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伺服器出貨量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伺服器出貨量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伺服器出貨量排名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681的網紅黃欽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Raw Data其實是產業研究的「定海神針」 台灣人其實不是個很有想像力的族群,但為了不想多花錢,就掰出很多種可能性,願意彎腰彙整資料的人很少,空口說白話的人多! 就算是行業裡的人,關心的是股價,很少人去關心台灣電腦一年賣幾台、手機一年賣幾支,隨口就說「台灣市場沒價值」,至於有沒有突破性的戰略,...
伺服器出貨量排名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aw Data其實是產業研究的「定海神針」
台灣人其實不是個很有想像力的族群,但為了不想多花錢,就掰出很多種可能性,願意彎腰彙整資料的人很少,空口說白話的人多!
就算是行業裡的人,關心的是股價,很少人去關心台灣電腦一年賣幾台、手機一年賣幾支,隨口就說「台灣市場沒價值」,至於有沒有突破性的戰略,沒有研究怎麼知道?
以下這張圖是伺服器的產銷數據,伺服器是數據中心的基礎,台灣全球市占率超過九成,但我知道惠普、戴爾出貨量排名還是很高,但他們越來越重視「系統整合」,而不是出貨量,為什麼?
沒有這些基礎數據,就可能是偽專家隨口掰的。做為一個資深的研究員,不想說白話、說假話,那就要靠"Raw Data"。這資料誰提供,可能是IDC,也可能是DIGITIMES,這需要成本,B2B的資訊背後是營運戰略,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時間與內部共識!
伺服器出貨量排名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安,電子老爹
鴻海 (2317) 是台灣第二大市值的公司,最初寫它的時候僅 70 元,現在也漲到 120 元了。
然而不只我關注它,投資機構也相當關注它,過去 10 年間沒少喊過目標價,然爾在去年底時,鴻海 (2317) 當時股價僅 80 元,外資喊目標價 破 102 元,果真在 2021 年初順利達標,甚至在期漲到近 10 年新高的 130 元,因此外資在 3 月底時又開喊了,在一份以「電動車製造力量」為題,發表達近 50 頁篇幅的大型報告裡指出,鴻海目標價將來到 168 元,以下是這間美系外資的說法 :
「看好鴻海至 2025 年電動車出貨量將達 110 萬輛、達成全球市占率 10% 目標,創造 350 億美元營收及 18% 毛利率,除維持【優於大盤】評等,並將目標價調升 29%、自 130 元升至 168 元。」
然而目標價誰都能喊,但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很重要,今天這篇文章就來一起探討看看~
---
👨🏫延伸閱讀
電動車潛力旺 外資喊 鴻海 (2317) 目標價 168元 ? 到底能不能相信 !? 我這樣看: https://pse.is/3e8cwe
---
📌 鴻海 2317
成立於 1974 年,公司初期以生產電視機旋扭起家,後跨入電腦連接器生產,現已成為橫跨電腦、電視相關、行動電話、通訊網路、遊戲機、數位相機等 3C 電子產業,也是全球最大 eCMMS 廠,市佔率高達 41.4%,智慧型手機組裝市佔全球第 2 、 平板電腦代工廠市佔全球第 2 (市佔約 20%)、集團伺服器系統組裝及半成品,更是台灣出貨量排名第 1。
.
📌 主要產品
鴻海 (2317) 主要代工組裝業務來自於電腦運算、雲端網路、消費性電子等產品,其中以消費性電子佔營收比重達最高,主要產品為智慧手機、LCD TV 及遊戲機組裝;電腦運算業務主要產品為 DT、NB、平板組裝 ; 雲端網路以伺服器及網通產品為主。
.
📌 營收結構
截至 2020Q3 營收佔比如下:
-消費暨智能產品領域: 41%
-電腦終端產品領域 : 24%
-雲端網路產品領域 : 28%
-元件及其他領域 : 7%
.
📌 生產據點:
鴻海 (2317) 事業版圖遍及全球,
橫跨三大洲,以台灣為中心,
延伸發展到中國大陸、
印度、日本、越南、馬來西亞、
新加坡、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
美國、巴西以及墨西哥等區域,
在逾 20 個國家及地區都有生產及服務據點。
.
📌 銷售地區
累計 2020Q3 年銷售地區比重:
中國 11.3%、美國 30.2%、
愛爾蘭 28.22%、新加坡 8.07%、
日本 3.8 %、台灣 2.6%
大家可能會有疑惑,
為何愛爾蘭營收佔比最高?
主因是蘋國公司為了省稅,
將歐洲總部設立在愛爾蘭。
.
📌免責聲明:
單純分享財報資訊與個人看法,無邀約之實,僅符合量化條件的個股,無推薦之意,僅供參考、任何交易行為須自行判斷
-
💁♂️阿勳的價值投資社團
傳送門 : https://pse.is/3aj2de
伺服器出貨量排名 在 財經生活輕鬆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聞稿] TrendForce:淡季效應影響,第一季NAND Flash品牌供應商營收季減6.6%
May 30, 2014---受到第一季淡季效應的衝擊,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出貨呈現衰退,影響到相關NAND Flash產品出貨量,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旗下記憶體儲存事業處DRAMeXchange研究協理楊文得表示,整體而言2014年第一季NAND Flash市況供過於求,品牌供應商營收較去年第四季下滑6.6%,來到72.44億美元。
從營收排行來看,三星(Samsung)營收為21.75億美元,市占率小幅衰退至30%,但依舊維持領先;東芝(Toshiba)營收約為15.48億美元,市占率小幅提升至21.4%,排名第二;晟碟(SanDisk)營收為13.67億美元,排名第三,市占率為18.9%;美光(Micron)營收為10.5億美元,排名第四;SK海力士(SK Hynix)受到產能挪移的因素,營收持續下滑至5.94億美元,市占率為8.2%,排名第五。
三星電子(Samsung):
三星電子第一季主要的成長動能來自於高容量的記憶卡、eMCP與SSD產品;展望第二季,雖然高階智慧型手機的出貨疲軟影響到相關eMMC的銷售,但主要成長力道來自於企業級固態硬碟,預估出貨量將成長約15%以上。在製程轉進上,現階段eMMC、eMCP與PC用固態硬碟已全線應用19奈米,而中國西安廠在五月份正式投片產出,主力生產3D-NAND,第一階段應用的產品為企業級固態硬碟,目前在歐美與中國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正進行產品測試的階段,為3D-NAND Flash進度最快的NAND Flash廠商。
東芝電子(Toshiba):
隨著A-19奈米的eMMC、eMCP開始量產出貨的情況下,東芝電子A-19奈米的產出比重將在第二季度拉升至接近50%,同時也將從下半年推出A-19奈米TLC-Basis的eMMC、eMCP與SSD產品,以提升市占率與出貨量。另外第五半導體廠第二階段的無塵室建置將在第三季完成,第四季開始相關機台設備將陸續移入,預估最快將在明年第一季生產1znm與3D-NAND Flash。
晟碟(SanDisk):
從生產端來看,晟碟1ynm的產出比重將在第二季超過50%外,19nm的產品則會依舊保留在企業級固態硬碟以及其他利基型產品的應用上;1znm的將從今年第四季小量生產外,3D-NAND Flash的量產時程表則是落在2016年,同時與東芝合資的第五半導體廠第二階段設備機台從第四季才會開始移入,因此今年產出依靠製程轉進的比重較高,估計晟碟今年位元產出年成長率將落在25-35%。從產品面來看,第一季營收比重SSD項目(Client SSD與Enterprise SSD合計)逐季提升,在今年第一季已達到28%,較去年的21%提升不少,反觀Embedded的部分則是受限與主力客戶與行動裝置第一季出貨疲軟的影響成長動能相對受限,2014年晟碟的產品發展主軸會以Enterprise-SSD為優先考量。
SK海力士(SK Hynix):
受到第一季行動裝置需求疲軟以及NAND Flash產能尚未回到去年火災前正常水準的影響下,SK海力士第一季NAND Flash出貨量季減8%,平均銷售單價也滑落14%,NAND Flash的營業利益率呈現負數,顯示海力士在第一季NAND Flash營運表現受到外在環境與內部產能調整的影響甚大。展望第二季,NAND Flash產能將回到去年火災前的水準(約150k/m),加上主要OEM客戶提前拉貨的需求帶動下,出貨量可望大幅增加40%以上。在產品規劃上,16nm製程轉進在第二季開始加速,產出比重將在第四季能夠提升至70%,eMMC與SSD的產品將在下半年扮演NAND Flash的成長引擎。
美光(Micron):
儘管美光第一季出貨量大幅增加35%,單位成本也隨著製程轉進下滑12%,但在平均銷售單價季跌幅18%的情況下,NSG(NAND Solution Group)部門的營業利益率下滑至8.5%。在新加坡廠新投產的晶片在OEM客戶重新認證過程仍需時間的情況下,相關固態硬碟產品成長動能將作遞延,而零售卡碟市場的比重將在本季與下一季增加。在組織規劃上也進行重整,NSG部門部分業務將調整至”Micron Storage Business Unit”當中,未來將負責固態硬碟的產品規劃,另外新成立的”Memory Solution Group”將負責NAND Flash相關控制晶片的開發,預期美光在今年下半年開始NAND Flash OEM產品整合的力道將逐漸發酵。
英特爾(Intel):
企業級固態硬碟的需求隨著雲段運算的蓬勃發展更顯得強勁,近期內包含歐美與亞洲地區伺服器和資料中心的企業標案中,採用固態硬碟的比重持續增加,而英特爾現階段為企業級固態硬碟中市占率領先的廠商,也因此在終端需求面臨淡季效應衝擊下,第一季英特爾NAND Flash營收還能季成長6%,來到5.1億美元。未來英特爾將持續開發PCI-E或SATA-Express介面等更高階的產品來擴充企業級固態硬碟產品線,同時在產品製程上也將持續提升20奈米的產品比重來提升產品的成本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