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伊底帕斯情結女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伊底帕斯情結女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伊底帕斯情結女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伊底帕斯情結女性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488的網紅心靈僻靜花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靈魂之旅課談到伊底怕斯情結,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歡迎報名,週六及週日班登記中。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也就是所謂的戀母情結,源自希臘神話裡的一個弒父娶母的故事。 希臘半鳥上有個國家叫底比斯,底比斯城國王萊歐斯(Laius)因結婚多年沒有子嗣而悲傷,於...

  • 伊底帕斯情結女性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7:34:34
    有 54 人按讚

    今天靈魂之旅課談到伊底怕斯情結,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歡迎報名,週六及週日班登記中。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也就是所謂的戀母情結,源自希臘神話裡的一個弒父娶母的故事。

    希臘半鳥上有個國家叫底比斯,底比斯城國王萊歐斯(Laius)因結婚多年沒有子嗣而悲傷,於是到阿波羅(Apollo)神殿中請求神諭。神諭顯示國王不能有兒子,否則兒子將會殺父娶母。後來王后生下了一名男孩,國王害怕神諭成真,因此用釘子刺穿他的腳踝,命令底比斯的牧羊人把他帶到山上,抛棄在山裡讓他被野獸吃掉。路途中遇到鄰國科林斯(Corinth)的牧羊人,他非常同情這個男孩,因為科林斯的國王與王后膝下沒有孩子,於是想把他帶回自己的國家送給國王與王后。於是這個男孩被解救,成為科林斯王國的王儲,而被命名為伊底帕斯(Oedipus)。(註:希臘文中Oedipus為腫漲的腳的意思,因為他的腳受釘傷而變形)

    有天在歡慶典中眾人飲酒狂歡,有人不小心提及伊底帕斯其實不是科林斯國王及王后的親生孩子,因此伊底帕斯因為追問養父母得不到答案,則去到阿波羅神殿中請求神諭。神諭警告他他將會躲不過弒父娶母的命運,因此他害怕極了決心離開科林斯王國,這樣他就能夠躲過這樣的命運安排。沒想到在路途中遇到鄰國底比斯國王萊歐斯所乘坐的馬車,在衝突下不慎殺了萊歐斯,也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但他卻不知情。

    底比斯國王遇害的消息傳回宮中,王后傷心欲絕,又正巧王國中有駭人的事,一頭怪獸斯芬克斯(Sphinx)在城門口,問來往的人一道詸題,若無法解開謎題就會被當場吞食死亡。王后開出一個條件,若是有任何人能解開謎題,便能成為底比斯國王,並娶王后為妻。這時伊底帕斯來到了底比斯王國城外,回答了這個詸題。謎題是:「什麼生物早上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到了晚上用三隻腳?」,伊底帕斯回答:「是人。人從小用四隻腳爬,成長後用兩隻腳走路,到了晚年需要用拐杖來支持。」答對了詸題,於是怪獸的神祕力量消散,在下方山谷跌了個粉碎。伊底帕斯解救了底比斯王國的人,於是就被擁戴為新的國王並娶王后為妻,也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並生下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沒錯希臘故事都亂倫)。

    婚後多年,王國傳出溫疫(希臘人認為溫疫是神給的懲罰),於是伊底帕斯又到神殿中尋問。神諭指出人民要躲過溫疫,就得找出當年殺害底比斯國王的真兇。追查後才發現當年路途中不小心殺害的是底比斯的國王,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娶的妻子正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母親在得知真相後也上吊自殺,這個弒父娶母的命運,最終陰錯陽差間還是成真了。知道真相後的伊底帕斯無法承受這樣的結局,認為自己盲目地認不出自己的親生父母親,做出這種喪盡倫理的事,於是用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流浪四方永不回底比斯城。

    這是一個底比斯王室的家族宿命悲劇,悲劇並沒有停在這一代,還向下承傳到兒女,這似乎透露著命運的無情擺弄,愈是想要抗拒,則愈是接近既定的命運。在心理象徵意涵上,可以說是家族能量傳承或家系衝突議題未處理,而傳承到下一代身上,以至於愈是不想複製父母的不幸,則愈是走入一樣的窘境。在個體化的過程中,從戀母仿父或戀父仿母,到在心理上弒父殺母之後,才能走出一個獨立化的自主個體性。

    以男孩為例,因為與父親同性,3-6歲時會開始認同父親進而仿效父親;但與母親為互補,因此會吸引做為愛戀對象的基底,於是戀母仿父就怎麼開始。較佳的狀況是父親深愛母親,因此男孩也會像父親一樣地愛母親;而母親也愛父親,因此男孩會想要變成父親一樣地吸引母親。

    但假若母親較強勢父親較弱勢,那麼男孩就會升起代替父親關愛母親的責任,而母親因為從父親那裡要不到自己渴望的而變向轉向到男孩身上,於是男孩在家庭中就錯位了,成為了母親的丈夫以及聽話的兒子。長大後的男孩,會把母親的愛戀原型投射在伴侶身上,找尋母親的影子。無意識底下,和母親特質相像的女性,就容易吸引男孩。直到男孩成為了爸爸,便會把戀母轉變成戀女,而女兒也開始了自身的戀父過程。

    當然這和家中有多少子女也有相關聯,一般來說若是一個男孩已選取扮演了取代父親角色的話,那麼另一個男孩就很有可能因為母親的強勢而厭惡女性,轉向同性。

    若是母親較弱而父親較強勢的話,那麼因為戀母而能感受到母親壓抑的憤怒與不甘,因此容易和男性所代表的權威產生敵對,但卻不知自己正走向變成另一個父親樣子的路上。這點就容易會投射在職場上的主管身上,對權威帶有攻擊性。這當中驅使行為的,就是伊底帕斯情結。

    心理上象徵性地弒父殺母,也就意味著與父親形象及母親形象做切割,在發展出人格自主獨立性上是有必要的。比如精神分析師河合隼雄在「神話心理學」中曾提到的一則案例,就足以說明影響力。

    故事是某位女兒與父親間有著緊密的連結,她與父親一起旅行,閱讀父親推薦的書籍並一起討論感想,所有的一切都受到父親強烈的影響。後來她戀愛了,帶男友回家介紹給父親,但她的男友卻是父親討厭的類型,父親將他批評地一文不值,且極力說服女兒與之分開。女兒聽了父親的意見後,雖然認可但卻還是對男友有很深的戀慕,想要跟他結婚,但內怯又對父親說的話感到認同。最後她受不了這樣的糾葛而試圖自殺,幸好沒有成功,後續與心理治療師諮商才發現,這位女兒選了父親最討厭的男人類型當丈夫,也就是在下意識中弒父。

    若是能在心理象徵性地弒父,比如清楚對父親表達愛及感謝,以及和父親說明既使他是父親討厭的人,依然選擇對方做為結婚的對象,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並乞求父親的諒解,那麼就會因為內在象徵性地弒父,而不會演變成外在各種形式的悲劇。

    #如果是女兒就更複雜了
    #心理動力很有趣

  • 伊底帕斯情結女性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9-17 11:56:38
    有 60 人按讚


    【好文分享: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 】
     
    ❤️賴佩霞:根據你在台灣帶領工作坊、演講和做個案的多年經驗,你發現多數人的課題是什麼?

    瑪塔:榮格學院的教育重心是瞭解我們無意識的影像,對自己內在正在發生的保持覺察,並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了增進幸福快樂,我們需要瞭解自己的問題,然後克服它。我在台灣碰到比較多有關文化的課題,特別是性別情結。在義大利與歐洲也有性別的文化情結,但與華人地區的不同,我發現台灣女性容易忽略她們的權利。

    台灣女性被期待忠實、退讓、倚賴丈夫等,她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並擁有不同的權利,或許在文化的制約中讓她們無意識地不去發展這部分。她們應該調整這個感覺,而不是一直覺得自己比男性沒有價值。

    ❤️賴佩霞:義大利女性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

    瑪塔:義大利女性充滿野心,相當進取,有企圖心,展現出像男性一樣的力量,所以兩性關係與愛情也相當強烈,當然,性別情結也是權力的課題。台灣女性大多按著程序談戀愛,義大利女性的態度則是放手去愛,兩個地區的女性以相反的態度面對這個課題。

    ❤️賴佩霞:與自己的無意識連結有多重要?

    瑪塔:我們常用特定的一些方式行動和思考,內在又帶著衝動,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比較意識的狀態及夢境的資訊。我們在思考某件事的時,夢境會校對我們的思想,這樣會幫助我們瞭解自己,以致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賴佩霞:某些人會說,我現在很好,沒什麼問題,我為什麼要跟自己的無意識對話?

    瑪塔:是的,不需要,但那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途徑。以華人來說,對自己認識的途徑可能是太極、靜坐等。對我們而言,心理學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途徑,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使我們成長進步。

    在一百年前的西方世界,當弗洛伊德發現「伊底帕斯情結」,那時的文化與現在的文化差距頗大。在超我的強大運作之下,現今西方世界的問題就是自戀,人們的自我太大,讓自我歡樂,卻不承擔責任,好像全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某些使我們回到平衡的方法。

    心理分析引導我們察覺自我迷戀的狀態,並且與內在的核心連結;在無意識中,我們不知道超我在哪裡。或許對東方社會而言比較容易,你們可能也有超我,但不會給超我太多權利,因為對群聚的社會而言,「群體」比較重要。東方社會主要問題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社會沒有教導你們如何為了個人的需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賴佩霞:你看到不同文化的女性參加工作坊、接受訓練,可能會發現很多女人在尋找靈魂伴侶。

    瑪塔:以心理學與象徵性來說,尋找靈魂伴侶意味著尋找男性的力量。如果你渴望找到靈魂伴侶,不妨看看自己的夢境,你會發現自己內在的男女關係沒有平衡。所以我們首先要改變內在的男女關係,如果改變了,就不會為了得到他,一直向外觀看並尋找。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課題。在義大利,女人不再對婚姻有所期待,因為婚姻已經成為一個難題,也不會期待找到靈魂伴侶。

    賴佩霞:很多人無法維持婚姻,勉強住在一起非常不快樂。就像你講的,他們可以是父母,但不必是夫妻,這樣的觀點或許是一種趨勢。

    瑪塔:西方世界已經改變到這種方式,並且準備好持續這種方式。在以前的社會,如果你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可能感到羞愧,但現在就沒有問題,你可以先談戀愛,甚至生孩子。台灣仍在父系社會,但歐洲已經到了後父系社會。你們所受的痛苦,是我們已經克服的。主要的課題是,男女之間如何創造美好的關係,如何以最好的方式養育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在受苦、不和諧的家庭成長,反而會受到負面的影響,產生許多問題。我們把倫理道德的問題變成責任,造成難題。現在不用結婚,讓父母在自由與快樂的前提下,共同扶養小孩。

    ❤️賴佩霞:如果一個女人找不到結婚對象,她如何豐富自己的生命。

    瑪塔:渴望某個男人給予我們一切,又以為一旦結婚,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父系社會的謊言、童話故事。事實上,婚姻已經變成一個黑洞。單身女性可以試著在自己的內在找到美好的靈魂伴侶,就是良善的男性能量。如果自己的內在有美好的靈魂伴侶,他會告訴她,不要擔心,不用因為沒結婚而放棄自己。女人之所以急著結婚,來自內在負面的男性能量告訴她:「如果你不結婚,就沒有價值。」

    內在良善的男性則會說:「沒有關係,作你自己,我們會找出一條路。」當我們在心理上,把內在男性的一面與女性的一面連結在一起,就能使自己更完整。

    【摘錄魅麗雜誌118期106年7月 與大師對談 瑪塔/賴佩霞 】

    文字來源:網友Mishiya
    圖片來源:網路

  • 伊底帕斯情結女性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5-11 19:09:14
    有 17 人按讚

    [認真看] 當菲傭變成母親:重看歪讀《#爸媽不在家》 / 李長潔
    .
    #母親節快樂 💮🌹🌼🌷💮
    .
    今天上「全球化與移工議題」的課程,放了部《爸媽不在家》,當然是因為導演他用了一個新加坡式的家庭劇溫馨仔細地描繪了外籍幫傭在新加坡社會的生活故事。一方面這部電影在巨大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刻劃普通家庭的小人物故事,感嘆著亞洲經融危機下新加坡經濟的動盪,另一方面,理所當然地也處理了所謂「#移工」的種種身分認同與生活策略的面向。但是,我今天在陪大家一起看片時,突然驚覺導演很深刻地在處理「#母親角色的替代」問題,尤其包含了「#戀母情結」的隱喻,而這其中的慾望裝置就是讓這部片這麼動人深刻的核心。
    .
    ■ #跨國家庭幫傭的故事
    .
    這故事是在講一個新加坡的核心小資家庭,因為夫妻倆都要去上班,妻子又懷孕了,所以只好請一位菲律賓的幫傭泰瑞來做家事。一開始,家庭是不適應的,尤其是家中的小男孩兒子,不斷欺負泰瑞,讓泰瑞就像是個闖入家庭的討厭外人。但隨著劇情發展,家人慢慢接受並依賴幫傭泰瑞。不過,因為經濟問題與母親的擔憂所以最後還是讓泰瑞資遣回國。
    .
    ■ #去性別化的移工
    .
    在最表面的層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外籍幫傭在雇主家庭生活中所進行的各種「前台」的「扮演策略」。泰瑞一進家庭開始就被「#去身體化」、「#去性別化」、「#去種族化」,讓他像是個中立、客觀、不涉入家庭的工作者,這也是泰瑞與家人之間最保險的姿態。
    .
    ■#公私翻轉
    .
    電影還描繪了一個理論場景,即「公私翻轉」,在家裡工作時,對家人而言家是個私人的舒適空間,可以展現自我,但對泰瑞來說,這個家卻是他的勞動場所、公共空間,他要有他勞動的樣子,所以他隱藏了他的自我身分與認同;相反的,當泰瑞放假出門去外頭時,反而在街道、市場等公共空間中可以做自己,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個劇情也是台灣大部份外籍幫傭看護的寫照,這些都是外籍勞工為了保全自我的生活策略。吳永毅〈無HOME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戴伯芬〈他者的都市文化空間地景建構〉也在學界描述了這種移工家勞在台灣所參予造構的社會景象。
    .
    ■ #小男孩的慾望解讀
    .
    但除了這個,我發現導演十分慧詰地探討了一個心理層次的現象,也就是女性外籍幫傭在家中代理的各種母職家務,但某個程度上,也替代了母親的角色,這在西方的心理學中是有一種很基本的心靈危機,這個危機感讓這個電影更深刻了。在看片時,我不時覺得其中有一種「慾望」在流動、拉扯、競爭,尤其在幫傭與兒子、幫傭與爸爸之間。幫傭與小男孩之間的關係儘管是要表達逐漸親密,但好幾個場景都略帶情色,例如泰瑞幫小男孩洗澡,小男孩很害羞,泰瑞一邊幫脫褲一邊說:「#比你大的我都看過了」;又或者,泰瑞在換衣服,脫到只剩內衣,小男孩一邊看一邊說評論說:「我的媽媽胸部比你大」,其中慾望不言自明。泰瑞與爸爸在家庭的互動上也有一種親密的默契。於是,媽媽開始覺得自己在感情(慾望)上被邊緣化了。
    .
    ■ #母親與依底帕斯情結
    .
    這裡頭充滿了依底帕斯情結,也就是戀母情結。戀母情結講的是小男孩對母親產生強烈戀慾,對父親則有弒殺衝動,弗洛伊德將之稱為伊底帕斯情結。母親作為男孩的慾望對象時,將投射了各種依賴的情愫在女性身上,期待各種照顧。這個新加坡家庭因為社會經濟的條件敗壞而逐漸失能,其中的男性(爸爸、兒子)就期待退回到母親的依賴中,而剛好闖進來的幫傭填補了這個空缺(因為原來的媽媽因為懷孕失去教導與管理的能力)。後來,在電影裡的大部分,就是原本的媽媽與幫傭在做慾望的競賽,最終以導致媽媽希望泰瑞走人。
    .
    ■ #依賴與分離焦慮
    .
    在最後送泰瑞去機場搭機的場景裡,小男孩不肯泰瑞走,於是用剪刀剪了一把泰瑞的頭髮,象徵性地留住泰瑞,很明顯地,這是所謂的「分離焦慮」,小男孩既然無法改變分離的事實便將這種慾望的依賴寄託在「#固著之物」上。同時,爸爸也在分離焦慮,他在機場邊一個禁止吸菸的地方焦慮的抽著菸,「禁止」象徵的律法強迫著他必須與母親的依賴分離,「菸」就是他的「固著之物」。
    .
    有趣的是,媽媽在機場送了泰瑞一個全新的口紅(之前泰瑞有偷擦媽媽的口紅想要展現女性氣質),一方面是表示還給泰瑞女性的位置,另方面條狀的口紅則是象徵被閹割下的「陽具」被贈與給這位代替母職的幫傭,因為媽媽覺得自己在這場慾望的遊戲中徹底的輸了。
    .
    這場心理學的電影邏輯,其實就是《爸媽不在家》真正的結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