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邱顯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以「文化」,找回新竹人的認同與驕傲】 你知道新竹有哪些「在地藝文空間與團體」嗎? 你有聽過玉米雞劇團 - Cornychicken Theatre、新竹市老屋發展處、頑筑舞笈、2015合流-環境藝術行動、風起Uprisings嗎? 這週四晚間,在江山藝改所 Jiang Shan Yi Gai ...

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02 06:01:07

【凱鈞逍遙遊】涼秋野餐趣!全台熱門野餐景點快參考,行前該怎麼準備、道具租借店家推薦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正適合揪家人、好朋友們一起走出戶外野餐,坐在草地上享用美食、吹著涼風,絕對是最愜意的休閒活動了!如果想要體驗野餐,行前到底該準備哪些配備及食物,全台灣又有哪些適合野餐的景點,這次一次分享給大家,...

  • 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12-06 19:57:19
    有 171 人按讚

    【以「文化」,找回新竹人的認同與驕傲】

    你知道新竹有哪些「在地藝文空間與團體」嗎?
    你有聽過玉米雞劇團 - Cornychicken Theatre、新竹市老屋發展處、頑筑舞笈、2015合流-環境藝術行動、風起Uprisings嗎?

    這週四晚間,在江山藝改所 Jiang Shan Yi Gai Suo我特地舉辦一場客廳會,與20位地方藝術與文化工作者對談,了解他們的需求;這些人之中,有表演工作者、有紀錄片導演、有環境藝術家、有壁畫彩繪的藝術家、有致力於「閒置空間再生」的文化人。

    他們普遍反映的一點,在於現在新竹看起來藝文空間有,如「演藝廳」;活動也有,如「仲夏藝術季」、「簡單生活節」、「紙風車巡迴」。然而,這些大型活動,看似繽紛璀璨,卻缺乏在地藝文團體的參與。

    與會團體不約而同表示,這些活動他們甚至一張邀請卡都沒有。即使在新竹紮根與推廣十數年,文化局卻不知道他們是生是死。其實這些正反映著,政府部門對於文化與藝術的思維,只求辦些大拜拜、放煙火式的活動;雖然短期來看,得以滿足親子遊憩的需求;長期而言,卻不利於真正新竹在地藝術與文化的推展。

    從空間來看,東門圓環、東門市場、東門郵局、海軍第六燃料廠中的閒置空間,不僅需要再生,更應將空間開放出來,讓多元倡議與藝術實踐得以涵納進來,成為機動展演的平台。藝文空間內舞蹈、戲劇所需的硬體設備,也需要達到基本的水平。各個社區舉辦的活動,可多跟藝術展演結合,避免均質化。

    從政策來看,藝術的推廣常須五年十年才看得到效果,現行「一年一期」或「三年一期」的補助,其實對長期發展不利;藝文活動不僅需要長期的補助,更需要有公信力的審議機制;而目前的機制只補助器材、場地、文宣等硬體設施,卻不補助人事費用,然而種種人才訓練、燈光設計、服裝設計,才是最耗費時間與心力之處;這是目前相當不合理的地方。

    在對談中,我發現老新竹人深深的失落感,有人形容到,新竹優秀人才的命運,就好像「建華、培英、竹中、清大、交大一路沿著光復路的輸送帶那樣一直往園區推」,在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當兵的時候,你往往會面對要留在家鄉(通常等於園區),還是去外地打拼的猶疑。

    新竹難道比別的地方缺乏在地文化特色嗎?因為缺乏自信,才會一直向外做連結。一個偉大的城市,不應保守與封閉,而應容納多元的價值與聲音,原生新竹人與新進新竹人的多元價值要先被看見與承認,才能認識與交流,最後才能產生新竹落地生根的文化。20年來,常常有一些嘗試的星火(如「清大湖畔藝廊」),卻都沒有到燎原的程度。

    整場對談下來,討論漸漸濃縮在兩個方向,一是「交流互助的串流平台」,讓現有的藝術星火彼此資源共享與交流,形成網絡,更要讓創新的力量得有基本的彈藥支援;二是「藝術展演的機動平台」,讓藝術展演與文化保存深入大眾生活,以藝術展演的「機動性」貼近不同的在地社區調性(例如園區有密集勞動而休閒時間稀少的特質),而不是做出一個一個僵化的蚊子館;這兩個方向,是目前眾多藝術行動者提出的共同心聲。

    過去,許多候選人認為「文化沒有選票」,但是我認為文化是一座城市偉大的底藴;因而,我主張,應從:

    一、 在地團體營運與人才養成
    二、 文創產業、特色店家與在地小農之合作
    三、 生態博物館與社區藝術互動
    四、 文資保存與都市發展
    五、 智慧財產權

    五大軸線與在地藝文團體對話,了解在地藝文團體的需求,了解制度環境的不足;並研擬相關政策;讓竹塹文化真正能蓬勃發展,讓新竹市民對於自身所處的城市感到驕傲,找回新竹市民對這座城市的認同與方向感。

  • 休閒遊憩活動有哪些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5-24 15:35:02
    有 6 人按讚


    臺灣文創:附加價值還是牟取暴利?專題報導

    「新唐人亞太臺」【聚焦81】專題報導,針對臺灣文創產業面臨附加價值與牟取暴利的尷尬辯論,節目從幾個不同位置和角度切入,採訪了一些立場相異的人、事觀點及論爭,同時也整理了文字稿供大家參考。

    ***********
    【聚焦81】一、暴利還是附加價值? 台灣文創產業的尷尬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05 月 23 日訊】小小的台灣,密布了近三十個文創園區,文化創意產業,也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政府寄託用文創拉抬經濟,軟實力喊的震天響,然而,台灣的文創產值和效益,始終不見大幅提升。我們帶您,從台灣指標性的文創品牌誠品出面回應松菸爭議開始,看台灣文創發展的弔詭與尷尬。

    渾厚的提琴聲,從角落迴盪整個空間,一整面的書牆,是誠品吐納的知識含量,下雨的午後,旅客在誠品行旅大廳,恣意沉澱時光。開幕不到三個月,一晚萬元到十萬的房價,飽受「暴利」批評,松菸誠品商場,也被詬病櫃位租金太高,餐廳林立,商業氣息濃厚。

    誠品副董事長 吳旻潔(2015.05.11):「其實文化創意產業,或者是她看起來好像是一個開發案,或許我們有理念,有產業經營等等這些,但是她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她是對於很多既有產業,注入內容之後,的附加價值的創造與提升。把文化跟創意融入到產業的營運模式裡面,這個才是誠品最大的一個挑戰。」

    鄉土文學家 吳晟(2014.3.12):「這張卡片我已經使用了很多年,差不多我的演講費,都花在這張卡片上面。」

    2014一整年,供應5400場藝文活動,豢養著島嶼一幫人的文化選擇,誠品以書香構築空間,極大化文化創意的附加價值,在消費符碼的年代,人潮匯聚,追逐著誠品獨有的文化表徵,原本無可厚非,誠品頂著古老法文的「菁英」之名,販售布爾喬亞似的優雅氛圍,卻也,難免落入國王新衣的爭辯。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2015.4.17) :「商業循環並不是不好,誠品曾經被我比喻做,用商業循環來達到理想跟現實不錯的折衷,這裡面很不錯的地方是它獲利不高。」

    台開董事長 邱復生:「商業不是罪過啦,重點是,代不代表,台灣也罷,中國也罷,世界也罷,的文化底蘊,所以外國人都講,文化是好的生意,所以好的生意應該賣的好不是嗎?」

    都說文化是門好生意,概念移植到臺灣,卻鮮少人能靠文化掙一口飯,就連龍頭誠品,也苦苦求索書中的黃金屋,熬過15年漫漫虧損,直到以複合式商場另闢蹊徑,才急起直追倒轉盈虧,近五年,甚至放眼兩岸三地,跨足房地產市場。

    台北市文化局長 倪重華(2015.5.4):「誠品走出它既有的商場跟書店之外,他開始做飯店,所以誠品是一個文創品牌,去做一個飯店。誠品這個飯店跟W飯店有什麼差別?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它就是要做一個很好的飯店。」

    打造華人文創的金字招牌,有人說,誠品變了,然而,誠品的轉變,或許正揭示著,台灣文創產業的尷尬與困境。

    和碩董事長 童子賢(2015.4.17):「因為業者訴苦說他沒有賺錢,要用的人也訴苦說太貴了他用不起,那這個真正的癥結點是什麼?所以最後因為收費很貴,只好貴婦團去遛狗。就開始招致社會觀感不好,這個就是目前文創園區的故事。難道不應該檢討一下,某一些公共資源,為什麼要那麼輕易就把它拋給BOT去?」

    台灣雨後春筍的文創園區,一個個BOT、OT出去,古蹟搖身一變為餐廳、咖啡廳、精品商店,成就消費體驗的文化觀光園區,人們多了個休閒遊憩的好去處,預設的文創群聚效益,卻暗自神傷,甚而「華山藝文特區」,反倒逼走原先的藝文團體。

    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所副教授 劉俊裕:「群聚的效益是大家希望能夠找到的結果,可是這個過程沒有辦法只是透過一個園區空間的闢建,然後就讓這件事情自然的發生。也就是文化的主體性的問 題,它不能只是為了牟利跟營利來做所謂的文創,否則的話它就很難回到那個藝術文化的初衷。」

    松菸附近居民:「前面,前面一些小店都沒了,就是現在你沒有特色,好像在這邊都看不到了。」

    回不去的房租,逐漸形成一道資本藩籬,既阻隔著社區的介入,距離常民文化越來越遠,又難以脫胎成自負盈虧的產業鏈,放諸國際市場競爭。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林懷民:「不管是文創還是文化,還是演出,這些東西。到最後能夠落實到老百姓的生活裡面,它變成一種空氣,一種品質,一種氣味。該怎麼講話,該怎麼進退,沒有這個東西,如果只有消費,是沒有意義的。」

    若文創無法從中萃取或內化成,屬於台灣的文化基底,再亮眼的消費產值,終究還是種無以名狀的空轉與消耗,最終被埋沒在市場邏輯的荒煙蔓草裡。

    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所副教授 劉俊裕:「也許我們很希望在短期內找到它的特色跟成效,所以往往會比較去追求一些已經既有規模,以及既有明確發展的大的團體跟組織,但是,如果大家回到台灣微型的創意文化工作者的身上,你會發現我們有很深的底蘊在裡頭,這個是我們跟其他,我認為跟歐美,跟大陸,以及不同國家,我認為我們很有優勢的地方。」

    來自香港的文創業者進駐誠品櫃位,直言台灣凝聚力強,國際視野有待加強,創意的底蘊來自多元文化衝撞,文化才能越陳越香。

    香港文創品牌創辦人 楊志超(2015.4.18 ):「到了台灣很多人都將舊的東西,將它們留下來,變成一些新的東西。我覺得他們怎麼樣保護他們的歷史、保護他們的文化,將他延續,延續自己的文化,我很佩服的。」

    一方土養一方人,儘管明白,台灣的文創產業,如何艱難,作為華人世界,少數可以自由發聲的土地,不少人仍期許從台灣長出的文創品牌,一本初心。

    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者 曾柏文(2014.7.27):「前不久在香港的誠品,把西藏相關的書籍下架引起了爭議,也引起外界聯想誠品計畫進入中國市場有關。」

    誠品董事長 吳清友(2014.7.27):「宗教和政治本來就不是我們誠品要努力的議題,不管在台灣、在香港、在中國大陸,全部都一樣,因為我們認為生命裡、生活中有更多萬千,更值得我們優先關照。」

    究竟兩岸三地,哪些才是應該「優先」關照的萬千容顏?當松菸誠品自詡成為國際旅人的文化櫥窗,台北文創大樓,卻依舊好像離我們那麼遠,暴利的耳語不絕,附加價值為誰而創?台灣文創產業的尷尬氣味,老早就飄散在空氣中。

    採訪撰稿:張芝瑄
    攝影後製:高健倫
    http://www.ntdtv.com.tw/b5/20150523/video/149259.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