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伍佰搖滾歌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伍佰搖滾歌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伍佰搖滾歌劇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孟買春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時是空氣中的一種氣味,書裡的一段文字,街角的一個畫面,或是一段飄過的旋律,忽然之間把人逼到角落,好久不曾想起的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毫無道理擋在眼前不肯讓路,一陣心悸後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陷入塵封的回憶。 從北京飛了十個小時,我們在晨光乍現的巴黎機場等往馬賽的飛機,菲爾在電腦上看他的 BBC 影集...
伍佰搖滾歌劇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時是空氣中的一種氣味,書裡的一段文字,街角的一個畫面,或是一段飄過的旋律,忽然之間把人逼到角落,好久不曾想起的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毫無道理擋在眼前不肯讓路,一陣心悸後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陷入塵封的回憶。
從北京飛了十個小時,我們在晨光乍現的巴黎機場等往馬賽的飛機,菲爾在電腦上看他的 BBC 影集,我在 iPad 上聽離開台北前妹妹給的台灣歌曲。
幾百首歌隨機播放,五年級的我才想著現今流行音樂不如從前,萬芳的歌流水般悠悠出現:猜心,半袖,試著了解,多事的秋。。。猛然被一種似有若無的情愫襲擊,熟悉又陌生。
90年初在立法院外跟解嚴後不再叫黨外的民進黨,看他們喊口號丟汽油彈癱瘓交通,也跟著激動不已。當時剛從經濟新聞轉到政治,半知半解,常跟著報社記者,因為他們總是比外電靈通。一日抗議遊行結束,熟識的朋友丟下一句:晚上喝酒去。
和平東路上師大附近狹窄樓梯上二樓,毫不造作的方桌板凳,喝酒抽煙吃檳榔,面紅耳赤大聲划拳,加上震耳欲聾的台語歌,完完全全的本土,不折不扣的叛逆。一種反對黨的味道,彌漫在煙味酒味中。
午夜時分眾人酒酣耳熱惟我獨醒,綁著馬尾背著相機的他直直走向我:妳的電話幾號?我微笑看眼前這個初識微醺的人沒答腔,他繼續說:我要打電話給妳。遲疑了幾秒鐘,給了他電話。
離開時他跟著下樓,我招手計程車停了,他跟著上車:我送妳。就這樣他開始偶爾在截稿後的深夜給我打電話,我們偶爾見面,感覺不出追求,自然更稱不上交往,卻又好像不只是同業。
一回抗議遊行之後回到辦公室,他差快遞送來一張在遊行人群中的放大照片,我們並肩站著各自若有所思看著不同方向,卻是同時嘴角微微上揚,應該是別的攝影記者在宣傳車上照了給他的。
我看著照片發愣,他的行徑無疑對我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卻又一直無法捉摸他的心思,十分苦惱。桌上的電話響起,他問照片到了沒,如此而已。一年後的聖誕節,他寄來報社的制式賀卡,打開後內頁貼著那張照片處理過的發黃版本。我在座位上看著卡片,困惑的感覺依舊。
他還是在截稿後給我打電話,也從他出差的城市。我們還是偶爾見一次面,在桃源街吃牛肉麵,談工作談相識的朋友,別無其他。相等程度的陌生與熟悉,還有些許的不解,雖未造成困擾,卻也在我心中不停交錯。
幾年後我去了新加坡,就這麼斷了聯繫。
有一年回台北跟朋友去酒吧聽伍佰現場演唱,結束後我在酒吧門口炫耀離開台北前曾採訪剛出道的伍佰,記者生涯唯一一次採訪藝人,因為他的台語搖滾,香港一份英文報紙大半版照登我的文字和一張大大的伍佰全身照。
說著說著忽然有人在身後叫我,一轉身見到幾年來幾乎遺忘了的他,叼了一根煙站在陰暗處。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頓時手足無措,胡亂寒暄兩句後因為趕往下一個約會,狼狽告別,獨自一人在計程車上感覺像是落荒而逃。
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
新加坡之後到了雪梨,他的消息,斷斷續續來自共同的朋友:和女友去巴黎學畫了,回台灣了,開攝影展了,抽煙喝酒更無節制了,健康情況越來越糟了。
一天台北朋友來信:他走了。我不可置信抬頭看落地窗外,沒有一絲雲的湛藍,雪梨歌劇院在南半球的艷陽下驕傲展翅,港內波光粼粼,渡輪搖曳生姿,明信片般不真實的景致。我回過神看著電腦螢幕,悼念生命中一小段看似無舉足輕重的回憶,久久不能平靜。
在那個模糊懵懂的年代,喜歡萬芳的歌,風花雪月的歌詞和他並無關聯,因為我與他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稱不上愛情。多年後青澀歲月的困惑和苦惱,卻沒來由隨著萬芳的歌聲,在清晨的巴黎機場起伏迴旋。
看著停機坪上起起落落的飛機,我想起街頭抗議時的激動,和平東路二樓的煙霧彌漫和滿地的啤酒瓶,那個綁著馬尾穿越划拳嘶吼人群走向我的人,還有他深夜的電話,得知他過世時的心情,彷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