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似曾相識的雕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似曾相識的雕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似曾相識的雕塑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日本旅人塾 Japan Tab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午終於去北美舘看了 #塩田千春_顫動的靈魂 特展。 第一次認識她的作品,是2010年在瀬戶內國際藝術祭,塩田千春以許多窗戶所組成的《遙遠的記憶》。在豐島癈棄的公民舘,改造為一條記憶的甬道,在內與外、光與影的各種對話裡,自問自答。 其後,伴隨著一次次的藝術祭之旅,逐漸和塩田千春有著各種不同的對話...
似曾相識的雕塑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0-16 18:24:42
牆角陋巷,無法見光的地方,往往是創意萌芽之地。在自由越見收窄的城市,細心留意,尚有不同創作人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尋索表達的機會。 在有如塗鴉樂園的中上環一帶,有否發現過曖昧地懸在牆壁的毛巾?這些殘破的毛巾不知是有心人的傑作,還是被人遺下街邊的物品?它們有些用衣架掛着,有些直接「掛」在牆上。紅色字體加上...
似曾相識的雕塑 在 健身女孩Wendy??自由教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3:50:18
#跟溫蒂長知識 [想瘦肚子你要做的不是練腹肌] - 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最近肚子好大喔!想瘦肚子怎麼瘦啊? 👧🏼:我們來練腹肌吧!做捲腹啊什麼的 以上對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 很多人肚子胖的時候 就想說練個腹肌能夠瘦肚子 但是👉🏻 肚子會胖是因為腹肌外的脂肪太多 不是因為沒有腹肌 所以最重要的是...
似曾相識的雕塑 在 MARCO TSAI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04 18:20:30
. 這次在一票票的展覽有兩個部份,除了茶道具之外,最主要的其實是雕塑品。五月初去到宜蘭三星的工作室恰巧看到了雕塑成品,覺得線條和造型很現代卻有點似曾相識,經由解說後才得知idea原來這樣的單純,說這是「淘氣」展應該ㄧ點都不爲過,至於為什麼就讓大家自己來發現囉!...
似曾相識的雕塑 在 日本旅人塾 Japan Tab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午終於去北美舘看了 #塩田千春_顫動的靈魂 特展。
第一次認識她的作品,是2010年在瀬戶內國際藝術祭,塩田千春以許多窗戶所組成的《遙遠的記憶》。在豐島癈棄的公民舘,改造為一條記憶的甬道,在內與外、光與影的各種對話裡,自問自答。
其後,伴隨著一次次的藝術祭之旅,逐漸和塩田千春有著各種不同的對話,有時覺得沈重、有時豁然開朗、有時一再反問,也有時似曾相識。
這次來到北美舘展出的作品規模,達100多件,自90年代早期創作,而至近期作品,內容涵蓋了雕塑、攝影、素描及舞台設計等等,可以說是全面性的介紹了這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使人可以全面地了解塩田千春的世界觀,是一埸不錯的展覽。
喜歡這位藝術家的朋友,別錯過唷!
似曾相識的雕塑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若水,如火,有聲|在高雄觀看香港 】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圖:CJZ.Moment
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熟悉的一切,我們的城市似曾相識,但生活已經截然不同,那將會怎樣?
香港影帝黃秋生最近接受節目訪問時說:「我長大的香港沒有了,現在的香港很陌生,那已經不是香港了,那已經不是我認知的香港了,所以無所謂了,反正我來台灣是一個新的地方,我回香港也是一個新的地方,可是選擇一個正常的新的地方,還是一個變態的新的地方?」
原本我不是個關心政治的人,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城市政治無所不在,當歷史的風暴吹過妳的臉頰時,低頭掩面、或迎風而行,一代人往往都要在瞬間做出選擇。
2013年,我接了陳育民 老師的AAD亞洲視覺藝術交流展,一起討論了一些有趣的作法,後來發展成年年都有的展覽。在隔年的AAD中,我因為一幅太陽花學運的創作打動了,從那時起,這個畫面從真實照片轉換成插畫存在我的記憶當中,常常拿出來再看一次。
今天去看以 #香港反送中 為題的展覽《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時,又再度遇到這張照片,所以想把這些紀錄下來。
身在台灣是幸運的,我們能夠在體制內外都證明當年我們極力阻止「做錯事的他們」是正確的選擇,而且我們不需要逃,迎風而戰,終有天光。香港和台灣的脈動有相仿之處,命運卻不是如此。
同樣是追求自由民主,同樣地一個世代青年毫無畏懼的投入了街頭運動,但面對日漸無情的極權之手,面對中共國安法的殘酷鎮壓,香港青年的反抗不會停歇,卻無從打破體制,必須改變方式。
在這展覽中,以〈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穿石 Surmount / 香港騷動年代—抗志〉以及〈時代之火:2020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等三個區域,集結攝影、插畫、漫畫、雕塑、平面設計、獨立小誌、書籍出版等逾百件作品,試圖紀錄著這場震撼世界的抵抗運動。
「最後歷史會判我們無罪,台灣努力在做,希望香港也可以。」是我今天留在展場內的話,我們一起見證,傳遞自由民主的星火,終究不會徒勞無功。
【展覽資訊】
★ 若水、如火,有聲:一個關於行動的展覽
日期|01.30– 03.14
時間|10:00 – 18:00(假日-20:00)
場所|大勇P3倉庫
交通|輕軌C12駁二大義站/捷運橘線O2鹽埕埔站
★「催淚彈中,睜眼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觀察與國安法後的港人離散」講座
時間|2021.03.06 (六) 15:00-17:00
講者|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2021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獎首獎得主)、曹馥年(《報導者》記者)、楊智強(《報導者》記者)、陳怡靜(自由撰稿人)
★「影像與社會運動的反思」講座
時間|2021.03.07 (日) 15:00-17:00
講者|黃子明(影像工作者)、陳佳琦(攝影史研究者)、 莊坤儒(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
似曾相識的雕塑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牆角陋巷,無法見光的地方,往往是創意萌芽之地。在自由越見收窄的城市,細心留意,尚有不同創作人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尋索表達的機會。
在有如塗鴉樂園的中上環一帶,有否發現過曖昧地懸在牆壁的毛巾?這些殘破的毛巾不知是有心人的傑作,還是被人遺下街邊的物品?它們有些用衣架掛着,有些直接「掛」在牆上。紅色字體加上藍色裙邊的經典設計,似曾相識,彷如是在茶樓、雜貨鋪和家裡都經常用到的「祝君早安」白毛巾。
這些毛巾其實是以紙皮仿造的雕塑品裝置藝術,出自香港雕塑藝術家Go Hung @g.o.h.u.n.g。但毛巾上並不是眾人熟識的「祝君早安」,而是一些廣東話的智慧,如「牡丹雖好」和「手停口停」;還有針對社會問題的標語,如「1% 99%」和「work hard pay harsh」,代表著創作人對城市的關注。「1% 99%」除了讓人想起「清潔好幫手」外,在Go Hung的作品裡更象徵全球貧富懸殊的差距,亦是他較為關注的主題,如 #imacollector18 的一比一人形雕塑系列,便回應了Art Basel 的hype和擺在眼前的貧富懸殊現象。
取之於街,用之於街。Go Hung 主張把藝術融入日常,通常以街道上收集的紙皮和廢物作原材料,然後把成品「亂丟」回歸街道,如對當下帶來浪費的消費主義文化的隱喻。而在收集街道垃圾時,他更目睹一個二十出頭的年青人和一位外籍婆婆在彌敦道的垃圾桶裡拾飯吃。這個視覺便見於作品#boxstrapstatistic-「選擇困難症(choice fatigue)是一個第一世界的問題,都是一種privilege。所以利用有限資源成為了我主要的approach。」
有些人或會視街頭藝術為公共空間的入侵,但街頭藝術除了能增添街道的樂趣,也是一種突破既有權力框架的發聲方式,營造途人在公共空間裡隨心、隨意、隨緣地接觸藝術的契機,從而將作品的訊息帶到公眾視野裡。如他的雕塑品所言:「When you are going to the art supermarket there are people collectin' this for a livin’」。
#本地藝術家 #公共空間 #街頭創意 #廢物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