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一族》人的價值不只有表面所見 (7.4/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
《阿達一族》是一部美國動畫喜劇電影,由康拉德威儂、格雷格帝爾南共同執導,莎莉賽隆、克蘿伊摩蕾茲、奧斯卡伊薩克、艾莉森珍妮配音,劇情講述阿達一族因為時常被人類村民攻擊,高魔子和...
《#阿達一族》人的價值不只有表面所見 (7.4/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
《阿達一族》是一部美國動畫喜劇電影,由康拉德威儂、格雷格帝爾南共同執導,莎莉賽隆、克蘿伊摩蕾茲、奧斯卡伊薩克、艾莉森珍妮配音,劇情講述阿達一族因為時常被人類村民攻擊,高魔子和魔帝女兩人決定到遠離塵囂的鬧鬼廢棄療養院成立家庭,用獨特方式養育女兒星期三和兒子普斯利。而當孩子逐漸長大,不僅女兒開始對外面世界產生好奇,熱愛爆破的兒子也必須接受家族傳統的考驗。
⠀
還記得去年 10 月底的萬聖節檔期,台灣接連上映了《滴答屋》、《怪物遊戲2》、《月光光新慌慌》三部應景電影,以各自不同的恐怖程度供影迷自行選擇。而到了今年雖然競爭者只剩下《阿達一族》,不過靠著它從 1938 年開始連載就建立起的名聲,儘管前一部作品已經是 1998 年上映的真人版《阿達一族3》,這些年來對這個系列的記憶逐漸淡去,但還是不減這次《阿達一族》每位角色本身所具有的個人魅力。
⠀
《阿達一族》由《腸腸搞轟趴》兩位導演康拉德威儂、格雷格帝爾南再度合作,以 3D 動畫的形式把這過去曾被改編成真人影集、電影、動畫影集,甚至是遊戲與舞台劇的漫畫作品重新搬上大螢幕。一直以來《阿達一族》最迷人的地方都在於他們表面陰森古怪跟內裡可愛討喜所產生的反差。而 2019 年動畫版《阿達一族》既通俗簡單又生動獨特,不僅有著許多兒童取向的動畫電影都必須具備的逗趣笑料,導演在劇情中穿插許多讓人不禁會心一笑的黑色幽默之外,也保有明確的故事核心與作品本身所代表的象徵意涵。
⠀
雖然「阿達一族」居住在墓園與沼澤旁,不常跟別人來往,還會被人類視為「怪咖」排斥討厭,但他們不僅完全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而且劇情以家庭與家人為主題,圍繞在夫妻、親子、姊弟彼此之間的關係,反倒讓《阿達一族》能以另一種詭異又詼諧有趣的形式來呈現典型美國一家四口家庭的真實樣貌,帶給許多觀眾強烈的共鳴。
⠀
《阿達一族》把故事聚焦在總是被人類追趕的一對夫妻檔,在好不容易找到一處偏僻鬼宅定居之後,隨著兩位兒女逐漸長大,青少年的叛逆加上附近人類的開發建設,又使他們「表面單純的生活重新變得複雜。我喜歡電影結合維多利亞與哥德風格所呈現的怪誕氛圍,運用家庭成員們的互動過程翻轉我們許多習以為常的事物,製造突兀反差來藉此跟片中人類追求現代進步的「全能住宅改造王」互相對比,帶出關於「族群矛盾」與「家族傳統」的兩個主題,並傳達《阿達一族》必須懷抱開闊心胸與眼界的核心。
⠀
無論是出生之後從未離開豪宅的女兒星期三開始想認識外界被母親阻止、山下鎮民受到瑪格的煽動而把阿達一族視為怪物,希望能將他們趕出小鎮,或者阿達一族把通過在家族聚會表演瑪祖卡劍舞的考驗視為成長的必要條件,片中這些自我封閉、歧視偏見、堅守傳統的行為,都源自我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感到害怕、排斥的心理,而《阿達一族》最終就是要告訴我們有時比起害怕創新改變,抱持著多元尊重且試圖理解的態度,或許才是解決問題、邁向美好未來的根本之道。
⠀
如同性格陰暗的星期三以她自己的方式結交新朋友,平時熱衷於炸彈爆破帕斯利,儘管沒能通過家族考驗,但最後也以擅長的爆炸技能創造自身的價值,不一樣那又怎麼樣?雖然《阿達一族》終究還是兒童取向的動畫電影,片中以怪咖一族呈現的傳統創新、體制僵化與族群標籤歧視等相關議題僅僅點到為止,沒能在後續更深入討論有些可惜,但依舊不減整部電影的精彩程度。
⠀
我喜歡《阿達一族》他們跟常人不同的獨特習慣與價值觀,運用我們難以理解,卻又十分新奇有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翻轉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思維,並在人物各種怪異獵奇行為與彼此之間的對話之中隱藏大量笑料,讓故事變得豐富、兼具多元與天馬行空的想像之餘,也有著相當高的娛樂效果。因此在看完這次《阿達一族》之後,也更讓我佩服當年特效還不成熟,卻能光以化妝技術與場景設計把角色外貌與整體氛圍塑造得如此完整,這種執行能力相當值得肯定。
⠀
整體而言,比起故事類型有些相似的《尖叫旅社》,經典系列作品《阿達一族》推出 3D 動畫版依然維持著它為人熟知的黑色幽默風格,發揮動畫電影的優勢,透過誇張不現實的角色形象設計,製造出他們怪異與每位角色的個人特色,讓整部片變得闔家觀賞且具有發人省思的故事意涵。
⠀
或許我們在生命中都曾被要求要成為怎樣的人,認為必須滿足某種條件才算是成功,但有時在全力追求這由些別人訂下的標準時,也不妨先審視自己的內心,發覺自己的特別之處,找到真正喜愛或擅長的事物,並在傳統的固有根基上勇於求新求變,我想唯有如此才能符合時代潮流和趨勢變化,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
⠀
#TheAddamsFamily #GregTiernan #ConradVernon #莎莉賽隆 #CharlizeTheron #克蘿伊摩蕾茲 #ChloeGraceMoretz #OscarIsaac #艾莉森珍妮 #AllisonJanney #唐綺陽 #陳妤 #電影 #影評 #動畫電影 @universalpicturestwn
伊底帕斯王角色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沙丘
(有劇情雷)
還記得初次看到丹尼維勒納夫的成名作《烈火焚身》,立刻陷入那個節制、沉穩的罪惡世界,時間已然被沉滯,生命的方舟擱淺,沒有人上岸,沒有人離開,我們在宿命論裡寫下自己的名字。丹尼維勒納夫之後的《怒火邊界》、《私法爭鋒》、《異星入境》以及《銀翼殺手2049》都各自構築出龐大的敘事,支線龐雜,卻又能逐一娓娓道來,緊緊相連的生死,沒有人獲得救贖。
救贖的唯一形式,其實是夢境,也是預言,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必須領受。
想起大衛林區運用過多口白而失焦的《沙丘魔堡》,建立在2021年的《沙丘》更接近法蘭克赫伯特的虛無意識,古典主義的悲劇史詩、硬核科幻的存在定位再加上政治鬥爭,這不是《星際大戰》或是《星艦迷航記》,而是宇宙神話的創世紀篇章,卡拉丹的濃郁山水,厄拉科斯的黃沙滾滾,再加上為了搭配沙丘,用混凝土堆建的巨型粗野主義建築,《沙丘》的世界就是這樣被構築起來,在那個未來世界,水源是珍貴的資產,香料是珍貴的資產,電影一再運用遠近景交雜,外加光線所造成的陰影,讓我們彷彿也置身在那個日夜未明的世界,心臟隨著漢斯季默的配樂緩慢重擊著。
「留白」是《沙丘》的電影藝術,透過格雷格弗萊瑟的鏡頭,丹尼維勒納夫的節制敘事,還有每個演員不斷特寫的面部表情,都讓電影能夠在這個平鋪直敘的結構當中,跳脫套路的疲憊感,同時在視聽上的細膩質感,帶有一種看似難以接近,實則沉浸其中的觀影體驗。
那麼電影要告訴得我們是什麼?做為一部偏重敘事的電影,連戰爭戲、格鬥戲都在不經修飾的狀態下,讓我們走進這張緩緩張開的地圖,隨著角色的際遇走到下一段故事,我們最為緊密相連的,就是男主角保羅。
保羅(提摩西查勒梅 飾演)頂著一張漂亮且憂鬱的臉,實在很像原作小說當中基因優秀的神選之人,讓他的細膩表情勾動著電影裡的分分秒秒,有時又帶來些許不安感,保羅帶著我們走進眾多家族之間的恩怨情仇,他們的紛爭,一切沒有終點,如同厄科拉斯的沙漠一樣望似無際,邊界在哪裡?終點在哪裡?我們對於權力,對於情感的追尋,到底又是為了什麼?
科幻小說有千百種,但總是能藉由時間、空間的展延及收縮,讓觀者與作者一同探討生存的價值與意義,那就是《沙丘》的創作核心,保羅在面對政治之間的鬥爭,從夢境裡預知一切,恐懼自己成為犧牲品,卻又知道那是必然到來的現實,他知道自己將歷經背叛,所有人都將離開他,他將成為流亡的一員,到後來也只能在沙漠裡坐上飛機,被狂舞不止的沙塵包圍,去體驗死亡的可能感受,然後閉上雙眼。
但這一切呈現得多美。
我夢見了你。
《沙丘》每次一進入夢境,我們就能探見廣袤的世界風景,時間變得輕質化,也或許毫無意義,少數能依存彼此的浪漫,來自於母子之間的伊底帕斯情結,貴族的恐懼與悲傷,對於母親親族的孺慕與嚮往,讓我們能在大軍來犯之際,體會到保羅最渺小的渴望,而他都已經是這個龐大家族的王儲,介於稚嫩與成熟之間的殘酷轉化,表現得特別好。
要如何迎接未來呢?即便那是殘破不堪所不能直視的。《沙丘》在視覺上的雄心壯志,其實才是整個故事的立旨,一如法蘭克赫伯特在文字運用的蒼涼感,電影完美繼承,大衛林區的電影屬於大衛林區,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卻屬於整個偉大的科幻世代。
無疑的是《沙丘》是視覺上的藝術結晶,沙蟲降臨吞噬一切、光影模糊之間的爭鬥、蒸餾裝與漫天黃沙,每幕都美到讓人心馳神往,也絲毫不浪費任何一個演員,提摩西查勒梅、奧斯卡伊薩克、喬許布洛林都在他們的位置上做到了最好的演出,就連戲分不多的張震、哈維爾巴登、巴帝斯塔以及辛蒂亞也在有限的篇幅中,貢獻了好幾段佳句,傑森摩莫亞也已經證明他不只是「水行俠」,更是一名傑出的演技派明星,但最令我驚喜的應該是蕾貝卡佛格森,這片的母親一角,是她從影以來最好的演出。
這是一則古典英雄的成長之路,悲傷卻沉穩,置身在一個我們可能想及的未來世界當中,無論是美術、配樂、演員以及攝影,都盡全力做到完美的極限,這是我們必須在現今串流世代,還必須進電影院體驗大銀幕觀感的原因,就像《阿拉伯的勞倫斯》、《現代啟示錄》還有《2001太空漫遊》一樣。
華納兄弟台灣
#dune
#沙丘
伊底帕斯王角色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靈魂之旅課談到伊底怕斯情結,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歡迎報名,週六及週日班登記中。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也就是所謂的戀母情結,源自希臘神話裡的一個弒父娶母的故事。
希臘半鳥上有個國家叫底比斯,底比斯城國王萊歐斯(Laius)因結婚多年沒有子嗣而悲傷,於是到阿波羅(Apollo)神殿中請求神諭。神諭顯示國王不能有兒子,否則兒子將會殺父娶母。後來王后生下了一名男孩,國王害怕神諭成真,因此用釘子刺穿他的腳踝,命令底比斯的牧羊人把他帶到山上,抛棄在山裡讓他被野獸吃掉。路途中遇到鄰國科林斯(Corinth)的牧羊人,他非常同情這個男孩,因為科林斯的國王與王后膝下沒有孩子,於是想把他帶回自己的國家送給國王與王后。於是這個男孩被解救,成為科林斯王國的王儲,而被命名為伊底帕斯(Oedipus)。(註:希臘文中Oedipus為腫漲的腳的意思,因為他的腳受釘傷而變形)
有天在歡慶典中眾人飲酒狂歡,有人不小心提及伊底帕斯其實不是科林斯國王及王后的親生孩子,因此伊底帕斯因為追問養父母得不到答案,則去到阿波羅神殿中請求神諭。神諭警告他他將會躲不過弒父娶母的命運,因此他害怕極了決心離開科林斯王國,這樣他就能夠躲過這樣的命運安排。沒想到在路途中遇到鄰國底比斯國王萊歐斯所乘坐的馬車,在衝突下不慎殺了萊歐斯,也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但他卻不知情。
底比斯國王遇害的消息傳回宮中,王后傷心欲絕,又正巧王國中有駭人的事,一頭怪獸斯芬克斯(Sphinx)在城門口,問來往的人一道詸題,若無法解開謎題就會被當場吞食死亡。王后開出一個條件,若是有任何人能解開謎題,便能成為底比斯國王,並娶王后為妻。這時伊底帕斯來到了底比斯王國城外,回答了這個詸題。謎題是:「什麼生物早上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到了晚上用三隻腳?」,伊底帕斯回答:「是人。人從小用四隻腳爬,成長後用兩隻腳走路,到了晚年需要用拐杖來支持。」答對了詸題,於是怪獸的神祕力量消散,在下方山谷跌了個粉碎。伊底帕斯解救了底比斯王國的人,於是就被擁戴為新的國王並娶王后為妻,也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並生下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沒錯希臘故事都亂倫)。
婚後多年,王國傳出溫疫(希臘人認為溫疫是神給的懲罰),於是伊底帕斯又到神殿中尋問。神諭指出人民要躲過溫疫,就得找出當年殺害底比斯國王的真兇。追查後才發現當年路途中不小心殺害的是底比斯的國王,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娶的妻子正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母親在得知真相後也上吊自殺,這個弒父娶母的命運,最終陰錯陽差間還是成真了。知道真相後的伊底帕斯無法承受這樣的結局,認為自己盲目地認不出自己的親生父母親,做出這種喪盡倫理的事,於是用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流浪四方永不回底比斯城。
這是一個底比斯王室的家族宿命悲劇,悲劇並沒有停在這一代,還向下承傳到兒女,這似乎透露著命運的無情擺弄,愈是想要抗拒,則愈是接近既定的命運。在心理象徵意涵上,可以說是家族能量傳承或家系衝突議題未處理,而傳承到下一代身上,以至於愈是不想複製父母的不幸,則愈是走入一樣的窘境。在個體化的過程中,從戀母仿父或戀父仿母,到在心理上弒父殺母之後,才能走出一個獨立化的自主個體性。
以男孩為例,因為與父親同性,3-6歲時會開始認同父親進而仿效父親;但與母親為互補,因此會吸引做為愛戀對象的基底,於是戀母仿父就怎麼開始。較佳的狀況是父親深愛母親,因此男孩也會像父親一樣地愛母親;而母親也愛父親,因此男孩會想要變成父親一樣地吸引母親。
但假若母親較強勢父親較弱勢,那麼男孩就會升起代替父親關愛母親的責任,而母親因為從父親那裡要不到自己渴望的而變向轉向到男孩身上,於是男孩在家庭中就錯位了,成為了母親的丈夫以及聽話的兒子。長大後的男孩,會把母親的愛戀原型投射在伴侶身上,找尋母親的影子。無意識底下,和母親特質相像的女性,就容易吸引男孩。直到男孩成為了爸爸,便會把戀母轉變成戀女,而女兒也開始了自身的戀父過程。
當然這和家中有多少子女也有相關聯,一般來說若是一個男孩已選取扮演了取代父親角色的話,那麼另一個男孩就很有可能因為母親的強勢而厭惡女性,轉向同性。
若是母親較弱而父親較強勢的話,那麼因為戀母而能感受到母親壓抑的憤怒與不甘,因此容易和男性所代表的權威產生敵對,但卻不知自己正走向變成另一個父親樣子的路上。這點就容易會投射在職場上的主管身上,對權威帶有攻擊性。這當中驅使行為的,就是伊底帕斯情結。
心理上象徵性地弒父殺母,也就意味著與父親形象及母親形象做切割,在發展出人格自主獨立性上是有必要的。比如精神分析師河合隼雄在「神話心理學」中曾提到的一則案例,就足以說明影響力。
故事是某位女兒與父親間有著緊密的連結,她與父親一起旅行,閱讀父親推薦的書籍並一起討論感想,所有的一切都受到父親強烈的影響。後來她戀愛了,帶男友回家介紹給父親,但她的男友卻是父親討厭的類型,父親將他批評地一文不值,且極力說服女兒與之分開。女兒聽了父親的意見後,雖然認可但卻還是對男友有很深的戀慕,想要跟他結婚,但內怯又對父親說的話感到認同。最後她受不了這樣的糾葛而試圖自殺,幸好沒有成功,後續與心理治療師諮商才發現,這位女兒選了父親最討厭的男人類型當丈夫,也就是在下意識中弒父。
若是能在心理象徵性地弒父,比如清楚對父親表達愛及感謝,以及和父親說明既使他是父親討厭的人,依然選擇對方做為結婚的對象,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並乞求父親的諒解,那麼就會因為內在象徵性地弒父,而不會演變成外在各種形式的悲劇。
#如果是女兒就更複雜了
#心理動力很有趣
伊底帕斯王角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惡夢成真 — 伊底帕斯、東歐陰霾與中美交惡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希臘神話中,底比斯城有一個名叫伊底帕斯的王子,他出世時,祭司預言其將弒父。國王信邪,將親生仔丟棄野外等死,但經手人發了善心,將王子秘密送往外國。風雲際會,王子上位後也求神,得知自己會弒父娶母,也是百般迴避和自我放逐。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命運驅使之下,長大後的王子在自我放逐的中途意外殺死父親,再意外當上了底比斯國王,並妻了前任國王的王后,即自己的母后。得知真相後,伊底帕斯發癲自殘。
這個經典悲劇暴烈而灰色,表達了地中海古人對命運、人生的悲觀迎接。一切悲劇在故事中已經預報,王子明知而嘗試逃脫,但抵抗本身也是命運安排,他短暫成了英雄,前面卻有更殘酷的試煉等待他,最後還毫無救贖。讀者也是明知而目睹結局,雖安坐於故事以外,卻感到同樣受束縛,隔重紗感知到命運強大的輪廓。明知道陷阱在前方,想跳開,卻最終還是惡夢成真。
關於冷戰。雖然現時中西雙方頭面人物,都不常把新冷戰講出口,或者明確主張「反對新冷戰」,但這些大國對很多事的反應,仍可觀察出若隱若現的冷戰味。對 1989 全國民運和 2019 年反送中事件的處置方式,還是深有舉國體制對東歐脫離蘇聯的心領神會。大背景是美中已因共同敵人蘇聯而聯盟,但大國做事並不簡單,可以容納很多種相衝突的邏輯。蘇聯時代末期,東歐國家的幹部大概已與歐美「諒解」,準備組班。先不談後來他們有多少期盼獲滿足,又在國際政治碰到多少現實的失望。東歐劇變,中國也發生了群眾運動。物價經濟等在大局穩定之前,都是小問題,但蘇聯和歐美的戰略此消彼長,觸動了黨國神經。
後來高層迅速定性事件是要推翻社會主義。中美同盟雖然為中國帶來巨大經濟政治優勢,但歐美肢解蘇聯之時,也意外觸發中國的抗議活動,這自然不是美國的事,貴客自理。於是你很難肯定中國當年是否隱而不發,但內心記住了歐美勢力擺自己一道。
2019 年運動因為特區政府強修引渡條例而起,不知何時開始,以顏色革命框架理解那一場運動,便成了親建制傳媒評論人的分析框架。當年全中國恢復穩定,避過東歐模式,但東歐時代猶有餘悸,緊接同一條線索又連到後蘇聯時代的利比亞等國政權跟替的「茉莉花革命」,而中國十多個省市亦據報有示威活動和應,東歐事件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以上一切變成中國百般避開的惡夢。歷史說冷戰隨蘇聯崩潰而終結,但強權之間的競爭卻持續暗線上演。《蘋果》被腰斬,但美國總統拜登連反應都很冷淡。花邊角度,是拜登還記著《蘋果》在大選前資助搜集關於其子亨特的醜聞。更現實的角度:香港對美國是中國問題一個按鈕。香港人的安危,就像歐美協助東歐劇變的時候,行事中間對你產生 collateral damage,也是貴客自理,香港人也由自以為安全,到察覺自己其實亦十分廉價。
這些年香港民智和血性提升,打動了世上很多人,但最終政治家待價而沽還是叢林常態,放著攤凍一下又是常態,國家之間一邊敵對一邊合作亦常見。香港特區初年與美國佬關係之好,已彷如隔世。那時的好是因為中美交好,或中國對美國仍然是隱而不發。中間的轉折我們都經歷過:2008 年雷曼一聲巨響爆破,引爆銀行信貸危機,歐美經濟大受殺傷,卻成為中國的十年戰略機遇。
很多東西都是那時種下的。如果判定東風壓倒西風,那時就是一個起點。金融海嘯前後幾年之間,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大規模引錢,最後滴漏到最底,可能就成了那年代中港走私行業的「盛況」。當時人們如何大聲疾呼,那些行業也是禁之不絕,因為熱錢和匯率的大背景不變,直至矛盾浮面加上病毒來襲,走私搶貨搶空間的瘋狂現象才淡出現場。中美關係不好也已形成一個時代,以此新時代為背景的香港,已不用拘於「國際觀感」,「繁榮穩定」如果只能二選一,他們會選擇穩定,也賭香港可以像新加坡一樣,照樣吸引外國投資。
然而新加坡的門路大得多,她不用規避冷戰演變陰魂而自證清白,不需要自行辭演以前的傳統角色。現在這一切對香港的影響,仍然未完全顯露出來,然而很多家庭已經等不及,馬上移民。他們在想甚麼?也許他們預計香港「改革」繼續深化,香港的利益將會不如以往。利益不只是錢,也包括各種方便、教育模式、安全、公民自由等等都是利益,一間大公司不會在法律行動下突然倒閉再導致很多人失業的安全感也是利益。移民潮代表很多人對香港利益再分配和重整的前景不抱希望,即預計自己不會派到彩,那便沒人會再買六合彩,一個很大數量的集體失去希望,趕著離開這個傷心地。
這些圖畫在大政治之中也許尤如微塵,但也是很多上一代人的惡夢成真。香港人沒有做錯,向來最避忌很多事,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要直面它;伊底帕斯其實也如是。命運卻是不講道理的。
伊底帕斯王這類古希臘故事體察出「命運」的概念,卻似乎沒有解方,伊底帕斯最後悲慘收場。後來一方將耶和華視為宇宙依據,在約伯那一類的故事浮想聯翩,接受了宇宙的安排。又有一方提煉出無神論方案,即尼采海明威那類硬漢精神,作為面對恐怖宇宙的態度。
命運固然殘暴,但也公平,對強者和弱者一律施以不公平和惡夢。伊底帕斯是王子,加上智破謎語巨貓,也成了人民的英雄,登基可謂名正言順,但回到故事安排的核心,他發現自己弒父娶母一刻,便知不合人倫,最終自毀雙目,從王座上倒下。王子也有自己害怕的惡夢,而故事中的預言,也一步一步影響王子的行動,因果混合,不辨前後。究竟命運是寫好而且必然應驗,還是預言本身影響了王子的命運走向?命運只是透過祭司出了口術,而父王與王子都很大反應,繼而觸發之後一連串事件。命運如大國一樣誘騙了他們,最後給出滅亡的嘲弄,最害怕的事情,往往最易發生,「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