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12的網紅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訪謝誌豪】 週日在謝兄家度過一個歡愉又充滿驚喜的下午。 相信社團裏不少前輩先進已早小弟一步朝聖過,不然也應該跟小弟一樣,被謝兄三不五時分享的影音毒的不要不要的。然而謝兄有錄音室工作背景,不禁讓人懷疑這些錄音有經過"專業"處理,所以決定勇闖毒窟,一探虛實。 之前主人的器材,除了Ber...

  • 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 在 Lee388 Hi Fi 發燒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2-28 08:50:35
    有 26 人按讚


    【家訪謝誌豪】

    週日在謝兄家度過一個歡愉又充滿驚喜的下午。

    相信社團裏不少前輩先進已早小弟一步朝聖過,不然也應該跟小弟一樣,被謝兄三不五時分享的影音毒的不要不要的。然而謝兄有錄音室工作背景,不禁讓人懷疑這些錄音有經過"專業"處理,所以決定勇闖毒窟,一探虛實。

    之前主人的器材,除了Bergmann黑膠唱盤外,幾乎是全套Burmester旗艦吧!這次家訪,主人做了些許變動:B100旗艦換成了鑽石高音的Tidal Contriva,喇叭線也做了調整,告別Siltech 770往含銀量更高的M60邁進。

    為什麼要換叭?無疑的,這是大家心裡一定會浮現的問題!

    都坐擁B牌旗艦,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小弟也好奇,所以一定要追問。

    謝兄和B100相處1年,B牌的獨特箱音非常美,但也因為太美了,美得讓謝兄覺得有點不夠真實,在偶然機緣下見識到Tidal的真實感,讓他燃起移情別戀的念頭。這差異,我想不僅是高低頻表現方式的不同,聲音的擴散能力也是讓主人事後更肯定換叭的決定是對的,這部分容稍後表。

    這也難怪!謝兄從小受的是札實的音樂教育,現在又置身事音樂工作領域(有興趣請Google:謝誌豪 江蕙 李婭莎),對聲音的真實性追求的堅持,肯定超乎常人,而這份堅持,正忠實的呈現在我今天"看到的畫面"裏。

    聊聊空間吧!這是位於1樓生活視聽兩用的開放式客廳,當初並沒有考量到兩聲道需求,所以器材背後那面電視牆,其實是整片空腔的裝潢假牆。依照過往家訪經驗,這種假牆對聲音的傷害非常大,除了低頻反射不足外,根本就是一個大型的低頻陷阱,此外,聽人聲還容易出現疊影的多重結像錯覺…,應該是大部分燒友的肉中刺。不過謝兄巧妙的用擴散板與佈滿假牆的小黑點調音道具,排除掉這面牆在聽感上的明顯缺陷。主人也拒絕使用地毯吸音(據說會吸掉太多細節),而是用一樣的調音道具像桃花陣般的排列在地板上,效果應該相當顯著,因為這系統呈現的細節紋理相當豐富,低頻也幾乎貼地鋪陳,沒有沉不下去的疑慮。

    小弟不玩LP,所以自備了幾張常聽的CD以便快速熟悉主人的系統…

    先聽Joan Baez的1977年精選輯The Best Of。會聽這張,最主要是去年在eardoctor家被這專輯的LP版毒過,歌者演唱時的情感投入遠勝1988年鬥牛場,節奏更為緩慢,但心情也更為沈重,讓人久久不能自拔。eardoctor系統唱出的Joan Baez,帶著濃厚的尾韻,好似有道不盡的心酸,感情表現相當"傳神",聽完後會讓人抓狂似的想要知道歌者在這首歌裡深藏的所有秘密。

    不過謝兄系統唱出來的Diamond and Rust,歌聲雖然沒有特殊的韻味,卻十分自然,沒有絲毫假飾,直覺就是親耳聽到真人在眼前演唱,沒有過多的延伸,沒有過厚的鼻音,一切就是那麼的真實。和eardoctor的系統相比,絕非孰優孰劣,都是非常高水準的表現,只不過天秤兩端"真"與"美"的比重不同罷了。

    再聽Hell Freezes Over / Eagles - Hotel California,雖然沒有小弟追求到似乎有點過頭的Live感,但是舞台樂器排列和台下聽眾,層次分明;鼓聲形體量感恰如其分,不會有過量的壓迫感;主唱雖然沒有我曾幻想的上半身形體感,但頭部形體明確,比例適中,又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

    接著,我心眼開始壞了!這麼高檔的系統,怎麼可以只聽人聲。這時,小弟拿出常因動態太大,以致於常被誤認錄音失真的 Rhapsodies / Stokowski - 俗稱「白頭佬」,準備用顯微鏡來徹底檢視這套系統。

    沒想到CD才唱一半,謝兄按捺不住了...

    你有聽過LP版的嗎?

    我心裏納悶:這張的LP版我在幾個地方聽過,表現一向都不如CD...

    沒想到謝兄在莫爾道河瀑布段來臨之前,直接卡掉我的CD播放,換上LP版。

    哇靠!指揮席的聽感立即浮現,如蜜蜂群般嗡嗡嗡的弦樂群,這正是我在音樂聽常有的感受,非常立體的舞台感。還記得當時我抽空上了廁所,竟然連在廁所內都聽到清楚的細節。真訝異60年前的錄音,竟能將現場如此逼真重現;

    接下來,CD聽不下去了,現場完全被LP接管…

    謝兄拿出不少壓箱寶,雖然我熟悉的不多,但卻總能吸引我全神貫注的注意演奏的所有細節,左手彈琴、右手拉弓、馬毛擦弦、琴腔共鳴…,我倆不時對這些逼真的錄音嘖嘖稱奇。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莫過於Janis這張35mm錄音...

    謝兄特別說明這是使用35mm影片底片進行母帶錄音的Mercury Living Presence系列,頻寬特大,因此錄音效果更顯逼真。

    我知道Janis的手勁很足,他的錄音節奏感特別強烈,不過這張白版(For broadcast only, not for sell)錄音,扣扣扣的琴鍵敲擊感,實在爽度破表,更厲害的是我一直期待錄音重播能聽到琴槌敲打三弦的細節,竟然俯拾皆是,這…真實到有點過份了,簡直像自己把頭伸進琴台裏觀看琴槌敲擊鋼弦般的身歷其境,猶記我是站著聆聽這一幕的,因為當時驚喜萬分,實在Hi到坐不下來(沒有人坐著喊安可的)。此時若從門外走過,真的會以為裏面有人在彈鋼琴,太逼真了。

    另外一張讓我驚喜萬分的是Rabin的mono錄音...

    mono錄音在兩聲道系統會怎樣呈現,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有點陌生。提琴結像在中間偏左,琴聲的流暢感,音色、細節…坐在皇帝位上的我不禁自問:這和Stereo錄音究竟有哪裏不同?

    和Stereo錄音最明顯可辨的差異,各位一定料想不到....

    前面忘記先帶到謝兄系統有一個很大的特色:

    皇帝位很大!
    皇帝位很大!
    皇帝位很大!

    怎麼說呢?

    當你在耹聽的時候,不管頭往左往右晃,舞台裏結像的位置不太會偏移;

    如果你不信邪,起身走到右側喇叭的外側,你會發現結像還是釘在兩喇叭中間…

    神奇吧!

    所以謝兄才提到:這喇叭和以前那對除了音色差異外,我坐在喇叭正前方的聽感也完全不同。現在完全不會覺得聲音被封在音箱裏,聲音是跳脫出來的…

    以上是Stereo錄音的聽感。這也是謝兄換上Tidal,在近場聆聽的條件下,體會出這對喇叭的擴散能力出類拔粹的鐵証。

    回到那張Rabin的Mono錄音。這時小弟突然興起,再次走到喇叭的外側...

    這下有趣了!

    在mono錄音中,當人不在皇帝位時,聲音就無法釘在舞台中間,而是完全跑回音箱裏。

    小弟近期對喇叭擺位如何讓皇帝位變大正好有點心得,但Stereo和mono錄音竟然會在這裏出現截然不同的差異,實在讓人驚訝。

    這時,突然湧出一個想法:莫非一般人的兩聲道系統,在沒完全調整到位時,像兩個不同的mono聲道一起唱歌一樣,左右喇叭是各唱各的,雖然還是聽得到中間結像,但聲音其實是封在音箱裏的。

    完全調整到位的喇叭,才能真正顯現Stereo的完整音場。

    就這樣hi了一個下午,謝兄意猶未盡,使出最後法寶: TAPE

    現場用LP播放,錄了一段大歐的雙提琴演奏曲,然後馬上TAPE播出。

    TAPE的聲音小弟非常熟悉,因為從小到大就是聽這個長大。但是它跟LP的差異到底在那,我想大家都好奇。

    今天聽到的心得是:幾乎一樣的流暢感,換句話說,類比的連續性應該是完全保留住了,但是也有不如LP的地方,首先是TAPE本身的底噪不小,再來可能是TAPE的頻寬較小,所以聲音的通透感、動態可能只有LP的7、8成,因此相形之下,這錄音輕鬆聽是不錯的選擇,但若要聚精會神的聽一個小時,可能會常常分心。LP能讓我清楚觀察到表演者的神情,TAPE像戴了太陽眼鏡的美女,我無法看到她的眼神,只好眼睛亂飄…

    臨別時,有幸聽到Solti指揮的這張Venice專輯首刻版。

    這張錄音,在小弟的聆聽經驗中,弦樂群波瀾壯碩,簡直是弦樂海,而最後的兩首,動態大到會讓你不由自主的趨前把聲音關小。

    在謝兄這,聽這張可不輕鬆,

    我說的不是聲音不輕鬆,

    而是這首刻版片況不是很好,所以剛開始聽,聲音悶悶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也下不來…

    謝兄也察覺到了,馬上起身拿去再洗一次。

    洗完再播,好多了。但還是跟我熟悉的聲音有一段差距。不過謝兄聽感真的好,他也馬上察覺不對勁,走到唱放前調整一下阻抗和增益,神奇的,音場立馬拉高變寬,高頻明亮許多,錄音現場的底噪也清晰浮現,熟悉的現場爆棚感完全回來了,心情再度亢奮,讚啦!

    這系統雖沒有大系統如音樂大廳的宏偉氣勢,但劇場該有的立體感可說毫不含糊。因此,最後小弟向謝兄期許一個願望:趕快弄到"女巫佳釀Witch's Brew",我一定會要求整張從頭聽到最後一首!

  • 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0-09 20:30:00
    有 391 人按讚

    從臺北想像台東的種種,總是會帶著一些距離所造成的模糊美感,像是太平洋的風、稻禾連天、時間不太會移動的慵懶感,永遠都是假日的陽光…

    但我們很不經意地總是會忽略了,這裡是臺灣最有才華的音樂家們盛產的原鄉,卻也是這些音樂家成長時所需要的資源養分,相對最匱乏的地方;我們習慣了這些音樂家們應該要表現得出類拔萃,卻很少想到,如果這些傑出的天份,能夠有臺北在音樂教育與推廣面向的資源那種力道,這些音樂家的成就,絕對遠遠不止于此。

    我們能做的也許不多,但如果可以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就自己所學、所經驗過的人事物,給到一點點的協助,我覺得,路途再遠,也都值得;而且應該。

    更何況台東有熱血的夥伴,已經走在前面,為培育新一代的音樂人才,默默地整合自己身邊所有可以運用的有限資源,盡力地奉獻著;能夠與這些朋友,一起為這樣的目標做一點事,那,是我的榮幸!

    --------------------------------------------------------------------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1

    2017年10月7號,應台東好友J兄的號召,我們在他的錄音室執行了一個針對錄音室、現場工作時,音樂工作者與工程人員就聲音呈現的工作內容,所需要學習的互動方式以及工作重點的講座;也因為近十年來我參與過許多年輕音樂工作者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很容易會發現,一些職業工作者已經是職業性反應的工作初階事項,對於年輕朋友來說,反而是非常需要被提醒的課題,因此,就先容我野人獻曝,在這個專頁中,對於這些題目做一點經驗的分享,希望對於未來有志於參與音樂產業諸多工作面向的新血,能有一些筆記參考的作用。

    [一. 與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互動_01]

    我們太常聽到年輕樂團在很多演出場合熱血爆發、表演結束之後,因為工作過程中與音響工程人員的溝通有各種不順利的狀況,而用各種言語抱怨或甚至謾罵、侮辱相關人士;反過來看,音響工程人員對於這些年輕樂團恐怕也有不遑多讓的負面情緒,再加上近年來不知為何而盛行的音樂祭大拜拜式的多個樂團在同一舞台接力表演的模式,所造成樂團換場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進行樂器音色與音量的調校,才剛剛架好所需要的設備,就在節目時間壓力之下倉促開演,然後就什麼都聽不到、也就讓演出水平變得什麼都不知道。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其實最終只是使整體的音樂節目讓消費者、觀眾群失去信心,對於這個世代所需要的現場展演的供給、需求很難達到正向的經濟成長循環,這對於產業的演進,發展成一個謬誤的模型:越來越多的表演舞台,越來越少的消費購買,我看到的是:如果連現場演出的音樂,消費者都只願意用『免費入場』的方式來加入,那麼,整個產業崩解,也只是時間點的問題而已。

    先讓我們冷靜想一下:我們希望觀眾付費支持→所以我們應該要提供夠水平的表演節目內容→所以我們要有良好的表演環境、舞台→所以我們要得到現場工作人員的技術支援→所以我們要好。好。溝。通。

    我們先假設你已經準備了好些個不錯的作品,目標放在近期內的一個重要演出,所以你會開始約集你的夥伴,在一個適合的地點團練好幾次;然後在表演的當天,沒有忘東忘西地都帶齊了設備,然後上到了舞台、把所有東西都接好,期待自己能做出最好的表演;然後節目結束之後,那些到場支持你的朋友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疑~?好像沒有聽到你的聲音?』、『你剛剛有Solo嗎?』、『那個外場的聲音好尖喔!』、『就…很糊啊~』,『哇!今天PA好爛喔!』…

    你的心沈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暗無天日而絕望的你,唯一救贖的出口,應該就是開始咒罵音響工程人員吧?

    你不會知道的是:今天的音響工程人員的心也沈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暗無天日而絕望的他,唯一救贖的出口,應該就是開始咒罵演出音樂的你。

    你們都很傷心,那麼,觀眾到底看到、聽到了什麼東西?

    觀眾『看』到的是你的肢體動作,那關乎演出者的天份,我沒有太多的建議;而觀眾『聽』到的,我有幾個觀點想說說:

    1. 當你不是表演者而做為一個觀眾角色時,你是不是只想聽到你最想聽到的那個樂器的聲音?通常吉他手會更在意吉他的部份、Bass手會更在意Bass的部份,鍵盤手、鼓手,各類型樂器操作者幾乎可以依此類推;我大膽的推測是,除了自己在意的部份,其他的聲音…其實可有可無也還過得去,反正,我在意的那個部份要清楚就對了!

    那麼,做為一個吉他手,你是不是覺得全場的觀眾都是吉他手?

    你是不是願意接受『觀眾不是你』這個客觀而冷酷的現實?而且,其實觀眾通常更在意『歌手』這個視覺中心的部份,對於觀眾來說,『只要歌手的部份很清楚,其他的聲音…其實可有可無也還過得去』,這個殘忍的事實,從類似公館河岸、Legacy、TICC國際會議廳,一路到小巨蛋、北京鳥巢、市政府或國際都市跨年,隨著觀眾人數的增加,這個事實的形體、輪廓就越確實。

    那麼,當你不是表演者而做為一個音響工程人員時,你覺得你必須要服務的主體會是誰?

    2. 觀眾所聽到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其實不論在任何場域,包括了你從團練開始一直到表演舞台,所有人包括你,聽到的內容是『所有樂器聲響被訊號放大加總』的總合,這裡我們所討論的,先僅僅觀察『音量』總合的觀念。如果你是一位使用正常設備的傳統電吉他手,會影響你的音量加總的,來自於你的吉他音箱、你的地板監聽,以及現場面對觀眾的主喇叭;在往下討論之前,請回想一下你不是用耳機、而是用…電腦喇叭或監聽設備聆聽音樂的經驗,如果你的鄰居可以忍受,請用力地將主音量無限制地轉到底,你應該會發現喇叭單體似乎會在一個臨界值之後就再也承受不了而產生破音的失真感受,你當然不會希望來現場聆聽音樂的觀眾聽到一個失真的結果,以及考量到人耳可以承受的音壓範圍、政府對於環境噪音的法令管制,你的最後一端(面對觀眾的主喇叭)本身就會因場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最大音量限制,那麼,如果你希望在最後一端、面對觀眾時的樂器訊號可以拉大到最清楚的極限,以加總不變總量的觀念看來,另外兩個發聲體(吉他音箱與地板監聽),一定是要用減法的降低音量的方式來平衡才是。而這就會牽涉到第四點我們需要討論的癥結點。

    3. 你如果是一位熱愛音樂的樂手,你一定非常習慣不斷地調校自己的音色來趨近自己對於音色的期待值,也因此,你一定可以瞭解,『頻率的改變會帶來音量隨之產生變化』的聽覺經驗,那是因為人類的聽覺是非線性式的,舉例來說,如果你現在要在一首歌曲進行中單純只聽到Bass的低音線條,只要集中注意力,你會感覺Bass的線條似乎被清楚地分離出來、而其他的聲響好像不太存在了,又例如你在音樂工作過程中,針對一個頻段增加一個dB值的變化,你所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一個dB值的物理現象,可能會更多或更少。但那些用來擷取訊號、以供之後用來做訊號放大的第一端工具---麥克風,卻是非常物理線性的,它會針對當時它被設計的頻率響應特性,忠實地做出反應,所造成的結果是:你在發聲體(譬如吉他音箱)將中、高頻段增加一個些微的聲量,而如果剛好經由一個設計對中、高頻反應靈敏的麥克風來擷取,這個訊號被傳送到音響工程人員的控制臺放大、推送到現場主喇叭時,對於音響工程人員的聽覺來說,會有非常大的非線性反應產生,而又在音量加總會有所限制的前提下,他只能選擇在外場再次改變你的音色頻率,或是更殘忍地降低你的音量。

    4. 當你的團練地點,是沒有任何音響工程人員、監聽設備,而在練習的過程中,你又非常習慣性地發生了前述三點的特徵:『我想要聽自己清楚一點,先把音量調大一點、高頻好像不太夠,也來加一點好了!』…你很可能沒注意到,你的其他音樂夥伴其實也正在做一樣的事,但因為你們都有著非線性的耳朵,所以會很自然地將所有的干擾因素都自動排除掉,然後在一整個轟然巨響的狀態下,熱血地練完了準備的曲目,然後去到了大拜拜的音樂祭或類似的表演場域,用你一切在團練過程的記憶,搭配上你一點兒也不熟悉的監聽設備,讓現場音響工程人員產生了反方向的非線性反應。

    所以我們都一起沈到了馬里亞納海溝。

    事情可以不要是這樣的!我們只要先記著一個重點:『聲音的總合是有限制的』,然後,我會有一些建議,可以讓我們都一起浮出水面,快樂地徜徉在音樂的海洋。

    音樂,本來應該是要那樣的!

    --------------------------------------------------------------------

    這次載著講座用的器材、開車往台東的旅程中,適逢因為閏六月而影響的、晚了兩天的中秋滿月,10月6號那一晚,月光撒在我左手邊靜謐微波的太平洋,我向著音樂家的原鄉前進,心中覺得幸福而踏實。

    台東一直都很美,而且安靜;她默默地孕育著臺灣最有才華的音樂家們,即使環境困乏,也從不大聲吵嚷,去向誰要些什麼。

    我們沒能為她做些什麼,但,如果行有餘力,請來看看她,即便只是與這片土地一起呼吸也可以,那會讓她與臺灣一直真實地連結在一起,那會讓我們連結在一起。

    P.S 謝謝J兄的邀請,你耕耘出來的環境,是全世界最好的!謝謝NaNa的攝影記錄,讓大家都能來到這裡。

    #綻放在臺灣東岸的鐵花

  • 低音管是移調樂器嗎 在 謝茜嘉 Tse Sai K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11 13:13:40
    有 125 人按讚


    今天再看,沒有過時。

    〈RubberBand 主音寫給家駒的一封信〉全文

    致家駒:

    家駒你好,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住上二十年了,過得怎樣?大概也跟約翰連儂與捷古華拉做成了朋友,閒時在那邊繼續創作;在遙遠的那片淨土,你仍會想到香港嗎?

    我叫做6號,是一隊叫RubberBand的樂隊主音,這是頭一回寫信給你,可這封信也真遲了二十個年頭。

    93年,我仍是一中一學生,自你出事的消息傳出,到你真的遠行的幾天傳媒報導鋪天蓋地,記得《海闊天空》一曲為你送行;我承認那一年,我不是Beyond的歌迷,對於一位搖滾巨星離去,心情一定低落,但未至呼天搶地的激動;可能自己當年還未深入你的音樂世界。

    我在88年從澳門移居香港,搬進基層聚居的深水埗,板間房內,每日晚飯前,從翡翠台的金曲挑戰站,總聽過Beyond的歌曲:由《真的愛你》,《俾面派對》到《爸爸媽媽》等,其時年幼,對隱喻性較強的歌曲,多因為不明所以而不太留意;坦白承認,比較起來我認識多一點太極樂隊的作品。

    我在中學時期沒有夾過樂隊,是因為一直沒有學樂器的興趣?還是家庭負擔不起樂器與授課費用?應該兩樣也是;可在高中時卻愛上唱歌,當年很多學會都會辦歌唱比賽,我就以《海闊天空》參賽,於一小班房,拿著的咪高峰是用橙色海綿圍著的款式,聲音經老舊的課室喇叭送出,極低傳真的,但那一刻,我被這歌感動了。轉眼到了畢業,同學們自製串燒歌參加合唱,串燒選曲總會抒發畢業愁懷,我們有唱過《不再猶豫》,成了我其中一首青春主題曲,多謝你。

    03年,你在那邊有沒有看到香港的疫情?那一年一群抗疫英雄離開了我們,不知你有沒有遇上呢?

    輾轉間,在04年我方與今日樂隊成員相遇,組成初期大部份成員會一起寫詞,其中低音結他手阿偉的筆觸,滲著淡淡的Beyond味道;我們從早期第一批歌曲demo,到灌錄第一張大碟,歌詞總留些篇幅去談論社會議題,只是相比你的作品,實在班門弄斧,唱來唱去都在隔靴騷癢;起初我們沒膽,便對別人說想談的事情以「嬉笑怒罵」方式作包裝,巧言稱為我們的創作風格。

    幸運之神十分眷顧我們,於正式出道的2008年,其時樂壇已湧現不少唱作歌手,且K歌的主導性也沒有如二千年後厲害,樂隊在那一年開始重新進入觀眾的視線;同時也覺得很諷刺,明知道樂隊根本沒有離開過這裡,自你走後數年,在各大電子傳媒,也總會看過不少樂隊登場,可他們的出現次數,一次又一次減少,這批在我們出道之前不斷打拼的前輩,絕對值得尊敬。

    時光飛快,今年已是我們入行第六年,新專輯已開始籌備,每次構想題材總弄死很多腦細胞;我們寫過講述非洲人飄洋過海來港打工的一首《細街盃》,取材自深水埗一道人文風景,可是,你寫出《光輝歲月》和《AMANI》的世界觀永遠叫我們景仰,更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二十多年前,世界的距離比今日要遠,你把遙遠的非洲大陸事物帶進香港樂壇,費上的力氣定比今日去做這事難上十倍;只是今日資訊消息來得易了,互聯網的發達不代表大家也多了關心其他角落的事,香港生活比以前更急速,除了賺錢,千里以外的事對很多人來說,不如微塵,印度洋上索馬里的海盜猖獗,撒哈拉沙漠裡圖阿格雷人游擊隊流竄,又與我何干?

    你走後四年,香港回歸中國,十六年間,我們與國家的定位拉鋸無日無之,身份認同矛盾越來越嚴重;當年《大地》和《長城》今日聽到依舊讓人肅然起敬,這可是二十多年前的創作!時代巨輪又轉了二十年,國家躋身金磚四國,沿岸大城市人民都富起來,只是這些富有只在於物質層面之上,精神層面的富足呢?在大是大非的世代,有時我們需要的,應該就是一股勇氣,把應該唱的唱出來;執筆寫詞,每遇左右動搖時刻,我總盼望得到你的勇氣。

    你說過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我們一直都希望這件事可以逆轉,我們默默地做音樂,落力做演出(儘管有些時候練歌比較懶散),目標只想把樂隊一年一年夾下去,希望專輯可一張比一張有創意,演出可一場比一場真摯,感染更多的朋友;但是六年了,在對答很多記者問到演唱時會否脫掉上衣展示腹肌,或者有沒有火辣性感女郎伴舞這些問題,我始終不懂得回答,隊中較擅長處理記者提問的,總是鼓手泥鯭。除了以傻笑掩飾無奈,我想不到還可以怎樣。

    這裡,人們忙著求存,根本無暇停下,思考人生應該怎樣過,看看世界有多大;這裡,時局的迷茫也叫人失了意志,苟且偷生,只管躍進拼命賺錢的洪流;這裡,音樂仍然是娛樂,要爆,要官能刺激,要一秒到位,是日夜匆忙的族群即時的調劑,每當失意於這一波波的事情,你的精神讓我知道,曾經有一個人不斷為這些困局提供另一個答案,另一條出路。

    多謝你,家駒。

    6號

    詳看:http://bit.ly/14RoF9e
    及 JET magazine
    --------------------
    主場新聞 iOS App,免費下載:http://bit.ly/10mjFH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