是智慧建築,將可以有最高10%的容積獎勵,若提供公益設施最高給30%獎勵。」

    正義國宅都更案2年年前動工,將打造31層住商混合大樓,如果適用申請容積獎勵辦法,原基地面積1500坪,容積率630%可以蓋出建坪9450坪,如果蓋了公益設施像是老人安養或公托設施,可以多30%的容積率等於多出450坪,如果按照1坪100萬元來算,就多了4億5000萬元的建物價值。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提出這樣的誘因,讓建商願意把他的房子蓋得更好、工法更細緻,甚至符合一些綠建築的高標準,這算是三方(買、賣、政府)皆贏的局面。」

    都更建築容積獎勵辦法這個禮拜預告,預計4月上路,明訂容積獎勵項目和額度,增加建商誘因提升建築品質,目標是讓都更不再遙遙無期。

    (整理:實習編輯黃韻璇)

    新聞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03327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02/190224-201920-30.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